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四部分,18小题,共47分)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  沧海桑田  秀色可餐  息息相关B.如雷贯耳  沧海桑田  秀色可餐  休戚相关C.闻名遐迩  岁月变迁  色味俱佳  息息相关D.如雷贯耳  岁月变迁  色味俱佳  休戚相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C.然而,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D.然而,中原地区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茶味纯,香气浓。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B.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而且还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之功效。C.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而且还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D.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闻名遐迩”,形容名气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文中说的是客家擂茶的自古以来远近闻名,强调时间推移,影响范围广泛,而“如雷贯耳”强调人的名声或者声音巨大,结合语境,故排除BD两项;第二空,“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岁月变迁”,时间的流逝;前面说“斗转星移”,可见此处是形容时间的流逝,而不是说“变化”,应使用“岁月变迁”,排除AB两项;第三空,“秀色可餐”,形容秀美异常,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色味俱佳”,食品颜色、香气、味道都好,文中形容“冲泡好的擂茶”,应使用“色味俱佳”,排除AB两项;第四空,“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物与物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强调人与人间的关系密切;文中是说“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各有特色”与“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物与物)关系密切,与“利害”“祸福”无关,应使用“息息相关”,排除BD两项;故选C。【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 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前面说“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这是说许多人的观点,结合后文来看,实际上,擂茶不是客家人的特产,中原地区早就有了这一习俗,括号中的内容应是针对前面的说法指出事实的真相,“其实”是强调表象与真相之间的关系,而“然而”只表转折,该语境前后并非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应使用“其实”开头,这就排除CD两项;从下文来看,下文的重点还是在讲擂茶的历史,而A项后半部分则是“形成客家民系”,这与下文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故选B。【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应先“闻”再“品”,“先品再闻”改为“先闻再品”,排除A项;按照逻辑,应该先说直接作用“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再说更深层的作用“健脾养胃,延年益寿”,这就排除BC项。故选D。【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在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愿望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的世界意识等,这些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C.尽管“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有时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4.B5.B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国’……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首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可以“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并非只是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B.“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有时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三、课内知识(本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A.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说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夸耀虑而后能得得:有所收获C.人皆有不不忍人之心忍:怜爱天下归仁焉归:称赞,赞许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劝,鼓励。句意: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B.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处事合宜。C.忍,残忍,狠。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故选D。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就有道而正焉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虽至大夫之相乱家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天下归仁焉D.不失其所者久则所用之异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C.连词,于是。/助词,了。句意:一定要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D.名词,立身之基。与“用”组成所字结构,……的方法。句意:不离失立身之基(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故选B。9.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世世为洴澼絖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若火之始然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故不孝不慈亡D.当察乱何自起曰余食赘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没有通假字。句意: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絖,通“纩”,指棉絮。句意:我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B.内,通“纳”,接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然,通“燃”,燃烧。句意:像火刚开始燃烧。C.龟,通“皲”,皮肤冻裂。句意: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亡,通“无”,没有。句意:因此不孝顺不慈祥的人就没有了。D.当,通“尝”,试着,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行,通“形”形貌。句意:(以上这些行为)只能称之为剩饭赘肉。故选A。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的选项是()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③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④譬如平地,虽覆一篑⑤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⑥剖之以为瓢⑦无恻隐之心,非人也⑧小子何莫学夫《诗》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⑩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②④B.①③⑩C.③⑤⑧D.④⑥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古今同义,指鸟和兽。句意: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②古今同义,不明达,不敏捷,用于自谦。句意: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③古今异义,古,大夫的封地;今,家庭。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④古今异义,古,填平洼地;今,表面平坦的土地。句意: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一筐土。⑤古今异义,古,一旦;今,一天。句意:一旦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⑥古今异义,古,把……制作成;今,认为。句意:剖开它把它制作做成瓢。⑦古今同义,同情,怜悯(别人的不幸)。句意: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⑧古今异义,古,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男孩子,或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⑨古今异义,古,行走不稳;今,不可以,没用。句意: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行走不稳。⑩古今同义,同乡。句意: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中求取名誉。