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3
2
/33
剩余3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一些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和契约精神的起源都是在西方,欧美人最信奉契约,最有契约精神,而中国则缺乏契约和契约精神的传统。深入研究全球文明史,可以明确判断,契约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和早期,存在漫长的契约时代,并保留了契约的早期历史和早期形态。可以这么说,中国存在完整的契约史,其他的契约史是局部的、间断的。了解完整的历史,是建立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前提。《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一些现代人却往往把“结绳”和“书契”的功能理解成单纯的记事,即所谓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结绳”和“书契”固然可以记事,其实绝非唯一功能,甚至也不是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是契约。“结绳”和“书契”都是中国历史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契约,也是契约两种原始形态。“上古结绳而治”,说上古社会通过结绳,而实现治理。也就是说,结绳具备治理社会的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结绳而治”实质就是“契约而治”。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契约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基因,契约的内核在“文”,就是将源于心性的真实意见表达出来,呈现在契约上。这是“文以载道”(出自《通书文辞》)的更久远和身后的历史背景。“道”就是“诚”,就是“率性”。《中庸》有“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文以载道”中,最初的“文”就是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道”就是基于真诚和共识的契约双方的意见,也是契约条款。中国契约开始于“伏羲时代”,结合陶器的起源和传播的考古数据,可以推知,伏羲时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17000年前;契约时代的终结在春秋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前左右。这意味着契约时代在中国至少存在了7000年。孔子悲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实质是契约时代的崩溃。孔子主张“礼”和“仁”。“礼者,理也”,“理”是本于和基于契约的,也可以说是契约之理。孔子对此前的契约时代无比留恋和向往,在契约时代行将崩溃之际,而企图总结和保留契约时代的精神。“礼崩乐坏”的直观表现就是结绳迅速在中国文化核心区消失,而书契则被边缘化和文字化改造。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中国社会由契约时代进入政府时代。 在中国之外,西方契约的最早出现是在古两河流域。古两河是一个多神教时代,多神教的关注重心在人神关系,而且以神为本。以法典为形式的契约,之于古两河文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此时契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至少6000年。从人类的整个契约史看,契约和契约精神产生后,逐渐被宗教吸纳,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元素,到了近现代,又与宗教脱离而独立存在。很多人只知契约与宗教结合的历史,但不知更早更漫长的无宗教的独立契约的历史。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从契约机制上而言,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直接契约就是契约的主体只有契约双方,契约双方是基于彼此的直接信任而签订契约。间接契约则不然,契约的信任基础不是契约双方的直接信任,而是来自超越双方的至高权威,契约双方真正信任的不是对方,而是神,是基于对方对神的信任而信任对方。在法典式契约中,法典直接神的命令,遵守法典就是遵守神。但是在中国,法律就是“公约”,就是契约,不是神的命令,而是契约双方的共识。更准确地说,作为社会法律的公约,是一个扩大版的契约。研究契约的起源史,能更好地弄清楚契约的本质和契约精神的本质。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和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摘编自《契约精神的真经和源头在中国,结绳是契约的原始形态》)材料二: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思想理念。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刘亚东说契约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系辞》和《中庸》都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前者侧重其社会公用,后者侧重其达成的条件。 B.中国文明的前半段,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融洽,生产和生活协调,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C.从“结绳而治”到“礼乐崩坏”,中国社会秩序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但契约仍以不同形式存于中国社会。D.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在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结绳”和“书契”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它们是契约的两种原始形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B.契约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对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C.契约在中西方发展过程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D.包含着儒家“仁”和“义”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契约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对“直接契约”理解的一项是()A.在西方社会,人们基于对某种宗教的信仰,达成书面协议,从而便于贸易交往。B.乡土社会里,私塾先生必备的教具是戒尺,孩子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学习。C.在乡土社会里,外乡人到本乡赊卖小鸡时,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买主签字即可赊下小鸡,秋后卖主来算账。D.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法律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4.两则材料都谈到契约精神,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5.材料一中,针对一些现代人的错误看法,作者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叶三卖果子从来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 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苓、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席间,他也是一到,喝半盏茶就道 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李复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而且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匋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匋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橱柜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他用四张“苏州片”跟那家换了。“苏州片”花花绿绿的,又是簇新的,那家还很高兴。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 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后来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叶三卖果写起,再到写叶三拒绝儿子的请求,坚持给季四爷送果,由此引出二人平实坦诚的知己之交。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C.叶三能看出季匋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先写叶三卖果,看似与“鉴赏家”无关,其实既表现了叶三的审美情趣,又为下文写他是懂艺术的鉴赏家作铺垫。B.本文第三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C.写季匋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8.请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9.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 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注】①跬踟科头: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此时与亡妻阴阳相隔已经十年,怎奈何山高路远,凄凉难言,只能强忍着不去思念。B.词人在梦中回到阔别的家乡,也看到常见的场景,表达爱侣在自己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象。C.