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和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甲状腺中的细胞和下丘脑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通过血管收缩等方式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2.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水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B.肺水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C.“醉氧”是由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运输氧气能力过强D.“醉氧”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3.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受体分布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受体分布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图乙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减少,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增加,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有关C.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D.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多巴胺与a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使其兴奋性下降,将增加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4.乙酰胆碱(ACh)的受体有M、N两种类型,位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K+通道,引起K+外流;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Na+通道,引起Na+内流。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支配心肌细胞的神经应属于交感神经B.Ach可以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C.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类型有关D.临床静脉注射筒箭毒碱可使肌肉松弛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I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由于Na+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6.外界低温信息传递至下丘脑后,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递质激活褐色脂肪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褐色脂肪分解,同时促进产热蛋白UCP-1的合成。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在UCP-1介导下运向膜内,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耗散,以抵抗外界低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外界低温引起冷觉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B.抑制UCP-1的表达后机体将无法正常产热C.UCP-1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H+转运蛋白D.细胞未接受递质时线粒体内膜外侧H+浓度低于内侧7.长期高脂摄入可引起肥胖,并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称为胰岛素抵抗。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 抵抗的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该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可能是脂肪细胞内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造成的C.胰岛素抑制脂肪细胞内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D.与肥胖小鼠相比,正常小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保证体内胰岛素的含量稳定8.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ADHB.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C.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多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9.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⑩有吞噬细胞等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10.抗原可分为TI-Ag和TD-Ag两类。TI-Ag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M抗体而不需要辅助性T细 胞的辅助,只引起体液免疫,且不产生免疫记忆;TD-Ag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G抗体。且产生免疫记忆,TD-Ag还能引起细胞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细胞同时结合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才能分化为分泌IgM抗体的浆细胞B.TD-Ag能引起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C.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可用于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D.TD-Ag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11.根据流感病毒内部蛋白质种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分为H1~H18等亚型,NA分为N1~N11等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例如,常见的人流感病毒有H1N1、H3N2等,常见的禽流感病毒有H7N9、H5N1等。流感病毒极易突变,表现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特别是HA、NA)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N1表面不只一种蛋白质,但作为分子标签的物质只有一种B.H7N9能够感染人类,是因为人类细胞表面有H7N9特异性受体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引起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最后被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消灭12.高等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调节自身生长,下图表示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和光敏色素B缺失突变体(phyB)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下胚轴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光敏色素A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B.光敏色素A主要吸收远红光,光敏色素B主要吸收红光或白光C.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促进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D.光敏色素A和B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化13.研究发现,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同时对GA的合成发挥负反馈调控作用。DELLA蛋白在低温环境胁迫下大量积累,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促进液泡中花青素的合成,提高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低温抑制植物产生GA,从而诱导了花青素合成B.负调控因子抑制花青素的合成 C.花青素的合成是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DELLA蛋白结构异常可能导致植株矮小1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下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使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利可以分解释放出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B.可以用高浓度的2,4-D杀死花生地里的单子叶杂草C.吲哚丁酸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油菜素内酯类调节剂能够促进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和种子萌发15.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在t1、t2两点对应的时间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了种群数量的调查,t1时首次捕捉了50只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捉了100只不带标记的和20只带标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B.t1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C.t2时实际的种群数量约600只D.t1至t2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加快,细胞内ATP浓度升高,ATP结合在K+通道上使K+无法外流,进而激活Ca2+通道,触发Ca2+内流,胰岛B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糖浓度和下丘脑都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B.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可激活Ca2+通道C.Ca2+通过激活运输胰岛素的载体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ATP既可以供能,又可以作为信号分子17.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迷走神经末梢通过突触作用于肠巨噬细胞B.消化液中盐酸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C.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并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催化肠巨噬细胞代谢D.当与N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减少时,能增强机体炎症反应18.