首页

天津市天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天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共54分1.下列词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万众瞩目 复辟pì   励行节约   弄巧成拙zhuóB.奋发图强  颠簸bǒ   押解jiè   萎靡不振mǐC.侮辱wū  寒喧xuān  土坯pī   孤苦伶仃D.勉强qiáng  撕杀  寒噤jìn   歼灭jiā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复辟“的“辟”应读bì;“励行节约”的“励”应为“厉”;“弄巧成拙”的“拙”应读zhuō。C.“侮辱”的“侮”应读wǔ;“寒喧”的“喧”应为“暄”。D.“勉强”的“强”应读qiǎng;“撕杀”的“撕”应为“厮”。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有什么用?这真的是个的问题。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有什么用?光合作用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点就停止,人类还是一样昼作夜息。知道电磁波有什么用?我们一样熟练地使用手机,天涯若比邻;一样用X光检查身体,保障健康。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但是,这句话不能的理解,认为“科学技术必须是生产力”或者“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就是无用的”。布鲁诺绝不是因为预测到今天的人造卫星,才用生命捍卫“日心说”“新宇宙观”的;詹姆斯•麦克斯韦在1865年做出关于电磁学的理论预测时,也肯定不会知道将开启一个新世界。虽然今天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再,科学发现到技术突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距离仍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仅仅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发现美的需求和满足好奇心的渴望。因为人类的幸福感,()。也只有在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擢发难数不胜枚举蠡测管窥大相径庭B.众口难调不胜枚举蠡测管窥泾渭分明C.擢发难数琳琅满目孤陋寡闻泾渭分明D.众口难调琳琅满目孤陋寡闻大相径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无数事实和历史证明的伟大论断。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精神世界的追求,还来自物质的满足B.不仅来自物质的满足,还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C.不是来自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D.不是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是来自物质的满足【答案】2.B3.C4.B【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众口难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由语境“难以回答的问题”来看,应选“众口难调”。不胜枚举:举也举不完,形容很多。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由语境“这样的事情很多”来看,应选“不胜枚举”。蠡测管窥: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由语境“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足”来看,应选“蠡测管窥”。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由语境“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来看,应选“泾渭分明”。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注意句中是否有明显错误标志,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文中划线句存在着成分残缺的语病。A项加上谓语“是”,但是主宾仍搭配不当;B项加上“这”,但是句子缺少谓语“是”;D项将“无数事实”和“历史”更换位置,并没有改变成分残缺的语病。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首先从上文“仅仅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发现美的需求和满足好奇心的渴望”来看,该处应强调的是人类幸福感的精神需求,因而,该句应选用递进关系。从选择项来看,“不仅……还……”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排除CD两项。既然是递进关系,应先物质后精神,A项将“精神追求”排列在前,而“物质”在后,不合逻辑,故排除A项。故选B。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敏于而慎于行敏:勤勉②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与井今:如今⑦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⑤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③归:称赞,称许。句意:天下人都赞美他是个仁德的人。⑥今:如果。句意: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故选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B.人而不仁,如礼何身修而后家齐C.君子喻于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人之有四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自己的。句意:大概是“恕”吧。/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B.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C.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可以多了解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D.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助词,的。句意:人有这四种开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故选C7.下列对加点字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就有道而正焉④先诚其意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自贼者也A.①②/③⑤⑥/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②“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古代想要把自己光明德性昭明于天下的人。③“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④“诚”,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⑤“齐”,使动用法,使……齐。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⑥“贼”,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是伤害自己。①名词作状语;②③形容词作动词;④⑤使动用法;⑥名词作动词。故选D。8.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先秦时期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胜编撰。 B.“乐”是一种技能,是“六艺”之一,也就是《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里的一种技能。C.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性善论”。D.《诗》即《诗三百》,后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一种技能”错误。“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应该是《尚书》《诗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故选B。9.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四端”,由孟子提出,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C.孔子认为读《诗经》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受到情感熏陶,还有助于培养忠孝的品德。D.我国古代社会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儒家认为读书人要以治理国家为己任,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A.“诚信”错,应为“诚意”。故选A。10.下列表格各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选项语言作者朝代作品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仲尼春秋《论语》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战国《道德经》C.“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翟战国《墨子•兼爱》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孟轲战国《孟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名句的能力。A.“孔仲尼”错,《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B.“战国”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春秋老聃的《道德经》;D.“孟轲、《孟子》”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出自战国荀况的《荀子》。