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春期六校第二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开阔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进行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学者张湛这样注释:“《大荒经》云:‘山海神皆执蛇。’”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处?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编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模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了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的《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的《赠何劭王济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的《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的《从武帝登景阳楼》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的《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的《送秀才入军(其十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模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只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模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模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摘编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晋学者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C.沈佺期的诗在偷意方面对柳恽的《从武帝登景阳楼》一诗的刻意模仿已不只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层面。D.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在内涵上扩展了皎然的“三偷”之说,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B.文本的“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但它能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和支撑。C.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拟古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都反映了这种时尚。D.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模仿”而加以藐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张舜民《百舌》)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学习《鸿门宴》时,老师不仅带领学生阅读《项羽本纪》,还引导学生阅读《高祖本纪》,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老师这样做的用意。【答案】1.B2.D3.A4.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②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以钟嵘、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事例为论据,揭示“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挖掘“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的内涵。③最后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即“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 5.①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文本意蕴。②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③采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审视文本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说法错误,放大了互文性解读的作用,材料一最后一段说“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借助互文性的解读,只是使文章多了更多的解读,而不是缺少它就不会得到合理解释,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对柳恽的《从武帝登景阳楼》一诗的刻意模仿已不只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层面”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选项表意范围扩大了。D.“贺裳……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可知,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是后人的习惯说法。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摹仿’而加以藐视”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没有完全否认以“模仿二字概之”。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一个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吸收的实质就是模仿与借鉴。A .此选项中的“不薄今人”“爱古人”就是向今人和古人学习,才能写出“清丽佳句”,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的。B.本句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因袭模仿前人,像佛门弟子接受师傅传授的衣钵一样,不是真工夫。