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但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也跟综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文化类节目兴盛之前,综艺领域流行的是真人秀,其节目逻辑是在各种选秀、游戏过程中制造困难和冲突,以此展现人性。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事先拟定“剧本”来建立“人设”,“剧情”甚至刻意创造夸张的矛盾。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果说真人秀节目的垂直细分,凸显的是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彰显的则是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类节目的选题越来越专业,对节目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初的文化类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以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为主,有的干脆在节目中大量播放传统的文化专题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一般而言,一档节目会综合 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除了节目制作理念的改变,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节、重阳节等七个重要节日,推出“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漫画、游戏、说唱等,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0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比起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使用了更多前沿科技,但二者都着眼于用现代审美趣味去融合传统美学,并因此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文创产品、时尚汉服、古风美食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生。总之,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摘编自《光明日报》《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艺领域较早流行的是真人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化类节目进入发展的繁荣期。B.“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中的“极致”,原本指最高的程度或造诣,是褒义的,而这里却含有作者的不认同感。C.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庸俗。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D.科技手段助力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甚至能让许多节目产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真人秀和文化类节目垂直细分的不同功能,并以文博考古类节目证明后者的教育功能。B.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C.作者以“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实现“破圈”传播来证明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D.全文采用分总结构,先后从题材拓展、形态创新和美学审美三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的相关情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节目题材拓展往往有外在和自身的原因,而自身原因与其从新颖到被厌倦的规律有关。B.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等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文化类节目强。C.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是典型的国潮节目。D.从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能给予我们自信,但如果不懂创新,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内容也越来越庸俗”错误,结合原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可知,是“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选项“越来越庸俗”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错误,结合原文“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可知,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并不是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而是针对文化类节目选题来说的。选项“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脱离语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文化类节目强”错误,结合原文“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原文并没有比较二者的教育功能的强弱。选项“不如……文化类节目强”无中生有。C.“2.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是典型的国潮节目”错误,结合原文“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可知,原文是说“有不少论者将2.0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选项“……是典型的国潮节目”曲解文意。D.“如果不懂创新,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错误,结合原文“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可知,原文是说“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选项“如果……就……”太过绝对。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 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则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摘编自叶峥嵘《科普时报》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B.蚁播种子个体较小,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C.蚂蚁虽然视力较差,但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多次利用,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把种子当垃圾扔掉。D.油脂体富含营养,散发气味,是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结合的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新颖而有趣。B.文章主体部分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C.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和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D.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等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6.与鸟类“传播员”不同,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D5.C6.①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会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将种子运输到远处。②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③然后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④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错误,结合原文“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可知,原文是“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选项“鸟类……传播成功率最高”于文无据;原文是“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不是“自然界”,选项“所以……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曲解文意,而且因果关系失当。B.“这些”错误,结合原文“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可知,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的只有油脂体。选项“这些”扩大范围。 C.“蚂蚁虽然视力较差,但味觉灵敏”错误,结合原文“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可知,原文是说大部分蚂蚁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灵敏。选项“蚂蚁……较差”扩大范围,“味觉灵敏”于文无据。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错误,结合原文“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可知,这里不是打比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可知,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会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将种子运输到远处。