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们显然更多地触及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在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类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 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固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成为新时代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使得文化进入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材料二: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提高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D. 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的,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的,这两个特点是相对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3.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B.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的具体含义及其转变特征。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答案】1.A2.C3.D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方式。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新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不是互为影响,社会结构影响文化样态,但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2)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2)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3)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4)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 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B.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善于运用特定意象表达感受,“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周瑜英气的战将形象跃然纸上,还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D.小说通过“我”见到周瑜、与周瑜交谈、离开周瑜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情节。以“我”对英雄和战争的理解,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8. 英雄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是对理想人事的渴望。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文本一中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答案】6.D7.C8.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9.①小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通过梦境这样一个小角度,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②从人物身份看,文中主要人物“我”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村妇形象;③小说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错,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能力。C.“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衬托人物状态”有误,应是通过“我”这个普通村妇的形象来侧面烘托周瑜形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所以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本文作者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文章一开始描述的周瑜是“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说明周瑜渴望在征战中展示英雄形象,到文章的最后“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说明他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根据“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可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结合文中“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等对“我”的喜好可知,“我”身份普通,所有对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朴素的平凡愿望。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B.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C.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D.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家子,汉代良家子是个特定阶层,他们拥有一定资产,遵循伦理纲常,是从事正当职业的人。B.平旦,指太阳停留在地平线上,即平明。平旦属于天色纪时法,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C.麾下,将帅的大旗之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也可以是对将帅的敬称。文中指李广的部下。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列传七十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是名将之后且骑射技艺高超。李广的先祖李信,秦朝时任将军,追获了燕太子丹;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也从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射技。B.李广心胸狭窄。家居时曾被霸陵尉拘留,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特意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C.李广深受官兵爱戴。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带兵遇到粮食和水缺乏的情况,他总是让所有士卒先喝水、先吃饭。D.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他有惊人机智和超人的胆量,在上郡时多次打败匈奴,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2)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军阵。专以射为戏,竟死。 14.文章为了突出表现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试从文中举出两例作具体评析。【答案】10.B11.B12.B13.(1)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后来韩将军调任右北平。(2)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14.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成功逃脱。细节描写: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典型事例二:李广出燕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细节描写:李广被捉后,走了十多里,假装死去,斜眼看见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少年的弓马逃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第二个“今”为时间副词,应放在句首,与后文内容联系紧密,前边应断开,排除AC;“必不敢击我”承前省略了主语“匈奴”,不是“之诱”,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指太阳停留在地平线上,即平明。平旦属于天色纪时法,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说法错误,平旦属于天色计时法,是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那段时间,对应的是寅时,也就是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李广心胸狭窄……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可知,霸凌尉是一个滥用职权的人,所以李广处置他并不是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过了;“无何”,不久;“入”,入侵;“徙”,调任官职。(2)“讷口”,语言迟钝;“居”,相处;“戏”,消遣;“竟”,一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典型事例一:中贵人受伤,李广追杀匈奴三人,遇险成功逃脱;事例一的细节描写:由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干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和“广令诸骑曰:‘前!’”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突出了李广的机智勇敢。(2)典型事例二: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时,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活捉后机智逃生。事例二的细节描写:由原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兵败被匈奴抓住后,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权少车,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突出了李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参考译文:将军李广,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肆举兵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已在家居住了几年。有一天夜间他带一名骑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他,禁止李广通行,便让李广住在亭下。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后来韩将军调任右北平。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了他。