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长郡中学2023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材料二: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答案】1.C2.A3.B4.①认真学习文本,挖掘诗歌人文底蕴。主动学习《氓》的文化制度与传统习俗,从而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②借助教师讲解,感受诗歌艺术魅力。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掌握《氓》的比兴手法和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5.①汉语的社会学价值体现在能反映时代特征。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其实是对本年度重大社会热点的别样关注。②社会各界对规范使用汉语高度重视。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能警醒世人,以严谨态度和敬畏之心规范使用汉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可见“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的原因应该是“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错误。材料二没有具体谈“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是重点在说“流行语”。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用好“语法规则”和“社会准则”两把尺子,规范使用流行语。只有B项符合规范使用流行语话题,其它三项都不属于流行语范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可知,要认真学习文本,主动学习《氓》所反应出的当时的文化制度与传统习俗,挖掘诗歌人文底蕴。依据“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可知,可以借助教师课堂讲解,掌握《氓》中诸如赋比兴、情景结合、通过前后对比塑造人物、叠词等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艺术魅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材料二中说“《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而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这正体现了材料二中所讲的“流行语”的社会学价值,即“映时代特征”。材料二中说“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所以规范使用汉语应该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正是在告诉世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长明灯鲁迅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 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不成!你没法开!”“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我放火!”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有删改)[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B.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D.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既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C.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D.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8.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答案】6.D7.B8.①同:他们都是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觉醒者、有启蒙思想的人,是封建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叛逆者。②异:《祝福》中的“我”表现出延宕、徘徊、逃离的形象特点。《长明灯》中的“疯子”具有坚定的斗争精神。9.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一面是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民众心中点燃的另一盏“长明灯”——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人物内心思想的矛盾凸显了“疯子”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清醒的认识。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疯子”要坚决吹熄长明灯,甚至放火烧毁;屯民们愚昧迷信,竭力维护封建腐朽文化,双方的斗争非常尖锐,这一矛盾突显了“疯子”坚定的斗争精神,及社会环境的腐朽落后,同时引出后文屯民们关押“疯子”的情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错。通过孩子们的行为,突出了“疯子”生活的吉光屯的环境特点。不仅大人不理解疯子,就连小孩子也捉弄他。孩子的不理解更衬托出疯子的悲哀。孩子代表了未来和希望,可是孩子同样的愚昧无知、麻木冷漠,可见疯子变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仅把有形的长明灯吹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吹灭人们心中无形的长明灯。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和国民性改造的深沉的思索以及忧患意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B.“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错,小说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主人公“疯子”。故选B。【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祝福》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作用:“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是个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本文中的“疯子”形象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先觉者,是封建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叛逆者。“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为外貌描写;“‘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为语言描写,在社庙冲突时,通过对他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他想革新旧思想的决心与勇气,体现出他的勇敢坚定。结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可知,吉光屯的人们认为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没有熄过,而且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人们都要变泥鳅。可见文章采用了侧面烘托,用其他人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衬托出先觉者的醒悟,体现出他对于封建思想的不屑与憎恶。吉光屯里的人都认为长明灯是护佑村民幸福的灯,若灯灭了,就会招致灾难,疯子却要熄灭那盏灯,他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双方斗争尖锐。疯子不被人理解,他也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那些东西也还在,他知道目前只能姑且这么办,所以他孤独寂寞。“疯子”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先觉者,是封建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叛逆者。他勇敢坚定。疯子是无畏的,他不信鬼神,不迷信长明灯,即使所有人都阻止他熄灯,他也要去做;他曾被欺骗过一次,第二次他一定要自己去熄灭长明灯;灯熄灭不成,他扬言放火,即便被关,也不妥协,体现了坚定的斗争精神。他孤独寂寞。吉光屯里的 人都认为长明灯是护佑村民幸福的灯,若灯灭了,就会招致灾难,疯子却要熄灭那盏灯,他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双方斗争尖锐。疯子不被人理解,他也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那些东西也还在,他知道目前只能姑且这么办。综合以上信息可得出相同点:他们都是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觉醒者、有启蒙思想的人,是封建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叛逆者。不同点:《祝福》中的“我”表现出延宕、徘徊、逃离的形象特点。《长明灯》中的“疯子”具有坚定的斗争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安排(矛盾冲突)及作用的能力。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熄掉它罢!”