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1

2/31

剩余2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摘编自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材料二: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不同的文学批评,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当然,文学创造也促使一定的文学批评成熟、变化更新和完善。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由此可知,文学批评既离不开宏观的文学创造现象的评价,也离不开微观的具体作品的解析,有份量、高质量的文学批评,既需要开阔的文学视野,也需要精细的文学眼光。其次,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正是由于读者参与其中,或在鉴赏中生发创造,或在诠释中注疏破解,或在批评中分析判断,文学文本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并产生其应有的审美效能和社会功用。因此,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接受形式,它在接受活动中更看重其对读者、社会以及文学自身发展所显示的价值、意义,更重视社会性接受。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是对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着重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造的超越,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批评史共同构成狭义文艺学。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等邻近的学科相比,文学批评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学批评看做是文艺科学中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学科。(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歌德将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与19世纪的英国作对比,其目的在于突出时代氛围对创作活动的影响。B.歌德以自己创作《维特》的经历和体验,阐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创作与批评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C.文学批评属于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对文学活动、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 D.较之基于情感性活动、个体性体验的鉴赏性接受,运用理论分析工具的批评性阅读具有更强的客观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优秀的批评作品中,如金圣叹点评的《水浒》,既可见批评家的精细眼光,也能一窥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B.文学批评的倾向性源于其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基于此,批评得以在实践中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进行筛选。C.文学文本经由社会性接受方可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可见,这一接受方式主要实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D.材料一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材料二则简洁准确,条理清晰,这一差异源于它们不同的文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批评性接受范畴的一项是()A.鲁迅说其思想和艺术源于果戈理、尼采等,但“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鲁迅在创作上突破。B.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志士们借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诗句,表达昂扬斗志。C.傅雷指出张爱玲小说写的多是“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批评其题材过于狭隘。D.马克思认为希腊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时至今日,它仍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有同学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的内容梳理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以下结构示意图。5.歌德认为“产生伟大作品必不可少的”是“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请结合文本中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的看法,谈谈你是否认可这一说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威克菲尔德霍桑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 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B.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7.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的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9.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离家和归家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 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战国策·秦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卖仆妾A不出里巷B而取者C良仆妾也D出妇E嫁于乡里者F善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从事”含义相同。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C.陈轸向秦王讲述跳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14.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被【元】贯云石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采得芦花不涴①尘,翠蓑聊复藉为茵②。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③妒,欸乃声中别有春。【注】①涴(wò):泥沾在器物上。②茵:褥子。③鸳鸯:绣在青绫上鸳鸯图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秋意渐浓,西风袭来飞雪满身,诗人却因身盖芦花被,不觉寒冷,安然入梦。B.“毛骨已随天地老”,运用了双关、拟人的手法,由“芦苇”推及“渔翁”,包蕴丰富。C.“青绫莫为鸳鸯妒”,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来换芦花被。D.以“欸声中别有春”作结,情思悠悠,如余音绕梁,描摹了人生理想而美好的境遇。