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从唐代王勃《忽梦游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梦天》,到宋代陆游的《记梦》、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在后世文学中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也还留有踪影。《长恨歌》中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时,这种魂魄分离的生魂之游也会发生意外,传说中的铁拐李离形而去,神游华山,朝见太上老君,结果他的徒弟误以为他已死,竟把他的肉身火化了,以至于他回来之后,无所依附,不得已附着于乞丐之尸,结果弄得个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丑陋形象。与神之游相对的形游,在后世游仙文学更是常见。曹唐《大游仙诗》、《小游仙诗》,说来说去的无非是仙人之游或求仙者之游,是很典型的咏仙诗。当然,也有不少文人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的。其中,李白又跟其他诗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诗人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求仙途中的凡人,而李白笔下的“我”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暂落凡尘的谪仙,由此他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极,“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而上皇亦热情款待,“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古风》其四十一);在“西岳莲花山”,又有美丽的玉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入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 风》其十九)。(节选自朱立新《论先唐文学的游仙主题》)材料二:游仙是诗文创作的一大永恒主题,最突出的当属屈原与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屈原被疏远流放后,徘徊行吟于山泽水畔,对现实中污浊黑暗的苦闷久久不能忘怀,他意欲求仙意获得解脱,故对光怪陆离的神仙生活进行大胆的想象。至于国强民富的大汉盛世,游仙在一些散体大赋中也颇有体现。魏晋时期更是游仙创作的高峰期,不仅作家与作品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以“游仙”命名的作品。东晋时期,玄学与佛教思想更加兴盛,郭璞致力于创作游仙诗,成为游仙文学作品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然而,这些游仙的诗篇真正以求仙或求长生为主题的并不多,更多地寄托了现实的寓意。在众多的游仙作品中,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两者虽一诗一赋,文体有别,但作者都通过幻想或梦游的方式对美丽奇特的仙境以及多姿多彩的神仙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如闻其声。总地来看,两篇作品在游山时的侧重点、艺术技巧的使用以及游仙的情感寄托等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孙绰生活在玄风极盛的东晋王朝,在赋作中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体悟“道”的奥妙无穷,获得了心灵的清净与超脱。虽以神游的方式游山,但诗人尽量隐藏虚构的成分,于虚构中见真实,在平淡中显奇巧。而生活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的李白,在诗歌中则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一赋一诗,虽篇幅有限,但读者却能管中窥豹,由此感受到东晋和盛唐在社会思想与文人心态上的巨大差异。(节选自梁雅阁《孙绰与李白的游仙文学比较》)材料三:游仙诗从其本质来讲,是个体借用原始的神话、神仙故事及相关活动方式,展开对长生升天及神仙世界的想象式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游仙诗,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抒情的方式。但汉乐府的游仙诗,则以一种相对客观、写实的方式来陈述仙事,其中有一些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记述的,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其中个体或者说自我的色彩并不突出。建安诗人尤其是三曹的游仙诗,自我色彩开始突出。阮籍会合玄趣的游仙之作,与曹植的作法接近。郭璞《游仙诗》,如锺嵘所说“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实是“坎瘰咏怀,非列仙之趣”,自我意识是很强烈的。但是从写作的模式来看,郭氏这些作品,直接以“我”为主角讲述升天游仙的作品并不多,更多是讲述神仙故事,其实是较多地继承汉乐府、汉赋中的游仙写作传统。这也是后来文人游仙诗的正宗之体。至于东晋以后在道教徒中流行的仙真诗、步虚词,倒是以神仙的“我”作为主角来展开叙述的,但失去了强烈的、与现实中生命困境密切相关的情感,也失去了一种“风动”的艺术效果。因此从未被视为典型的文学创造,最多只能说是一种道教文学。比起唐代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李白游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拉近神仙与自身的距离,在 很多时候直接进入神仙诗歌。从神仙道教的一方面来讲,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开始,李白就被神仙人物化,其临终也被塑造成一种仙去的故事。后来的道教典籍,也把李白列入神仙谱系中。如明代王世贞《列仙全传》就叙述李白成仙故事,说李白水解为仙,屡曾显现,并有“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之号。这当然是道教徒的构造。