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材料二: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立足不明、措施不当的问题。B.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着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C.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冻土里种植庄稼。D.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是农耕和乡村文化,从三大河流域全是农业区可得证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的几件事是弄清它的形态、它的载体以及实施中要遵循的原则。B.南方一些民族因临水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蚊虫和潮湿而建下空的“吊脚楼”,但由于有新型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构,“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C.《哦,香雪》中凤娇被人开玩笑说“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故意一遍又一遍问一天吃几顿饭,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D.费孝通所说的“土气”,意味着乡村文化既有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很多保守成分,束缚了乡村发展,这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移风易俗。3.下列行为不可以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A.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方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B.某乡村在建设“乡村记忆馆”时听取村里老工匠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也是村民们交易和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货品。D.某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了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经济、美观的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厅,供村民申请使用。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列思维导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4分)因由一:在乡下住“乡土本色”即“土气”举例论证:三大河流域都是农业区;史禄国所述……情形;②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因由二:①③:④5.材料一是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中费孝通所说“土气”即“乡土本色”。现有某地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如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题,请你发表看法,你觉得应该强调哪几点?(6分)▲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肩膀王愿坚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颜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陕北?”“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B.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8.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4分)▲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之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①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②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①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此处指韦中立。②苍黄:同“仓皇”,匆忙而又慌张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11.下列对选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读,俗称“断句”,古人指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通常并举。古代巫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业,也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C.六艺经传,“六艺”又称“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辱,谦辞,表示让对方屈尊,文中指感到自愧。古文中类似的谦辞还有“愚”、“仆”、“鄙”、“公”、“足下”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与“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下”意思不相同。B.“圣人之所以为圣”与“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C.材料一的“士大夫之族”与材料二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两句中的“之”的用法与意思都不相同。D.“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始”意思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B.材料一韩愈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论证了“耻学于师”的愚蠢,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现象。C.柳宗元亲见南越之犬吠雪,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①,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②,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①苍龙门:汉长安未央宫东有苍龙阙,此处代指长安东门。②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作者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只能“”。(2)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与荀子《劝学》中“,”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3)酒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李清照用“”(《声声慢》)来抵挡“晚来风急”;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人生如梦”,举起酒杯,“”,以此祭月。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平心而论,想在招牌设计上(),显出新意,巧用拼音作招牌的思路,不一定有错,比如陕西的“biángbiáng面”招牌,正是巧妙地告诉外地游客这一地方美食名字怎么念,点餐时不至于尴尬地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但需要划重点的是,[甲]。何为巧,恰到好处,方为巧。于招牌而言,说白了,就是对其提高辨识度有所帮助。①而此次拼音招牌之所以惹争议的原因,②在于街道干部非但没有用巧,③反而滥用“权”——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商家统一更换,④而且标准还非得一模一样,⑤结果自然是“丑得齐齐整整”“蠢得十分难看”,⑥遭到被群嘲也不足为奇了。