16.《芦花被》序文中提到“仆尚其清”与“君尚吾清”,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清”字的丰富意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增广贤文》中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沉醉酒乡,实际上流露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慨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_①_。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_②_,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_③_,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1)一般情况下……。(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摘编自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材料二: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不同的文学批评,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当然,文学创造也促使一定的文学批评成熟、变化更新和完善。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由此可知,文学批评既离不开宏观的文学创造现象的评价,也离不开微观的具体作品的解析,有份量、高质量的文学批评,既需要开阔的文学视野,也需要精细的文学眼光。其次,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正是由于读者参与其中,或在鉴赏中生发创造,或在诠释中注疏破解,或在批评中分析判断,文学文本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并产生其应有的审美效能和社会功用。因此,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接受形式,它在接受活动中更看重其对读者、社会以及文学自身发展所显示的价值、意义,更重视社会性接受。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鉴赏性接受是对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着重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造的超越,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批评史共同构成狭义文艺学。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等邻近的学科相比,文学批评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学批评看做是文艺科学中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一个学科。(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歌德将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与19世纪的英国作对比,其目的在于突出时代氛围对创作活动的影响。B.歌德以自己创作《维特》的经历和体验,阐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创作与批评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C.文学批评属于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对文学活动、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D.较之基于情感性活动、个体性体验的鉴赏性接受,运用理论分析工具的批评性阅读具有更强的客观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优秀的批评作品中,如金圣叹点评的《水浒》,既可见批评家的精细眼光,也能一窥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B.文学批评的倾向性源于其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基于此,批评得以在实践中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进行筛选。C.文学文本经由社会性接受方可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可见,这一接受方式主要实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D.材料一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材料二则简洁准确,条理清晰,这一差异源于它们不同的文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批评性接受范畴的一项是()A.鲁迅说其思想和艺术源于果戈理、尼采等,但“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鲁迅在创作上的突破。B.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志士们借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等诗句,表达昂扬斗志。C.傅雷指出张爱玲小说写的多是“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批评其题材过于狭隘。D.马克思认为希腊史诗具有永恒的魅力,时至今日,它仍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有同学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的内容梳理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以下结构示意图。 5.歌德认为“产生伟大作品必不可少的”是“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请结合文本中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关系的看法,谈谈你是否认可这一说法。【答案】1.B2.C3.B4.①鉴赏性接受②审美价值③理性检测(客观评价)④提高(指导)5.示例一:认可这一观点,①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从具体的作品来说,根据歌德创作《维特》的经验,创造是源自于作家个人生存的体验,并未受到具体的文学批评的干预;②消极不当的文学批评会对作家的创作造成干扰,甚至会毁坏的作家的创作力,因此应给予作家自由的不受干扰的创作空间,才有可能诞生伟大的作品。示例二:不认可这一观点,①文学批评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褒贬评价来实现其影响力,甚至有可能影响文学的兴衰。因此,不能只看到它的负面作用,也要看到它对形成良好批评氛围、引导创作走向,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②文学创作固然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受到整体的时代批评思潮的影响,而伟大的作品应当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可见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对于促成伟大作品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阐明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创作与批评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错。