这句话是讲创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C.本句强调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D.本句强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与材料二观点不—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一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总起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本文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紧接着用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在创作中拟古的现象证明,拟古是自古以来的现象,而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再得出作者的观点——“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第二段开头举了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三同”两个例子,论证了“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再列举了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的例子,论证了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揭示摹仿和因袭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第三段先总括了历史上拟古或摹仿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再引出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即“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可知,仅从《项羽本纪》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的内涵,那么放开视野,拓展阅读《高祖本纪》,可以在原篇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由材料一第三段“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通过综合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可以从两者的差异关系中,找到更多的文本复义,“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可知,通过吸收《高祖本纪》的内容,可以实现《项羽本纪》意义的增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明西元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头顶上有月光,王尽美和布宁头对头坐着。这已经是小战士王尽美接受押送战俘任务的第三天,离二〇九四号高地指挥部还有最后一段山路。布宁试探着说,我去过中国,而且曾经和中国人一起,跟日本一〇三师团在湖南打过仗。对面的中国人说,我是南京人,见过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还看过美国的宣传画。那画上说中国人善良勇敢,正在被日本侵略,应该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你的英语很好,让我很吃惊!我小时候上过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所以对英文很熟悉。但为什么你会吃惊?因为,因为,你看你们的军队,你知道的,有点,有点像一群不太文明的野蛮人。呵呵,那是你还不太了解我们。无论如何,布宁觉得这个中国人正在变得熟悉起来,陌生的世界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可以从缝隙里面一窥究竟。布宁道,王先生,老实讲,我特别地困惑。过去,我以为我很了解中国人,可现在又发现你们很陌生。美国军队,你要知道,很少打败仗。可是,这一回,我们的一个军竟然要向南逃几百公里,要一直逃到海边去。布宁接着说,讲心里话,我们的人真的有点被吓坏了!你们的脸总是面无表情,成百上千的同伴死了不害怕,受了重伤不惨叫,像影子一样。我总是在不停地问,这些中国人脚踩无数战友尸体向前冲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不想激怒你,但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只有野蛮人才会不吝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对面的中国人一直低着头,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许久,他说,参加这支军队的人,都是些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人,我们经过大灾大难,九死一生,才活到了今天。我们比谁都想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我们可以付出一切!他又说,被叫作文明人或野蛮人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的苦难你们经受过吗?你们理解吗?我们为什么要在乎你们的看法呢? 布宁说,可无论如何,野蛮人终究是过不上好生活的呀!就算你们打赢了这一仗,好日子能自己来吗?说到底,只有让人们都接受了文明人的共识,这世界才有希望。对面的中国人说,可你们是怎么让别人接受的呢?用的是刺刀炸弹。我是南京人,小的时候,亲眼看见日本军队在南京屠杀了几十万人。我脑子里的记忆只有滴血的刺刀!十几年来,我的梦里也都是各种各样滴血的刺刀!南京城外的长江里漂着密密麻麻的尸体,一眼望不到头,比蚂蚁还多。这个景象就连一个疯子都不敢去想。所以,别用武力恐吓中国人,这会让我们不顾一切的。是的,你们可能没想到中国人会来到朝鲜,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实力和你们打一仗。依你们文明人的共识,我们就应该投降,因为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还穿着薄衣服、单胶鞋,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送死。我们投降过,跟俄国人投降过,跟英国人投降过,跟八国联军投降过,跟日本人投降过,可是,投降有用吗?投降换来了生存吗?投降换来了更好的生活吗?你理解一个总是被抢掠、总是被屠杀的民族的心吗?中国人骨子里头是很善良的。可是善良人只有流泪,泪流干了,也就清醒了,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布宁有些失望。