但这与李白在诗中对自我神仙形象的塑造有直接的关系。但即使在将自身形象纳入神仙境界时,李白的游仙诗,与步虚词、仙真诗也是不同的,他始终是以凡人的身份来虚构遇仙故事的,其境界都是稍纵即逝,并非久住仙境。这种叙述的根源在于,作为受儒家理性影响的文人,李白对于长生升天,其内心深处仍然抱着一种怀疑。其实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交织着超越现实的愿望,使得以李白为代表的一部分古代诗人,不能抗拒这种最能张扬生命的自由、独立意识的游仙幻想。这当然也是因为神仙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与其特殊的魅力所致。从主观精神的方面来说,李白对原始性的神仙意识的执着,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在封建时代,文人无疑是个性意识最为突出的特殊群体,但儒家知识分子及士大夫的身份,又让他们自觉地承担着维护整个封建体制的任务。因此在他们的现实人生中,常常是最大程度地抑制个体意识,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但是对个性化与自由的追求,不仅存在于知识者和自由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中。对古代的文人来说,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希企隐逸、遨游山水的行为,其次则是更为夸张的游仙行为与意识。李白对神仙之事,其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刘熙载云:“太白诗多有羡于神仙者,或以喻超世之志,或以喻死而不亡,俱不可知。若昌黎云:‘安能从汝巢神山。’此固鄙夷不屑之意,然亦何必非寓言耶?”此论比较中肯。他的诗中,一方面酣畅淋漓地抒写神仙幻想,另一方面却经常抒发求仙不得的悲哀,其实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神仙之说的质疑。他的求仙,其实是希望超越现实、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的一种反映。(节选自钱志熙《略论李白游仙诗体制类型及渊源流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自认为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级,是暂落凡尘的谪仙,这与其他诗人的自我认知全然不同。B.郭璞是东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游仙诗人,其作品深受玄学与佛家的影响,在求仙或求长生的表象下,寄托了对现实的寓意。C.汉乐府的游仙诗常以相对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仙事,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自我色彩并不突出,这类作品的格调并不高。D.李白深受儒家理性的影响,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因而即便将自身纳入神仙境界时,其内心对长生升天仍然持一种怀疑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通过援引白居易《长恨歌》的相关诗句说明先唐之后的文学中依旧存在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B.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呈现《游天台山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代背景,两者形成对比,论证了两文在游览侧重、艺术技巧、情感寄托上的完全不同。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刘熙载的评价说明李白游仙诗中的矛盾,既有畅想神仙生活的酣畅淋漓,又有想要超越现实生活又求仙不得的悲哀。D.游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但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这不仅与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有关,还与诗人的经历与情感寄托息息相关。3.下列材料,最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李白《古风五十九首》)B.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李白《古风四十三首》)C.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李白《登峨眉山》)D.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李白《玉真仙人词》)4.三则材料均围绕“游仙诗”展开,但各有侧重,试分析。5.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内容谈谈李白的游仙诗的特点。【答案】1.D2.B3.A4.①材料一侧重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②材料二侧重孙绰与李白的游仙文学比较,突出其游仙文学差异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③材料三侧重李白游仙诗以自身为主角,突显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产生的原因。5.①神游为主要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具有超越时空、挥斥八极的能力,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②在诗歌中则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开”。③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游仙的形式彰显内心对现实的超越,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这与其他诗人的自我认知全然不同”有误,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一般诗人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求仙途中的凡人,而李白笔下的‘我’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暂落凡尘的谪仙”,可见不是有所的诗人都与李白的认知全然不同,只是“一般诗人”。