歌德谈及《维特》时,主要讨论了《维特》对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共同的影响,这实际上讨论的是《维特》接受的跨时代性,即作品的经典性问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文学文本经由社会性接受方可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可见,这一接受方式主要实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错。使文学文本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是多样的,并非仅限于社会性接受;文学批评更注重社会性接受,而鉴赏性接受主要满足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即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选项中事件表现的是文学阅读的接受活动对于文本意义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属于文学鉴赏性接受,不属于批评性接受范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①处,由原文“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可知,此处应填“鉴赏性接受”。②处,由原文“鉴赏性接受是对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着重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可知,此处应填“审美价值”。③处,由原文“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可知,此处应填“理性检测(客观评价)”。④处,由原文“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可知,此处应填“提高(指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着眼点在于结合材料内容,认识文学创造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审辩性地思考歌德的观点。示例一:认可这一观点: ①由原文“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可知,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从具体的作品来说,根据歌德创作《维特》的经验,创造是源自于作家个人生存的体验,并未受到具体的文学批评的干预;②由原文“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不同的文学批评,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可知,消极不当的文学批评会对作家的创作造成干扰,甚至会毁坏的作家的创作力,因此应给予作家自由的不受干扰的创作空间,才有可能诞生伟大的作品。示例二:不认可这一观点:①由原文“不同的文学批评,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可知,文学批评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褒贬评价来实现其影响力,甚至有可能影响文学的兴衰。因此,不能只看到它的负面作用,也要看到它对形成良好批评氛围、引导创作走向,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②由原文“文学批评的对象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文学批评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可知,文学创作固然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受到整体的时代批评思潮的影响,而伟大的作品应当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可见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对于促成伟大作品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威克菲尔德霍桑①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久——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中年居孀了。忽一日,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②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③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懒,感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④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⑤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一直在盯着他,把这事儿一古脑儿告诉了他妻子。可怜的威克菲尔德!你真不知道,大千世界中你有多么微不足道!除了上帝,没人在盯你的梢!⑥威克菲尔德按时上床躺下。从头一阵瞌睡中惊醒,发现胳膊摊在陌生的床上,地方好大,好空,好孤单哟。“不,”——他一面裹紧被子一面想——“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⑦早上他比平时起得早,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他的思维就是这么杂乱无章,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他发觉自己急于知道家里的情况——他那模范妻子会如何忍受一星期独守空房。看看以他为中心的那片家人与环境的小天地,没了他会受什么影响。他冒险走了出去,有点儿打算穿过街口,朝自己抛弃的家匆匆看上一眼。习惯带着他完全不自觉地走近家门。在这危险的一刹那,他被自己脚步刮擦台阶的声音惊醒。“威克菲尔德!你要去哪儿?”他拔腿就逃。逃跑时惶惶然想到,滚滚人流中,她的目光一定认出他了。他心里好快活,虽然有些头昏脑胀。⑧在他失踪后的第三个星期,发现了不祥之兆,一位药剂师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傍晚,一位神色严肃的大夫又进了威克菲尔德的家门。过了一刻钟,他出来了,该不是预告葬礼吧?亲爱的女人!她会死么?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可他还是在外面徘徊,不肯去妻子床边,向良心讨借口说,不该在这种时候去打搅她。即算还有别的原因阻止他前往,他也不明白。几星期后,她渐渐康复,危机过去。她的心充满悲哀,不过已平静下来,随他早归晚归,心儿再不会为他动荡不安了。 ⑨现在来瞧瞧这一幕!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咱们认出了一个人,他如今已见衰老,瘦骨嶙峋,狭窄的前额皱纹深深,眼睛细小无神,有时忧心忡忡,目光游移不定,更多时候却似乎在注视自己内心。他低着头,侧身而行,步态无法形容,好像不愿正对世人。他沿着人行道侧身前行,在对面有个胖胖的老妇,红颜已逝,手中握着本祈祷书,正往远处的教堂走去。她一副长期寡居的宁静神态。正当那个瘦男人和这个胖女人走过的时候,人流发生了小小的拥塞,使他俩直接相遇,两人手碰手,身体紧挨着身体。两人站定,面对面,相互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十年阔别之后,威克菲尔德就这样与妻子重逢!⑩人潮退去,将他俩各自卷开。端庄的寡妇恢复原先的步子,接着走向教堂。不过,在门口她停了一下,朝大街投去困惑的一瞥。然而她还是进去了,边走边打开祈祷书。而那个男人!一脸狂乱,连忙赶回寓所,插上门,扑倒在床上,深埋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生活的全部悲惨与不可理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他激动地喊道:“威克菲尔德!威克菲尔德!你疯啦!”