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美国就像个拿着刀的猎人,想让一头野牛训服下来,可偏偏这头牛彻底被激怒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从精神上沟通看来是办不到了,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厚的墙,不仅是思想的,还是历史的,凡人的智慧无法穿过这道墙,继续用武力?像对待德国人和日本人那样?可是,他们并不是狼,而只是一头红了眼睛的牛,过去,他们总是被人推进屠宰场,现在,只想保住属于自己的草,说到底,如果我们没做错什么,那他们又有什么错呢?布宁有些伤感地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死去的美国士兵的头盔写着:“Warishell”(战争就是地狱)。当时我的脑子好像被硫酸洗了一样。我在想,成为一名职业军人这么多年,我竟然一次也没在清晨惊醒过。你看看:在战场上,除了仇恨还是仇恨,到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今天你用子弹打死了我,明天,我用匕首割断你的喉咙!在太平洋战场上,我们的士兵会把日本人的脑袋割下来,晒干,直到只剩下焦黄的头骨。他们还会在上面签自己的名字,以及战友们的名字,并且带回家乡,给亲友们看。你能说他们做错了吗?日本人不也是这样残忍地对待我们的吗?可是,这样的战争难道不是噩梦吗?布宁停顿了一下,说,过去,我总是在想,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更多的人可以在战争之外得到福祉。挨揍的那些国家本来就是强盗,那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应该受到教训,然后改过自新。可是,我却从来没想过,有没有一种比战争更好的方法?春天里的风可以让枯树长出绿叶子,可枪炮能做得到吗?对面的中国人似乎没听懂他的话,当然,他觉得这个美国人也同样没听懂自己的话。他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中国人要的很简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但这好日子可不是你们嘴上讲的那些好听的话。什么是好日子?只有经过大灾大难的人才知道!说完,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能发热的纸袋凉透了,再没有一丝热量。他看了眼头顶的月亮,一狠心,说,咱们得赶路了。他站起来,阵阵眩晕,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使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格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比如“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使用比喻来说明年轻战士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B.小说多处使用心理活动描写,比如:“布宁有些失望”,“布宁有些伤感”,“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C.小说善用细节呼应,开头的“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和结尾的“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再比如首尾出现的“头顶的月光”等,在形成了首尾照应的同时,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恶劣。D.小说开始交代了对话双方的姓名,但是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时却多次使用“对面的中国人”来指代王尽美,这样故意制造抽象称谓,暗示了两个士兵背后国籍、阵营、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战士与美军战俘之间的一段对话,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的中国战士的崇敬之意。B.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让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位志愿军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他更明白争取这样的生活必须靠中国人的自立自强。C.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在坚守高地,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这对比尤为鲜明地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D.王尽美说“我们投降过”是指中国因为自己的孱弱而在曾经经历的那些侵略战争中受尽屈辱和欺凌,而“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则是指中国再也不会软弱地把希望寄托在“投降”上。8.小说中处处充满战争的“野蛮”与残酷,却以“文明”为题,请简要分析“文明”与“野蛮”的内蕴。9.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却以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作结,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答案】6.C7.A8.标题中的“文明”和“野蛮”均使用反语。①“文明”:表面是指的美国文化和精神,而这种文明必须用战争来推广。这种典型的美式思维用极其霸道、自以为是的大棒式武力侵略来强行灌输自己所谓的文明,而根本不在意被侵略者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方式恰恰是最野蛮的行径。②“野蛮”:表面意是指中国人的“不吝惜生命的疯狂”,其实是指被迫用战争来捍卫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族的尊严,是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洗礼之后的中华民族最朴素最真挚的信念,这正是最高程度的民族自觉,才是真正的文明。9.①留白式结尾。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与前文交流的顺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结尾处的“没听懂”给读者心理上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②塑造鲜明形象。谁也“没听懂”是将同为军人,但来自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物对立起来;对比的设计鲜明塑造了人物形象,使读者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③彰显小说的主题。