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命题人:张学真202306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B.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C.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D.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在于联想,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无从谈起。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所举的《江雪》的例子,论证了中国古代抒情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材料二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C.材料一唐朝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正是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的艺术妙谛。D.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B.联想就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各种关系,并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合理想象,做出价值判断。C.文中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说的是写景的诗句先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在此基础上读者展开想象、联想,进而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理解诗歌语方不仅要重视其符号意义,还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分析鉴赏诗歌时联想的作用。5.有人认为把《李凭箜篌引》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更直接明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答案】1.B2.A3.D4.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②可以令读者的思维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感知到诗句中深层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进而做出价值判断。5.不同意。理由是:“张”的本义“拉开、张开”会让我们联想到随着琴弦的拉动,箜篌声如同张开的翅膀,飞上高空,进而联想到“响遏行云”的典故,联想到“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意蕴丰富;它与下面的“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相呼应,用词精准巧妙;而“弹”只有“弹奏”的意思,没有体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会形成如此丰富的联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错。由材料一原文“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可知,此处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错,属于张冠李戴。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联想的过程”。C.“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错。这不是三个例子,也不是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而是强调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D.“引用论证”错,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是举例论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错。原文“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不是所说的“全都体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可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由材料二原文“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可知,可以令读者的思维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感知到诗句中深层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进而做出价值判断。【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不同意。理由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张”的本义“拉开、张开”,调好弦,准备弹奏,会让我们联想到随着琴弦的拉动,箜篌声如同张开的翅膀,飞上高空,进而联想到“响遏行云”的典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联想到“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意蕴丰富;它与下面的“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相呼应,用词精准巧妙;而“弹”只有“弹奏”的意思,没有体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会形成如此丰富的联想。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快嘴王李海庆“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的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眯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这便巧了,快嘴王嘴上功夫了得,擅说;大耳周耳朵非同一般,善听。快嘴王一张嘴,张口就来,纵横古今;大耳周一双耳,洗耳恭听,全盘照收。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白白呼呼地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就是这个衔,让大耳周的腰变粗了,这老道巷子可真容不下胖哒哒的他了。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了不得——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来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未再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2月上,有删改)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店伙计屁颠屁颠地给坐太师椅的人端茶倒水,店铺老板满脸堆笑地麻溜儿地给大耳周掏银票,形象地表现出旧社会时老百姓的奴性行为。B.大耳周虽倚仗日本人的势力在老道巷子横行霸道,但唯独好听“快嘴王”说书,这表现了他对民间艺人的热爱与尊重。C.“快嘴王”说书时,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既是“快嘴王”对大耳周这个大汉奸的蔑视,也表现出对大耳周的惧怕。D.“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快嘴王出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B.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C.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动鲜活的说书人形象。D.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8.“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尤其是“王”字,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9.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答案】6.D7.A8.①“快嘴王”在说书界声名赫赫。他说书时“嘴快”超常,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②“快嘴王”机智超人。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③“快嘴王”民族大义至上。他嫉恶如仇,弃说书而从戎,表现出爱国情怀,令人尊敬。9.①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小说讲述的就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词汇生活化、口语化使语言风格质朴,富有生活气息。②情节简洁、明朗。小说采用顺叙的表达方式,主要写“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内容,不枝不蔓,情节简单明快。③深刻主题与有趣人物、事件巧妙融合,具有亲和力。人们对“快嘴王”的种种猜测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大众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奴性行为”错。这是旧社会老百姓对恶势力的惧怕。B.“对民间艺人的热爱与尊重”错。大耳周喜欢听说书,纯粹是个人爱好。C.“表现出对大耳周的惧怕”错。由原文“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可知,“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他对大耳周不是惧怕,而是鄙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快嘴王出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错。应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王”字的浅层含义是指“快嘴王”在说书界称王。文章描写他“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可见他说书时“嘴快”,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王”字的第二个含义是,“快嘴王”机智机警。