结合原文“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可知,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结合原文“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可知,然后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结合原文“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可知,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落魄汪曾祺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 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面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屎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 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辞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一九四六年(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8.《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折射群体,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答案】7.D8.①饭馆变迁:“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为生存苦苦挣扎,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9.①淡化情节冲突,但仍展现出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虽然没有紧张激烈、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依然展现了战时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艰难。②淡化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但展现出人物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的融洽:大学生之间、饭铺老板之间没有激烈冲突,关系淳朴融洽,展现了人情美。③语言平淡质朴,但情感丰富,意味隽永:例如对南京老板的描写,“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个脑满肠肥、精于算计的形象跃然纸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错。从前文“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可知,饭馆老板和伙计们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视角作用的能力。①由“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周身上下,斯斯文文”“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带卖早晚市了”“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可知,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而“我”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由“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可知,本文由扬州人饭馆折射到了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淡化人物形象,赞美人际关系和谐:“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周身上下,斯斯文文……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大学生之间、饭铺老板之间没有激烈冲突,关系淳朴融洽,展现了人情美。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具有抒情性:“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节选自《孝经》) 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饘粥。服除,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诵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擢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爱A敬尽于事B亲C而德教D加E于百姓F刑于四海G盖天子H之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敏,指不聪慧,属于谦辞,与成语“敬谢不敏”的“不敏”意思相同。B.因,指利用,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C.报,指报答,与《陈情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报”意思不相同。D.进,指晋升,与《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和重要的道德,它使得天下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不满。B.孔子在论述完立身行道扬名之义后,引用《大雅》之诗作结,以表明凡是为人子孙者,应当常常念及先祖并修养其德行。C.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任敬臣的文章,深为震惊地说,自以为贤不及颜回的孔子如果能够结识任敬臣,一定会再次自愧弗如。D.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任敬臣的人品,年终考核时,将其列为上等,这却招致他的坚决反对;此后,任敬臣又深受越王青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2)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答案】10.CFG11.C12.C13.(1)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的确自己比不上他。父亲去世,他昏倒了好几次,继母说:“你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能说是孝顺吗?”【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亲”作“事”的宾语,宾语后断句,C处断开;“加于百姓”与“刑于四海”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FG处分别断开。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学生我不够聪明。/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B.正确。句意: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报答”的意思。句意:怎样才可以报答母亲之恩。/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D.正确。晋升;在朝廷做官。句意:晋升他为朝请郎。/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自以为贤不及颜回的孔子如果能够结识任敬臣,一定会再次自愧弗如”错误。由原文“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可知,在任敬臣面前“自愧弗如”者应当是“任处权”,而非“孔子”。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弗如”,不如;“信”,的确,确实;“及”,比得上(2)“殒绝”,气绝,昏倒;“而”,你;“胜”,完,尽。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 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是棣州人。五岁时死了母亲,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自天性。七岁时,任敬臣问父亲任英说:“怎样才可以报答母亲之恩?”任英说:“扬名使父母显贵就行了。”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他的文章,吃惊地说:“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的确自己比不上他。”十六岁时,刺史崔枢想推荐他应试秀才科,他自认为学业不够广博,就避开了。又过了三年完成学业,考中孝廉,授任著作局正字。父亲去世,他昏倒了好几次,继母说:“你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能说是孝顺吗?”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守丧期满,迁任秘书郎。休假时,闭门读书。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他的人品,年终考核,给他定为上考,他坚持辞谢不接受。召入任弘文馆学士,不久被授任越王府西阁祭酒。等到替换时,越王两次上表请求挽留,晋升他为朝请郎。考中制科,升许王文学。又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官职为太子舍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都写了夜色下的壮阔洞庭湖。李诗的洞庭湖宁静澄澈,唐诗的洞庭湖有风急浪涌到安宁的变化。B.李诗以“无烟”“就洞庭赊月色”烘托湖水的澄澈,唐诗以载清梦之船压星河的错觉侧面写湖水的澄澈。C.两首诗都与酒有关。李诗写“买酒白云边”显得豁达洒脱,唐诗写“醉后不知天在水”则显得沉沦颓丧。D.两诗都情景交融,情思动人。李诗“乘流直上天”有羽化遗世之思,唐诗“吹老洞庭波”有迟暮伤怀之感。15.有人评价唐温如的诗有“太白遗风”,请结合诗歌,从浪漫诗风的角度说说两人创作的共同点。【答案】14.C15.①都善于联想和想象,构思巧妙。如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异想、“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奇趣,唐温如则把醉酒后在洞庭湖醒来的情景想象为畅游天河。②都善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技巧。李白把洞庭湖比拟成了富有之主,月亮比拟成可赊借的对象,唐温如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态;李白“直上天”“买酒白云边”的夸张和唐温如“一夜白发多”“清梦压星河”的夸张,都大胆又奇特。③都在营造飘然若仙、飘逸洒脱的意境。以湖水、天空、月色(星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浩大渺远的空灵梦幻之境。④都在现实与幻境的交织中表达出超脱尘世的倾向。如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羽化遗世之妙思,唐温如有“醉后不知天在水”的超凡之绮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唐诗写‘醉后不知天在水’则显得沉沦颓丧”错误。诗人写醉后纵船于洞庭,醒来迷离恍惚,有身在银河之感,虽不高亢,但想象奇妙而美丽,并不见其“沉沦颓丧”。