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君子的意义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D. 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答案】11.A12.D13.B【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D.“所以只要……就一定能……”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已。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可知,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今家诫叙苏辙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注]①泂:从远处。②挹;舀。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14.对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C.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D.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之于子也/人之有是四端也B.皆有礼存焉/见贤思齐焉C.无憾而后止/人而不仁,如礼何D.以遗天下之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16.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B.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D.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2)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答案】14.B15.A16.D17.C18.C19.(1)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2)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肖:贤、成才、有出息。句意:父母却不这样,即使孩子不成才。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A.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父母对于自己孩子。/人有这四种发端。B.句末语气词/代词,意为“他”。句意: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向他学习。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句意: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句意: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指定内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①句大意:君子的恩德深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是说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恩德,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表现的是君子的和乐平易。②句大意:因此他们竭尽所有来告诫孩子,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③句大意:所以他们替孩子考虑事情很精细。④句大意: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这里是写儿子对于父亲的尊敬。⑤句大意:所以他们为孩子躲避灾祸就很迅速,为孩子谋利也十分果敢。⑥句大意: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这是写君子不遗弃百姓。据此排除ABC三项。②③⑤表现的是“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辙少而读书”是独立完整的结构,主谓宾俱全,其后应停顿,排除BD; “父母之戒其子者”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之戒其子者”作动词“见”的宾语;而且“其子”是动词“戒”的宾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从句式上看,“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与“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句式结构相同,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BD。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说法有误。原文“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曰……”可知,作者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诗经》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及”,动词,待、等到;“尽”,动词,达到极限、竭尽所能;“况……乎”,固定句式,“况且……呢”。(2)“敛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过”,路过;“莫”,没有人。参考译文:老子说:“因为仁慈所以能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宽广。”有人问:“如果仁慈的话,那怎么会勇敢?”回答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得深,所以他们替孩子考虑事情很精细。因为爱得深,所以行事殚精竭虑,所以他们为孩子躲避灾祸就很迅速,为孩子谋利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人贤明,这是因为形势所迫才必然到这地步啊。”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来教授他们,贤德的弟子,老师就引导他们;不贤德的弟子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给他们号令来告诫他们,对贤能的臣子就给予官职,不贤能的臣子就不选用他们。臣子对于君主,可以进谏的就进谏,不可以进谏的就离去。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父母却不这样,即使孩子不成才,哪有父母遗弃孩子的呢?因此他们竭尽所有来告诫孩子,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方酌取积水潭的流水,把水注入这水缸中,可以蒸饭煮酒食,君子的恩德深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年幼丧父因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年已老,可感念母亲的心意却不能忘怀,写了一篇《贤母录》来表达他的心意。既而又编辑《古今家诫》一书,收集了四十九个人,拿来给我看,说:“古代就有编写这种书的人,但他们的文章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因此编写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意,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或许有好处吧?”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孩子在集市上发怒斗狠,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集市上指责他孩子的人也没有不感动落泪的。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担忧无法激发它罢了。如今这本书,大概将会激发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广于天下也是可行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训四十五人,母训四人,孙公又要将加以增补,还没有编写完成。”元丰二年四月三日,四川眉阳人苏辙记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李处士①故居王建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20.“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1.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20.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21.作者想到以前李处士在这里大摆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现在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诗句以虚衬实,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分析诗歌写景,可以从远近、动静、声色、视角以及修辞等角度分析,“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两句中,“落花”“残月”属于静态景物,“莺啼”属于动态景物,可以算是动静结合,另外“莺啼”又属于声音的描写,可以总结为以声衬静。第二问分析写作用意,可以根据“一切景语皆情语”考虑,写景即为抒情,因此根据这一联中所写的景物特点分析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从结构上考虑,答出为下文做铺垫等内容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应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两句是说,作者想起往日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欢畅情形,而如今故居中的亭台楼榭都荒凉不堪,走进去都有可能迷路。从前“芳筵”之景,是作者想象,属于虚写,而今却是“故榭荒凉”的眼前实景,以虚衬实,尽显物是人非。尾联中“风景宛然”也点出宾主却已不在,只剩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便油然而生。22.默写。(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民之从事,______。