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8题,共38题)、非选择题(第39题~第40题,共2题)两部分。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作答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B项正确;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灵崇拜的信息,排除C项;分封制确立了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2.商朝时,“王臣”是商王的私兵,平时在王都左右活动,商王以外贵族和商都以外之地的臣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围内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B.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C.血缘贵族政治遭到挑战D.开始建立系统的国家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到西周晚期,周王朝范围内除周王外的所有人都属于‘王臣’的范畴。”可得出周代相较于商代,王臣的范围有所扩大,反映出周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周代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证明“开始” 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4.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表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西部地区()年代地点器物春秋时期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两件铁锸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一件铁镭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春秋时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一批铁器,有镭、锋、刀等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锋等A.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C.生产方式经历变革D.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使用铁器,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相较于原始农业时期的农具来说具有进步性,生产方式在经历变革,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制的相关内容,排 除A项;材料只显示了湖北西部地区发掘的铁器,未涉及其他地区,不存在对比,无法得出湖北西部地区的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是私营手工业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5.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维护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倡导使老人安乐,使朋友信任他,使少年们得到关怀,要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孟子主张心性的养护,是对意志和精神的修炼,二者皆强调努力完善个人品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修养,不是强调独特性格,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修养,不是突破礼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修养,不是维护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朝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7.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仅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这突出反映了A.后世对疆城治理的重视B.汉代疆城位居历代之首C.秦汉大一统的深远影响D.郡县制度受到后世推崇【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都将仅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可得出,秦汉的统一对后世的疆域及国家观念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C项正确;秦汉也重视疆域的治理,因此不能得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特指郡县制,排除D。8.如图为小篆体十二字砖及其释文。推测它是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是(  )A.其内容是对秦朝的歌功颂德B.文字字体及“道毋饥人”信息C.小篆字体及“海内皆臣”信息D.砖的形状及“岁登成熟”信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即“海内皆臣”,并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所以,该十二字砖上小篆字体及“海内皆臣”信息是推测它为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在秦朝后仍有人赞美秦朝,所以,其内容是对秦朝的歌功颂德不能作为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道毋饥人”和“岁登成熟”等信息在任何朝代均可作为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字眼,所以,BD两项不是秦朝文物的主要依据,排除BD两项。故选C项。【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9.汉初规定:“马高五尺六寸,齿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关。”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壁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这些规定旨在()A.打击走私不法行为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削弱诸侯王国实力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诸侯王进献的要求,特别是“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体现了加强中央的权力,目的在于削弱诸侯王国实力,C项正确;材料中白鹿皮币适用于包裹进贡的包装,是限制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并非打击走私不法行为,排除A项;材料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诸侯王势力,并非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是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10.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A.实行推恩令B.抑制土地兼并C.推行盐铁官营D.迁移地方豪强【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为打击大商人,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垄断了获利较多的部分商业领域,C正确;推恩令是为了打击诸侯国,排除A;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有效打击商人,排除B;豪强并不一定都是商人,排除D。11.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被提拔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据此可知,当时朝廷()A.开创巡视监察制度B.重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C.注重澄清地方吏治D.掌握了地方属官任用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斐然”,由此可知君主十分重视刺史在地方的政绩,而西汉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督,君主对刺史的重视,代表了朝廷对澄清地方吏治的注重,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刺史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君主对刺史的提拔与特殊的待遇,没有体现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2.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勤劳勇敢B.耕读情怀C.艰苦奋斗D.家国情怀 【答案】D【解析】【详解】张骞、霍去病、苏武、马超、班超的事迹都反映了为国家尽忠尽责的爱国精神,都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材料中杰出人物的事迹无法体现勤劳、耕读、艰苦奋斗,排除ABC项。故选D项。13.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学者指出:“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构成了…通向重振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当时的民族融合,其中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产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15.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 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等候吏部任用”“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等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中央掌握选官权力,A项正确;题干信息是官员选拔制度,并非考核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士族地主垄断官位,抑制庶族地主势力,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程序是严密的,排除D项。故选A项。16.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B.丝绸之路的开辟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D.