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适应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郡中学高一选科适应性调查限时训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 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说乡下人土气,源自乡下人离不了土地,乡民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生活上囿于土地,所以固守乡土,人口流动率小。B.乡土社会里各人都知道各人的底细,不必每句话都讲个明白,因此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规矩熟悉的可靠性。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延续相对困难了。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个体之间 知根知底、达成默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表现了这种特性。C.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D.熟悉的社会信息对称,以熟悉关系为特质的乡村社会,比城市社会关系更有利于建设信息透明的社会,也更具有难以变动的存续性质。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B.安土重迁,黎民之性。C.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D.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4.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你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深受传统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的乡村居民写一封建议书,只列出建议的主要条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秋夜①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 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注]①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文本二: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里去。“秘”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东西,连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也总是“内容非常秘密”,大家不知道。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节选自鲁迅《作文秘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写真写实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象成分。B.“奇怪而高”的天空,䀹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 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独特的艺术意境。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和深沉的抒情,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紧扣论题,先从医生秘方,厨子秘法,开点心铺子秘传谈到作文秘诀,并进一步明确作文并无秘诀,这是从反面立论。B.鲁迅对于“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更好地作文,自然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C.讲到修辞上的秘诀,鲁迅举出具体例子,批评这种炫奇耀博,卖弄学问,把简单的问题弄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恶劣文风。D.“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诀正是针对鲁迅所肯定的“作文秘诀”而提出的改进措施,它能使作者们写出内容真切、语言朴实、明白畅晓的文章。8.文本一的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4分)9.文本二提出了作文的具体要求,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要求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吾子行厚而辞深。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奧,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秀,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始A吾B幼C且D少E为F文G章H以I辞J为K工L及M长N乃O知P文Q者R以S明T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文中表被动,与“见重于当时”“见仁见智”中的“见”意思相同。B.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均属这一文体。C.今,文中为现在、当下,与《诗经·采薇》中“今我来思”的“今”意思相同。D.亟,文中为屡次,与“亟不可待”的“亟”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作狂人。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C.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息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D.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部分论尊师重道,后部分谈写作理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4分)(2)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4分)14.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并提出了怎样的做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初罢中书舍人①白居易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或望君臣相献替②,可图妻子免饥寒。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官。[注]①本诗作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书言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去外地任职,于长庆二年七月十四日被罢中书舍人,除授杭州刺史。②献替: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出于自谦,将自己的为官经历称为“拙宦”,并以“怕素餐”体现自己为国为民的雄心。B.虽被罢免,但白居易仍对君臣共议国事的其乐融融、妻子孩子免于饥寒的安定生活有所渴望。C.尾联表示,自己一点恩宠都没有得到过,不罢休的话还想寻得什么样的官来做呢,体现诗人的愤懑不平。D.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写于同一年,但心情完全不同,分别体现在朝为官的无奈和外任为官的闲适。 16.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诗句,谈谈此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6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白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的以字称人,而“”一句则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给我们描绘了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写出了诗人的衣着及坐骑。(4)在乐曲演奏中停顿的留白艺术也能够传递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对此进行了解释。(5)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毛泽东同志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家。他提出,要想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必须放下架子,①。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就要讲工人话。②,只要讲一两句简短但涉及切身利益的话,他们就懂了。毛泽东同志还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A),种类颇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同志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的心灵,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迈向了平顺地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B)。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而他的新型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诗人的诗风。★18.请在文中A.B、C三处的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在上面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表达不当,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C.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D.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杨七嫂说道,“好香的花啊——你们听到消息了吗?”B.你怎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忧天下、有作为的人。C.二十四小时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中太阳会升起十五次。D.我含泪在门前深情地挥别:“再——见——”22.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和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倒来得正好。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D.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顿悟、进阶、成长,从而进入“新世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郡中学高一选科适应性调查限时训练语文参考答案1.A(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材料一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因此”前后分句不构成因果关系。C.“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延续相对困难了”于文无据,材料二表述为“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原意应是“不断延续下去”。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为“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2.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更具有难以变动的存续性质”错。