______,则无败事。(5)国治而后天下平。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就有道而正焉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⑦.常于几成而败之⑧.慎终如始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士、弘、毅、敏、慎、慎、庶、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庄子:一个飞翔的人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中学联盟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删改)2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B.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出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C.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24.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25.文章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答案】23.C24.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的不同状态。对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25.①因为屈原从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②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③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解析】【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的作品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而不是精神上的自由境界。【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该题考查结尾段落的好妙处。赏析其好妙处,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和作用几个方面来分析。最后一段,手法上,庄子和屈原的梦与今人的梦形成对比,“翅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的不同状态。作用上,表达了对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前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分清散文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作用时,首先概括文中所要表现的该次要人物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然后考查该次要人物和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正面衬托还是形成对比;最后分析这样写作对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本文写屈原,是为了表现屈原从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然后通过次要人物屈原和主要人物庄子形成对比,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这种对比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点睛】考查结尾段落的好妙处。赏析其好妙处,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和作用几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考虑结尾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能传达什么情感。表现形式上有无特别之处,是不是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能不能传情达意,表现文章的主旨,或深化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考虑与开头是否首尾呼应,与上文某处是否照应,或是否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反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对谁的观点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完成作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然,大的成功都是由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 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用小的“智慧”来装饰大的“智慧”。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众多细流的汇聚,就没有滚滚东逝的长江;如果没日积月累的尘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山峰;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沉淀,就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如果……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唐代明君李世民在内蒙古同可汗联盟时,太子李承乾为了救自己的妹妹,甘愿违背圣命。李世民归来时,不但没有责备太子,反而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为李世民觉得一个人能爱家才能爱国,才会对社会有所裨益。有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有一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周恩来总理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时刻刻都在为党内的小事情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日积月累,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又何尝不是“先扫屋后扫天下”,而且还“扫”得很成功。然而,我们要从小事情做起,并不是说我们对任何小事情都要过分考虑,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而影响了真正的大事。这只是一种因小失大,固末伤本。这时我们就要懂得取舍,以大局为重。试想韩信如果拘泥小节,不受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一番伟大抱负;勾践如果拘泥小节,不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灭吴反胜的勋绩……太史公曾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可见小事情的作用虽然是隐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像陈蕃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但决不能忽略这实现抱负所必需的扎实努力。须知,是小的成功成就了大的奇迹。因为成功是日积月累的金字塔,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这是一则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本题的材料是东汉名臣陈蕃少年时的故事。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的祖辈曾担任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居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非常杂乱荒废。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只做打扫一庭一室的事情呢?”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材料本身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观点态度,陈蕃是“干大事”,不屑于扫屋;薛勤认为应该从“扫屋子”做起。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都有其合理性,可见这里考查学生思维的思辨性。这里“扫屋子”和“扫天下”具有引申义,前者指琐碎细小的事情,后者指干一番大事业。薛勤主张从“扫屋子”做起,可以看出他主张做事要踏实勤勉,万丈高楼平地起。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有雄心壮志必须要脚踏实地,远大的目标要一步一步去完成。想一口气吃个胖子,揠苗助长,好高骛远,就会欲速则不达,往往不能成功。陈蕃认为应该做大事,这是有大格局。一个人做事当不拘小节,抓住主要环节,以智慧和谋略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过分重视小事和细节,往往容易受到小事情的束缚和羁绊,以至于错失良机。这两个人不同的观点,我们究竟如何取舍,是作文的关键,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感受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小处着眼/做事情应不拘小节,这样做的重要性,如何脚踏实地做事/不拘小节。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如何做来阐述。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万丈高楼平地起。2.成大事者,不拘小节。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眼在寰宇,又何顾脚下尘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7:10: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34.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