“强扭的瓜不甜”,但凡能在决策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乙],就会明白所谓的拼音招牌既不符实际,也不得人心。毕竟,()的店面招牌,谈何美观。正如香港的霓虹灯招牌,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杂乱无章,但并无碍它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成为无数摄影师镜头下的经典画面。其实,在这些()的招牌里,恰恰蕴藏着一座城市最朴素的烟火气。城市治理,何为可为,[丙],或许能从这次“拼音招牌”中得到更多警示。(摘自《广州日报》2023年10月12日,有删改)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匠心独运五花八门斑驳陆离B.别出心裁千篇一律五光十色C.别出心裁五花八门斑驳陆离D.匠心独运千篇一律五光十色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路面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夹杂着一坨坨儿被踩瓷实了的红泥土,起起伏伏连着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记忆中常和院里的伙伴儿一起站在柏树坪或是柏树凸,张望着远方的层峦叠嶂浮想联翩,无数遍来回扫视着对面跨过毛家峡后与官山半腰间绕过“野鸡梁”的那条公路,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而想入非非。那时候“野鸡梁”这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公路格外寂寞,一年半载里经过不了几辆汽车的。每当我们幸运碰上有辆“老解放”驶过时,第一个发觉的伙伴儿总会满院子兴奋地吆喝:“看车去喽!——”呼唤声此起彼伏,瞬间便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虽然相隔千米之遥,可那驾车的司机似乎心有灵犀: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发动机的轰鸣声分外起劲儿。稀罕的模样儿让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好一阵儿,顷刻间也打破了柏树坪上空往常的宁静,飞奔而来的伙伴们一屁股葡挞在柏树坪梯田地边的青石高坎儿上,身后一阵儿灰尘直冒。纷纷忘情指点谈论着那辆甚是稀奇的“铁怪兽”——那是童年里唯一来自山外边的“精灵”与“信使”。自打那时起,我就痴痴地苦思冥想:山外的世界该有多么精彩多么美好啊?21.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B.《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C.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喜看稻菽千重浪》)D.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百合花》)2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干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靠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迎接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和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错,材料二是“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可见,是“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而不是“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故选C。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错,根据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分析,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是前提。B.“‘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错,根据“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知,“吊脚楼”是南方民居,属于乡村空间形态之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感化、感染或教育的意义。C.“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错,根据“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可知,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问一天吃几顿饭,这关乎乡村生活习俗,所以表现的是传统乡村文化。故选D。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中信息的能力。A.该项后半句“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由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和第六段“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违背了“保护好村落原则”。故选A。4.(4分)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②乡下土地神最多;③对比论证;④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根据“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①处应填写“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根据“在乡下,‘土’是他们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分析,②处应填写“乡下土地神最多”;根据“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分析,③处应填写“对比论证”;最后一节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故④处应填写“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5.(6分)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可知,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2)根据“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可知,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3)根据“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可知,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4)根据“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8.(4分)①意蕴丰富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点1分,2点3分,3点4分)9.(6分)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1点2分,2点4分,3点6分)10.A(翻译: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冒昧地做您的老师呢?“固无取”是“自卜”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BD,“为人师”是“不敢”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11.D(“公”和“足下”不是谦辞,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是敬辞。)12.B(B项前者译为“……的原因”,后者表目的,译为“用来……的”;A项前者名词后用为动词,“低于”;后者名词作状语,“向下”。C项前者为指示代词,“这样”,后者为结构助词,“的”;D项两句的“始”都译为“才”。)13.D(“赶不上韩愈”错,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自己“道不笃”“业甚浅近”,并未与韩愈比较。)14.