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是由感染、药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使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通过正反馈循环的机制形成炎症风暴。下列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症状的推断错误的()A.新冠病毒感染肺部后导致呼吸困难,原因可能是炎症风暴使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在肺部,会阻塞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B.若感染后出现暂时性的失去味觉,原因是味觉中枢受到损伤C.若感染新冠病毒后肌肉酸痛,原因可能肌糖原分解产生大量乳酸D.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攻击人体器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属于自身免疫病19.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二聚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并转移到细胞核内,经一系列信号放大和转变,引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等生物学效应。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是必要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敏色素作为细胞膜受体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 B.Pfr和Pr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C.植物细胞中,Pr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Pfr的转运需要消耗能量D.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20.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8到第10年间种群数量在上升,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三、非选择题(共55分)21.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一所示。图二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一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二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愉悦感而依赖成癰,同时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吗啡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22.下图表示人体受到甲刺激后,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其中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1)图中激素A为_______,调节激素A分泌方式为______调节。(2)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的调节作用为______。(3)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体外培养胰岛B细胞时,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该同学为了验证上述发现,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以下表格。组别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预测实验结果对照组胰岛B细胞含正常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________ 实验组胰岛B细胞含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________(4)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体内激素D的含量比正常人的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23.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2)全身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3)饥寒交迫时,图中④________分泌增加,④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冰桶挑战最初旨在让人们了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即罹患该病。①“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的一部分,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针刺“渐冻人”的皮肤,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24.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f.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特异性结合。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25.大豆根的弯曲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图1和图2两组实验。图1实验中将大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部分阻断,箭头所示为生长素(IAA)的运输方向。图2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根和茎的生长情况,乙和丙为1~4处IAA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时的IAA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选填“A、B”、“A、C”或“B、C”)的对照说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此实验必须在__________(选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2)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______(选填1、2、3、4)处的IAA相对浓度。测量发现,乙中C对应的IAA浓度比丙中D对应的IAA浓度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员推测不同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一种TMK蛋白调控细胞生长(机理见图3)。当IAA浓度较高时,____________被剪切,然后该物质进入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和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甲状腺中的细胞和下丘脑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通过血管收缩等方式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因此,甲状腺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由于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C正确;D、与炎热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D错误。故选C。2.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水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B.肺水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C.“醉氧”是由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运输氧气能力过强D.“醉氧”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答案】C 【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正常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可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该患者发烧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A正确;B、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故使肺部组织液增多,B正确;C、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D正确。故选C。3.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受体分布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受体分布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图乙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减少,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增加,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有关C.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D.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多巴胺与a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使其兴奋性下降,将增加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详解】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A正确;B、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B正确;C、大脑的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正确;D、如果多巴胺与神经元a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Ca2+内流减少,使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多巴胺合成、释放,D错误。故选D。4.乙酰胆碱(ACh)的受体有M、N两种类型,位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K+通道,引起K+外流;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Na+通道,引起Na+内流。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支配心肌细胞的神经应属于交感神经B.Ach可以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C.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类型有关D.临床静脉注射筒箭毒碱可使肌肉松弛【答案】A【解析】【分析】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支配心肌细胞的神经主要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A错误;B、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与ACh结合后,激活Na+通道,引起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Ch与M和N结合所引发的效果不同,C正确;D、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使ACh不能正常与N结合,从而不引起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达到使肌 肉松弛的效果,D正确。