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凭借着科幻场景的震撼力、科幻想象的创造力、科幻人文的认知力,《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始终坚持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科幻想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创新视角。在《流浪地球2》中,“中国视角”的叙事核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以此锚定了中国式科幻叙事价值立场。置于未来世界中央的中国,在不可预知的生存危机面前,为拯救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展示了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同时,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当妻儿抽签无果无法进入地下城避险时,刘培强选择了再次面试航天领航员为家人获取名额;为了给予已经去世女儿完整的生命,图恒宇不惜以身试险,将女儿的数字生命储存卡接入超级电脑。一个甘愿牺牲,一个敢于冒险,爱情与亲情迸发出中国式情感的光辉,呈现出中国式情感中具实质朴的底色。《流浪地球2》以中国精神升格中国科幻文化。如果说“中国叙事”与“中国情感”是在科幻类型的故事层面建构中表达,那么《流浪地球2》更深层次的主题与思考,则是在营造十足科幻视听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价值更具哲理思辨性地呈现出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孕育了“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愿景,催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成就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包容性治理理念。影片将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与人文思想,注入科学精神、科幻想象,通过片中人物的关键抉择予以表达。面对末日危机,身处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人类如何选择?在一系列基于科学认知的拯救地球群体行为中,影片凸显了“责任”二字的千钧之力。责任之下,有人物个体带有生命呐喊的情感选择、价值选择、文化选择;责任之上,更有中国代表坚守的解决方案——“团结”与“坚持”,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应对月球危机。当世界各国航天员共同为拯救地球去完成一场无法返回的引爆时,“不放弃、不抛弃”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力量,超越了国界与种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中得到有力弘扬。探索宏观宇宙、思考人类未来的科幻电影,是具有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电影类型。《流浪地球》系列作品的出现,改变了数十年来世界科幻电影赛道“好莱坞式”的垄断格局。“中国式科幻” 的叙事表达与文化创造,创新了全球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类型。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原创IP,《流浪地球2》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力量,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为中国电影探索了与世界电影并行且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摘编自杨乘虎《探索宏观宇宙思考人类未来》)材料二:科幻作家刘慈欣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中国电影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未来感,如何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未来感。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在今天起到的作用,跟18-19世纪现实主义浪潮下的旅行文学的功能是相近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新鲜感和震惊感。但是到了今天,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给人们带来震惊的体验了。现在能起到这个作用的只有科幻。中国如何建立区别于美国的未来感?就是不能按照好莱坞式的那套观念来做科幻。我觉得《流浪地球》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内核是愚公移山和赵氏孤儿里面的舍生取义。愚公移山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舍生取义就是大家争着抢着去送死,电影里并不是只有苏拉威西这一处想点燃木星,新加坡和雅加达也想去点燃,但都没够着。饱和式救援以及最后来“撞针”的那些人,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的。愚公移山、舍生取义,我觉得这八个字是能够代表中国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感的。国内有一种误解,认为好莱坞在海外传播甚广,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其实,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好莱坞肯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全球性影响力。这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没有国家力量的强势介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摘编自孙佳山、马密坤《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表达与世界路径》)材料三:二十大为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即一个导向、五个方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就像《流浪地球》摒弃西方文化中固有的逃跑式套路,选择与家园一起流浪,成为彰显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经典注脚。当前,任何文艺创作都脱离不了当下国家的历史传统、人文底蕴、社会条件等。相信只要坚持文化自信,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一定会持续产生。(摘编自网络评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浪地球2》创造了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为中国电影探索了与世界电影并行且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B.《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崭新视角,展示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 C.刘慈欣认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电影在表达自己的未来感这方面是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D.二十大为中国科幻电影自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出更多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在生存危机面前,释放出“家”和“亲情”的中国式情感表达符号。B.好莱坞科幻电影具有全球性影响,曾一度形成了垄断格局,《流浪地球2》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引领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话语。C.如何面对未来,《流浪地球2》有更深层次主题与思考,以愚公移山、舍生取义作为价值内核升格了中国科幻文化。D.任何文艺创作都不能脱离当下国家的历史传统、人文底蕴、社会条件等。对我们而言,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持续创造出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头点明了《流浪地球2》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了其成功的具体体现。B.材料一从“创新中国科幻叙事”“升格中国科幻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点论述。C.材料一引用了电影中刘培强、图恒宇的相关情节,来解释什么是中国式科幻叙事。D.