夫妻相见没有往日的卿卿我我,唯有清泪流下,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D.全词运用夸张、拟人、比喻以及虚实结合等手法,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深婉而真挚。16.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李凭箜篌引》起句“_____________”一句,则借流云俯首谛听写出了音乐的优美悦耳。“_____________”,借乐器的精致衬托演奏者技艺在高超。(3)《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庄宗先兴后亡之事警诫后来不要贪图享乐。(4)“瀚海”原指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戈壁、沙漠等。在唐代,“瀚海”一词经常出现在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①,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②最能达到爆的效果,“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随着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③。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④,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稍纵即逝响遏行云不谋而合管中窥豹B.转瞬即逝响遏行云不约而同见微知著C.稍纵即逝响彻云霄不约而同管中窥豹D.转瞬即逝响彻云霄不谋而合见微知著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B.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D.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因为现代科技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B.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教化作用。C.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D.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二)逻辑推理题(3分)21.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三)补写句子(6分)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________,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之一(2)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战地日记(3)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面对责任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期间的网络流行语每一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每一份职业都有专属于这份职业的使命,每一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这个民族的英雄。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一些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和契约精神的起源都是在西方,欧美人最信奉契约,最有契约精神,而中国则缺乏契约和契约精神的传统。深入研究全球文明史,可以明确判断,契约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和早期,存在漫长的契约时代,并保留了契约的早期历史和早期形态。可以这么说,中国存在完整的契约史,其他的契约史是局部的、间断的。了解完整的历史,是建立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前提。《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一些现代人却往往把“结绳”和“书契”的功能理解成单纯的记事,即所谓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结绳”和“书契”固然可以记事,其实绝非唯一功能,甚至也不是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是契约。“结绳”和“书契”都是中国历史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契约,也是契约两种原始形态。“上古结绳而治”,说上古社会通过结绳,而实现治理。也就是说,结绳具备治理社会的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结绳而治”实质就是“契约而治”。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契约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基因,契约的内核在“文”,就是将源于心性的真实意见表达出来,呈现在契约上。这是“文以载道”(出自《通书文辞》)的更久远和身后的历史背景。“道”就是“诚”,就是“率性”。《中庸》有“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文以载道”中,最初的“文”就是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道”就是基于真诚和共识的契约双方的意见,也是契约条款。中国契约开始于“伏羲时代”,结合陶器的起源和传播的考古数据,可以推知,伏羲时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17000年前;契约时代的终结在春秋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前左右。这意味着契约时代在中国至少存在了7000年。孔子悲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实质是契约时代的崩溃。孔子主张“礼”和“仁”。“礼者,理也”,“理”是本于和基于契约的,也可以说是契约之理。孔子对此前的契约时代无比留恋和向往,在契约时代行将崩溃之际,而企图总结和保留契约时代的精神。“礼崩乐坏”的直观表现就是结绳迅速在中国文化核心区消失,而书契则被边缘化和文字化改造。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中国社会由契约时代进入政府时代。 在中国之外,西方契约的最早出现是在古两河流域。古两河是一个多神教时代,多神教的关注重心在人神关系,而且以神为本。以法典为形式的契约,之于古两河文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此时契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至少6000年。从人类的整个契约史看,契约和契约精神产生后,逐渐被宗教吸纳,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元素,到了近现代,又与宗教脱离而独立存在。很多人只知契约与宗教结合的历史,但不知更早更漫长的无宗教的独立契约的历史。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从契约机制上而言,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直接契约就是契约的主体只有契约双方,契约双方是基于彼此的直接信任而签订契约。间接契约则不然,契约的信任基础不是契约双方的直接信任,而是来自超越双方的至高权威,契约双方真正信任的不是对方,而是神,是基于对方对神的信任而信任对方。在法典式契约中,法典直接神的命令,遵守法典就是遵守神。但是在中国,法律就是“公约”,就是契约,不是神的命令,而是契约双方的共识。更准确地说,作为社会法律的公约,是一个扩大版的契约。研究契约的起源史,能更好地弄清楚契约的本质和契约精神的本质。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和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摘编自《契约精神的真经和源头在中国,结绳是契约的原始形态》)材料二: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思想理念。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刘亚东说契约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系辞》和《中庸》都对以往契约现象做了记载,前者侧重其社会公用,后者侧重其达成的条件。 B.中国文明的前半段,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融洽,生产和生活协调,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C.从“结绳而治”到“礼乐崩坏”,中国社会秩序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但契约仍以不同形式存于中国社会。D.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在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结绳”和“书契”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它们是契约的两种原始形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B.契约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对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C.契约在中西方发展过程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D.包含着儒家“仁”和“义”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契约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对“直接契约”理解的一项是()A.在西方社会,人们基于对某种宗教的信仰,达成书面协议,从而便于贸易交往。B.乡土社会里,私塾先生必备的教具是戒尺,孩子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学习。C.在乡土社会里,外乡人到本乡赊卖小鸡时,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买主签字即可赊下小鸡,秋后卖主来算账。