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人物等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价的行为。文艺评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术与社会的连接,通过关系性言说实现对话和调适目的。描述绝不是对作品的重复,而是对作品的文本提取和转译。描述什么,不描述什么,首先是一个选择提取的过程。评论家根据他的理解、目的以及趣味进行选择,通过理性文本的方式进行描述。这个理性文本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画、视频等等。这些理性文本本身也可能是艺术形态,如果其中的逻辑含量不足,就可能成为艺术再创作,失去评论的本意。描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和语义呈现的过程,也是信息遗漏和语义屏蔽的过程。评论家的感受力、概括力、表达力的不同,让这个描述结果有很大不同。专业的文艺评论将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阐释,把理性文本的蕴藏的意思与意义展示出来。理性认知具有更深刻、更普泛的理论力量,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启发,因而阐释会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揭示创作奥妙,掘进审美意义,进而达成艺术创作鉴赏深层实现的目的。同时要看到,理论则是固化的认知工具,是依据对一定时代、一定地域的实践的提炼而形成的,产生于特定环境,是对那个时代问题的回答,运用到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地域的作品时,可能会出现强制阐释和过度阐释的现象。歌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是对阐释工作的一个提醒。评价是文艺评论最具主观色彩的环节。描述与阐释尽管具有浓厚主体色彩,但毕竟客观性是其外在要求。评价由于依据的是主体尺度,会因为评论家的个体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学术追求、研究专长以及趣味、偏好、身份、环境等等的不同,对作品价值的判断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同样对描述和阐释发生影响,但不会像评价如此直接。尽管评价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只要其所依据的理论足够科学、足够包容、足够适配,评价就会越公允,越能得到认可、引发共鸣。因此,做好理论建设,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摘编自徐粤春《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材料二:
按照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方式,词话应属于广义上的“诗文评”,内容不外批评、赏鉴、解说诗词,既是作者表达文学态度和观点的方式,有时也具备补佚词作的客观功用。自隋唐五代而下,两宋已见专门论词著作,明清以降,词话制作如林,但大多不出传统思维之囿,直到晚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成书,乃标志词话这类批评文体已尝试弃旧图新、融入西方审美体系。王国维奋然跳脱旧有的文体偏见,以西方美学思想为“手术刀”,解剖和检视诗词的精神境界与生命意识。有无“境界”,是《人间词话》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王国维不满于南宋词的雕饰,认为五代、北宋之词“独绝”在于它们境界高,自然且见真性情,特别是词人多为“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在王国维的眼中,南唐后主李煜即是此类非凡人物,他以一片赤子之心写词,实际是以血泪书写生命,甚至具备“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引发后世强烈的情感共鸣。王国维抽离了文学的“政治”意涵而独钟情于“生命”意识,从词中解读出生命的伤感无奈和悲壮苍凉,并由此将词雅正化、严肃化和崇高化,与清代常州派等推尊词体的做法迥然有别,既见卓尔不群的眼光和思维,也能看到西方哲学和现代进步观念对之产生的深刻影响。王国维在论李煜词时提到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名言,指出“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实则《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亦多由叔本华思想中化出。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先验的真理”,而表象则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世界同时是意志又是表象;理念是一种“完美的表象”,个体化的事物则是“不完美的表象”,认识理念的方式就是艺术,“这是天才的任务”。这与《人间词话》两相比照,能够明显看出王国维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判和论述,都藏映着叔本华的影子。王国维之受叔本华影响,本与其自身的体质和气质有关,他曾自言“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这种困扰和焦虑投射到对文学的观看和解读中,便是《人间词话》里的“诗人之忧”,王国维将之别为“忧生”和“忧世”。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忧郁善感的诗人对国家、社会和民生的忧戚,大多自然转向对生命本质的叩问。物华流逝、岁序更易的哀叹,由文字和词句凝化造设为种种“境界”,或隐或显地承载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而这又已溢出所谓“悲观主义”的意涵之外了。深染西方美学色彩的《人间词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保持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想象性的解决方式”。随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要求愈加迫切,《人间词话》的象征性和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摘编自谷卿《中西之间的<人间词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艺评论需要建立在文艺欣赏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其评论对象可以涵盖文艺作品、现象、思潮等多个方面。B.文艺评论与文学创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评论中的描述文本缺乏深厚的逻辑含量,二者就可能会相互转换。C.作为“诗文评”形式之一的词话,其功能除了让作者表达文学态度和观点之外,也同时具备补佚词作的作用。D.王国维之所以将有无“境界”视为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西方观念的深刻影响。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之词自然有真性情而南宋词多加雕饰,这是王国维的个性化解读而非共识。B.王国维认为李煜词作以血泪书写生命并能引发人们共鸣,与李煜身世际遇关系紧密。C.清代常州派等推崇词体,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束缚以及对文体的偏见有关。D.当下传统文化对“现代转化”的要求愈迫切,就愈需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总分式结构来阐明文艺评论的主要环节,使得行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B.材料二多次引用叔本华的相关言论,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强化了相关论证。C.材料一的论述语言较为简洁凝练,材料二的论述语言富有感染力,颇有文学气息。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都强调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彰显了论者的眼界与思维。4.古诗中“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表达的忧愁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5.