(10分)(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或”“小”“大”“宾语前置”各1分)(2)现在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既”“以为”“病”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略,见《文言学习辞典》)材料二:  二十一日,柳宗元答复:承蒙您来信说,想要拜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然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冒昧地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被人们嘲笑和侮辱(的风险),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聚在一起咒骂(他),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指手画脚,并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城中,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为被外放)匆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我以前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狂吠不止。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我有幸遇到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地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才相信以前所听说的话(是正确的)。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这样)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有错的)只不过是(感到惊怪而)狂叫的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来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清除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表达向往归隐之意。故选B。16.(6分)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1分),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1分),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1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1分),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构思技巧的能力。抓住两诗关键虚词“欲……犹”及“安能”可以感受到。“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古诗赏析】此诗抒写了作者离开都城长安时回眸感慨的依依不舍之情,描绘了南下到韦少府中与朋友把酒言欢,置身与自然中的别样风情,表达了离开韦少府时独自惆怅的忧伤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李白思想是矛盾的。当他身在朝廷时,看到朝廷的腐朽,他总是心存江湖想逃离腐朽之地;而当他身在江湖时,又往往心忧朝廷,想要为朝廷做贡献。李白向往归隐,但那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他在谈到建功立业时,曾多次表示功成身退之意,然终其一生未建功业,因而说归隐,不是由衷之言。他的避世之念是因为人生不得意而产生的。然而他的建功立业之心又是那么强烈,因而进退两难。此诗反映诗人这种矛盾的心情。诗云:“西出苍龙道,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一方面说明自己学道归隐,一方面却又对尘世依依不舍,心情矛盾。“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之句,说明李白是不满意于真正隐居的四皓的,其隐居只应是为出仕做准备,其人生后期隐居的前提是得到汉皇(喻唐皇)的垂顾而成就功业,这就是李白心目中的类似四皓式的隐——仕——隐的理想的人生轨迹。“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显示了李白的独立人格。全诗共十六句八十字,表现了作者对别离的不舍和对友谊珍重的情感。李白的赠、别、寄、送诗中所出现的大量“相思”,是可以找到表达对象的,在此姑且称为“人生的相思”。这些酬唱赠答类诗歌,世态人情渗透了诗歌,人生是诗歌的内核。诗人的相思对象不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存在,这从诗歌的标题即可看出,透过《别韦少府》,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诗人的真切人生。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译文】西自长安苍龙门而出,向南而登白鹿原。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远行至南方水乡泽国,细心探究道经的奥妙。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在尘世间筑室而居,关闭门窗就没有世间喧闹的声音。多次屈你高驾前来造访,赠送我精微奥义之言。重意气则交合,尚风雅则道存。离别之后怀有相思之情,我只有醉心歌酒以解离愁。17.(6分)(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三杯两盏淡酒一尊还酹江月(每句1分,凡添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18.B【解析】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匠心独运:形容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多指文学艺术)。此处语境强调招牌设计与众不同,显出新意,故选“别出心裁”最恰当。排除AD;千篇一律: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没有变化;五花八门:变化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此处根据语境是说如果店面招牌形式太单一,就没有美观可言。填“五花八门”与语境相反。故应填“千篇一律”最恰当。排除C。故选B项。五光十色:形容色泽艳丽,花样繁多;斑驳陆离:形容颜色杂乱的样子。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意在说这些招牌样式繁多,而不是强调颜色杂乱,故选填“五光十色”最恰当。19.(4分)①“之所以……的原因”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或“之所以”。⑥“遭到”已经有表示被动的含义,与后面的“被”语义重复,可删除“遭到”或“被”20.(6分)①“巧用”的前提是“巧”;②用心倾听群众心声;③何为不可为。(每点2分,意思相近,符合要求即可)21.C【解析】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反语,表否定、讽刺;B.前者表引用,后者表示强调或着重指出;C.表特定称谓;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C。22.(4分)①运用比喻修辞,将羊肠小路比喻成死去的“巨蚯蚓”,生动形象地表现这条小路的崎岖不平,饱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贫瘠。(2分)②多处运用叠词,长短句相间,强化了小路的特征,具有画面感,读来也富有节奏感。(2分)23.写作(60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1.审题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作文主要内容应该是“对学习的认识”,但学生需要重点注意两点:1.联系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习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的现实。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对于学习的认识,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逐步发展”、循序渐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虚心请教,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2.分析材料指向:材料一通过荀子《劝学》和韩愈的《师说》中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表明对学习的认知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这告诉我们写作时要谈论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有没有新颖独特的看法。