故选A。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I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C.曲线Ⅱ的下降段是由于Na+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膜电位变化不可能为曲线Ⅰ,A错误;B、若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但不会如曲线Ⅳ所示,B错误;C、曲线Ⅱ的下降段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错误;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D正确。故选D。6.外界低温信息传递至下丘脑后,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递质激活褐色脂肪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褐色脂肪分解,同时促进产热蛋白UCP-1的合成。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在UCP-1介导下运向膜 内,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耗散,以抵抗外界低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外界低温引起冷觉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B.抑制UCP-1的表达后机体将无法正常产热C.UCP-1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H+转运蛋白D.细胞未接受递质时线粒体内膜外侧H+浓度低于内侧【答案】C【解析】【分析】外界的低温会使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同时相关神经将此信息传递给交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递质激活褐色脂肪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脂肪分解;同时促进线粒体内膜上的产热蛋白UCP-1的合成,UCP-1蛋白的增加导致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耗散,从而维持体温。【详解】A、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外界低温引起冷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B、抑制UCP-1的表达后机体将可正常产热,但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将减少,B错误;C、根据题意“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在UCP-1介导下运向膜内”,说明UCP-1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H+转运蛋白,C正确;D、细胞未接受递质时线粒体内膜外侧H+浓度高于内侧,D错误。故选C。7.长期高脂摄入可引起肥胖,并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称为胰岛素抵抗。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该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可能是脂肪细胞内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造成的C.胰岛素抑制脂肪细胞内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D.与肥胖小鼠相比,正常小鼠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保证体内胰岛素的含量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②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④抑制肝糖原分解⑤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详解】A、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该过程属于体液中信息分子引起的的调节,因此是体液调节,A正确; B、脂肪细胞内Akt蛋白的磷酸化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响应胰岛素信号,因此脂肪细胞内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B正确;C、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抑制脂肪细胞内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D、正常小鼠脂肪细胞并不进行高脂饮食,其脂肪细胞肥大坏死较少,最终导致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较少,其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较高,从而保证了胰岛素的正常作用,D错误。故选D。8.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ADHB.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C.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多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1、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2、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详解】A、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B、据题意可知,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而醛固酮分泌增多时,可促使血钠升高,血钠升高又促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因此推测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B正确;C、ADH与肾小管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能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加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D正确。故选A。9.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 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⑩有吞噬细胞等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受体,④表示辅助性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⑩表示抗原呈递细胞。【详解】A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都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A正确;BC、图中细胞④能产生细胞因子,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⑤(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C错误;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所以机体可以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正确。故选C。10.抗原可分为TI-Ag和TD-Ag两类。TI-Ag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M抗体而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只引起体液免疫,且不产生免疫记忆;TD-Ag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G抗体。且产生免疫记忆,TD-Ag还能引起细胞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细胞同时结合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才能分化为分泌IgM抗体的浆细胞 B.TD-Ag能引起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C.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可用于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D.TD-Ag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详解】A、由题干“TI-Ag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M抗体而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知B细胞可以直接结合抗原而无需辅助性T细胞就能分化为分泌IgM抗体的浆细胞,A错误;B、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体内没有T细胞,故没有细胞免疫,根据题干“TD-Ag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G抗体”可知TD-Ag并不能引起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的体液免疫,综上,TD-Ag不能引起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错误;C、结合题干“TI-Ag只引起体液免疫,且不产生免疫记忆”可知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并不适合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C错误;D、题干“TD-Ag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G抗体,且产生免疫记忆”,即TD-Ag能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在二次免疫反应中,一部分抗原能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迅速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还有一部分抗原也仍能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产IgG抗体的浆细胞,D正确。故选D。11.根据流感病毒内部蛋白质种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分为H1~H18等亚型,NA分为N1~N11等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例如,常见的人流感病毒有H1N1、H3N2等,常见的禽流感病毒有H7N9、H5N1等。流感病毒极易突变,表现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特别是HA、NA)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N1表面不只一种蛋白质,但作为分子标签的物质只有一种B.H7N9能够感染人类,是因为人类细胞表面有H7N9特异性受体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引起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最后被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消灭【答案】B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详解】A、H1N1表面不只一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H1N1特有的,因此作为分子标签的物质不止只有一种,A错误;B、H7N9能够感染人类,是因为人类细胞表面有H7N9特异性受体,B正确;C、体液免疫过程中,起抗原呈递作用的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无抗原呈递作用,C错误;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流感病毒,被体液中相应抗体识别,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D错误。