文章描写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最终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王”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快嘴王”嫉恶如仇,弃说从戎,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值得人们尊敬。文章写他说书时“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表现出他对大耳周这个汉奸的厌恶;“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写出他的嫉恶如仇;“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写出他的深明大义,爱国情怀。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本二说“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从中可概括出“平民艺术”的三个特征:内容单纯、语言质朴;情节简洁明朗;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快嘴王》这篇小说讲述的就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语言质朴体现在如“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蹦”,形象地写出那些字仿佛是从“快嘴王”嘴里跳出来一样,写出他“嘴快”的特点;“噼里啪啦”是拟声词,与“像珠子一样”搭配,生动地写出“快嘴王”语速之快、声音之脆;“音儿”是儿化音,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简洁明朗。《快嘴王》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主要描写了“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内容,全部都是顺叙,没有多余的枝蔓,情节简单明快。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快嘴王》前半部分主要描写“快嘴王”说书艺术高超,通过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展现,如“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这些描写具有艺术趣味;而后半段写“快嘴王”消失之后人们的种种猜测,又充满理性,如“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文章写众人关于快嘴王和大耳周同时消失的种种猜想,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人们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改)[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贡士才可以参加,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B.文中“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的“厚”与“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的“厚”意思相同。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孝祥聪慧过人,颇受赏识。他年少时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十六岁时,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后来高宗称赞他词翰俱美。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C.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潭州知府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D.张孝祥才思敏捷,擅长书法。高宗看了他写的奏章,称赞他将来必定名传后世。他英年早逝,孝宗深感痛惜。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2)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14.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C13.(1)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皇上就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2)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14.①才智出众;②文章过人,擅长书法;③为政有道,忠君爱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不悦”的主语是“思退”,“思退不悦”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B;“入对”的主语是“孝祥”,“孝祥入对”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B.“意思相同”错。“厚”,交情深/为人深沉、有城府。句意:张祁与胡寅交情很深,秦桧一向怨恨胡寅/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担任潭州知府时”错。根据原文“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可知,张孝祥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密”,私下;“以……为”,任命……为。(2)“为奸”,违法;“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谷粟数万”,定语后置,几万斛粮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可知,张孝祥才智出众;②由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张孝祥文章过人,擅长书法;③由原文“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可知,张孝祥为政有道,忠君爱国。参考译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埙的对策发现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恼怒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交情很深,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皇上就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因病)退休。张孝祥(曾)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慨。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①。注释:①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情绪。B.颔联承“望”字而来。紧扣薄暮,巧用“皆”“唯”二字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继续写“望”中所见,具体描绘了傍晚时分牧人的伴犊而返、猎手的满载而归,表现了诗人安宁恬谈的心境。D.尾联抒发感情,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追怀前贤高士,希望与他们为伍。16.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C16.(1)远近结合。颔联写树林都染上秋色,山岭都披着落日余晖,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手回归,是近景。(2)动静结合。“树树秋色”、“山山落晖”是静景;“驱犊返”、“带禽归”是动景。(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颔联用夕阳、秋色正衬诗人的孤单悲凉;颈联写乡人晚归的欢快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现了“诗人安宁恬淡的心境的”错误。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远近结合。颔联承“望”字而来,是远景。紧扣薄暮,巧用“皆”“唯”二字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是近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2)动静结合。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颈联,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因此,“龙”在诗文中也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茕茕孑立④.形影相吊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履、制、茕、吊、蛟、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最丰富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也源远流长、(①)。它是屈原心中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②),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兼收并蓄,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竟速,再到②“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③),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却从未变换。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破解③“天问”之问。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19.请依次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作用。20.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包罗万象②水乳交融③物换星移19.①表示引用(或直接引用)②表示强调③表示特殊含义20.拟人。将“节日”赋予人的神态特征“板着面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这一观点,活泼有趣,令人印象深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它是屈原心中……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可知,此处强调端午节内涵丰富,可填“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第二空,由“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可知,语境是说“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关系密切。