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春期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俏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C.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A.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4.材料一是以什么结构展开论证的?请具体分析。5.西方友人观看京剧《杨门女将》时,看到杨府为杨宗保庆生张灯结彩,舞台上分明只是“穆桂英”与“丫鬓”两个演员,却唱出“传杯摆盏内外忙”的曲词,不禁感到万分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C2.D3.D4.①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②接着论述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③再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5. 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错,根据原文“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根据原文“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是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关系的。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错,原文是“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可见,选项强加因果。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是“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这是民间关于皮影戏的总结描述,形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都是表演时的虚实相生,即表演效果,并非舞台空间。B.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空间。C.就是说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属于舞台空间。D.“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实,“遍行天下”和“百万雄兵”是虚。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1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第2段具体阐释,西方强调行动的重要,中国强调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以上两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第二层论证“表演分疆”,先总说后分说。根据第3段的先总说的“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说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和第5段分说的“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论述了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根据第5段结尾总说的“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第6、7两段分说的“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和第8段总结上文两段可知: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综上分析,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根据“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根据“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起死鲁迅(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走着,向四处看,)阿呀!一个骷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敇!敇!敇!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你就是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所指的地方,发出一道火光,跳起一个汉子来。)汉子——(大约三十岁,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汉子——你说什么?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哪里人?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庄子——呸呸,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① 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儿,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庄子——慢慢的,慢慢的,且让我来研究一下。你是怎么睡着的呀?汉子——怎么睡着的吗?(想着,)我早上走到这地方,好像头顶上轰的一声,眼前一黑,就睡着了。庄子——疼吗?汉子——好像没有疼。庄子——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哪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骷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②,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汉子——(发怒,)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里面是五十二个圆钱,半斤白糖,二斤南枣……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汉子——小舅子才反悔!庄子——(决绝地,)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转脸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呢,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毫无影响,好一会。庄子向周围四顾,慢慢地垂下手来。)汉子——死了没有呀?庄子——(颓唐地,)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汉子——(揪住他,)你这贱骨头!你这强盗军师!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赔我……(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鹿台:商纣的仓库。②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寻常的荒野,模糊化处理时空,使故事呈现出寓言化的效果。B.作者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生动描写了庄子和汉子的外貌、语言,体现故事的写实性。C.作者在体裁上大胆创新;以戏剧体的形式重构小说,叙事充满张力,内容丰富而深沉。D.“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等现代语言的运用,增添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表现力。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司命认为庄子“起死”的想法是一种游戏心态。B.“天地玄黄”“赵钱孙李”等分别取自开蒙读本《千字文》《百家姓》,有启蒙意味。C.“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D.杨大最后揪住庄子,骂他“强盗军师”,并要剥下他的道袍,表现杨大朦胧的觉醒和反抗意识。8.文中反复出现有关“衣服”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衣服”在文中的作用。9.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先生将《庄子·至乐》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改编,创造出一个古今交织、新奇荒诞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如何展现这一荒诞世界的。【答案】6.B7.C8.①讨要衣服的情节贯穿始终,“衣服”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也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 ②庄子满口“可有可无”的相对主义哲学,却因为要面见楚王,不愿意将自己的衣服送给杨大蔽体,体现出其追求名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③作品以“衣服”为媒介,展现了庄子言行自我矛盾的“唯无是非观”,体现出对庄子装腔作势的嘲笑,无情揭露和批判了自私虚伪的唯无是非主义思潮。9.①在人物上,作品以戏谑、漫画的方式,故意扭曲人们对历史上庄子的认知,重塑了一个滑稽、虚伪、可笑的庄子形象;②在情节设置上,作品通过描写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奇诞事件,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③在语言描写上,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体现故事的写实性”错,《起死》是作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不是写实。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错,结合注释可知,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衣服”是杨大和庄子产生矛盾的导火索,推动了情节发展。杨大反复找庄子索要衣服,打断庄子的探询,导致庄子不耐烦起来,想要再度将他变回骷髅,结果却没能成功,反而被杨大抢夺了自己的道袍。“衣服”可以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对衣服的态度衬托出人物形象,杨大是务实的普通人,而庄子是务虚的哲学家。