故选B。12.高等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调节自身生长,下图表示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和光敏色素B缺失突变体(phyB)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下胚轴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光敏色素A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B.光敏色素A主要吸收远红光,光敏色素B主要吸收红光或白光C.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促进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D.光敏色素A和B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光照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阳光照射→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表达)→转录形成RNA→蛋白质→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远红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A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A正确;B、在红光或白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B缺失突变体(phyB)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 B主要吸收红光或白光;在远红光的条件下,拟南芥光敏色素A缺失突变体(phyA)的下胚轴的长度更长,说明光敏色素A主要吸收远红光,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故光敏色素B被激活后可抑制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C错误;D、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后,光敏色素A和B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C。13.研究发现,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同时对GA的合成发挥负反馈调控作用。DELLA蛋白在低温环境胁迫下大量积累,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促进液泡中花青素的合成,提高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低温抑制植物产生GA,从而诱导了花青素合成B.负调控因子抑制花青素的合成C.花青素的合成是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DELLA蛋白结构异常可能导致植株矮小【答案】A【解析】【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详解】A、根据题意,低温环境胁迫下DELLA蛋白大量积累,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诱导花青素的合成,A错误;B、根据题意,DELLA蛋白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促进液泡中花青素的合成,推知负调控因子抑制花青素的合成,B正确;C、花青素的合成是内部因素(DELLA蛋白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和外界因素(低温)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D、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DELLA蛋白结构异常,赤霉素含量降低,可能导致植株矮小,D正确。故选A。1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下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使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利可以分解释放出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B.可以用高浓度的2,4-D杀死花生地里的单子叶杂草 C.吲哚丁酸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油菜素内酯类调节剂能够促进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和种子萌发【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就有几十种。不过,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详解】A、乙烯利可以分解释放出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非发育,A错误;B、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更敏感,即花生更敏感,高浓度将杀死花生,B错误;C、吲哚丁酸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D、油菜素内酯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类调节剂能够促进叶细胞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和种子萌发,D正确。故选D。15.某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在t1、t2两点对应的时间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了种群数量的调查,t1时首次捕捉了50只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捉了100只不带标记的和20只带标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B.t1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C.t2时实际的种群数量约600只D.t1至t2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题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后减直至为0”的特征可判断该图像反映的是种群“S”形数量变化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当时间为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S”形曲线K/2值(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刻,而时间为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对应种群“S”形曲线到达K值(环境容纳量)时刻。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详解】A、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后减直至为0”的特征,可判断该图像反映的是种群“S”形数量变化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该种群的增长率一直下降,A错误;B、t2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当时间为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S”形曲线K/2值(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C、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带入题干数据:种群中个体数(N)=(100+20)×50/20=300只,t1时,种群数量为300只,在t2时实际的种群数量约600只,C正确;D、t1至t2期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是增长型,D错误。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加快,细胞内ATP浓度升高,ATP结合在K+通道上使K+无法外流,进而激活Ca2+通道,触发Ca2+内流,胰岛B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血糖浓度和下丘脑都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B.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可激活Ca2+通道C.Ca2+通过激活运输胰岛素的载体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ATP既可以供能,又可以作为信号分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为: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和氧化分解加快,细胞内ATP浓度升高,ATP结合在K+通道上使K+无法外流,进而激活Ca2+通道,触发Ca2+内流,胰岛B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血糖浓度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可以通 过神经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血糖浓度和下丘脑都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ATP结合在K+通道使K+无法外流,进而激活Ca2+通道”,而K+无法外流引起细胞膜外正电荷减少,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所以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可以激活Ca2+通道,B正确;C、胰岛素的释放是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ATP结合在K+通道使K+无法外流”,说明ATP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同时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C。17.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迷走神经末梢通过突触作用于肠巨噬细胞B.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C.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并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催化肠巨噬细胞代谢D.当与N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减少时,能增强机体炎症反应【答案】A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TNF-α可促进炎症反应;一方面,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可以促进肠腺、胃腺中消化液的分泌。【详解】A、由图可知,迷走神经可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即迷走神经末梢是通过突触结构作用于肠巨噬细胞的,A正确;B、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B错误;C、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并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后,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乙酰胆碱发挥其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或被迷走神经“再回收”,C错误; D、由图可知,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故当与N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减少时,能增强机体炎症反应,D正确。