B.“在求仙或求长生的表象下,寄托了对现实的寓意”有误,原文说“这些游仙的诗篇真正以求仙或求长生为主题的并不多,更多地寄托了现实的寓意”。C.“这类作品格调并不高”有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汉乐府的游仙诗,则以一种相对客观、写实的方式来陈述仙事,其中有一些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记述的,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其中个体或者说自我的色彩并不突出”,是“个体或者说自我的色彩并不突出”,选项曲解成“这类作品的格调并不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完全不同”错误,原文是“较大差异”。另“呈现《游天台山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代背景,两者形成对比”有误,原文呈现两文不同的创造背景说明“两篇作品在游山时的侧重点、艺术技巧的使用以及游仙的情感寄托等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只是一种客观陈述,只是构成比较,并不是将两者对立。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李白游仙诗直接以自身为主角,体现个人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A.体现了李白直接以自身为主角,体现其个人生命意识;B.是李白游仙诗中借神仙故事来讽喻当世的游仙诗;C.是李白游仙诗中作为山水诗之流裔的游仙诗;D.是李白游仙诗中以当世神仙家为型造对象的游仙诗。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可见侧重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②材料二“ 在众多的游仙作品中,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两者虽一诗一赋,文体有别,但作者都通过幻想或梦游的方式对美丽奇特的仙境以及多姿多彩的神仙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如闻其声。总地来看,两篇作品在游山时的侧重点、艺术技巧的使用以及游仙的情感寄托等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可见侧重孙绰与李白的游仙文学比较,突出其游仙文学差异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③材料三“比起唐代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李白游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拉近神仙与自身的距离,在很多时候直接进入神仙诗歌”“从主观精神的方面来说,李白对原始性的神仙意识的执着,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可见侧重李白游仙诗以自身为主角,突显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产生的原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从唐代王勃《忽梦游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神游为主要形式;“李白又跟其他诗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诗人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求仙途中的凡人,而李白笔下的‘我’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暂落凡尘的谪仙,由此他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极”,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具有超越时空、挥斥八极的能力,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②材料二“生活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的李白,在诗歌中则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歌中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开”。③材料三“从主观精神的方面来说,李白对原始性的神仙意识的执着,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梦游天姥吟留》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游仙的形式彰显内心对现实的超越,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呦呦鹿鸣朱山坡鹿寨县城西北边陲有一个古镇,叫中渡。有山有水,有古桥古民宅,古色古香,风光旖旎,时至如今,进入中渡仍有穿越感,仿佛回到遥远的前时代。 中渡镇有一家电影院,在两条街的交角处,与武庙毗邻,你不知道中渡人到底有多爱看电影,他们对电影就像对关公一样虔诚。他们在街头巷尾、菜市酒馆谈论昨天的电影,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复盘起电影里的场景、台词和动作惟妙惟肖,个个都是行家里手,谁也不输谁。①放电影的时候,方圆二三十公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山里,从洞里,从密林深处,从不知名的角落冒出来,四面八方,水陆并进,涌入中渡镇,只要口袋里有钱,总要进电影院看电影。但电影院并不宽敞,过道上也蹲满了人,那些买不到票的人滞留在电影院之外,像挤不上逃离的轮船的难民,焦虑,无奈,经常寻衅滋事。