“没听懂”是一种象征手法,暗示了两种思想文化的隔阂:两者格格不入,在文化上存在深深的隔阂和误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手法及效果的能力。C.“头顶的月光”并没有渲染战地环境的恶劣。本文写的是押送战俘的路上,文中没有对战场环境的正面描写,主要是通过小战士王尽美和战俘布宁的对话来表现主题的,所以原文第一段写“头顶上有月光,王尽美和布宁头对头坐着”;结尾写“他看了眼头顶的月亮一狠心,说,咱们得赶路了”,都没有表现战地环境恶劣的意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的中国战士的崇敬之意”错误,小说中明显二人之间并未达成一种沟通和统一,美国人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野蛮人的勇敢”,故而不可能表达对中国展示的崇敬。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以及词语含义的能力。①“文明”。美国士兵布宁觉得中国士兵“有点像一群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只有野蛮人才会不吝惜生命”,从布宁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美国的文化和精神才是“文明”的;而实质上,美国的所谓“文明”,正像中国战士王尽美说的那样,“可你们是怎么让别人接受的呢?用的是刺刀炸弹”“依你们文明人的共识,我们就应该投降,因为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还穿着薄衣服、单胶鞋,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送死。我们投降过,跟俄国人投降过,跟英国人投降过,跟八国联军投降过,跟日本人投降过,可是,投降有用吗?投降换来了生存吗?”,美国人是在用战争推广他所谓的“文明”,这种用极其霸道、自以为是的大棒式武力侵略来强行灌输自己所谓的文明,而根本不在意被侵略者是否能接受的方式恰恰是最野蛮的行径。 ②“野蛮”。美国士兵布宁觉得中国人不吝惜生命的做法是野蛮的,“你们的脸总是面无表情,成百上千的同伴死了不害怕,受了重伤不惨叫,像影子一样”“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只有野蛮人才会不吝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所以“野蛮”表面意思是指中国人的“不吝惜生命的疯狂”;而从王尽美的角度看,这种所谓的“野蛮”是因为“参加这支军队的人,都是些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人,我们经过大灾大难,九死一生,才活到了今天。我们比谁都想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我们可以付出一切”“我们投降过……投降换来了生存吗?投降换来了更好的生活吗?你理解一个总是被抢掠、总是被屠杀的民族的的心吗?中国人骨子里头是很善良的。可是善良人只有流泪,泪流干了,也就清醒了,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中国人想过好日子,但投降换不来想要的生活,只好被迫用战争来捍卫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族的尊严,“过好日子”是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洗礼之后的中华民族最朴素最真挚的信念,这信念激发我们的勇气,面对敌人的时候才会不顾一切,这正是最高程度的民族自觉,这才是真正的文明。由此可见,标题中的“文明”和“野蛮”均使用反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结尾的效果的能力。①小说结尾说“对面的中国人似乎没听懂他的话,当然,他觉得这个美国人也同样没听懂自己的话”,这个结尾属于留白式结尾,与前面两人交流的顺畅形成对比,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②两人各自说了很多话,“没听懂”是因为两人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差异巨大,根本不可能通过简单交流就能互相理解。这样写将两个人物对立起来,通过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各自的心灵世界,进而理解人物的言行。③“没听懂”象征了两个国家思想文化的隔阂,这种差异造成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误解。就像文中的王尽美和布宁一样,谁也听不懂对方的观点,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完,字全卿,长洲人。为诸生,中官王敬至苏,以事庭曳诸生。诸生竟起击之,完不与。恶完者中之,敬遂首列完名上闻。巡抚王恕极论敬罪,完乃得免。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调选,恕方为吏部,曰,“是尝击奄①人者,当为御史。”入台,果有声。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明年,霸州贼刘六、刘七等起。八月,诏完提督军务,统军讨之。行及涿州,忽传贼且逼京师,命还军入卫。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 当是时,六等众号数万,然多胁从,精锐不过千余人。官军追贼,贼辄驱良民前行,急则弃所掠逸去。官军所杀皆良民,以故捷书屡奏,而贼势不衰。明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败,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军邀其奔逸。贼走,连战皆大败之,贼乃变服易马而遁,先后擒斩二千六百余人。会河南贼已平,刘六等势益衰,遂走湖广。夺舟到夏口,遇都御史马炳然,杀之。复登陆,焚汉口,为指挥满弼等追及,刘六中流矢,与子仲淮赴水死。刘七、齐彦名率五百人舟行,顺流抵镇江。完疾趋而南。贼惧,弃舟走保狼山。完命同知罗玮夜导军登山南蹙之。彦名中枪死,七中矢亦赴水死,余贼尽平。还朝,进完太子少保。明年代何鉴为兵部尚书。时宸濠已萌异志。闻完为兵部,致书盛陈旧好,欲复护卫及屯田。完答书,令以祖制为词。宸濠反,就执。中官张永搜其籍,得完平日交通事,上之。帝大怒,将置极刑。以平贼功,遂得减死,戍福建靖海卫。竟卒于戍所。(节选自《明史·陆完传》)【注】①奄:通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B.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C.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D.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统称诸生。B.极刑,也称为“死刑”“处决”,最古老刑罚之一,也指结束一个人的生命。C.御史,是朝廷官员,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其上级是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D.