故选AD。18.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是由感染、药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使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炎症因子,通过正反馈循环的机制形成炎症风暴。下列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症状的推断错误的()A.新冠病毒感染肺部后导致呼吸困难,原因可能是炎症风暴使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在肺部,会阻塞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B.若感染后出现暂时性的失去味觉,原因是味觉中枢受到损伤C.若感染新冠病毒后肌肉酸痛,原因可能是肌糖原分解产生大量乳酸D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攻击人体器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BD【解析】【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详解】A、有题干可知,炎症风暴使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在肺部,会阻塞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造成患者呼吸困难,A正确;B、若感染后出现暂时性的失去味觉,原因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味觉中枢受到损伤,B错误;C、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导致患者感染后肌肉酸痛,C正确;D、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炎症风暴起初是由感染病原体等引起的,因此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故选BD。19.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二聚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并转移到细胞核内,经一系列信号放大和转变,引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等生物学效应。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水平是必要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敏色素作为细胞膜受体接受光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并引起相关的生理反应B.Pfr和Pr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C.植物细胞中,Pr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Pfr的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D.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答案】BCD【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受到光照射时,其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详解】A、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光敏色素不在细胞膜上,而是在细胞质内合成,转移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错误;B、植物光敏色素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质二聚体,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者的活性不同是由于光刺激引起光敏色素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B正确;C、Pr和Pfr是一种蛋白质,故植物细胞中,Pr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Pfr的转运至细胞核要经过核孔,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题干信息可知,无活性的Pr在细胞质中合成,接受红光刺激后可转化为有活性的Pfr,足够高的Pfr/(Pfr+Pr)比例对于维持叶片中的叶绿素,故增加红光照射可以提高低温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D正确。故选BCD。20.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8到第10年间种群数量在上升,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0~4年时,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详解】A、前4年,λ=1,因此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4年后一段时间,λ<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第4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A正确;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第8到10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错误;C、第8到10年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之后种群数量又持续增加,这与S型曲线增长不符,C错误;D、第16到20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若持续此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BC。三、非选择题(共55分)21.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研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一所示。图二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某些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使相关神经元更易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一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二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愉悦感而依赖成癰,同时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吗啡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5)若使用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Ca2+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由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请再补充一个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答案】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或钠离子内流或产生动作电位②.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钙离子通道运到细胞膜上③.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④.抑制⑤.增加(或增多或升高)⑥.说明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⑦.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解析】【分析】分析图示作用机制流程图可知,炎症因子ILs通过两个途径是促进通道蛋白合成(翻译);促进通道蛋白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有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②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2)由题图分析可知,炎症因子ILs能通过系列信号通路促使Ca2+内流增加,据图分析炎症因子使Ca2+内流增加的原因是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该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3)神经元C释放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从而抑制A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阻止痛觉产生。(4)由于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故长期使用吗啡会抑制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一旦停止使用吗啡则物质P的释放量会增加,出现更强烈的痛觉。(5)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的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结果是实验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小于对照组,说明钙离子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再补充一个实验组:向突触小体中施加适量的钙离子,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的原理和预防方法,考查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节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22.下图表示人体受到甲刺激后,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其中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1)图中的激素A为_______,调节激素A分泌方式为______调节。(2)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的调节作用为______。(3)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体外培养胰岛B细胞时,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该同学为了验证上述发现,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以下表格。组别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预测实验结果对照组胰岛B细胞含正常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________实验组胰岛B细胞含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________(4)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体内激素D的含量比正常人的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肾上腺素②.神经(2)①.A②.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3)①.胰岛素含量②.低③.胰岛素含量④.高(4)①.高②.