“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一面是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民众心中点燃的另一盏“长明灯”——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人物内心思想的矛盾凸显了“疯子”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清醒的认识。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疯子”要坚决吹熄长明灯,甚至放火烧毁;屯民们愚昧迷信,竭力维护封建腐朽文化,双方的斗争非常尖锐,这一矛盾突显了“疯子”坚定的斗争精神,及社会环境的腐朽落后,同时引出后文屯民们关押“疯子”的情节,“‘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遣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乙)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注】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求物A之妙B如系风C捕景D能使是物了然E于心者F盖千万人G而不一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B.“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是之谓辞达”中“达”与《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中的“达”都是动词,且两者含义相同。D.“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B.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D.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14.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C12.D13.(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2)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14.符合。(1)条理自如:《前赤壁赋》写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先写泛舟赤壁时所见之景引发的人生感慨,再写赤壁之水月变化规律给予的人生启示。(2)姿态多变,不受拘束:《前赤壁赋》不受赋的拘束影响,主要抒发了夜游赤壁之时,被贬黄州的内心的矛盾心理与最终的纾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物之妙”是“求”的宾语,结构完整,应在“妙”后断开,即B处; “系风”“捕景”在句中是并举成分,共同作为“如”宾语,故应在“景”后断开,即D处;“于心”做“了然”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者”在句中表示“……的人”,表示陈述判断,应在其后断开,即F处。BDF处加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C.错误。“达”:能完整准确表达出意思/直到。句意: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错误。由原文“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可知,他的《太玄》《法言》没有改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江渚之上渔樵”;“渔樵”,打鱼砍柴;“侣”,以……伴侣;“友”,以……朋友。(2)“乃”,竟然;“鄙”,鄙视;“众”,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符合。“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意思是,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条理自如:《前赤壁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到“不知东方之既白”,先写泛舟赤壁,再写赤壁之景与内心感受,最后东方既白夜游结束。选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功绩不能与天地共存,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通过“水”“月”的自然规律的变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理解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条理清晰,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前赤壁赋》不受赋的拘束影响,通过苏轼与客“主客问答”的方式叙述。客人提出了“知不可乎骤得,托遣响于悲风”的感慨,即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的矛盾心理。主人以 “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内心的矛盾最终得到了纾解。参考译文:(甲)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乙)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已经读的很熟了。大致都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扬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 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博山寺作①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②,岂其卿③,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④,山鸟山花好弟兄。【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B.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C.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D.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16.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词分析。【答案】15.D16.①最后两句说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②意托于松竹花鸟,表明守君子之志的意向,其中也包含着词人对仕途人情的畏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错误。表面上是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说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松竹”“花鸟” 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与高洁追求,只有他们不会让作者伤心失望。以欣喜松竹花鸟,体现归耕林泉的激情雅趣。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表明守君子之志的意向,其中也包含着词人对仕途人情的畏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3)《念奴娇·过洞庭》的“___________”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的明亮。【答案】①.名实已明②.而天下之理得矣③.族秦者秦也④.弊在赂秦⑤.素月分辉⑥.明河共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已”“矣”“族”“赂”“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春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诗社兴亡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B.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答案】18.D19.①引用“芳心一点娇无力”等诗词,增加了文学性,富有感染力;②三个“却”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③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二是搭配不当,“寓意……破灭”动宾不搭配,“寓意”应改为“寓示”。C.“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却挡不住秋风肆虐”“却经不起秋雨摧残”“却禁不住命运戕害”,三个“却”字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 引用与排比的综合使用,更加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文化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①;②。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乡下香客休息的场景,显得趣味盎然,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合理,句式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致。【答案】20.D21.①多用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②运用排比句式,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强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③口语新鲜生动,“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④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趣幽默。