③④⑤⑥⑧⑨与现代汉语意义全都不同,排除①②⑦⑩。故选C。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的一项是()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能不龟手一也④可以群,可以怨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⑥不贵难得之货⑦冬,与越人水战⑧故贼人以利其身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⑩故亏父而自利⑪其坚不能自举A.①⑦/②⑥⑩/③/④⑧⑨/⑤⑪B.①⑦⑧/②⑥⑩/③/④⑨/⑤⑪C.①⑦/②⑩/③/④⑧⑨/⑤⑪/⑥D.①⑦⑧/②⑩/③/④⑨/⑤⑪/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晨得知真理,在晚上死去都可以。②“齐”,使动用法,使……齐。句意: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使自己的家族治理好 ③“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一样的。④“群”,名词作动词,合群、交朋友。句意: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⑤“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⑥“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珍贵。句意:不把稀有的东西看得珍贵。⑦“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冬天,跟越国人在水上交战。⑧“贼”,名词作动词,残害。句意: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⑨“树”,名词作动词,培植。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⑩“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害。句意:因而使父亲受损害而自己获取好处。⑪“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句意: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液体的压力。综上可知,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⑩使动用法,③数词作形容词,④⑧⑨名词作动词,⑤⑪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选C。12.下列选项中,从文言句式的角度考虑,全都属于一个类型的一项是()①其坚不能自举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克己复礼为仁④非不呺然大也⑤请买其方百金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⑧仁以为己任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⑩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⑪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⑫是以圣人无为A.①⑧⑫B.②⑦⑪C.③⑤⑩D.④⑥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句意: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② 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③为判断句,“为”,是。句意:约束自己以符合礼制就是仁。④为判断句,“非……也”,否定判断。句意:我不是嫌它不大。⑤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请求用百金来购买这一药方。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⑦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⑧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句意: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⑨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⑩为判断句,“……者,……者也”表判断。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⑪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⑫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是圣人无为。句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所以①⑧⑫均为宾语前置句。故选A。13.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英国谋得斯通先生米考伯主义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春秋末期儒家仁政思想、性善论C《兼爱》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墨家亲亲,尊尊D《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圣地亚哥魔幻现实主义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春秋末期”错,孟子,是战国中期的。C.“亲亲,尊尊”错,“亲亲”“尊尊”属于儒家思想。D.“圣地亚哥”错,圣地亚哥是《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而非《百年孤独》。故选A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违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已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 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置,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坚定B.诸生殆不至于此殆:大概C.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饬:谨慎D.而习类尚因其故因:沿袭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为善而父母怒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C.而贵于能改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B.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C.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D.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17.下列出自文中斜体字的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的一组是()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②自当从事于学③而以勤确谦抑为上④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⑤将陋其地,弗能居也⑥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⑤⑥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王阳明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B.王阳明谈勤学,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真诚谦逊退让;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C.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 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D.材料二中王阳明认为龙场有着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答案】14.C15.B16.B17.A18.A19.(1)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2)想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B.句意: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C.饬:约束。句意: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D.句意: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转折,却,可是/表承接,不译。句意: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B.“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无义。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而失败。C.“于”,介词,在/介词,和,跟。句意:可是能够改过最重要/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D.“以”,因为/把。句意: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圣人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讳己之不能”和“忌人之有善”结构一致,应各自成句,“忌”后不能断开,排除AC;“侪辈之中”中,“之”是结构助词,连接“侪辈”和“中”,故“侪辈之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⑤是人们的看法;⑥世人对边远地区夷人的偏见。有⑤⑥的排除。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立志的方法”错。由原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可知,作者先谈立志的重要性和不立志的危害,接着具体举例论述不立志的危害,最后通过“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进一步明确观点。文中没有提及“立志的方法”。