学校文学社即将举行“读苏轼词作·品境界之美”的活动,你准备撰写关于苏轼词作的文艺评论,应该包含哪些要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外面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B.文中多次出现环境描写,既是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C.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D.姑父这一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作者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人物鲜活生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用侧面烘托,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的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B.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漂亮、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8.小说结尾部分出现的“红棉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6分)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①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延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薄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注释:①同产:同母所生兄弟。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将军霍光A秉政B大臣争权C上官桀等D与燕王谋E作乱F光既诛之11.下列对中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帝”同下文的“昭帝、宣帝”都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B.“五凤”与“元和十年”“元嘉草草”中的“元和”“元嘉”一样,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C.“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职变动,文中的“迁”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一样。D.“建成侯”中的“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一样,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宣帝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B.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丞年老耳聋,名字为白的督邮想要赶他走,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C.黄霸主政颍川,治为天下第一。在担任颖川太守八年的时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14.黄霸不同意辞退许县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蚕谷行杜甫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句式参差,韵律自由,与《琵琶行》一样都是古体诗。B.诗人以夸张手法控诉了天下几乎没有一座城池是没有战乱的。C.本诗语言质朴,如“牛尽耕,蚕亦成”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D.诗中写到农业生产缺少田地,农事艰难,呈现一派荒凉景象。16.试比较本诗与杜甫《登高》在情感上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___”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2)“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周瑜担任三军统帅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形象。(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5)《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7小题,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书香门第B.次第花开C.状元及第 D.品而第之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铁凝《哦,香雪》)B.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C.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二)课内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共8分)2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曲中规中:受到,遭到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憎恶,嫌弃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C.我欲因之梦吴越因:相就;趋赴守拙归园田守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D.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B.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其皆出于此乎C.积水成渊,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3.下列选项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②使之然也③赢得仓皇北顾④君子生非异也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金石可镂⑦或师焉,或不焉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一尊还酹江月⑩列缺霹雳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③④⑦⑧⑩C.②④⑤⑦⑨⑩D.②③⑤⑥⑧⑨24.下列各项中,文言倒装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青,取之于蓝③何以解忧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⑤马之千里者⑥学于余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①②⑤/③⑥⑧/④⑦B.①③⑧/②⑤⑦/④⑥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D.①⑤/②④⑥⑦/③⑧四、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格局”是指人看待事情的态度、眼界或者胸襟。一般认为:格局大了,眼前再大的事情就小了;格局小了,哪怕再小的事情也会觉得很大。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B项“二者就可能会相互转换”错误,原文只提到“可能成为艺术再创作”,没有谈及二者转换;C项“同时……的作用”错误,原文是“有时”;D项“评判一切作品”错误,原文强调的是“有无‘境界’,是《人间词话》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标准”,且因果关系不当。故选A。)2.B(“与李煜身世际遇关系紧密”错误,原文“王国维抽离了文学的‘政治’意涵而独钟情于‘生命’意识”,可见与李煜的身世际遇并无紧密关联。故选B。)