⑪失踪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天傍晚,威克菲尔德习惯地朝他仍称为自己家的地方信步走去。在家门附近驻足,透过二楼起居室的窗户,威克菲尔德看到天花板上映出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影,那是善良的威克菲尔德太太!那帽子、鼻子、下巴,还有浑圆的腰身,活像一幅美妙的漫画。而且,她还在跳舞,对这么个老寡妇来说,也太快活了。正看着,阵雨袭来,给一阵粗野的狂风一刮,直扑威克菲尔德的面孔和前胸。威克菲尔德爬上阶梯。自上次下得楼来,二十个春秋已使他腿脚僵硬——可他自己还不明白。站住,威克菲尔德!要去已被你遗弃的唯一的家么?那可就等于踏进坟墓啦!门开了,他走了进去。咱们瞥见了他的面孔,认出了他那狡黠的微笑,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以梗概的形式讲述故事,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男人,离家出走许多年。威克菲尔德的突然离开虽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藏着一种病态的虚荣心。B.毛姆曾说:“霍桑没有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天赋。”从人物塑造的技巧层面看,作者在塑造威克菲尔德时显得比较抽象和模糊,缺乏具体的细节感,因此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C.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将这个故事讲了两遍:第一遍就是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的概述;第二遍掺入了大量的想象、猜测与细节还原。D.威克菲尔德的出走反映出现代人类的孤独和异化,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痴迷于出走还是指望出走后得到世界的关注都是不可能的。7.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威克菲尔德心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威克菲尔德在和妻子告别时,已经打定主意要故意失踪,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B.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他拒绝探望因他而生病的妻子,是因为新的秩序已经建立,再退回旧秩序太难了,因此他的不归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C.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和妻子在人潮中直接相遇,而妻子没有认出他时,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D.当威克菲尔德再次踏入家门时,他依然在抗拒回家,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进去,说明他的内心是脆弱的,他的出走是不坚定的。 8.霍桑用“幻影”定义自己的小说,主要是指他讲的故事都像是“与现实接壤”的幻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特点。9.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威克菲尔德离家和归家的原因。【答案】6.B7.D8.①叙述技巧上,作者在第一段交代这故事不是他个人创造的幻影,而是从某份杂志或报纸上看到的“真人真事”,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但接下来他又引领读者开始幻想这个故事的细节,强调故事的虚构性,让读者在真实和幻想中来回切换。②情节上,威克菲尔德出走的故事是荒诞的,离奇的,像是作者的幻想,但它又不脱离尘世,不坠入空想,一切都以现实为基础,与现实接壤。③人物塑造上,作者让读者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的形象,但威克菲尔德又非奇人、疯人,而是像极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9.①虚荣性,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反抗性,为了反抗平庸的了无生趣的生活,为了反抗渺小,反抗无意义。③逃避性,面对平庸的人生,不是想着如何去突破自身局限,如何打破生活的死寂,而是用逃避来解决问题,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④软弱性、脆弱性,当他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已经和现实彻底决裂之后,他不甘于自己被世界悄无声息地抛弃,于是选择回归正常,与现实妥协,说明其反抗是不坚定的,易碎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够生动”错误。威克菲尔德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不一样,他是有寓言色彩的,他的美恰恰在于他的抽象,也正是这种作者刻意为之的“不生动”,才激发了读者对人物无限的想象,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物本身不够生动。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错误。他虽然事先想好了逃离的计划,但他从家里出走的第一个晚上躺在旅馆的床上时,感到一阵孤独,于是他说:“不,我可不要一个人再过一晚上了”。早上起来他又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走出这一步还以为目的明确,结果却对自己无法解释;当他偷偷溜回家习惯性的往里走时,他又转身逃跑。二十年后归家时,他依然拒绝回家,但还是不自觉地走进了家门。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说明无论是离家还是归家,威克菲尔德都没有清楚的考虑过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和要的是什么,只是顺着杂乱无章的思维反复着自己的行为,处于一种犹豫不定踌躇不前的状态。B .“威克菲尔德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妻子”错误。原文说他对妻子从未爱得如痴如醉,现在更是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说明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妻子,他出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妻子的重要性;“此时此刻,威克菲尔德激动得仿佛动了感情”,“仿佛”二字也说明他对妻子并无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他不归家照顾生病的妻子也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执着于继续在妻子那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C.“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慌乱和无措,是因为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了”错误。威克菲尔德慌乱无措,不是因为发现妻子不再爱他了,而是他认识到自己出走引起的微小波澜早已复归平静,他曾经为了证明自己的意义而出走,现在他的证明反而使他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关系,原来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了意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小说叙述上来看,小说故事是怪诞的,开头交代了故事是从报纸上或杂志上看到的,小说结尾“那不正是他一直在跟妻子开的这个小小玩笑的前兆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之前的一切都是作者想象的,都是虚构的。而故事正是在虚构和现实中变换。