材料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传播文明的途径。而在当下,“学习”更有空前重要的意义。因此,写作时,要注意围绕“学习的意义”谈对“学习”的看法。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3.明确写作角度:题中明确指出“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因此写作时还要紧扣当代学习呈现的新特点、新的问题,联系现实,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或感悟,论述“为什么学习”、“怎样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等。写作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名言,以及古今关于学习的名人事例、自己身边学习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然,当今青少年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是建立在“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文化传承”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参考立意】(1)学习要讲求效率,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2)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3)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4)多种选择面前,兴趣也许是最好的依据。(5)努力学习,以担当时代重任。(6)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参考素材】(1)使命呼唤担当,担当引领未来,青年大学生明确和实现历史担当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十九大作出了我国处于新时代的战略判断,认清新形势,解决新矛盾,实施新战略,践行新思想需要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主动担当的意识,知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建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的应有之义。敬爱人民,坚定目标,坚持学习,勇于创新,执著信念,用实际行动促进历史担当的实现。(2)任何时代学习都要循序渐进,忌囫囵吞枣。“学者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乃得其序。”由浅入深、由粗至精是学习应当遵循的方法和规律。有的知识是建立在其它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要想理解后面的知识,必须先学深学透前面的知识。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更要细嚼慢咽,把基础性的东西先行消化吸收,才能得其要义,为学习难点扫清障碍、开辟道路,不然就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3)学习要须教有疑,忌照单全收。“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懂得“疑”才真正会思考,才真正会学习。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革新,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正如“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疑出了“万有引力”。要坚持从个人需求出发,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也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掌握学习的实质。(4)学习要切己体察,忌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习得再多,如果不亲自实践,那也只是“空中楼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学习的过程阶段,但只有加上笃行,才是完善了学习之道。当下,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任务,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作出务实而睿智的回答。学以致用、以学促干,才能把知识点有效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让学习之花结出实践硕果。【范文】书山有路疑为径在人生的道路上,怀疑就如一颗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说:书山有路疑为径。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在信息多元化、快捷化的当今时代。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甚至凡是网络上出现的信息都是正确的。他们迷信书本、网络,崇拜前人以及当今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不仅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朋友们,书山有路疑为径,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智慧学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憧憬与幻想;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缺少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别灰心,别气馁,智慧地去学习,破解人生的难题,如一道月光穿破迷惘,陪你到天亮。学习本应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的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一条幽径,一株古藤,为学之路上季羡林老先生能以一颗智慧的心去观察,注意到一个个弱小的生命,并为之思考人生,反思自己,化为自己一份无法释怀的过错,这也恰恰体现出季老超凡的学习智慧,高尚的人格、品性境界。学习从来就不是刻舟求剑、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学习的人能将有限的生命拉长、拓宽、积厚,甚至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永存于历史。学习有境界之高低,学习之大境界是智慧的,能自由撷取生命中的丰美而不为其所累。在学习之路上懵懵懂懂寻不到正确的方向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智慧地学习了吗?学习的征途上,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勇敢实践,不断地去升华人生成就。钱伟长,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在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中从不马虎,细心研究每个公式,智慧学习,书写共和国科技事业光辉篇章;巴金,被誉为“中国良心”的他,在写作生涯中不断质疑,并亲身去实践,于《随想录》一书中反思自己、社会与国家,人生得以升华……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能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因而学习能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关注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性得以升华。学习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勇往直前,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关键,学与思是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智慧学习的方式很多,但我们总是要依据学习的新特点,遇到的新问题,智慧学习,从学习中收获快乐与幸福,步入学习的美妙境界。踏一路金花风雨,摇一路声声驼铃,采一路兰芷芳菲,唱一路歌声不断。茫茫学海,勤奋作帆,智慧作舟,泛舟于上。智慧地去学习,向人生新的希望迈进。“劝学”新说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潇洒地写下了《劝学》一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荀子关于学习的这些思想,几千年来仍未失去其意义。