江南经济的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自三国起,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均以江南地区为统治中心,它们对江南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项正确;南北政权的对峙和竞争易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A项;丝绸之路以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为起点,对北方经济的积极影响更显著,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东晋南朝时期,豪强大族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封建庄园。庄园劳动力主要包括佃客、奴婢、私役化的“吏”、部曲(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等。庄园处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边缘,其对国家领域下人口和土地的分割,造成了国家“编户虚耗”与“国弊家丰”的局面。据此可知,庄园经济A.造成人地之间的矛盾尖锐B.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C.导致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D.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特别是永嘉之乱后豪族庄园经济规模很大,说明此时土地集中程度高,这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庄园经济妨碍小农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地主和农民 之间的矛盾,而非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需要耕作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经济与地方割据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8.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中原正统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化政策D.恢复朝贡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对洛阳城规划,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加以安抚,给南方人赐宅“归正里”,从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之后,通过各种措施来彰显其政权是中原正统,加强统治,故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彰显中原正统,A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是为了彰显中原正统,不是为了淡化南北矛盾,排除B项;推进汉化政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北魏并没有恢复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9.《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B.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结合所学可知,该河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与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无关,排除B项;开凿大运河,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隋朝统一全国后,才开通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A项。20.“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没有方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君主专制指皇帝和丞相的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21.以下是古代某个朝代诏令的颁布过程:“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这个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拟出意见,由丞相审核后送皇帝画敕,然后经门下省复审,这一决策过程符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拟意见”,结合所学,秦朝中央没有中书省这一机构,排除A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朝没有中书省这一决策机构,排除B项;依据所学,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22.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使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因此B正确,D排除;两税法并未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A排除;两税法简化了税种,C排除。故选B。23.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A.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B.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C.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D.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可知“和亲政策”随着王朝的兴衰而兴衰,表明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C项正确;“照搬汉朝”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无法得出中央管辖是否日益巩固,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与王朝兴衰有关联,并不是探究和亲不断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24.图1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开始交融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骆驼、胡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而来,体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体现唐朝文化政策的包容性,B项正确;西汉时期,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就 已开始交融,排除A项;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而且“普及”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5.“社会的动荡、战乱、流离和死亡,形成了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政治.上的开明、文化的兼容并包,孕育了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该评论旨在说明A.建安文学再现社会真实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七国叛乱导致唐诗衰微D.社会变迁影响文学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社会形势不同导致的文学风格也出现差异,说明社会变迁会影响文学创作,故选D;建安文学属于艺术创作,并不是对社会真实的再现,排除A;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唐朝没有出现七国叛乱,排除C。2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文官出任知州B.增设“参知政事”C.设立路级机构D.完善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路级机构,是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相权调整无关,排除AC项;科举制把选官权利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相权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7.熙宁二年九月,政府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1500万贯石为本钱,向农民发放青苗贷款。每年分两期,即播种和夏秋未熟时贷出,收割后收回,每期取息2至3分。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C.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困境D.达到了富国强兵目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为使农民避免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青苗法,体现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管理,A项正确;“每期取息2至3分”可知政府收入增加,排除B项;政府所收利息比大地主、大商人低,只是一定程度减轻农民利 息负担,而不是解决了农民困境,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青苗法与实现强兵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8.“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唐朝的外敌是突厥,这两者都是较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对的是辽、金等相对先进的国家,边防压力严峻,B项正确;A项错误,宋朝国势并不强劲,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朝相比汉、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D项。故选B项。29.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C.突破传统经济结构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赚取了巨额利润”“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可知,宋代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朝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宋朝仍然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30.下图是元朝行政区域示意图(部分),图中斜线区域隶属于 A.宣政院B.甘肃行省C.中书省D.