22.示例:①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②看西面深谷的银雾,感朦胧之美。【解析】【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A.“自然”是指与束缚本性的俗世相对而言的田园生活。B.“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自然”是指天然的,本性的。D.“自然”和文中的“自然”都是指理所当然,犹当然。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三个一帮”“五个一团”“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等,多用短句组成分句,读起来给人朗朗上口、明快活泼、节奏感强的感觉,而“三个一帮”“五个一团”的人物状态,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一句,连用五个“有……”,详细罗列了他们出游时“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所带的丰盛物品,由此可见,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语句中,“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等充分运用了人们常用的口语,以口语的生动活泼,展现了乡下食客成群结队出游的盛景。此外,作者用“盛宴”一词来说明乡下食客所带之早饭,而实际上的“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却并不完全符合“盛宴”之意义。因此,可见作者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趣幽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分析原文画线句“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可知,句子以动词“看……”领起句子,表达作者“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这一态度。因此,若仿写句子,则在形式上也可以以“看”开头,选用与“看”这一行为有关的其他内容,从而与前面句子形成排比;而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所写之“看”的内容必须与“山”有关。因此,可以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看山”还能看到些什么,比如可以抬头看到山顶的白云,远眺看到山崖的泉水、树木,低头看到山谷的溪流等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均为简单的一横。“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勇敢迈出的第一步,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团结,“万众一心”“一呼百应”,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一”还可以象征力量,“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往无前”的身影彰显着内心的强大与坚定……假如你是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字”从遇见你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汉字博物馆,与汉字相遇。汉字作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唯一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时至今日,依然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活力,那是因为它简单的字形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一”作为汉字中重要的一员,恰好用最简单的笔画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繁复与深刻,博大与精深。首先,我们来看,从古至今,“一”的字形都是简单的一划。而在时间的标尺上,这简单的一划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它不仅逐步演变成了抽象的计数符号,更是成为汉字构成的基石。在大家身处的的这个展厅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汉字的构架中都有“一”的影子。因为“一”才有了“二”与“三”以致万物,才有了“天”的至高至大,才有了“元”的万物之始。从数字到繁复的文字,从文字到广博精深的中华文明,“一”充分见证了中国人在文明道路上的探求历程。而对“一”的肯定与尊崇体现着我们认识世界的哲学观:一是万数之始,万物之祖,万事之源。“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宏大的汉字世界、文明世界,离不开最简单最质朴的初始。大家看,一个简单的“一”居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一”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可能现场有朋友会问,汉字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只是因为我们刚刚所说丰富的意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汉字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我们再来看这个最简单的“一”。缤纷的世界源于质朴的开始,“一”可以是创造,于是丝绸之路上第一步、深海探险的第一步、太空行走的第一步,都变成了我们探索世界开端;万众一心、一呼百应,“一”可以是团结,于是面对疫情,十几亿人口听从指挥,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得安静、沉默;“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可以是力量,于是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战场,那一个个一往无前的身影都记录着历史的进步。“一个方块字,一方天地人。”中国人对“一”的钟情,与其说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自觉和文化的传承。而当这种文化基因通过一个个汉字真正融入到我们骨子里的时候,就变成了家国一体一元的深层文化心灵密码。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 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们的双手更喜欢敲击键盘智能输入法带来的便捷,更喜欢搞怪字体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忘记了汉字的形意之美。今天来到这里,再次遇见这么多美丽的汉字,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去继承去发扬。希望大家能够借助“一”这个独特的汉字去重新认识这些美丽的符号,相信它们会带给我们更多深刻的思考、浪漫的遐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以汉字“一”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一”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意蕴和时代价值,力求引导学生在品味中国汉字之美的同时关注现实生活,思考现实问题,汲取精神力量。作文题的材料一共由七句话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个层次,指出中国汉字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统领整则材料。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指出“一”的造型十分简单,且始终未变。第四至第七句为第三个层次,指出“一”的意蕴最为丰富,并从“创造”“团结”“力量”三个角度来阐释“一”的意蕴。通过分析材料可知,这个题目要求考生:以对“一”这个汉字意蕴的解读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外形简单”与“意蕴丰富”之间辩证关系的同时,深入剖析“一”所凝聚的精神价值。试题以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这一任务为写作背景,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场景:汉字博物馆,明确了写作者身份:博物馆导游,明确了读者身份:游客。考生在写作时必须考虑汉字博物馆这一场景,表达上体现一定的互动交流特点,才算完成了相关写作任务。此外,材料中关于“一”意蕴丰富相关表述的末尾用了省略号,这也意味着考生可以挖掘除材料给予的三个角度之外的其它意蕴。但是,对其它意蕴的挖掘必须建立在汉字“一”看似简单但却是意蕴丰富的这一基础之上。同时,还需注意“解说词”的文体要求(即可为现场的导游解说词,也可为供游客阅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时,可以首先简单介绍汉字的起源、由来等(但需注意不可占用太多笔墨,否则会导致偏题),然后由此引入汉字“一”这个概念。对此,首先可以从字形构成角度阐述“一”字形虽简单,却是其他许多汉字构型的来源。其次,这可由内涵意蕴角度展开,可针对材料中所说的“创造”“团结”“力量”三个角度进行生发,阐述中华民族精神中勇于创新、团结齐心、坚强奋斗等精神,升华“一”的内涵。立意:1.万众一心,“一”是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2.中华民族由“一”出发,不断创造奇迹。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15 23:0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8.4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