3.D(“都强调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论及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王国维美学思想深受西方哲学观念影响,并未言明理论建设内容。故选D。)4.①前两句写岁序更易,蝼蛄悲鸣,诗人哀叹时光短促、岁月不居,这是对生命本质叩问的“忧生”。②后两句写民生凋敝,诗人痛心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是对社稷苍生悲悯的“忧世”。(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5.①对苏轼词作进行适当描述,对其作品信息要加以选择提取,形成理性文本。②辩证性运用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对苏轼词作进行阐释,注意解读的尺度。③依据个人价值判断对苏轼词作进行主观评价,评价要科学适配、有包容性。(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D(“作者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错误,作者在刻画姑父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7.A(“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错,原文“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有对日军正面的描写,只是很少。)8.①情节方面:助推情节开展,为后文吴召儿将棉袄翻过来进行伪装作了铺垫;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形象,烘托出吴召儿热情、聪明、勇敢、机敏的形象;③主题方面:深化文章主旨,亮丽的色彩彰显了抗日时期人民积极向上的状态和充满斗志的革命乐观精神,“红色的火花”则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形势因为有这些战士的存在而绽放出的火热与光亮。(任答两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9.①环境描写:侧重自然环境的描写,且多清新质朴。无论是选文还是《百合花》,都通过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诗意美。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叙事节奏缓慢,以散文式笔调叙事。虽然都写战争,但是两文都较少涉及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把重心放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场景上面,平静祥和。③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两文的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美丽、勇敢、坚定的,有利于凸显主旨。④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蕴含诗意。选文中描写雨夜放哨、《百合花》中描写中秋月夜,都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意象美、诗意美。⑤主题思想:多弘扬人性的和谐与美好。选文旨在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英勇无畏,《百合花》旨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美好纯粹,都是在弘扬美好的人性。(任答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0.BCF11.C(文中的“迁”是指升官。)12.B(白是告诉的意思。)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到尘埃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定语后置、爪牙、向上向下三处每处1分,语句通顺1分)(2)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让驿馆、乡官都畜养鸡和猪,来赡养老弱孤苦贫穷的人。(“咸”“畜”“赡”各1分,句意1分)14.①不想失去贤者的心;②更换官员耗费大,会加重百姓的负担;③新官员不一定贤能,反而增加了混乱。(每点1分)【参考译文】黄霸字次公,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武帝末年以待诏身份捐钱而获赏为官,补侍郎谒者,因亲兄弟犯罪而被弹劾罢免。后来又捐谷给沈黎郡,补左冯翊官俸二百石的卒史。自武帝末年开始,使用法律开始严厉起来。昭帝即位时还很年幼,大将军霍光掌权
,大臣之间争权夺利,上官桀等人还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杀掉了他们,于是遵守汉武帝时代的法度,用刑罚严厉约束属下,因此平庸的官吏便崇尚严酷的刑罚,把这当作能事,而唯独黄霸因宽容温和而著名。恰逢宣帝即位,他在民间时便深知百姓苦于官吏用刑的严峻,又听说黄霸持法公平,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疑难案件,庭中都一致认为判得公平。又过了三年,宣帝下诏书任命黄霸为颍川郡太守。当时皇上正专心于治理天下,多次下达诏书给民众,但有的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太守黄霸却专门选择了优秀的下属吏员,分到各处去发布皇上诏令,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让驿馆、乡官都畜养鸡和猪,来赡养老弱孤苦贫穷的人。然后又制定了条令教则,发给各方父老、师帅和伍长等基层小吏,由其颁行于民间,劝说百姓严防奸盗,并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使用货物资财,种树木、养牲畜,去掉浮华奢侈的浪费。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期稳定的官员。许县丞年老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他走。黄霸说:“许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还是要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更换长吏,送别旧人和迎接新官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费非常大,这些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旧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因为外表宽厚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皇上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因为调遣民工修治驰道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军马无法配给的局面,黄霸被举报弹劾影响了军队出动,于是他接连被贬官降职。后来有诏书令他回颍川郡做太守,可俸禄却已被降至八百石。前后八年,郡中越加安顺。后来朝廷征召黄霸为太子太傅,又调任御史大夫。五凤三年,黄霸取代丙吉任丞相,封建成侯,拥有六百户的封地。任丞相五年,甘露三年寿终,谥号定侯。15.D(“写到农业生产缺少田地”错误。诗歌中没有写农业生产缺少田地,“一寸荒田牛得耕”意思是每寸田地都不荒废。故选D。)16.相同:《蚕谷行》和《登高》都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战争的态度,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不同:①本诗中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反感和控诉,《登高》中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忧虑。②本诗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和平的情感,《登高》中,作者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中还融进了对个人遭际的感慨。(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相同:《蚕谷行》“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意为“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意为“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登高》中作者对艰难的国事表达了无奈和忧虑的情感。故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不同:《蚕谷行》此诗开头四句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全国战乱不息,农田荒芜。诗人呼吁把甲胄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作,百姓安居乐业。故本诗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反感和控诉。《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故《登高》中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忧虑。