其中有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流氓,人称他苏哈,牛高马大,长相粗鲁,打架出手凶狠,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没钱买票,经常假装买票挤在购票的长队里制造混乱,然后乘机耍流氓。没有谁愿意惹苏哈,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厄难;如果不是做了太出格的事情,派出所也不愿意搭理他,因为他愿意在派出所的拘留室里待,反正他没正经的事可做。当然,他只是一个小流氓而已,并不干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之事,除了耍流氓,就是在肉行喝点小酒赖账。但长此以往,镇上的人对苏哈已生恨意。这天队伍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姑娘,后来人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何清莲。她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苏哈。她太美了,超凡脱俗,她的肌肤嫩滑如雏鹿,白里透着粉红——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土和人儿才有这样的肌肤啊,不仅如此,她身上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让苏哈十分迷醉。“我说不清楚她身上散发的是什么气味,像酒一样把我灌醉了。”苏哈说的是真的,因为他每次见过何清莲后,整个人变得迷迷糊糊、摇摇晃晃的,还有点与身份不符的斯文气,不太像一个粗鲁的流氓。苏哈露出罕见的自卑、拘谨和胆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漂亮的女孩。队伍往前蠕动,他就站在队伍之外,始终不曾插队,就静静地看着何清莲,直到她买了票,走进电影院,②他才怅然若失地蹲在电影院的屋檐下,抽劣质的烟,一根接一根。从此以后,何清莲每隔三天总要到镇上看电影。每次她都是一个人骑自行车到镇上,不怎么说话,给人冷傲、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她从不逛街,每次出现,都是直奔电影院,看完电影便匆匆离开。何清莲出现过的地方,仿佛都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清香。苏哈沿着何清莲走过的路线,张开鼻子使劲地闻,仿佛是在用鼻子吃面条。有一次,何清莲出现在电影院的门外,苏哈以她为圆点绕了大三圈,觉得已经把何清莲困住了,便迎上去,客气地问:“您好!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何清莲冷冷地、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吭声,甚至粉红的嘴唇连动也没有动一下,便转过脸去,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如果是其他女孩子这样对他,苏哈早已经恶言相讽——装什么正经?虽然受到了怠慢和冷遇,但苏哈没有做出不爽的举动,反而显得害羞和尴尬,不说什么,识趣地离开,远远地躲在角落里,连烟也没有抽。然而,苏哈毕竟是苏哈,流氓到底是流氓,事后在马仔奚落和怂恿下,他重新露出了厚颜无耻的本色,敢于通过插队的方式靠近何清莲了。每次看到她出现在购票的队伍中,他都是小心翼翼地跟在她的身后,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的背影,但可能被她的冷傲震慑,不敢对她有轻浮之举,始终跟她保持20 厘米的距离。人们都深感奇怪,苏哈为什么会畏惧她呢?但他们很快明白,是苏哈被何清莲迷住了,不知所措。其他女孩子安全了,但她们觉得,如果用何清莲被苏哈玷污换来她们的安全是不道德的,甚至觉得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清莲遭到苏哈的黑手。苏哈还时不时嬉皮笑脸地跟何清莲搭讪,但何清莲根本无意理会他。不仅如此,其他人搭讪,哪怕是善意的搭讪,她也不回应,最多只是脸上微微一笑,鲜嫩的嘴唇不经意地动一下,她似乎并不希望与镇上任何人交往,哪怕点头之交,她只是来看电影而已。有时候,苏哈手上有了钱,便跟售票员要求票号必须是紧挨着何清莲。但他每次进电影院后发现,坐在何清莲位置上的是另一个人,这让他十分沮丧。他下决心了,电影散场后,他要对她死皮赖脸地纠缠,直到她搭理他,跟他一起在镇上散步,让镇上所有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得手了,追到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子。但每一次苏哈都守不到她,仿佛她早已经猜到了苏哈的心思,从电影院里蒸发了。苏哈不甘心,吩咐马仔分别守在镇上的每一个出口,却依然一无所获。后来,售票窗口排队的队伍中再也看不到何清莲的身影。但看电影的人都说在电影院看到了她,她看电影可认真专心了,③别人嬉闹、吃瓜子、随意走动、打情骂俏,她却纹丝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仿佛现实世界跟她毫无关系。苏哈想不明白何清莲是如何走进电影院的,觉得她在故意躲避他,让他丢人现眼。“我没有对她做什么呀?我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了,她怎么能这样羞辱我?”苏哈感到委屈。随着嘲笑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终于恼羞成怒,发疯地寻找何清莲。有一天下午,电影散场后,苏哈在武庙的前面,在熙熙攘攘的行人中,突然闻到了一阵熟悉的、让他迷醉的气味。敏感的他顿时明白,何清莲就在眼前,他用猎狗的嗅觉去捕捉每一个可疑的人。一个戴着大大的灰色草帽、穿着黑色妇服的“老年女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狐疑地将她拦住,用脏兮兮的手掀开遮挡了她脸面的草帽……果然是何清莲,她对苏哈怒斥道:“别碰我!”苏哈怔了怔说:“我没碰你。”何清莲说:“你碰了我的草帽!”苏哈意识到她不高兴了,赶紧把草帽还给她。但她不接,走了。苏哈追上去:“你的草帽……”何清莲:“你碰过的东西,我不要了。”苏哈向她伸出双手,掌心掌背反复让何清莲审查:“我的手干干净净的。为了你,每天我都把手放在响水瀑布那里的石头上搓洗过,皮都搓掉了几层……”何清莲说:“你的手比狗屎还脏,用十条洛江的水也洗不干净!”众目睽睽之下,苏哈感觉受到了天大的侮辱,露出了流氓的嘴脸。“装什么正经!”他把草帽硬生生地扣到何清莲的头上,“如果是其他女人这样羞辱我,我早就…… 你必须给我面子,把草帽戴到你的头上去,否则我对你不客气了。”④苏哈目露凶光,满脸狰狞。何清莲像一头受到惊吓的母鹿,侧身逃过苏哈的拦截,慌不择路,逃入南街,逃到码头榕树下,面对深不可测的洛江,感觉到无路可逃了。苏哈紧追不舍。