“得完平日交通事”的“交通”是勾结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霸州贼寇刘六、刘七起兵造反,陆完统领军队讨伐他们。最后平定叛乱,荡平残贼。回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担任太子少保。B.陆完做生员时,参与殴打中官王敬,王敬将其名字列于首位上奏皇帝。幸遇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幸免。C.反贼号称数万之众,但多是被胁迫随从的。他们又驱逐百姓行军,致使官军杀掉的多是无辜百姓,以致捷报频传而叛军势力不减。D.陆完为兵部尚书时,有异心的蕃王拉拢讨好他,他们之间的书信后来被朝廷发现,皇上想要处他以极刑,但最后还是得以善终。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陆完能当上御史一职颇有传奇色彩,谈谈这中间的机缘巧合之处。【答案】10.B11.D12.B13.(1)恰逢副总兵许泰等人在霸州击败贼寇,贼寇向南逃跑,北京才解除戒严。 (2)谨慎从事学校教育,告诫年轻人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顶着重物走在道路上了。14.①陆完为诸生时,并没有参与殴击宦官王敬,但因受人诬陷并被王敬以首恶报告朝廷。②因王恕得以免罪,并被王恕所知。③陆完中进士之后,王恕恰在吏部任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德初年,历任江西按察使,宁王朱宸濠赏识器重他,经常邀请他赴私宴,以金罍相赠。正德三年冬天,提拔担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宣府。“按察使”是个官名,不可断开,排除CD。“宁王”是“宸濠”的封号,“宁王宸濠”是句子主语,“雅重之”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二者不必分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D.“得完平日交通事”的“交通”,勾结。句意:得知陆完往日与其勾结的事情。《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交错相通。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参与殴打中官王敬”说法错误。从文中“诸生竟起击之,完不与”可知,陆完并没有参与殴打王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败”,打败;“走”,逃跑;“解严”,解除戒严。(2)“谨”,谨慎从事;“申”,告诫;“颁白”,通“斑白”,头发花白;“负”,背着;“戴”,用头顶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陆完能当上御史一职的传奇色彩,从文中“为诸生,中官王敬至苏,以事庭曳诸生。诸生竟起击之,完不与。恶完者中之,敬遂首列完名上闻”可知,陆完为诸生时,并没有参与殴击宦官王敬,但因受人诬陷并被王敬以首恶报告朝廷。 本来陆完应该受到惩罚,但事情发生了变化,从文中“巡抚王恕极论敬罪,完乃得免”可知,当时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免受惩罚。并因为此事被王恕所知。而后陆完考中进士,“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调选,恕方为吏部,曰,‘是尝击奄人者,当为御史。’”此时王恕恰在吏部任职,因为此前殴打宦官的事情,王恕认为陆完有气节,敢于反抗权贵,所以将他任命为御史。参考译文:陆完,字全卿,长洲人。作生员时,宦官王敬到苏州,以事推搡激怒生员。生员们争着奋起殴打王敬,陆完没有参与。憎恶陆完的人中伤他,王敬于是将陆完的名字列于首位上奏皇帝。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免受惩罚。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赴吏部应选,王恕正主管吏部,说:“这是曾经击打宦官的人,应当担任御史。”进入御史台,果然有名声。正德初年,历任江西按察使,宁王朱宸濠赏识器重他,经常邀请他赴私宴,以金罍相赠。正德三年冬天,提拔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第二年,霸州贼寇刘六、刘七等起兵造反。八月,诏令陆完监督管理军务,统领军队讨伐他们。行军到涿州时,忽然传闻贼寇将要威逼北京,命令回师入京保卫。恰逢副总兵许泰等人在霸州击败贼寇,贼寇向南逃跑,北京才解除戒严。正当这个时候,刘六等人号称有数万士兵,但大多数是胁迫随从的,精锐部队不过一千多人。官军追击贼寇,贼寇便驱赶百姓前进,危急时就抛弃所劫掠的百姓仓皇而逃。官军杀掉的都是无辜的百姓,因此捷书频频上奏皇帝,但贼寇势力没衰减。第二年正月,刘六等人又突袭霸州失败,陆完的军队驻扎在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兵拦截逃亡的敌军。贼寇仓皇而逃,接连几次大战都大败敌军。敌军于是改换服装更换马匹逃跑,先后擒获斩杀二千六百余人。恰逢河南贼寇已被平定,刘六等人势力更加衰减,于是逃奔湖广。抢夺船只逃到夏口,遇到都御史马炳然,将其杀掉。又登陆,焚烧汉口,被指挥满弼等人追赶上,刘六被乱箭射中,和儿子刘仲淮投水而死。刘七、齐彦名率领五百人乘船而行,顺流抵达镇江。陆完快速向南进军。贼寇害怕,弃船而逃,退守狼山。陆完命令同知罗玮连夜率军登上狼山向南围困贼寇。齐彦名中枪而死,刘七被箭射中也投水而死,其余残贼也被全部铲平。回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代替何鉴担任兵部尚书。当时朱宸濠已经萌发异心。听闻陆完掌管兵部,致信极力陈述旧日友情,想要恢复护卫和屯田制度。陆完回信,让他以祖制为由拟写奏书。朱宸濠反,被逮捕。宦官张永搜查他的家产,得知陆完往日与其勾结的事情,上奏皇帝。皇帝大怒,将要判处陆完死刑。因为平息叛贼有功,才得以减免死罪,戍卫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戍卫之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②(sǒng):挺立。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16.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诗人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的姿态、飞动的神情和搏击的激情,塑造了气势不凡、志向高远的苍鹰形象,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心志和鄙视庸碌、嫉恶如仇之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曲解诗意,颈联是想象画鹰只要解开绳环,即可振翅而出,借想象丰满了画鹰的形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首诗歌中借鹰来言志,所以考生需要结合鹰的特点来分析其中的诗人的“怀抱”。诗歌中间四句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展现了画面之鹰的气势不凡、志向高远。 