材料一最后一段重点论述了《流浪地球2》对我国乃至世界科幻电影产生的影响。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美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的主要路径有哪些。(3分)5.请结合材料,探讨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我国科幻电影事业的发展。(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广陵散(节选)陈翔鹤在魏朝最后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注]同他十三岁的女儿阿凤、八岁的儿子阿绍和婢女阿勤,正在他住宅外院里打铁。这个小小的铁工场,就设在那棵枝条茂密、绿荫几乎遮遍着半个院子的巨大的柳树下面。铁砧墩的旁边不远就是一口深井。井旁边有个石水缸,正好作为打铁时“淬火”或“退火”之用。一到夏天,嵇康还喜欢将井水汲了起来,灌注到那围绕着大柳树的沟渠里去。这一泓清汪汪的沟水,使人看了觉得十分凉爽。而烧铁炉和附带的一个鼓排(风箱),以及煤渣铁块、大锤小锤等物,统统被安置在靠柳荫的一个墙角落间,上面还搭有席篷,看来倒有点像间小屋子。 虽然时间已到初冬,但洛阳的天气却并不怎样寒冷,柳树也还没有脱叶,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在被阿凤用长铁钳子紧紧夹着的一块红铁上,一锤一锤地直打了下去。在起初几锤,铁花子还几乎如浪涛般飞奔四散,不过愈到末后,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这时阿凤才如释重负似的轻轻地吐了一口气。“怎样,不行了吧?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只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阿凤,你看,这有多好啊:铁渣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阿凤,现在好啦,你站过一边,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打吧!”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自己一下一下地继续去打那块已不大冒火花的红铁,看来他是想把这块铁打成一个锄头的毛坯子。阿凤站在一旁注视着她父亲的动作,有时用手去拢一拢自己额上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擦一擦汗珠。这个发育得比她实际年纪还要健壮高大的女孩,身材的窈窕均匀颇有点像她的母亲,可是因为自来就娇生惯养的,所以在神气上却总不免要时常带着几分娇纵直憨之气。但对于打铁,她倒也很感兴趣,算得上是嵇康的一个好助手,不过体力有些不及阿勤罢了。“姐姐,你去看看,阿勤总是爱在炉子里边乱翻乱抄的,她动得,就不许我动!向家叔叔又不来,他来了就不要阿勤管啦!”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这个身穿绀青色绢袄子的八岁小孩,头上梳着两个丫角,平时总不大轻于言笑,身体却并不比他姐姐健康。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因此,全家人都叫他“小大人”。“好啦,好啦,不用你管,你去玩吧。”嵇康扬起头来说。“真是,阿秀叔叔许久都不来啦,讨厌!……”阿凤说时,还用娇憨的语气“呸”了一口。“这不好。小孩家可不准这样!拿去,换一块新的来。不要紧,没有阿秀,我们也可以办得了!”嵇康认真地说。于是阿凤便将那块现在已经发黑的铁夹了过来,送到火炉里面,去换阿勤已经烧好了的另外那一块。他们父女和站在炉边烧铁的婢女阿勤,就像这样地继续工作着,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大家都静默无声,严肃而且兴味盎然。这其间,只偶然可以听见从嵇康口中发出来的嗬嗬的声音。这就算是他在工作中的一种表情,而且也算是他对于铁和火花的一种礼赞!关于朝廷的中散大夫嵇康爱打铁的特殊嗜好,在当时国都洛阳城,特别是在诸名士中间,固然早就流传开,而且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谈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据说有一天,嵇康正在家里打铁,他的好朋友向秀还在一旁“鼓排”。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他本来是想来同嵇康交朋友的。不想嵇康却毫不理睬他,竟旁若无人似的挥锤不顾。向秀也仍旧鼓自己的排,同嵇康一样连头都不抬一抬。等到钟会碰了一鼻子灰,起身要走时,嵇康才忽然问了他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那个来客也回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了不起!这一问一答都很好,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一般人哪里敢呢!”“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而且也会因此得罪人。”“他们两家不会因此便‘兴怨’‘修怨’吗?嵇中散也太纵情任性啦,予人以难堪,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当时洛阳城里的人们,就这样纷纷评论着这个在嵇、钟两人之间所发生的特殊事端。 (有删改)[注]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大将军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弹了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表明打铁给嵇康心灵带来极大震撼,令他内心感到阵阵疼痛。B.阿绍向阿凤埋怨阿勤乱动却不许他动,阿凤埋怨向秀叔叔许久不来,两个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同样纯真可爱。C.阿凤负责夹换铁块,阿勤负责在炉边烧铁,嵇康负责出力气打铁,分工明确合宜,这说明了打铁是家中常事。D.向秀在小说中虽没有正式出场,但通过阿凤、阿绍姐弟之口及旁人口述的向秀在钟会面前的表现,可见向秀与嵇康关系亲密,志趣相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较为具体地描写嵇康住宅外院里“小小的铁工场”的环境、格局,为下文进一步表现他爱好打铁做了铺垫。B.小说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出嵇康清高自傲、不慕名利、鄙视权贵、纵情任性、洒脱不羁的形象。C.小说善于通过刻画神情来表现人物,如阿凤、阿绍姐弟俩一个娇纵直憨,一个严肃而又很自信,相映成趣,鲜活生动。D.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比如写嵇康打铁生活就比较舒缓自然,而写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8.结尾处引述洛阳城里人们的评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本文是一篇历史小说,请从“历史”和“小说”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 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文本二: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害之,是谓善学。(选自《吕氏春秋·尊师》)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忠孝A人君B人亲C之所甚D欲也E显荣F人子G人臣H之所甚I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师达而有材”与“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含义相同。B.“圣人生于疾学”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含义不同。C.“神农师悉诸”与“吾师道也”(《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D.“此五帝之所以绝”与“绝巘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指出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因此提倡要尊奉圣人,不计较圣人的贵贱贫富。B.文本一以“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两组比喻,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学者不能“不化不听”的观点。C.文本二举圣人贤者们从师学习的例子,与《师说》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必要。D.文本二末段提出,人应该学习,否则就辜负了上天造就人时所赋予人的耳闻、目见、口言、心知等禀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2)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14.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学习的意义。(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可煞:表疑问,是否。