江浙行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大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时期大都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范围,中书省直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C项正确;宣政院管辖的范围是西藏地区,排除A项;甘肃行省和江浙行省的统辖范围不包括大都,排除BD项。故选C项。31.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入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C.得益于边疆地区的开发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的世俗化,A项正确;材料与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无关,排除B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的这种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茶叶是否是主要农产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2.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A.民族歧视政策B.兵农合一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因俗而治政策【答案】D 【解析】【详解】从“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得出反映出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排除A项;材料与兵农合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33.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A.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B.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C.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化D.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可以得出元朝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故B正确;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故D错误。故选B。3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九门冀州团练使石普自荐试制的火球和火箭,宋真宗立即招其进京,率文武大臣观看实验。《宋会要辑稿》记载,在东京开封府专门制造攻城器械的作坊中,已设有专门的“火药作”。这些记载反映出火药武器()A.成为宋代主流武器B.由地方官员最早发明C.得到官府高度重视D.扭转了宋代战争局势【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九门冀州团练使石普自荐试制的火球和火箭,宋真宗立即招其进京,率文武大臣观看实验”可知,皇帝率文武大臣亲自验看“火球和火箭”,体现了火药武器得到官府高度重视,C项正确;A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故选C项。35.明英宗九岁登极,凡事启太后。太后为避嫌,令内阁议行,内阁票拟由此开始。皇帝可选择修改票拟的意见,或改票,或留中等。内阁票拟的推行反映了()A.外戚专权受到限制B.君主权力开始旁落C.中央决策机制变动D.中枢行政随意性强【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太后为避嫌,令内阁议行,内阁票拟由此开始。”体现了内阁有了票拟权,说明中央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外戚专权,排除A项;内阁权力的变化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中枢行政,排除D项。故选C项。36.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B.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C.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D.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郑和下西洋后又包括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地区多个国家的使者来到中国纳贡,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故选C;“开创”的说法与郑和不符,排除A;郑和下西洋不追求经济效益,不但没有增加财政收入,反而耗费了大量国力,排除B;明代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排除D。37.雍正时形成规制:凡是臣子奏报一般事务用“疏”,由通政司递交,皇帝的回复则由内阁拟旨;奏报重要事务用“折”,由奏事处递交,军机大臣当面聆听皇帝指示,拟文成旨,由军机处密封直接下发。据此可知当时()A.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B.文书行政制度发生变革C.内阁的决策权被剥夺D.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时,将一般事务和重要事务分别交给内阁和军机处处理,形成双轨辅政规制,反映出当时的文书行政制度在继承明制基础上发生了变革,B项正确;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内阁的决策权被剥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38.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建立了与内地一体化的新制度D.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清朝前期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对蒙古各地实行间接管理,排除A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内地实行行省制度,并未实现与内地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创了”,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39.史料的阅读和运用是探寻历史事实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材料二下图的这枚银币,很像古代流通的钢钱,只是体积略大,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但这枚银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所谓的“压胜钱”(注:压制邪魔,取得胜利)。这枚银币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摘编自《国宝档案》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史记》和画像石,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荆轲刺秦王”,哪个价值更高?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代银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史料的基本类型以及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答案】(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价值:实物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实物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2)信息:辽代使用的货币;仿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3)孤证不立,多源互证;客观全面公正;论从史出,合理利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史学研究方法:采用二重证据法比较合适。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小问2详解】信息:根据“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得出辽代使用的货币,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等。【小问3详解】综合材料,可从孤证不立,多源互证;客观全面公正;论从史出,合理利用等角度进行总结。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地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天圣年间(1023-1032年),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材料三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呈现的新气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城市兴盛;坊市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盛。(2)政府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政府鼓励海外贸易。(3)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冲击了门第观念、择偶观念。【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地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得出城市兴盛;根据“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得出坊市界限被打破;根据“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得出时间限制被打破;根据“交子”得出出现纸币——交子;根据“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得出海外贸易繁盛。【小问2详解】根据“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得出政府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出农业、手工业发展;根据“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得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根据所学,还可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总结回答。【小问3详解】 根据“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得出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根据“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得出冲击了门第观念、择偶观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0:08 页数:19
价格:¥2 大小:1017.5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