最后两句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含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3)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超过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走到终点是因为不放弃,所以学习要持之以恒。【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位卑则足羞④.官盛则近谀⑤.骐骥一跃⑥.驽马十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毋、羞、谀、骐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去一个周末,德国关闭境内最后三座核电厂,芬兰启用了欧洲产能最大的核反应堆,形成鲜明对比,人类对核能的________之情,展现无遗。两国反核与拥核团体________,均指责对方不理性。长期以来,拥核与反核始终在科学与道德乃至政治正确方面,________。德国在前总理默克尔时代因为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夹着高涨的反核民意,(①)。芬兰则是在延误四年后启用这座新的核电设施。两国对核电采取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对核能的重新思考,说明在俄乌战争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对能源自主的考虑,已经不下于此前因为环保问题必须加速节能减排的考虑,(②)。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环境部长会议,誓言加速淘汰化石燃料,(③),但这些承诺中却没有具体的停用期限,原因也是俄乌战争。德国今天的能源结构中核能只占6%,但上周的民调显示,59%的受访者不同意彻底关闭核电厂,另一项民调也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赞成暂时保留那三座核电厂作为备用,包括一些原本反核的人士,主要原因是因为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攀升问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爱恨交织各执一词相持不下19.①决定完全废除核能②甚至对能源自主的考虑更超越环保③也做出许多承诺20.答案一:主要原因是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攀升的问题。(或是:主要原因是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答案二:主要是因为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攀升的问题。(或是:主要是因为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国关闭境内最后三座核电厂,芬兰启用了欧洲产能最大的核反应堆,形成鲜明对比”可知,本句的意思是指人类对核能的感情有爱也有恨,错综复杂,所以可用成语“爱恨交织”,解释为:爱与恨的情绪互相交连错杂在一起,比喻心情矛盾。第二空,根据“两国反核与拥核团体”“均指责对方不理性”可知,该成语的意思是双方各坚持自己的看法,意见不同,所以可用成语“各执一词”,解释为: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第三空,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拥核与反核双方坚决对抗,各不相让,所以可用成语“相持不下”,解释为:指力量相当的双方都坚决对抗,各不相让,无法解决。【19题详解】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两国对核电采取的不同发展路径”可知,德国与荷兰对核电的态度是相反的,荷兰“启用这座新的核电设施”,那么德国因“夹着高涨的反核民意”,所以他们决定废除核能,据此可写“决定完全废除核能”;第二空,结合前文的“已经不下于”可知,后句与前文是递进关系;再结合“因为环保问题必须加速节能减排的考虑”的内容可知,此空的内容应为对能源自主的考虑更超越环保, 据此可写“甚至对能源自主的考虑更超越环保”;第三空,结合后文“但这些承诺中……”可知,该空的意思是会议上七国集团环境部长也做出了相关承诺,据此可写“也做出许多承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1)“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改为“原因是……”或“是因为……”;(2)“能源供应和价格攀升问题”并列不当,可去掉“攀升”或在“供应”后加“不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生食堂每天总是要收集太多学生倒掉的饭菜,这是巨大的浪费。学校对此做了调查。下面是学生倒掉饭菜原因的调查结果:原因百分比菜品不够新鲜40.2%口味不适合,有时太咸或太辣20.2%自己意外污染、弄脏要倒掉7%习惯剩一点倒掉,有时多,有时少26.6%其它0.33%21.根据图表中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学生倒掉饭菜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5个字,不含标点。22.为餐厅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词,号召大家珍惜、节约粮食。要求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答案】21.①菜品不够新鲜,口味太重。②学生珍惜、节约粮食意识不够。22.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从我做起。②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从40.2%的学生是因为“菜品不够新鲜”和20.2% 的学生是因为“口味不适合,有时太咸或太辣”倒掉饭菜,可总结出:菜品不够新鲜,口味太重。②从7%学生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意外污染、弄脏要倒掉”和26.6%的学生是因为“习惯剩一点倒掉,有时多,有时少”倒掉饭菜,可总结出:珍惜、节约粮食意识不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广告词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公益广告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应,要有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第二,题目要求为餐厅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词,目的是号召大家珍惜、节约粮食,同时要求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可以选用比喻、拟人、引用、对仗等。