②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鹧鸪天》开篇两句堪称别开生面,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B.《山花子》上片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彰显桂花的高洁品质。C.两首词末都提到“无情”,《鹧鸪天》中词人用抱怨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山花子》中却嗔怪桂花虽好但香气过浓,令人生厌。D.两首词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词人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的明显转变。16.两首词的下片都提及其他花,手法和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吟咏明月之诗。(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写出了箫声超强的感染力。(3)白居易绝句《夜筝》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是《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的化用。(4)《琵琶行》中写音乐声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①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③,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网络文摘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国沈阳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各国代表共商大计,为达成公平而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任务一:作为中方发言人的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任务二: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言论,请写一篇驳论文。要求:从以上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和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2月月考语文答案【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中国电影在表达自己的未来感这方面是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科幻作家刘慈欣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中国电影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未来感,如何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未来感”可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电影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未来感,如何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未来感”,而不是“中国电影在表达自己的未来感这方面是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引领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话语”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流浪地球》系列作品的出现,改变了数十年来世界科幻电影赛道‘好莱坞式’的垄断格局。‘中国式科幻’的叙事表达与文化创造,创新了全球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类型”可知,原文说的是“创新了全球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类型”,而不是“引领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话语”。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来解释什么是中国式科幻叙事”错误。材料一引用了电影中刘培强、图恒宇的相关情节,是为了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国内有一种误解,认为好莱坞在海外传播甚广,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可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②根据“其实,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好莱坞肯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全球性影响力”可知,国家力量的强势介入。【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根据“《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知,创造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根据“《流浪地球2》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力量,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为中国电影探索了与世界电影并行且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可知,探索与世界电影并行且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③根据“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就像《流浪地球》摒弃西方文化中固有的逃跑式套路,选择与家园一起流浪,成为彰显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经典注脚”可知,彰显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经典注脚,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令他内心感到阵阵疼痛”错,依据“我就是在开头的几大锤上,特地需得人帮忙,并且也只觉得开头的几大锤有意思。……铁渣滓子好像流星一般四下乱溅,这一锤一锤的,简直就像打在自己的心尖尖上一样,多有意思”可知嵇康热爱打铁,把打铁当作一种享受。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错,依据“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可知文章描写嵇康与钟会的见面,从钟会同宾从出现的场面和嵇康的毫不理睬开始,以一问一答结束,并未制造激烈的场面。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依据“真可谓一语破的,旗鼓相当,盛名之下,话不虚传啊”“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可知这些评论是嵇、钟两人之间特殊事端产生的影响,是情节的自然延伸,同时照应前文“不过流传得最快,而且被当时人视为美谈的,却在嵇康与贵公子钟会两人之间的关系上”。②依据“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打铁不好,这很有失中散大夫的身份”可知文章借助评论巧妙交代嵇、钟两人的身份、地位,嵇康是中散大夫,钟会是当权得势的阔人,揭示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③依据“也只有像嵇叔夜这样的名流,才敢于得罪钟会这样的当权得势的阔人啦”可知文章从侧面表现嵇康纵情任性、不附权贵的高洁品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依据“在魏朝最后一个皇帝,少帝曹奂的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的某一个初冬早晨,当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可知文中主人公嵇康以及向秀、钟会均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主要事件如“这时正为大将军司马昭所宠信的贵公子钟会便带着一大批宾从,声势煊赫、人呼马拥地到嵇康家里来了……从此以后,他们两家便再也不曾见面,大约算是决裂了”中嵇康拒交钟会等也于史有据,体现了“历史”的一面。②文中“因此嵇康此刻只露髻、短褐、马裤、赤脚草履,正挥动着大锤,……铁花子便愈加减少了,嵇康的锤下得也并不如以前的有力”描述嵇康打铁的情景,以及“嵇康说罢,便将阿凤手中的铁钳子接了过来,另外换上一个手锤……阿绍走了过来,面带严肃地说……他脸色有点苍白,而且经常带着一种严肃而又很自信的表情”“嵇康扬起头来说”“嵇康认真地说”中有关人物的神情、对话等均为作者借助想象虚构而成,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体现了“小说”的一面。