可填“水乳交融”。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第三空,此处需要一个表示时间变化,且与“时光流转”搭配的成语,可填“物换星移”。物换星移:意思是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号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诗句,用在文中表示直接引用。第二处,“端午文化”加上双引号强调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起强调作用。第三处,“天问”本来是屈原的作品,此处表示中国凭借自己的时代发展,解决当年对太空的多种疑问,表示特殊含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属于一个概念,而在此处将其当成人来写,说它“板着面孔”,这就使之具有了人的神态特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一下子就觉得节日习俗生动形象了起来。“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强调了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但此处没有进行严肃地说教,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人觉得道理是生动有趣的,从而使文段内容表意更丰富,使读者更易接受这样的观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月24日上午,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祝融号”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技成果。②,是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从字面上来看,“祝”,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机愿,“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③,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不断超越。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表达连贯。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22.请为本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给火星车命名②以火神的名字命名③将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22.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可知,此处在讲首辆火星车命名的来源,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填“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第二空:根据前文“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及后文“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可知,此处既承接上文火神的姓名,又启示下文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故填“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第三空:根据后文“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不断超越”,可知此处是讲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名字的寓意,故填“将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稿标题应该突出新闻稿的重点,让读者一眼看出新闻稿的主要内容。根据原文第一段“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可知,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原文第二段“祝融号’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技成果”,可知,这是在讲火星车的命名。根据原文第二段“从字面上看,‘祝’,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可知,此段依然在讲火星车的命名。第三段主要表达了“祝融”的寓意。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为,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陶渊明“质性自然”,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园田。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材料二: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对于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执着在左,放下在右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曾言:“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诚哉斯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那人生紧要处的一次次不同的选择,是执着还是放下,将会把我们带往不同的地方。执着与放下,本是我们面对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如史铁生所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陷入极端地偏执一方,要么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撞得头破血流才撒手;要么一念放下,遁入佛系大门,万般自在。人生之路,执着在左,放下在右,才得圆满。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自可姹紫嫣红开遍。蒋勋曾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当下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受消费主义的裹挟,欲壑难填,但是仍有人慨然前行,抬头看到了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敦煌女儿樊锦诗行走于漫漫黄沙路,执着于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不汲汲于名利。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历经家破人亡,却得唐宋薪传,续易安灯火,不戚戚于俭朴。他们执着于热爱的事业,不求名,不逐利,文化的灯火万里通明。执着于生命意义的找寻,放下生命的痛楚,自可扶摇直上九万里。周国平曾言:“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史铁生20岁双腿瘫痪,他的世界由五彩斑斓变得黯淡无光。地坛成了他的慰藉。他执着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参悟到,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他放下生命的疮疤,以笔开道,劈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苏子被贬黄州,“望美人兮天一方”,面对被大浪淘洗的历史人物与荡然无存的丰功伟绩,他破译了水与月中蕴含的哲理,消解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惊惶。放下生命中的痛楚,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地坛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史铁生,黄州成就了旷古绝今的苏东坡。个人有执着与放下,国家也需要执着于该坚守的,放下该舍弃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执着于为百姓谋福利,放下对政治考核的苛刻要求,才有百姓的安乐;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执着于开拓创新,放下固步自封的傲慢,国家才能吐故纳新,构建欣欣向荣的活力中国;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执着于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放下一国一家的私利,“兼爱”的理想才能跨越千年在当代回响。罗曼·罗兰曾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坚持了该坚持的,放下了该放弃的。执着在左,放下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定能将漫漫旅途点缀得花香弥漫,馥郁芬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试题共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通过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相关事例,阐述了“放下”的主题。在这里,“放下”,既是与外在世俗眼光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放下”的结果,让陶渊明获得了“万般自在”。而材料二中史铁生的观点,则是要均衡好“放下”和“执着”,“放下”那些占有、计较的欲望,而对于前进和努力则应做到“执着”。由此可知,题目是要求我们思考“执着与放下”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思考“执着”与“放下”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需要执着些什么,又需放下些什么。需注意,如果只谈“执着”,不谈“放下”;或者只谈“放下”,不谈“执着”,均属于不符合题意。因此,虽然题目具有开放性,我们的写作范围可以很广泛,但必须将“执着”与“放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立意:1.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2.执着于初心的坚守,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求。3.执着于家国大梦的实现,放下对蝇头小利的追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3: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701.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