庄子认为杨大的衣服无关紧要,当杨大反复要衣服时,他说“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而他看似不在乎衣服外物,但当杨大要“扭你见保甲去”时,还是说“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他批评杨大转管自己的衣服,却舍不得自己的衣服被弄坏,可见他的虚伪自私。最后被杨大反抗抢走了衣服和马匹,庄子的虚无主义在杨大的奋力一击中显得毫无意义,哲学的“伟大”也被这一反击消解了。庄子从劝说杨大不要专想衣服,到自己的衣服被抢走,可以说充满了作者对庄子的讽刺,当务虚的哲学家面临物质困境时,他又能用什么法子说服自己呢?因此,“衣服”也暗含作者的褒贬,寄托了作者对道家,或者虚无主义者的讽刺。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人物塑造上,比如主人公庄子的艺术形象,作品赋与他古代学者的形貌,“络腮胡子,道冠、布袍”。言谈举止看似庄重严肃,实则世故圆滑。他开始出现,俨然正人君子,学究之态憨然可掬。及至汉子要衣服穿,他装腔作势用“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教去批评;汉子要扭他去见保甲,他又用“唯无是非论”相对主义哲学去软化他;汉子不理他这一套,对他动武,他又用“还你一个死”恐吓。庄子的形象写得丰满而有层次,他的自私虚伪,他的相对主义说教的荒谬与不堪一击,都被生动活脱地描写了出来。情节结构上,作品写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请司命天尊还原了他的生命,原来他是死于五百年前的汉子。他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语言上,“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小说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纵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从,同“纵”。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王”,和“然而不王者”的“王”用法、意思皆相同。C.孝悌忠信: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此其所以为孟子欤”中的“所以”,和“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14.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C12.B13.(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2)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14.孟子建议梁惠王在治国方针方面,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CD;“不果所言”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所言”后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均为名词作动词,称王。句意: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于天下/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C.“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D.均为“……的原因”。句意:这正是他能够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后”“先”,意动用法;“餍”,满足;“遗”,放弃,抛弃。(2)“若”,你;“寿”,祝酒;“因”,趁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的意思是: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由此可见,孟子建议梁惠王在治国方针方面,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驺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面向东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驺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能够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诗人有几分无所事事的烦闷,但到第二句时,情调急转,用“高卧”一词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适。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了诗人居住的周边环境,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C.第五句“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心情去痛饮酣醉。第六句“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D.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思念不绝的意境,更造就了语尽情长的韵味。16.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思念。请简要说明颔联、颈联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答案】15.A16.①这四句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②颔联两句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渲染了萧瑟、凄寂的气氛,表达对杜甫的无尽思念。③颈联两句叙事抒情。鲁地酒薄不能让我沉醉,齐地的歌声也空有其情,诗人交代薄酒、歌声不能消愁,无法忘忧,衬托出思念之情的深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情调急转,用‘高卧’一词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适”理解错误,“高卧”应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也刚好与诗歌上下文情感氛围融为一体。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四句都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颔联借景抒情,意思是:沙丘城边有一颗苍老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颈联叙事抒情,意思是:鲁地酒薄无心痛饮酣醉,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衬托出思念之情的深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浴乎沂④.风乎舞雩⑤.上食埃土⑥.下饮黄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礼、浴、沂、舞雩、埃、黄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云游非遗·影像展”上,新鲜“玩法”解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使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近年来,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①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②的匠心之作引得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广阔市场,非遗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③,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所以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在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中,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感悟中华文脉的过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意。 【答案】18.①丰富多彩;②巧夺天工;③源远流长。19.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前面列举了各种类型的非遗,说明非遗内容丰富,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第二空,此处修饰“匠心之作”,强调技艺高超,可填“巧夺天工”。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第三空,语境是说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在……上,使……”句子缺少主语,将“使”删掉;“感受”缺少宾语,在“非遗文化”之后,加上“的魅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猫头鹰”这一词语在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0.①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②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息时间表③与“早晨型”的人相比21.运用比喻的修辞。 将“夜晚型”生物钟的人比作“猫头鹰”,猫头鹰昼伏夜出、惯于夜行,“夜晚型”生物钟的人常常作息偏晚,一到下午或者晚上就十分活跃,两者习性相仿,构成比喻,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又富于趣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段在说“早晨型”和“夜晚型”两类人的生活起居,“相反”后面说的是“夜晚型”,对应前文“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应填: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②前面说“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也就是比较适合“早晨型”人的生活,“因此”后面是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的不适应情况,应填: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息时间表。