《蚕谷行》“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和平的情感;《登高》中作者对艰难的国事表达了无奈和忧虑的情感,并更多融入了怀才不遇、孤独漂泊的个人感慨。)17.(1)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A(题干中“阖第光临”的“第”是“住宅”,代指“家”。A.书香门第: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第:封建社会官僚的住宅;B.次第花开: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第:次序;C.状元及第: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选且高踞榜首。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D.品而第之: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第:等第,等级。故选A。)19.C(文中“家”引号表示着重强调论述的对象。A项,“北京话”表示特殊称谓;B项,“得胜回朝”表示否定和讽刺;C项,“拿来”表示着重强调论述的对象;D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了曾国藩的话。故选C。)20.比喻,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柴捆,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鲜明地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亲属关系社会网络不尽相同,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分析“对比”,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使用了比喻(暗喻),本体分别为西洋社会格局、中国社会格局,分别比作“柴捆”和“波纹”,说明社会格局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社会格局的名词范围界限模糊不清变化灵活。比喻的修辞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这里的比喻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亲属关系社会网络不同,生动形象地说明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的不同。如果回答对比则抓住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而言,西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则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西方社会格局是界限分明固定不变,中国界限不清,范围大小人数多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21.D(A项,中:合乎;B项,厌:满足;C项,因:依据。)22.A(A项,均表示转折;B项,代词,它的大概,帮助表达猜测的语气;C项,兼词“于之”语气词;D项,代词,它无实意。)23.C(①没有通假字;②,同“煣”;③没有通假字;④生,同“性”⑤知,同“智”⑥没有通假字;⑦不,同“否”⑧没有通假字;⑨尊,同“樽”⑩列,同“裂”)24.D(①定语后置;②状语后置;③宾语前置;④状语后置;⑤定语后置;⑥状语后置;⑦状语后置;⑧宾语前置。)25.(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优秀范文】格局之大,担当之重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庭户之中只能见斗室,而于天地间自然眼界宽广,这是胸襟;当某些人蝇营狗苟于私利时,张桂梅、袁隆平等却忘记小我、无私付出,这是境界;当无数商人想着如何来钱快,纷纷投资房地产时,任正非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专注做自己想做的通信行业,这是格局。胸襟越开阔,境界越高,最终,这两者汇成了格局之大。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宽窄,更决定了一个人的担当。
格局大小,影响眼界之宽窄;不同的眼界,担负不同的责任。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无尽的远方,穿过重重阻碍,身负家国天下。(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通)担当是为了无数的人们的福祉不断求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格局有大有小,根植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格局大者,为国为民为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格局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格局。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学习前辈的胸襟、境界与格局,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先对“格局”一词进行了阐释:“格局”是指人看待事情的态度、眼界或者胸襟。“态度”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心态、观点,也是一种追求、精神。比如:悲观,乐观,积极,消极等。“眼界”是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有宽窄之分,限于一己,囿于一域,势必眼界狭窄、见识短浅;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宽广的眼界什么时候都需要,尤其是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胸襟”是指人的心胸、肚量。“胸襟宽广”所描述的,正是那些心胸开阔,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的不拘泥于眼前而着眼于长期的人们。
由此,我们可以对材料进行这样的解读:格局(胸怀,眼界)大了,眼前再大的事情(困难、挑战、逆境)就小了;格局小了,哪怕再小的事情(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吃亏、小困难、小挫折)也会觉得很大。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认识到“格局”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应该有宽广的胸襟,以大格局成大事业。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格局”的内涵与实质,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如何提升格局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进行论证,以格局小的危害来突出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全面。在论述“如何提升格局”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提升格局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襟,有包容之心、容人之量;需要我们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要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等。【参考立意】1.开大格局,成大事业。2.格局决定高度。3.延展大国格局,助力民族复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