②情节上,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最后交代了这是作者的想象,威克菲尔德的出走,也代表着像他一类的人,对生活的反抗,所以这又没有脱离现实。它是植根于现实的。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威克菲尔德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分析了威克菲尔德的人物性格,揭示了人性的虚荣与软弱。我们可以自由想象威克菲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威克菲尔德”,每个人对威克菲尔德的理解都可以不同,但他们又像极了现实中的某个时刻的你我他。他的那种虚荣性,为了证明自己而躲避,也是那种逃避性、软弱性,使他最后又选择回家,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身上也有这种特征,遇事逃避,不寻求解决办法,软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威克菲尔德人到中年,对生活没有热情,他的离开究其根底,还是源于内心藏着反抗性。他想要反抗无意义的生活,所以选择离开。这体现了他的反抗性。②在威克菲尔德离开家的第二天早上,他急于了解家里的情况,并且想知道没有他,他的家人会怎样。他想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所以选择离开,这些都说明了威克菲尔德的虚荣心。③面对生活没有热情,人到中年的问题,威克菲尔德不想如何解决,一味去逃避。选择离开来解决问题,但是事实上,什么他都解决不了,逃避心理,让他选择离开。④而当他离家十年后,当威克菲尔德遇到妻子并且她不认识他时,并且活得那样快活,他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感到慌张,这时候他才选择回家。这说明其反抗的不真实、不坚定,也说明其性格的软弱与脆弱,这也是他归家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战国策·秦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卖仆妾A不出里巷B而取者C良仆妾也D出妇E嫁于乡里者F善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从事”含义相同。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C.陈轸向秦王讲述跳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14.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DF11.D12.C13.(1)年长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顺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娶年长的呢?(2)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14.①面对秦王的探问,直接表明要到楚国去;②以楚国的故事,说明人之常情是喜爱忠于自己的人,而拒绝对自己不忠的人;③以誂者择妻相类比,说明如果自己“常以国情输楚”,必然不会被楚国接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丈夫遗弃的妇女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者,……也”为判断句,“者”“也”后断开,即CDF处。故选C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动词,到;助词,用于调整音节。句意: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B.正确。均为“做事”之义。句意: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人们做事情,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C.正确。动词,帮助;动词,卖给。句意:而且可以表明我是否要帮助楚国。/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D.错误。介词,被;动词,显露。句意: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错,原文是“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为陈轸不忠于自己的国君而不收留自己。 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詈”,辱骂;“和”,顺从;“取”,通“娶”,迎娶。(2)“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臣愿之楚”可知,面对秦王的探问,直接表明要到楚国去;根据“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可知,以楚国的故事,说明人之常情是喜爱忠于自己的人,而拒绝对自己不忠的人;根据“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可知,以誂者择妻相类比,说明如果自己“常以国情输楚”,必然不会被楚国接纳。参考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要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惠王说:“陈轸怎么敢去楚国呢?”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是否要帮助楚国。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挑逗他年长的妻子,年长妻子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挑逗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挑逗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挑逗者回答说:‘我娶年长的!’客人问:‘年长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娶年长的呢?’挑逗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挑逗;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她为了我而骂挑逗她的人。’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丈夫遗弃的妇女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被【元】贯云石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采得芦花不涴①尘,翠蓑聊复藉为茵②。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③妒,欸乃声中别有春。【注】①涴(wò):泥沾在器物上。②茵:褥子。③鸳鸯:绣在青绫上的鸳鸯图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秋意渐浓,西风袭来飞雪满身,诗人却因身盖芦花被,不觉寒冷,安然入梦。B.“毛骨已随天地老”,运用了双关、拟人的手法,由“芦苇”推及“渔翁”,包蕴丰富。C.“青绫莫为鸳鸯妒”,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来换芦花被。D.以“欸声中别有春”作结,情思悠悠,如余音绕梁,描摹了人生理想而美好的境遇。16.《芦花被》序文中提到“仆尚其清”与“君尚吾清”,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清”字的丰富意蕴。【答案】15.A16.①芦花(被)一尘不染的清雅洁净。芦花“不涴尘”,盖上芦花被“夜月生香雪满身”,写出了芦花之“清”。②渔翁清贫雅洁的高尚情操。序文中,渔翁退掉绸被,用诗歌来换取芦花被,体现了渔翁之“清”。③诗人蔑视富贵功名的高洁胸怀。诗人以青绫被换芦花被的行为,表现了诗人之“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西风袭来飞雪满身”错误。“雪满身”指芦花被洁白如雪。 