③文章中嵇康拒交钟会这件事有史可寻,又用文学的笔法将每个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就像在写小说一样,并且能将人物性格在其语言、行为、神态中展现出来,使得历史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文学韵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10.AEF11.C12.A13.(1)先王的政教(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2)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并且不伤害(破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14.①学习能够使人懂得理义,显名安身,得偿所愿。②学习能够使人天性通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都是判断句,各自的主语“忠孝”“显荣”后AE处断开;且“忠孝”与“显荣”,“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与“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AEF处断开。故A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才能”。句意: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有才能。/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B.正确。努力。/劲疾。句意: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声音没有变得更劲疾。C.错误。以……为师。/学习。句意:神农以悉诸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啊。D.正确。废绝。/极高的。句意:这正是五帝之所以废绝的原因。/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曲解文意,原文“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意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尊奉圣人”错,文中是尊奉老师。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没有什么;“于”,表比较;“莫荣于孝,莫显于忠”,状语后置句。(2)“全”,保全;“所生”,赋予的人性;“败”,伤害,破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可知,学习能够使人懂得理义,显名安身,得偿所愿。结合“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可知,学习能够使人天性通达。参考译文:文本一:先王的政教(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君主、父母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子女、臣下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了。因此,应召前去教育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执教的人不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被尊重,不也差得太远了吗?求学的人凡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文本二: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贽为师,汤以小臣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没有达到帝那样尊贵,智慧没有达到圣明的境界,却想要不尊奉老师,这怎么能达到呢?这正是五帝之所以废绝,三代之所以不可再现的原因。况且,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 目有所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大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增加什么,而是使人天性通达。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并且不伤害(破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15.C16.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和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异:①《鹧鸪天》正衬/拟人(任意一点即可),“妒”“羞”两字将梅花和菊花人格化,它们妒忌和羞愧的心理,更凸显出桂花的地位,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高度赞许和仰慕。②《山花子》对比/反衬(任意一点即可),以梅和丁香的低俗不堪、令人嫌弃,对比反衬出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令人生厌”错误,《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绝无令人生厌之意。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鹧鸪天》中,“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以梅花、菊花及群花作衬,盛赞桂花;《山花子》中,“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用梅花和丁香作为陪衬,凸显桂花的奇香。两首词都运用衬托手法,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不同点。《鹧鸪天》中写道,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说梅“妒”菊“羞”,运用拟人手法盛赞桂花,“冠中秋”更以群花作衬,突出桂花的地位。这些都是从正面衬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赞许和仰慕;《山花子》中写道,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这是用桂花与梅花、丁香作对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远远不如桂花的,以此反衬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17.(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8.①物象是客观的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19.B20.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21.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对物象的解释,结合后文“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可知是客观的,可填“物象是客观的”。②此处是总结句,对应“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引出结果,可填“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③此处是意象大异其趣的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及“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原因是“情意不同”,可填“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都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引用。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围绕……作为”句式杂糅,可以把“围绕”改为“把”;二是“营造……的东西”动宾搭配不当,把“营造”改为“创造”;三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上”语序不当,作为表地点的定语应放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改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分析,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及鸟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翔”,本是飞翔,用来形容游鱼在水里游动的状态,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极具形象性,加强诗歌艺术效果。22.作文见《校本研训十大专题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1:45: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8.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