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害”,妨碍;“卒”,最终;“为”,因为。(2)“诚”,使动用法,使……诚实;“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求学的人,荒废学业,懒散懈怠,荒废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志向未能确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 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可是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自古就在夷蔡之外,到今天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筒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十分简陋落后之处。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衣裳、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治还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样了,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II卷主观题(满分43分)六、(20—22题,共8分)2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3)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案】(1)B(2)“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3)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七、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知所先后④.则近道矣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焉”“省”“道”“未”等。八、(24—27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重新做人(美)欧·亨利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长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典狱长说:“你明天早晨可以出去啦!振作起来,重新做人。你心眼并不坏。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第二天,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住处,推开墙壁上的一块暗板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并引以为自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起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大侦探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他又恢复营业了。”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艾尔摩尔是阿肯色州黑槲地带的一个小镇,离铁路线有五英里。吉米在宽阔的人行道上向旅馆走去。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这位年轻姑娘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就是这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迪·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结识了当年让他倾倒的安娜贝尔亚当斯小姐,也得到安娜贝尔的父亲银行家亚当斯的器重。她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们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亲爱的老朋友: 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你的老朋友:吉米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第二天早晨,吉米在亚当斯家里吃早饭。他那天要到小石城去订购结婚礼服,再替安娜贝尔买些好东西。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姐姐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儿。大伙走进银行营业室的雕花橡木的高栅栏里,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胳臂肘支在柜台上,有意无意地向栅栏里瞥去。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五岁的阿加莎关进了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呻吟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的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她所崇拜的男人仿佛是无所不能的。“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安娜贝尔,”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吉米把它塞进坎肩口袋,脱去上衣,卷起衬衫袖子。这一来,拉尔夫·迪·斯潘塞消失了,代替他的是吉米·瓦伦汀。他把手提箱往桌子上一放,打了开来。他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一面照他平时干活的脾气轻轻地吹着口哨。周围的人屏声静息,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似乎都着了魔。不出一分钟,吉米的小钢钻已经顺利地钻进了钢门。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阿加莎几乎吓瘫了,但没有任何损伤,被搂在她妈妈怀里。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有删改) 22.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瓦伦汀(tīng)赦(shè)免称(chèng)身B.黑槲(hú)红晕(yùn)灰烬(jìn)C倾(qīng)倒结(jiē)婚栅(zhà)栏D.瞥(piě)去屏(bǐng)声静息钢闩(shuān)2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写吉米在监狱制鞋工场勤勤恳恳缝鞋帮,为后文吉米的“重新做人”埋下了伏笔。B.小说写瓦伦汀出狱后立即取出工具,说明他有重操旧业的打算。详细介绍他独特的盗窃工具,主要是表现吉米是个善用工具、技巧娴熟的惯偷,为他多次盗窃成功作铺垫。C.瓦伦汀在救人之前索要安娜贝尔胸襟上的玫瑰,既暗示爱情对他的感化,又表明他做好了暴露自己、失去爱人的思想准备。D.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侦探看到吉米为了救孩子而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最终放过了他。这表现了作者崇尚人性善良的创作主旨。E.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人物形象立体,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24.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小说中本·普赖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22.B23.BE24.①侦缉经验丰富,技术高超:本·普赖斯调查接连发生的几起保险箱盗窃案后,很快判定这是吉米作案的手法。②责任心强:能用一年多的时间来追踪吉米。③心地善良:看到吉米重新做人后放过了吉米。25.线索:明线是吉米·瓦伦汀出狱后由再次盗窃到重新做人的过程;暗线是本·普赖斯准备抓捕瓦伦汀,被他救人感动的过程。好处:①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说,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的内容风充实,情节更为紧凑,让读者在阅读时一直保持紧张感;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本·普赖斯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人性之美,本·普赖斯一直暗中追踪吉米·瓦伦汀,尤其表现他责任心强的形象特点;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说,彰显作者崇尚人性善良的创作主旨。【解析】【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称身”的“称”应读“chèn”。C.“结婚”的“结”应读“jié”。D.“瞥去”的“瞥”应读“piē”。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为他多次盗窃成功作铺垫”说法不正确,详细介绍他独特的盗窃工具,主要是为后文吉米成功打开保险箱救人做铺垫。E.“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错误,文中并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E。【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第四段介绍“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起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大侦探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手法。他又恢复营业了’”,说明本•普赖斯侦缉经验丰富,侦破技术高超。根据文中后半部分可知本·普赖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追踪吉米,这说明本·普赖斯是一个责任心非常强的警察。文章的最后部分,吉米已经洗心革面,并运用以前工具救人,吉米主动去找他,打算伏法认罪的时候,本·普赖斯举动有些奇怪,说吉米认错人,还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然后转过身,朝街上走去。这说明本·普赖斯看到吉米重新做人后放过了吉米,由此可以看出本·普赖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警察。