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在潮湿腐臭的角落里,却有人宣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读书无用论。读书当真无用吗?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面包,但能带给我们思想;读书无法消除战争,但能让人在面对死亡时变得安宁、祥和。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会使人的精神之花由内而外散发出香气。你唤不到它,但它却仍萦绕在身旁。社会上的一部分浮躁之人,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把韩寒作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成功素材。可是韩寒却说:“我是退过学,但我没说过读书无用。”把比尔·盖茨大学辍学的经历作为宣扬“读书无用论”的盾牌。但是,请不要忘记,他辍的是哈佛大学,他深入研究的是计算机编程。他不是不读书、不学习。个例的成功不能成为普遍道理,只有无知的人才会一直以此作为不想读书的借口。从古至今,时代不断地前进变更,但知识是永恒而无形的力量,不停地创造着柳暗花明的新世界。读书能使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正如三毛所言:“读书总会让你散发出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在经历了“积土成山”漫长的过程后,你能感受到“风雨兴焉”的真正快乐;在牺牲了无数欢乐的时间渐渐“积水成渊”后,你得到的是腾然跃起的蛟龙。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快乐;牺牲换来的,是更多的硕果。学习是痛苦且艰辛的,而当通过学习换来了认知和思想的升华,就会让人感觉到学习其实是甜美而芬芳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能使你站稳的,唯有学习学习再学学习。因此或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或是为了家人无限的期望,或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我们都应该潜入学海之中探索知识。同学们,读书有用!只有读书,你的文化素养才会提高。拿起你的书,好好品味吧!学习今说古人曾说学习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人理解,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学贯古今、融会贯通,寻找到天下大同的学问和真理。而寻找真理、求学致知的道路,古今皆同,充满了荆棘与挑战。我认为都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第一个过程是“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是中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精华。一连串的问题,从小到一颗尘埃,大到星球宇宙,都有可问,有可思,有可学。提出问题,是获取学问、靠近真理的第一步。有人说,回答好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当你有所思,却思而不得,于是便会从心中发问,努力找寻答案。然后,答案便逐渐在思辨中愈发得清晰明白。没有对苹果落地的问,也就没有对万有引力的回答。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都要从“问”开始。第二个过程是“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王阳明对着竹子反复思忖宇宙真理的时候,当佛家顿悟“一花一世界”的时候,当人们把生活提炼成一句句诗,眼前、手边、脚下的一切事物,都脱离了物质的常态,显露出它们形而上的色彩,智慧也由此而来。古今中外的求学之路,离不开格物穷理,离不开对表象问题进行挖掘提炼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实验,和对理论的探讨。“问”而后“格”,“格”而后“知”。第三个过程是“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学问的出发点,莫不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让人类生活更加理性、更加卓越。而古今中外最值得推崇的大学问家,便是最早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播出去,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学问和真理好处的那些先知。追求“知行合一”,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追求将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转变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巨大动力。实用、有用、真用……“用”,才是古今学者做学问的终点。学不可以已,在于不断地“问”、不停地“格”、不懈地“用”。既学且思,既格且用,宜古与今。学习今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古人强调“学不可以已”。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海量信息爆炸,且瞬息万变,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审时度势,一味依赖“不已”式的“勤学”,已经不合时宜、难成主流,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知识内容庞杂,需要我们精心甄别、选择性地学习。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和网络社会,生存于内循环与外循环交织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其中不乏伪知识、毒信息、谬观点,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心甄别,有选择地学习,而不能囫囵吞枣、全盘吸收。知识结构跨界融合,突出应用为先,需要我们组建团队共同学习。与古人以吟诗作赋为旨归的学习不同,现代人的学习更讲究面向应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和完成项目,最终为了改造自然、发展社会、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大量的跨界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团队形式为主、分工协作为辅,客观上淡化个人英雄主义,讲究团队成员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与互助。知识更新难以预测,可谓日新月异,需要未雨绸缪超前学习。现代科技的发展往往受制于一些瓶颈技术,一旦取得突破,便会突飞猛进。以人工智能为例,其早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却因为海量存储技术、图形识别技术、大数据处理、物联网、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不够成熟而长期停滞不前,直到近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快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要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超前学习,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以期有备无患、从容应对、超前引领。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指出,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身处科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广大青年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良学习方法,高度重视选择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超前性学习,方能高效汲取时代精华,永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重任。高一语文第20页共2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7:45: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104.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