D.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法律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4.两则材料都谈到契约精神,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5.材料一中,针对一些现代人的错误看法,作者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C2.C3.C4.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契约的起源及其发展,来驳斥认为中国缺乏契约及契约精神的错误认识。材料二侧重于中西契约的内涵比较,来说明深入研究契约和契约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①引用史料,说明中国在上古就有契约,契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②通过将中西方的契约和契约精神的比较,说明契约和契约精神起源于中国。③从契约文书本身分析,中国的传统契约一直存在。④从契约机制上,指出真正的契约是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都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错。材料一是“《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中庸》有‘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的说法”。可见,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的只是《周易·系辞》,《中庸》里则敲掉“道”就是“诚”,就是“率性”。B.“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错。材料一是“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可见,选项强加因果。D.“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错。材料二说“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可见,文中只是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精神和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没说西方的契约精神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错。材料一说“‘结绳’和‘书契’固然可以记事,其实绝非唯一功能,甚至也不是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是契约。‘结绳’和‘书契’都是中国历史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契约,也是契约两种原始形态。‘上古结绳而治’,说上古社会通过结绳,而实现治理”。可见,文中是说“结绳”和“书契”的核心是治理社会,而不是“辅之以治理社会”。B.“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错,材料一说“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可见,应是“是社会文明的前半段”,不是“一直”。D.“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错。材料二是说“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可见,原文只是说包含着儒家“仁”和“义”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契约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没有说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故选C。【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人们基于对某种宗教的信仰,达成书面协议”不是基于对人们对宗教之间直接信任,所以这不能体现直接契约。B.“私塾先生必备的教具是戒尺,孩子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学习”中,私塾先生和孩子之间不能体现师生双方彼此的直接信任,故不是直接契约。C.“外乡人到本乡赊卖小鸡时,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买主签字即可赊下小鸡,秋后卖主来算账”体现了买卖双方彼此的直接信任,体现直接契约。D.“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法律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因违背契约而维权的行为,体现的不是直接契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根据“在一些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和契约精神的起源都是在西方,欧美人最信奉契约,最有契约精神,而中国则缺乏契约和契约精神的传统”“深入研究全球文明史,可以明确判断,契约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和早期,存在漫长的契约时代,并保留了契约的早期历史和早期形态”“中国契约开始于‘伏羲时代’,结合陶器的起源和传播的考古数据,可以推知……这意味着契约时代在中国至少存在了7000年”“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从契约机制上而言,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研究契约的起源史,能更好地弄清楚契约的本质和契约精神的本质。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可知,其侧重于分析契约的起源及其发展,来驳斥认为中国缺乏契约及契约精神的错误认识。材料二,根据“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知,其侧重于中西契约的内涵比较,来说明深入研究契约和契约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根据“《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 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可知,引用史料,说明中国在上古就有契约,契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2)根据“在中国之外,西方契约的最早出现是在古两河流域。古两河是一个多神教时代,多神教的关注重心在人神关系,而且以神为本。以法典为形式的契约,之于古两河文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此时契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至少6000年”可知,通过将中西方的契约和契约精神的比较,说明契约和契约精神起源于中国。(3)根据“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中国契约传统也是一直存在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可知,从契约文书本身分析,中国的传统契约一直存在。(4)根据“从契约机制上而言,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可知,从契约机制上,指出真正的契约是早期中国出现的是直接契约。(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叶三卖果子从来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苓、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席间,他也是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李复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而且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匋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匋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橱柜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他用四张“苏州片”跟那家换了。“苏州片”花花绿绿的,又是簇新的,那家还很高兴。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后来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叶三卖果写起,再到写叶三拒绝儿子的请求,坚持给季四爷送果,由此引出二人平实坦诚的知己之交。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C.叶三能看出季匋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先写叶三卖果,看似与“鉴赏家”无关,其实既表现了叶三的审美情趣,又为下文写他是懂艺术的鉴赏家作铺垫。B.本文第三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C.写季匋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8.请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9.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答案】6.D7.C8.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简洁优美,富有诗意。②语体色彩:口语化的词语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③修辞:大量精巧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清新优美。④句式: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9.人物美: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② 儿子和父亲之间。叶三和儿子因为退休而起的冲突,由起因到结果,传递出的都是父子间的浓厚亲情。