①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引用了诗词,同时,用“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简短明确的语句号召大家珍惜、节约粮食。②如“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中运用了对仗,同时,用“节约”和“浪费”两种情况对比,号召大家珍惜、节约粮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在古代的神话中,女娲是最伟大的神灵之一,她创造了人。据说女娲制造第一个人时,让人的两条腿共同分担体重。但这个人只能站立,一抬腿就摔倒了。于是她在制造第二个人时,把双腿都加粗了一倍。女娲这次很满意,第二个人在她面前走动起来。女娲说:你把你的哥哥背出去吧。但背起来时,他们一同摔倒了。女娲明白,他的腿还是太细,应该让他的一条腿能负载双倍以上的体重。这样他能走,还能负载起超过自身的重物,要知道生活的负担可能更重。女娲明白得太晚,因为她已经制造出了两个残疾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正视不足,方行稳致远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句话道出了人情社会的真实状况。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亦或是时代的进步,在“行走”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要想“行稳致远”,我们只有正视这些不足,并不断地改正和修复,才能实现。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事物,人是自然演进和发展的产物,并非来自女娲之手。但是,女娲造人的美丽传说却给人类带来无尽的遐想。循着这个思路漫溯,这个世界之所以出现形形色色的人,源于造人始祖在“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正。推而广之,审视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无不经历不断地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正是“百川东到海”的不断积累,才把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是天生就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不是以回避的态度对待,而是以“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虚怀若谷听取意见,并认真对待及时改正。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大唐帝国的明君,源于他能够察纳雅言、虚心纳谏。正是有了像魏征这样股肱之臣的建言献策,指出理政中存在的问题,他虚心接受,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才成就了一番伟业。李世民因为时时拿“三面镜子”自照,才成为一代明君。而楚霸王项羽则走向了反面。因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又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结果落得自刎乌江的悲剧人生。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高点,时代赋予每个人神圣的使命。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弘扬固不可少,但是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真正因为不可抗力“误入歧途”时,我们不应该以逃避或回避的态度对待。唯有勇敢地面对,并想方设法加以改正,并引以为戒,前行的路才会变得平坦,我们也才能走得更远。不完满才是人生,固然不错,但是这种“不完满”在人生中占据多少分量,往往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色彩。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亦或是成长,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面对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并积极寻找改正或修复的办法,才会少留一些遗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作为构思立意的媒介和依据,情境材料讲述的是一个寓言故事——女娲造人。从故事本身看,女娲造人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收到满意的结果,而是经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检验才逐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女娲能够直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进而才让所造之人变得日渐达成所愿。由此可见,女娲造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由头,它真正寄寓的是深刻的现实道理。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隐喻的道理,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如何把事情做得日趋完善,少留或不留遗憾;如何面对生活或成长中的缺点或不足;如何实现设想与现实的无缝对接。明确了情境材料的核心内容,再看由材料提出的情境任务。简单的一句话,要求针对材料揭示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围绕材料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审清了材料与任务的具体要求,具体写作时可以先从对材料的理解与思考的内容中提炼文章的题旨,然后围绕中心进行正面分析,像女娲造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并不断地修复,才逐步完善,以此拓展引申加以分析。为了全面深刻地阐述观点,再从反面加以论述,诸如不能正视不足,一意孤行,造成悲剧的。最后以绾结全文的方式重申文章的观点,并与现实结合适度引申拓展。立意: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和逃避。3.正视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我。4.不完满是现实的标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2:1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684.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