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都善于联想和想象,构思巧妙。李诗中,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异想、“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奇趣。《题龙阳县青草湖》中“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唐温如则把醉酒后在洞庭湖醒来的情景想象为畅游天河。都善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技巧。李诗中,“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李白把洞庭湖比拟成了富有之主,月亮比拟成可赊借的对象。唐诗中,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唐温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态。李诗中,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李白“直上天”“买酒白云边”的夸张,大胆又奇特。唐诗中,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一夜白发多”“清梦压星河”的夸张,大胆又奇特。都在营造飘然若仙、飘逸洒脱的意境。李诗中,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唐诗中,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以湖水、天空、月色(星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浩大渺远的空灵梦幻之境。都在现实与幻境交织中表达出超脱尘世的倾向。李诗中,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羽化遗世之妙思。唐诗中,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唐温如有“醉后不知天在水”的超凡之绮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杜牧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项羽火烧阿房 宫的史实写出来了。(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上衣下裳制”有所反应。【答案】①.闻道有先后②.术业有专攻③.楚人一炬④.可怜焦土⑤.舳舻千里⑥.旌旗蔽空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⑧.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⑨.制芰荷以为衣兮⑩.集芙蓉以为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术、舳舻、旌、蔽、须臾、芰荷、裳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大张旗鼓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①,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②。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③、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17.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书,吊着打。B.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C.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某些方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17.C18.①映入眼帘(一览无余、尽收眼底)②名不虚传③刚柔并济【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与题干中的“什么”均为疑问代词,用作主语。A.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用作定语。B.用于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用作定语。D.表示疑问,用作定语。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登高四望”可知,万顷花海都在人的视线之内,可用“映入眼帘(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映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②依据“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可知此处强调杜鹃花被称为“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是与实际相符合的,是真实的,因此可填写“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含褒义。③依据“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可知此处强调龟峰山既具备杜鹃花柔和的品质,又有山、松刚强的品质,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和谐之美,因此可填写“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①。一是糖的成瘾性。糖会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让你一吃就快乐。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②,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③。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如果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 胃已经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的食欲会更多。因为,你的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示例:①这背后有两个原因②需要吃更多的甜食③吃糖会促进胰岛素释放20.示例:如果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的食欲会更盛。【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依据“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一是糖的成瘾性”“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可知此处强调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的原因有两个,因此可填写“这背后有两个原因”;②依据“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可知此处强调人需要更多的甜食,因此可填写“需要吃更多的甜食”;③依据“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可知此处强调吃糖会使体内的胰岛素增多,因此可填写“吃糖会促进胰岛素释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胃已经填满”缺少“被”,应修改为“胃已经被填满”;二是搭配不当,“食欲会更多”中“食欲”和“多”搭配不当,应修改为“食欲会更盛”。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五》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咬文嚼字》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答案】例文:该咬则咬,当略就略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陆九渊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就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像诸葛亮“观其大略”。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如今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阅读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更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的语录,意思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豁然开朗。看到这句,我们不难想起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也就是说读书会意即可,不用求甚解。而第二则材料中,朱光潜却认为读书要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可见,此处是一对矛盾的说法,怎么读书?是咬文嚼字还是会意即可?是揪住不放还是适当放过?需要辩证地去看。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什么时候会意即可。在追求细节把握和重点概念的时候,我们咬文嚼字。在追求整体全面的理解时,我们会意即可。对此,在行文时,可先引用陆九渊和朱光潜的话,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写咬文嚼字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为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法律文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后,写会意即可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是报纸,杂志和小说,需保持阅读的流畅和轻松。接着进行辩证的分析,对正在读书求学的我们,就像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有的题目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地深刻分析,有的题目需要我们总结全文,把握中心,会意即可。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定,合理的安排两种不同的方式。总而言之,咬文嚼字和意即可都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有效阅读的目标。两者都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工具。立意:1.读书之法在于咀嚼、品味;2.观其大略,开阔视野。3.辩证看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7:40: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5.2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