③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季匋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匋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二者的互相体谅,互相珍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理解错误。何为有价值,懂得才会有价值。画作跟着懂得它的叶三一起被埋掉,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而是体现了叶三对画作的珍视,对与季匋民情感的珍视。如果把画作留在世上,只当商品变卖,这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这才是悲剧。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此处解释了叶三爱给季匋民送果的原因,后文继续写二人的默契,和此处情节关系不大,故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段语言特点的能力。语言风格:“卖青萝卜”“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等语言满含着新鲜蔬果的气息,清新自然,简洁优美;各种颜色的运用加上接地气的名字,使文字充满生活的诗意。语体色彩:“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语言口语化,读来亲切自然,口语化的词语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质朴无华。修辞:“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大量精巧的比喻,生动鲜活地呈现出各类当季水果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清新优美。句式:“端午前后,枇杷”“鲜苓、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审美意蕴能力。人物美:叶三到什么节令卖什么果子,“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说明他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他赏画有见识和鉴赏力,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他和季匋民相互懂得,相互尊重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关于画,陶民没死之前,他就说“不卖”,表达了叶三对季陶民的尊敬,对其画作的真心喜爱;死后把画作带到棺材里,是对自己承诺的信守,刻画了叶三重友情、重知己、轻财利的品性。他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人情美: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叶三卖果子从来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人性沉沉的真和善;儿子和父亲之间。“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儿子希望老父亲休养身体,叶三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叶三和儿子因为退休而起的冲突,由起因到结果,传递出的都是父子间的浓厚亲情;画家和“鉴赏家”之间。“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季匋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二者的互相体谅,互相珍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注】①跬踟科头: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B13.(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2)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物中积累起来,智勇的人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吗?14.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豆饭藿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C.“意义相同”错。“被”,通“披”,穿/覆盖。句意:披盔戴甲参与会战/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句意:幸亏您教导我/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私”,占有;“说”,通“悦”,使动用法,使……悦。(2)第二个“于”,表被动,被;“智勇”,有智有勇的人;“岂”,表反问,难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知,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结合“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可知,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结合“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可知,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 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钓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奉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此时与亡妻阴阳相隔已经十年,怎奈何山高路远,凄凉难言,只能强忍着不去思念。B.词人在梦中回到阔别的家乡,也看到常见的场景,表达爱侣在自己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象。C.夫妻相见没有往日的卿卿我我,唯有清泪流下,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D.全词运用夸张、拟人、比喻以及虚实结合等手法,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深婉而真挚。16.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答案】15.D16.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写出了词人在梦中看见亡妻的样子,词人多少的相思苦痛蕴含其中;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拟人”错误,这首词没有使用拟人,有夸张,如“泪千行”,如“肠断处”,极言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哀痛;有比喻,如“鬓如霜”,以两鬓染霜显其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有虚实结合,如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实,下阕记述梦境,是虚。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诗人与妻子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妻子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诗歌上片写实,表达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写诗人梦中情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诗人与妻子梦中相见,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这部分是虚写,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爱侣长眠在地下,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李凭箜篌引》起句“_____________”一句,则借流云俯首谛听写出了音乐的优美悦耳。“_____________”,借乐器的精致衬托演奏者技艺在高超。 (3)《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庄宗先兴后亡之事警诫后来不要贪图享乐。(4)“瀚海”原指北方的大湖,后来指沼泽、戈壁、沙漠等。在唐代,“瀚海”一词经常出现在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志洁②.故其称物芳③.空山凝云颓不流④.吴丝蜀桐张高秋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⑦.忧劳可以兴国⑧.逸豫可以亡身⑨.校尉羽书飞瀚海⑩.单于猎火照狼山(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洁、凝、颓、赢、景、逸豫、瀚、阑。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①,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②最能达到爆的效果,“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随着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③。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④,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稍纵即逝响遏行云不谋而合管中窥豹B.转瞬即逝响遏行云不约而同见微知著C.稍纵即逝响彻云霄不约而同管中窥豹 D.转瞬即逝响彻云霄不谋而合见微知著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B.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D.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B.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教化作用。C.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D.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答案】18.D19.B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强调主观或抽象因素。