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采得芦花不涴尘”,采来的芦花没有沾染尘土;“夜月生香雪满身”,月夜之中,身上披满洁白如雪的芦花,感觉香气扑鼻;芦花“不涴尘”,盖上芦花被“夜月生香雪满身”,写出了芦花之“清”。“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渔翁说:“您喜欢我这芦花被的清香,请用你的诗来换取(芦花被)吧。”于是写下这首诗,(渔翁)果然退回了绸缎被子。用诗歌来换取芦花被,体现了渔翁之“清”。“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我经过梁山泊,有个渔翁编织芦花当作被子,我喜欢芦花被的清香,想要用绸缎被子来换取这条芦花被。诗人以青绫被换芦花被的行为,表现了诗人蔑视富贵功名的高洁胸怀,体现了诗人之“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增广贤文》中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沉醉酒乡,实际上流露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慨之情。【答案】①.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③.己所不欲④.勿施于人⑤.人生得意须尽欢⑥.莫使金樽空对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致、格、施、须、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_①_。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 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_②_,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_③_,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还被广泛误读;②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世界;③借助造物主之手19.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后面的有人认为的几种说法可知,《物种起源》因为太超前,虽然面世很长时间,但是被广泛误读,可填“还被广泛误读”。②根据“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可见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让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能共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可填“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世界”。③根据“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以及“就是造物主……”可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借助造物者之手,可填“借助造物主之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 “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缺少谓语,结构混乱,后面句子的主语是“生命”,所以应将本句话改为整个句子的状语,应改为“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语序不当,“美丽而又奇异”“无数个”是“新物种”的两个定语,正常语序应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1)一般情况下……。(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答案】2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比喻效果。2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22.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1:做“躬身入局”之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耀眼的光辉不在道路坦途,未经风浪,而是在能够于磨难中坚强、于困顿中奋起、经风雨而初心依旧。疫情防控是一场关乎全民的战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辈皆应躬身入局。领导干部“躬身入局”,于“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赢得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关键少数”有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躬身入局”,走入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坚决不做“一问三不知”的挂名干部。躬身入局掌握真实、准确的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出关乎决胜的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防疫方案,才能切实增强责任之心,在疫情防控的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奋勇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增强仁爱之心,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防疫考量,统筹布局、精准施策,既做到严防疫情扩散,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又不会防疫过度,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党员同志“躬身入局”,把初心落在实处,把使命抗在肩上,在群众中扬起鲜红的旗帜。疫情就是命令、就是集结的号角,党员同志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担任何种工作,此刻都要以各自的方式“躬身入局”,逆行进入疫情战场。他们是奋战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日刷步数三万多、入户排查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是散落在街道、社区、机场、火车站的志愿者。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寻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党员同志躬身入局,把自己放到疫情中去,放到群众中去,而后扬起一面面鲜红的旗帜,筑牢疫情防控线,共同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媒体人“躬身入局”,聚民心、暖人心,用镜头和笔尖传递着“疫”情之下的中国声音。不实地采访、不深入一线就不能传达出准确的疫情战况,就无法生动地记录下白衣天使奋战的模样,就无法把即使被病毒感染却依旧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于是媒体朋友们全副武装“躬身入局”,在疫情一线捕捉那忙碌而坚定的身影,记录下最美的“口罩妆”,向大家传出战“疫”的最新进展情况。每个镜头、每篇文字的主角都不是他们,但媒体人早已“躬身入局”。普通群众“躬身入局”,守好自己的阵地,共同赢得战役胜利。朋友圈流传着一句玩笑话,“现在是躺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虽说是玩笑话却透露着普通群众共抗疫情的决心,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群众闭门不出,才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为赢得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有许多群众主动报名支援防疫工作,主动为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生捐献物资,无论是自我隔离还是尽己所能支援防疫的群众,他们都早已“躬身入局”,进入了疫情战场,为赢得最终胜利贡献力量。