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喝,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吃。李广对士兵宽厚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二)①苏轼江上同舟②诗满筐,郑西分马③涕垂膺。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注]①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郑西分马:嘉佑六年苏轼离京赴凤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兄弟二人同舟吟诗之乐,歧路泪别之痛,悲喜反差中尽显兄弟情深B.颔联写作者功业未成,不能报国而愧负文武才华,欲退隐又自觉羞对家乡亲朋。C.颈联写寺楼覆雪,惊觉已近年末,诗人感叹不能在这初雪的时候与弟弟一起登楼赏雪。D.尾联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辙通过读书来避世这一行为的认可。16.同为“怀子由”之作,本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情感基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 ①同:两者的情感基调中都有感伤的一面。本诗情味复杂,诗中蕴含着对往事的回忆、天各一方的孤寂、对弟弟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功业无成的惭愧之情,但皆属感伤低沉的基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对月怀人,怅憾月圆人不圆,情感基调也是感伤的。②异:本诗通篇都在抒发感伤之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以理结情,由怅憾进而表达彻悟离合的旷达和天涯共情的美好祝愿,情感基调转为豁达开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辙通过读书来避世这一行为的认可”错误。由“遥知读《易》”和“车马敲门定不应”可以推测,尾联描绘的是作者想象弟弟专心研究学问的情形。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情感基调的角度比较鉴赏本诗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异同。先看二者情感的相同点。本诗描写时方凉秋九月,凤翔已下小雪,如同岁暮。在一片急促的捣衣声中,诗人更感到时日的萧条、寒冷。而官闲昼永,独处深屋,思弟之情只能借酒排遣。于是回忆起与弟弟分别时的情景,“江上同舟”的一段快乐时光,让兄弟两个收获了一筐的诗稿,足见当时二人谈诗论赋的愉快;也回忆起了歧路分别泪洒衣襟的伤感。因与亲人离别日久,竟使年轻的诗人早生华发。因时光飞逝,又想到了自己功业无成,愧对亲人朋友,感情更加深沉。这种种感受写得情深愁苦,披露了他寂寞的心境。可见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可见这首词下片对月怀人,怅憾月圆人不圆,情感基调也是感伤的。再看二者的区别。本诗一直到结尾,伤感的基调并未改变;而《明月几时有》中下片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见这首词下片以理结情,由怅恨进而表达彻悟离合的旷达和天涯共情的祝愿,情感基调转为开朗。(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却最终“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千古名句。【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封狼居胥④.赢得仓皇北顾⑤.山不厌高⑥.海不厌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巷、颠、胥、赢、厌、深。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起黄沙岭,可能①。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②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诸多的山岬摆着③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①鲜为人知②源源不断③千姿百态19.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 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将山涧比作天工神斧,突出山涧陡峭狭窄,将黄沙岭一分为二,形象生动,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和后文是“家喻户晓”为对照,说知道的人很少,可填“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②语境是说“气”是文人创作灵感源泉,可填“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形容连续而不间断。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柢深厚。③此处形容山的“造型”,指其多,可填“千姿百态”。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该句存在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这条从南宋走来”缺少核心语。应在“走来”后加“的古道”;②重复累赘,“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中“因”“因此”重复。删掉“因此”;③语序不当,“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是果,应在“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之后。【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山涧”,喻体是“天工神斧”;两者的相似点是“狭窄”,这个比喻写出了“山涧”陡峭狭窄的特点,山涧仿佛一把利斧,将山岭从中间一分为二。这个比喻不仅形似,而且想象奇特,十分形象生动,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①,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歌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②,让部分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好故事有重要意义。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③ ,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历代人充满敬仰。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期待古典诗词可以走入更多人的视野。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明珠”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案】21.①人们吃饱穿暖②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③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22.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仓廪实而知礼节”可知,下文应为关于物质方面的论述,同时结合后文“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推断应填写的内容为人们物质生活满足,故填写“人们吃饱穿暖”;第二空:依据前文“古典诗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可知下文应为如何利用这扇窗口传播中华文明,结合后文“让部分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好故事有重要意义”,做好传播后,可实现与“时代同行”,故可填写“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第三空:依据前文“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可见现代的人依然热爱读唐诗,并结合后文“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说明了人们热爱唐诗的原因,可知衔接部分应说明人们热爱唐诗,故可填写“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原文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唐诗”比喻为“明珠”,使表达生动、形象、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A.比喻修辞。将惊涛激起的浪花比喻为“千堆雪”,形容惊涛骇浪拍打着矶岸,溅起的浪花恰似一堆堆洁白的雪花。B.比喻修辞。用“秋霜”比喻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C.比喻修辞。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抒发了对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的感叹,表达了对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的无比赞美之情。D.借代修辞。“眉”是借代手法,代“首”,以摧眉表示低头。表现了诗人不卑不屈的气概。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依托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而编写。首先指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并指出这一单元的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告诉我们,本次写作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所展现的智慧,传承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优秀因子。在材料中列举了孔子等五个人物,他们各有特点,各具智慧。孔子倡导礼乐治国,孟子宣扬保民而王,庖丁深谙遵循自然规律道理,烛之武智勇双全保安祖国,刘邦巧妙周旋化险为夷。题干中有“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的提示语,考生构思的时候,既要考虑所选定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启示,还要把他与其他人物略做对比,分析其独特性。 因此,写作时,我们先要明确自己所选择的人物是谁,可以在文章的开端部分,就与其他人物做简要对比,比如,选定所写的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最深的人物是庖丁,接着分析,其他人物要么是成仁成义,要么有勇有谋,都有可贵之处,但是,从当代社会生活之所需的角度考虑,令自己最受启示的人物还是庖丁。然后,分析持有这种看法的原因:当今的中国和谐稳定,需要的是同衷共济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具备的是按规律办事的精神,而庖丁所讲的道理,正是如何遵循规律。接下去,可以把庖丁所讲的道理,跟生活中的具体事务相结合,来分析其合理性,明确向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学科学习,既要“目无全牛”,即了解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又能小心翼翼地处理“技经肯綮”的地方,即解决难点。立意:1.孔子给我的启示最深:求仁。2.孟子给我的启示最深:取义。3.烛之武给我的启示最深:爱国需要讲究智慧。4.刘邦给我的启示最深:得人心者得天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4:50: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78.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