材料三原文说“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 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并不能推出“更具有难以变动的存续性质”的结论。)3.D(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D.《劝孝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般喻指报生育之恩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材料一分别讲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口头契约、礼俗社会等观点,并未谈及父母或孝顺等观点。原文倒数第二段作者谈及孔子论孝的例子,是想要论证“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一观点。所以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4.①采用立论,开篇提出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举例熟人对话)、引证法(引《论语》或外国学者语言)、对比论证(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人际关系)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如引用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题干“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有明显的答题指向性。第一,从开篇方式来看,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第二,从论证结构来看,“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第三,从论证方法来看,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一第六段“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可知,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故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四,从论证语言来看,“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每点2分,要根据材料梳理,建议有针对性。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某问题,针对性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考生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有关“乡土社会的弊端”的相关信息:材料展现的乡土社会的特色也是限制,因此,我们据此进行反向推论,将之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比如:①根据“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以得知: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根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以得知: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根据“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以得知: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6.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本篇文章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使用“曲笔”来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抒发。)7.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应该是正面立论。B.作者并没有正面肯定“父子作家”和“夫妇作家”这类现象。D.作者实际上是否定所谓“作文秘诀”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对“白描”的要求。) 8.作品突出表现枣树伟岸不屈的孤独求索者的形象,深刻地寓含着作者“韧”的战斗精神。(2分)①饱经沧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②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③顽强不屈/坚韧不拔: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帮凶月亮;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答出两点即,计2分;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中具体物象特征的概括能力。在作品中,应该抓住对于枣树这一物象的描写和带有抒情性的语言进行概括。9.①情感真挚:文本一借由枣树等相关意象,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3分)②手法得当:手法不宜堆砌冗杂。本文语言精致,意象空灵,着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委婉地表情达意。(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情感和手法的分析能力。要先弄明白文本二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对作文秘诀的基本态度。明显可看出,作者认为作文没有秘诀,但是作者认为作文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对于这十二个字,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来理解:形式上就是技巧手法层面,不强调复杂多样的手法;内容上就是主旨情感层面,强调情感的真挚动人。然后再联系文本一,将文本一作为一个具体分析对象,来具化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技巧得当和情感真挚的。10.ELN11.A(“见仁见智”中的“见”不表被动,是指见解主张。)12.B(作者亲见的是南越之犬吠雪。)13.(1)(韩愈)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为被外放)匆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不暇:没时间,来不及。挈挈:匆忙,急切地。每句1分,共4分。)(2)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这些做法,到底是对呢,还是不对呢?(羽翼:辅佐。果:到底,究竟。每点1分,句意2分。)14.态度: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1分)做法:①不拘泥老师的称呼,而就老师的实质;②把心中知道的都讲出来,供对方选择、采纳。(2分)[解析]如回答“取其实而去其名”,给1分。15.A[诗人称“拙宦”不是因为自谦,“为国为民的雄心”也定位不准,由后文的“叨”(叨扰)以及“怕素餐”(怕自己无功受禄,不劳而食)和全诗情感来看,体现的是一种愤懑和自嘲自解。]16.①“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2分)②“自惭拙宦叨清贵”意为“惭愧自己不善为官叨扰了高官贵人”,“不休更拟觅何官”意为“不罢休的话还想要寻得什么样的官来做呢”,体现白居易对“上书言河北军事不被采用”的愤懑。③“怕素餐”,指“怕自己无功受禄,不劳而食”,体现了“自请去外地任职”的心理原因。④颈联写道:我性格疏放哪里能够久久承奉皇上的恩德,命运不好本来就知道成事很艰难。体现白居易“被罢中书舍人”的内在原因。(①必答,②③④任写两点可得4分)[解析]首先,应翻译“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观点;其次,应根据注释梳理本诗到底针对何事;最后,结合诗句思考诗句表达与事件之间的针对性。17.(1)一尊还酹江月(2)人道寄奴曾住(3)霓为衣兮风为马(4)此时无声胜有声(5)君子生非异也(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8.示例:A五花八门B康庄大道C推陈出新(每空1分)[解析]A.“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偏重于门类的繁多。这里强调种类繁多, 照应后文“种类颇杂”,故用“五花八门”。B.“康庄大道”指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注意:不能用“阳关大道”,“阳关大道”偏重于便利、好走。根据语境“平顺地通往”,这里应用“康庄大道”。C.“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这里侧重文化,照应中心语“创造性发展之路”和前文“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他的新型文艺思想”,应用“推陈出新”。注意:不能用“革故鼎新”,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19.示例:①根据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②不要一讲一大篇(每处2分)20.D(A.句子成分残缺,介宾短语掩盖主语,应删掉“由于”,且“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语序与后文“他的新型文艺思想”衔接不畅。B.搭配不当,谓语“增加”不能与“背景”搭配;且“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语序与后文衔接不畅。C.分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是承接关系,故不能用“因为……所以”。)21.B(B.表示补充说明。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A.表示语意的转折。C.表示解释原因。D.表示声音的延长。)22.D[画横线句子是暗喻,与D项一致。A.没有修辞。B.通感(是明喻)。C.拟人。]23.①从句式上看,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1分)②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将“一片灿烂”独立成句,(1分)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1分)与下文形成对比。(1分)24.参照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题,按高考评分标准计分。题意说明:材料中的“新世界”有特定含义,是通过“一定途径”获得的“顿悟、进阶、成长”,这是材料的主旨意义。考生可以谈论生活顿悟、学习进阶、读书成长……要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来选材,文中要有“一定的途径(方法、策略、媒介)”的选择和陈述。文体要鲜明,议论文要观点突出,有逻辑性;记叙文要细节合理,有生动性。能体现辩证思考的作品酌情加分。[附:文言文译文]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韩愈)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为被外放)匆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已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现在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 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已随便加以选择,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项。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华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练;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0:2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42.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