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会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垂体合成、分泌的激素D量增多【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乙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小问1详解】 图中乙为下丘脑,"甲刺激一乙一肾上腺--激素A”这一途径中激素A尚未发挥调节作用,因此这一途径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激素A为肾上腺素。【小问2详解】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其调节作用为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3详解】为了验证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因变量是胰岛素含量,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因为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会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增加。【小问4详解】人体吸收的碘过少,体内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比正常人高。因为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会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垂体合成、分泌的激素D量增多。23.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2)全身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调节。(3)饥寒交迫时,图中④________分泌增加,④主要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冰桶挑战最初旨在让人们了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即罹患该病。①“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的一部分,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针刺“渐冻人”的皮肤,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 【答案】(1)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垂体③.分级④.反馈(3)①.胰高血糖素②.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4)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③.有【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小问1详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中的感觉中枢能够产生感觉,因此产生冷觉的A表示大脑皮层。【小问2详解】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B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③甲状腺激素过量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饥寒交迫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④胰高血糖素增加,④胰高血糖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小问4详解】“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由于患者的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②从题中信息可知,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所以用针刺“渐冻人”皮肤,患者有感觉。24.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f.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特异性结合。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答案】(1)①.活细胞②.吸附(2)浆/效应B(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4)①.acf②.D63③.流感病毒④.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解析】【分析】1、病毒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五个步骤。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3、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抗体进行结构分析,可用于疫苗的研制。【小问1详解】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①吸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穿入: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可通过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③脱壳:病毒脱去蛋白衣壳后,核酸才能发挥作用。④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环境和物质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⑤成熟释放: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进行组装,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小问2详解】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小问3详解】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HA、NA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抗原的结构也会时随之发生改变。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内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小问4详解】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故选择选项并排序为acf。②由图可知,当抗体浓度大于2.37μg/mL时,D63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高于对D21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据此可推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以免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③依据本实验结果,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可以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抗体。25.大豆根的弯曲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图1和图2两组实验。图1实验中将大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部分阻断,箭头所示为生长素(IAA)的运输方向。图2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根和茎的生长情况,乙和丙为1~4处IAA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时的IAA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选填“A、B”、“A、C”或“B、C”)的对照说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此实验必须在__________(选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2)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______(选填1、2、3、4)处的IAA相对浓度。测量发现,乙中C对应的IAA浓度比丙中D对应的IAA浓度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员推测不同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一种TMK蛋白调控细胞生长(机理见图3)。当IAA浓度较高时,____________被剪切,然后该物质进入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答案】(1)①.A、B②.黑暗(2)重力作用使IAA在近地侧浓度较高,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3)①.2②.根比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4)①.TMK蛋白C端②.使蛋白X磷酸化,促进生长基因的表达/促进生长基因的转录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C组的实验变量为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的含量,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有关;C组与A组进行对照分析,C组幼根一侧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尖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向左侧弯曲;图2中生长素的浓度2>1,4>3,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茎,故根的部位2生长素浓度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弱,甚至抑制生长,对应A1,1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对应A2,茎的部位,生长素浓度4>3,促进作用4>3,表现为背地生长,故4对应B1,3对应B2。图3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细胞生长变慢。【小问1详解】据分析可知,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由于光照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故此实验必须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小问2详解】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重力作用使IAA在近地侧浓度较高,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小问3详解】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2处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即浓度升高,抑制根的生长。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小问4详解】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最终使促生长因子不能合成,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点睛】本题依托生长素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相关实验的设计、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4-01-09 17:20:02 页数:35
价格:¥2 大小:1.7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