【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这篇小说的明线是围绕吉米·瓦伦汀的行踪展开的;吉米·瓦伦汀被州长赦免出狱,却又重操旧业;被爱情感化,洗手不干,经营鞋店;为救孩子暴露身份,感动警察,获得真正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小说中吉米·瓦伦汀被州长赦免出狱却又重操旧业后,他的罪行被警察本•普赖斯发现,本•普赖斯决心逮住瓦伦汀,但是当他目睹瓦伦汀为救小女孩不得已重操旧业时,他被瓦伦汀的举止感动,于是他放掉了瓦伦汀。故而小说中警察本•普赖斯的行踪构成了小说的暗线。“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 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等内容的设置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让读者在阅读中一直保持紧张感。设置本•普赖斯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人性之美,无论是小偷瓦伦汀还是警察本•普赖斯,都给人温暖的感觉,一个是为了救人重操旧业,一个是看到善良放弃追究。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警察本•普赖斯放掉了小偷瓦伦汀,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样也丰富了小说崇尚人性善良的创作主旨的主题。九、整本书阅读(共6分)回答下面与名著《红楼梦》相关的问题。26.《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元宵时节,贾府众人做灯谜赏玩,其中有几个预示着贾家小姐的命运,哪个是错误的()A.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探春(谜底:风筝)B.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元春(谜底:炮竹)C.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薛宝钗(谜底:算盘)D.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惜春(谜底:海灯)【答案】26.①.贾宝玉②.林黛玉③.晴雯27.C【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贾宝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他脾气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他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儒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婢女晴雯: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秋纹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自己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还有一句:“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同时抄检大观园时,唯有她“挽著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著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还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臭骂一顿。她绝对不是软弱的,甚至有些任性妄为。 【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薛宝钗”错,应该是“贾迎春”。古人认为人的运数由天定,故称“天运”,算盘的珠子由人手指拨动,所以说“人功”。此谶讲的是迎春结婚一年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的婚姻悲剧是天运所定,非人力可改变。它只适于迎春,而不是宝钗。故选B。十、(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几年,“中国式速度”“中国式力量”“中国式创造”等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这些代名词书写着新时代辉煌中国的崛起和国民新风范树立的崭新篇章。当然,我们在为这些成就感到骄傲时,也应看到它们背后的问题。“中国式”,一个带有国家名称的词汇,本应充满了自豪与荣耀,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如“中国式过马路”占据新闻头条,“中国式教育”“中国式父母”引起社会关注,“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旅游”激起舆论层层浪花……在各种各样的“中国式”问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是旁观者,我们应一起努力从“中国式”标签中寻找存在的问题,让“中国式”成为先进、有中国独特魅力的代名词,彰显中国的正能量。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中国式”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为“中国式”反思,为“中国”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母亲和他的国人被贴上不少“中国式”的负面标签,成了缺乏文明素养的标志。今时今日,“中国式”有了让人振奋的内涵,我们的伟大“中国”终于成为文明、互励、共赢、富强、美丽的代名词,让我们不禁为之惊呼:“厉害了,我的国!”从“中国式”到“中国”的变化,让我们可喜,亦值得我们反思,这些称呼名词,提醒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    中国式开头的某些热词,暴露了我们的问题与不足,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羁绊与坎坷。你也许对此并不陌生,“中国式过马路”讽刺着中国人过马路,无视交通灯指示,淡漠交通规则的习惯;“中国式插队抢购”,直指中国游客在旅游景点疯狂扫货的场景,指向国人亟待提高的素质与公民意识;“中国式父母”,矛头指向“保姆式教育”,无微不至照顾并培着一批巨婴的“畸形”的育儿理念;“中国式学生”呈现了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创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这些词批判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我们深入透视“中国式”现象的背后,不应只看到其负面的表象而如愤青,而是应关注国人素质未能提高背后是规则、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不完善,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等更深层次的矛盾,弥补“中国式” 是正视我们的短板,走出自卑不足的阴影,面向更长远的发展。“中国”开头的热词,书写着新时代辉煌中国的崛起和国民新风范树立的崭新篇章,在纪录片《辉煌中国》中,“中国铁路”走向世界,为贫瘠的非洲大地吹去发展的东风;“中国智造”惊艳世界,c919飞机、洋山港、港珠澳大桥等等,无不彰显大国实力、大国魅力,这些词语描绘着创新中国;“中国女排”顽强拼博,永不服输,赛场上的咆哮吼出了中国人的雄心壮志,“中国爱心”表达中国人与全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中国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全球,这些词语谱写着国民积极热情、文明风范的乐章。透过这些“中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国理念、中国人思想的进步,是国人不懈投身奋斗建设的果实,为中国自豪,自觉与自信,展望未来!    反思与骄傲自豪交织,综合看待助力中华崛起、可持续发展。我们当从“中国式标签”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有信心也有针对性地将其解决,把调侃化为改变发展的动力;我们也要从中国热词汲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经验,去糟粕取精华,摒弃自负自卑,为谋求“中国发展”而努力奋斗,发扬“中国自信”,做优秀“中国青年”,做优秀“中国工匠”。    忆往昔,“中国式”曾令人皱眉;看今朝,“中国”令人振奋,中国人让我们剑指远方,把热血青春抛洒,铸造更厉害的国,告别“中国式”的暗淡。让你我一起努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提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式”。“中国式速度”“中国式力量”“中国式创造”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写着新时代辉煌中国的崛起和国民新风范树立的崭新篇章。同时一些中国人不文明的群体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省,开始文化自觉与自我反省,进而谋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最终让“中国式”成为先进、有中国独特魅力的代名词,彰显中国的正能量。题干要求作为新时代青年,谈对“中国式”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从主人翁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国民素质,如何让中国更有特色地发展。写作时,文章内容应围绕“中国式”展开,重点阐述曾经的“中国式”问题的实质和严重危害,以“中国式”发展提振青年人的信心,注重引起青年人的共鸣,使青年人统一思想,激励青年人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行文中,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合材料快速地引入论点,如:“新时代青年应助力‘中国式’发展”。正文部分可运用驳立结合的结构行文,先指出“中国式”问题的实质,再阐述“中国式”问题的影响及危害,最后指出提升国民素质从我做起,助力“中国式”发展。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增加论证的说服力。立意: 1.新时代青年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2.解决“中国式”缺憾,提升中国形象。3.增强“中国式”自信,让中国走向世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6:50:0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62.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