“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突出客观。语境中用来形容、陈述烟花,突出客观,不能搭配“稍纵即逝”,适合用“转瞬即逝”。第二空:“响遏行云”的意思是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指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此处是说竹子炸裂的声音,应选“响彻云霄”。第三空:“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谋而合”可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这里强调的是见解一致,故用“不谋而合”。第四空:“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语境中烟花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应该用“见微知著”。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C;D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虽然烟火在天空……”衔接不畅,排除。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缺少主语,把“因为”改为“是”;二是不合逻辑,“将……转化为”不合逻辑,“视觉盛宴”指的是“烟火”自身,把“将”改为“由”;三是中途易辙,“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中途易辙,删掉“使烟火”。故选D。(二)逻辑推理题(3分)21.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由原文看,其论据为: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地球冰川下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要想补充前提,必须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搭桥,即证明火山活动与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之间有联系,所以需要补充的前提是“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故选C。(三)补写句子(6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________,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_______,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_______,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答案】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③.如果音量过大【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空,前句为“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后句为“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听力会受到损失”。第②空,前文为“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后文为“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分析可知此处应填“无论暴露时间长短”。第③空,根据前文“即使是乐音”“时间过久”以及前文对“噪声、音量、时间”的分析可知,此处应填“音量过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之一(2)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战地日记(3)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面对责任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期间的网络流行语每一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每一份职业都有专属于这份职业的使命,每一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这个民族的英雄。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这是国产动画《大圣归来》的海报宣传语。的确,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或激励自己;或以其为奋斗目标;或视其为崇拜偶像。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英雄。也许是受好莱坞大片影响,许多青少年心目中最常想到的,是那些在荧幕上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拯救世界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们。这些英雄不但具有超人的本领,能够在危急中力挽狂澜,更是自信、成功、力量与魅力的化身。他们如此优秀,怎不令人向往和崇拜?然而,超级英雄毕竟是虚幻的想象,现实中英雄们的境遇要困难和残酷得多。他们没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超能力,有的只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英雄,或因英才盖世、功勋卓著,或因气节坚贞、无私无畏,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多是他们注定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意味着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再到近代抗日战争中誓死报国的张自忠、吃棉絮枯草战斗的抗联英雄杨靖宇、被捕后遭受种种酷刑却始终没有一丝屈服的赵一曼。正如陈毅《梅岭三章》中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英雄们用肉体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民族的尊严,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内核不仅是英勇牺牲,更是无私奉献。穿越历史的烟尘,时针走到今天。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此言差矣。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狭隘。战争年代,“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也是英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守岛32年的王继才,为民奋战在田间地头的袁隆平,那些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平凡普通的人们,他们都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当今之中国,局势复杂、任务繁重,其实更加需要英雄。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纵横捭阖、治大国若烹小鲜领袖英雄,更需要千千万万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我们心中种下英雄的“种子”,脑中崇尚英雄的精神,奋发进取、乐业奉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给出三则关于“英雄” 的材料。第一则是陈毅《梅岭三章》中的革命者,为了自由取义成仁的人是英雄;第二则是新时代卫国英雄肖思远,守护国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是英雄;第三则是一则网络流行语,概括出了英雄的本质,面对责任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英雄。此后,材料则借总结语,以及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所说的话,强调了敬重英雄、争当英雄的重要性。而写作要求部分则强调最重要是要明确“当今时代”的“英雄观”,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英雄”。作文要求考生对“英雄”有清晰的阐释,廓清概念。英雄要“利他”,在这个个人利益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以“自我奉献”甚至“终身奉献”为己任,就像“开山岛”;英雄要“引领”,不止于匠人精神,更多是在“精益求精”之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高度,就像“袁隆平”;英雄要有“个人信仰”,基于正向的信仰,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获取自我与时代的尊重,就像“田家炳”;再比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英雄人物,尽管身份平凡,但在人生的机要处为他人抛弃自我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一定是英雄情怀在支撑……试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因此,写作时,可以首先指明“英雄”的内涵,比如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而后,最重要的则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与时代特色,说明今天我们需要哪一类英雄。比如,可以说我们所需要的英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一直坚守职责、默默付出的英雄,可从航空、科研、消防等多个方面论述英雄的意义。最后,还应结合自身,思考自己将来想要努力成为怎样的英雄。立意:1.把每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英雄。2.只有崇尚英雄,民族才有未来。3.时代英雄,伟岸且永驻。4.英雄不老,赞歌长存。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10:02
页数:33
价格:¥2
大小:70.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