③后文“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是与“早晨型”的人作比较,应填:与“早晨型”的人相比。【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猫头鹰”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夜晚型’生物钟的人”,喻体是“猫头鹰”,二者的相似点是生活习性相似,惯于夜间活动。“猫头鹰”是民间常见的动物,人们对其昼伏夜出的习性非常了解,将“夜晚型”生物钟的人比作“猫头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夜晚型”生物钟的人的作息习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又富于趣味。(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4分)22.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其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刺客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往往趁目标人物不备之时展开刺杀。近年来,网络上涌现出“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新词汇,请结合刺客的本意,分析“××刺客”的词义。【答案】“xx刺客”是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就像刺客一样具有隐藏性,在结账时以远超预期的价格突然“刺”消费者一剑,既使其钱包受损,又让其心理受到了伤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词义的能力。首先分析“刺客”的本义及特点。首先,“刺客”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也就是是一种“职业”;其特点,根据“其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可提炼出“具有伤害性”,根据“刺客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可提炼出“具有隐藏性”,根据“趁目标人物不备之时展开刺杀”可提炼出“具有突然性”。 然后分析“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新词汇与“刺客”之间的关联。首先,“雪糕刺客”“水果刺客”本质属性是一种商品;其次分析其“隐藏性”,“雪糕刺客”“水果刺客”一般外表普通,也未明码标价,顾客一般不会想到这种商品价格会有多高;再分析其“突然性”,在结账时却突然发现它们的价格远超预期;再分析其“伤害性”,超高的价格不仅会伤害顾客的钱包,还会伤害其心理,就像刺客突然拿出“剑”刺了消费者一剑一样。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打开课本,我们发现,英雄是仁礼济世的孔子,是婉言劝谏的孟子,是以技入道的庖丁,是舍生报国的烛之武,是忠心谋策的张良……英雄们身负壮志,英雄们忠心爱国。自古英雄出少年,新时代的青年要秉承先辈遗志,传承英雄精神,以初阳之姿,做熠熠生辉之英雄。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看法,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学习英雄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啊,回望历史,我们有孔子、孟子、烛之武、张良那样的英雄;揆诸当下,我们也有袁隆平、陈祥榕、苏炳添、航天团队那样的英雄。习总书记对英雄的仰望、尊重和追思,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任由时代变迁、沧海横流,英雄的名字不容忘却,英雄的精神将与世长存。中华民族是成就英雄的伟大民族。近代以来,自战火弥漫、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到繁荣富强、和谐美丽的和平时期,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英雄精神熠熠发光。英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还体现在经年累稔的执着坚守。从默默钻研的科研人员,到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从春风化雨的人民教师,到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战争年代的英雄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脊梁,和平时代的英雄更是当今时代改革发展前进的灯塔。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成为英雄,但要努力发扬光荣传统,学习英雄精神,时刻以忠诚、坚韧、正直、奋发等品质武装自身,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 学习英雄精神,厚积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好丞相文天祥,在南宋统治者投降元军的情形下,仍心系家国、至死不渝,其救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鞠躬尽瘁的好书记沈浩,在小岗村十数载的工作中,心中有责、敢于担当、燃烧自己,用生命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无愧于天地的良知。他们心中有着对国家、对人民永恒的忠诚与执着,他们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仰望。学习英雄精神,努力履职尽责。为官清廉、超凡脱俗的西晋大臣刘毅,夙兴夜寐、纠劾豪右、大义凛然,其敬业精神为朝廷内外之人所敬仰;不忘初心、扎实工作的县委书记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不惧艰难、履职尽责,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求。他们不忘职业初心,担当治理使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英雄精神,培养奉献意识。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光复汉室”,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干,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诠释了极致的奉献精神;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黄大年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身患重病仍坚持为了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呕心沥血。他们勇于担当、真诚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共筑中国梦,奋斗正当时。生逢伟大时代的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以英雄精神为指引,学习英雄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不负青春,无愧时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要求我们阐述对“英雄”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导引材料列举了一些英雄人物,他们都来自我们这学期所学的课本,代表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孔子、孟子,是传道济世的英雄;烛之武,是舍生报国的英雄;张良,是忠心谋策的英雄。我们还可以在材料引导写思考你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自己心中最敬佩、给自己精神力量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呢?可以是君王或政治家,如汉武帝、周恩来;文学泰斗,如李白,苏轼,鲁迅、莫言;名著中的英雄,如保尔、林冲;革命先驱,如闻一多、黄继光;科学巨人,如比尔盖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体育名人,如苏炳添、科比等。还可以写草根英雄,写自己身边值得自己敬佩的人。可以写那些不怕困难,不顾个人利益而为人民利益英勇斗争、奋不顾身的人物,也可以写在某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还可以写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平凡人。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英雄。材料第二段提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秉承先辈遗志,传承英雄精神,争做青年英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仅仅罗列英雄事迹,还应该思考如何传承英雄精神,如何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英雄。 谈谈你对“英雄”的看法,就是发表自己对英雄的认识和看法。写作时可以举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写他们的事迹,更要揭示他们的精神,如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其次,要写出为何要崇拜英雄,所以我们崇拜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某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鼓舞启发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他们身上或有勤于奉献的科研精神、或有面对挫折的顽强精神、或是成就背后所付出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最后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如何传承英雄精神,如,传承英雄精神不一定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雄事迹,锻造英雄品格,时刻准备着,做一名新时代的英雄。立意:1.凝聚拼搏魂,铸就英雄气。2.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3.不畏坎坷遮望眼,只缘英雄在心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2:15: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161.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