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鲁迅先生说中国青年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如今疫情防控进入了关键期、决胜期,我辈皆躬身入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大获全胜、鸣金收兵的时刻就在眼前! 例文2: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躬身入局”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向来的提倡,既是身怀才学,那么便应为天下苍生的太平和乐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老庄的“清静无为”,又倡导着人们顺应自然,超然世外以达到人生的逍遥云镜。而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入世”和“隐世”的选择呢?对此我认为:一味地追求“入世”和消极的选择旁观都中有其弊端,“置身事外”不如“躬身入局”,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才是妥当。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中负重的人两人各不相让,正僵持之时,一名旁观者介入帮忙,方才破此僵局。这故事也确是告诉了我们天下之事,只选择“置身事外”的旁观肯定是不成的,需得有人担起这份职责使命,亲身的为事情去谋划调停,这才方可解决问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这“躬身入局”的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处于祖国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任以为己任”,担当起时代建设的使命。但“躬身入局”之后,想要不被纷繁复杂的世事喧嚣所迷惑本心,我们就又得拿出“置身事外”的态度了,这所谓的“置身事外”自然不是让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一种超脱世外,清净无为的心境。如庄周《逍遥游》中所讲“安乎内外之华,辩乎荣辱之境”“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自然不是什么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度,想要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只有以置身事外的眼光,才能不被当局者迷,以更好的躬身入局,不被外界功名利禄所惑失了本心。观现实之中,不少卓有成就之人也正是持此态度来为人处世,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所研制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百万人的生命,正是心怀天下,她才会以这份责任担当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也正是“置身事外”才让她避开外界尘嚣,以十余年的坚守去完成一件事,这同样也是无数在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以“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观历史之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亦有逍遥一生的清净自在,以“置身事外”的精神来“躬身入局”,用“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担当与坚守。【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首先分析材料,第一则材料中曾国藩强调“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说做任何事,仅仅在局外呐喊议论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投身其中,才有可能成功。对于“躬身入局”的观点,我们可以衍生开来,联想到“参与”、“行动”、“付出”等关键词。第二则材料主张“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认为我们要学会置身事外,不必事事都参与其中,保持一份距离,反倒更容易看清本质。对于“置身事外”的观点,我们可以联想到“距离”、“旁观者清”、“超脱”等关键词。两则材料看起来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立意,但是其实两则材料的观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躬身入局”强调的是做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要参与其中,付出行动,而“置身事外”则强调的是面对大千世界的一种平和的心态,有时候我们要学会置身事外,因为距离产生美,距离让人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所以在写作时,也可以对两种观点加以综合,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要明确,立意要深刻。立意:(1)躬身入局,参与才有机遇;(2)躬身入局,行动胜过呐喊;(3)躬身入局,付出才有收获;(4)直面挑战,躬身入局;(5)置身事外,旁观者清;(6)既要能躬身入局,也要会置身事外。素材:(1)抗疫阵前,每个人都应“躬身入局”。“躬身入局”出自于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面对大事,置身其外议论指点,并无作用,必须参与其中,敢于担当,才可能做好事情。面对席卷各地的疫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应该“躬身入局”,做好分内的事情。(2)因为躬身入局者自带一种情怀,表达出一种担当。这种情怀来自内心对当事者感同身受的体察,是父母的不避劬劳,也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下到泥水里,把担子挑过来。遇到问题,不做问题的旁观者,而做问题的参与者;不做问题的旁观者,而做问题的终结者。谁又能说,这种不怕泥水的担当,不能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相媲美呢?谁又能说,这种勇于挑起担子的担当,不是和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出一辙呢? (3)躬身入局者展现出了一种力量,可以唤醒世人。“各人自扫门前雪”是群体意识的催眠术,“别人的事”则像一句咒语,封印了我们的力量。吃瓜群众的内心,满是对问题的逃避。也许是一次次的热情被嘲笑,也许是一次次的主动被驳回,也许是一次次的善意被利用,使创伤充满了吃瓜群众的内心,让无力感弥漫在吃瓜群众的潜意识中。这时候,吃瓜、冷眼看世界、指点江山,成了他们的惯性反应,却绝不可能有勇气来问自己一声:谁主沉浮?(4)躬身入局,便绝不会有万州公交的惨案。躬身入局,是骑三轮支援教育的老大爷,是疫情当下的最美逆行者,是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是流动的仁慈和爱。我们说的躬身入局是一种奉献,却不是一味入局而失却了自己的委屈。生活中的太多人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或者仅仅为了证明自己而让自己陷入局中,迷失了自己。这是自卑,是压抑,因为这失却了力量。结构层次:本题围绕“我们都应‘躬身入局’”这一中心论点,从“领导干部、党员同志、媒体人、普通群众”这些不同的主体来论述在特殊时期应该如何“躬身入局”以及“躬身入局”的重要性;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2:50:02 页数:31
价格:¥2 大小:324.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