“只要你戴上草帽,我就饶了你!”苏哈手举草帽,步步紧逼。何清莲不答应,看了看洛江,回头警告苏哈:“别过来!”大码头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没有人阻拦苏哈,因为他的马仔挥舞着刀子,不断威胁那些想冒险出头的人。眼看就要被苏哈再次把草帽扣到自己的头上了,随着人们一声惊呼,何清莲突然纵身一跳,湍急的江水瞬间吞没了何清莲……(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中渡镇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镇,其文化有朴素与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相对落后与不堪的一面,文章客观呈现了这两面,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的思考。B.苏哈是不懂尊重女性小流氓,但在遇到何清莲后他一改先前耍流氓的行为,他渴望被何清莲救赎,渴望被中渡人改观,但结果却是他逼死了何清莲。C.文章借何清莲的死升华了主题,作者不仅将矛头指向小流氓苏哈,还指向了“大码头上围观的人”,批判了这些缺乏同情心、冷漠、无情的“看客”。D.本文采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不仅对苏哈、何清莲的心理、结局都了如指掌,作者还时不时地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既突出了中渡的交通便利,也强化了中渡人对电影的热爱。B.句子②中“怅然若失”,既对应上文“他没钱买票”,也呼应下文“受到了怠慢和冷遇”。C.句子③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何清莲,并与别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看电影时的认真专心。D.句子④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更能突出苏哈此时的愤怒,为后文张本。8.朱山坡作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作家,其文章常用滑稽又不失诗意的笔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就“滑稽”或“诗意”,选择其中一方面进行鉴赏。9.朱山坡在《重建短篇小说雄心》一文中提到:“短篇像匕首,像投枪,像闪电,它要真正揭露‘现实’的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D8.角度(1)滑稽。① 人物塑造具有滑稽感,如用比喻手法将苏哈比作猎狗,将苏哈追寻何清莲的气味比作鼻子吸面条,使人物人像具有滑稽感。②情节安排上具有滑稽感,如何清莲为了避开苏哈而特意打扮成老妇人的模样,这样的情节安排和生活相去较远,从而使情节具有滑稽感。③作者通过滑稽的表象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更真实地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角度(2)诗意。①情节诗意处理。如何清莲最后的纵身跳入江中。②人物形象塑造具有诗意美。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何清莲比作鹿、写她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清香、目不转睛观看电影等,突出人物孤傲脱俗追求艺术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具有诗歌的形象性。③语言具有诗意美。如引用诗句,多用四字词语。文章标题引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使小说更富有诗意,又如文章在描写中渡村时多用四字词语,增加诗意:采用比喻修辞增加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④主题表达上具有诗歌的抒情性。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情感渗透进作品,使小说语言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9.①朱山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像匕首,但内容主题要像投枪和闪电一样有力和警醒作用,以小见大,鞭辟入里,有力地揭露社会现实。②本文在短小的篇幅中刻画了热爱生活、追求艺术、保全气节但又孤傲冷漠的何清莲,凶狠肮脏、自卑胆怯但又有心改过、等待救赎的苏哈,追求生活、热心善良但又不够勇敢、不会反抗的中渡人。③本文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揭露了农村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落后和与原始特性以及生活其中的人的不足与丑陋,引发读者深思,如何才能更好地肃清落后地区的黑恶势力,恢复社会的“呦呦鹿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渴望被中渡人改观”有误,苏哈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何清莲,他只想“追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子(何清莲)”。C.“批判了这些缺乏同情心、冷漠、无情的‘看客’”错误,本文并没有要批判围观的人,作者对这部分人是赞赏的,此处成为看客是因为“马仔挥舞着刀子,不断威胁那些想冒险出头的人”,而根据前文“如果用何清莲被苏哈玷污换来她们的安全是不道德的,甚至觉得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清莲遭到苏哈的黑手”可知,这群人是善良和美好的。D.“有限视角”有误,从“不仅对苏哈、何清莲的心理、结局都了如指掌,作者还时不时地走到前台对任务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句中的“了如指掌”进行“评价”和“判断”等表述可知非有限的视角,可以看出本文是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突出了中渡的交通便利” 有误,原句强调四面八方的人都来看电影,可见中渡人对电影的热爱,而非突出其交通便利。B.此处的“怅然若失”是因为苏哈不知如何与何清莲“搭讪”,此时的他并没有与她说上话,无法呼应后文的“受到了怠慢和冷遇”。C.此句话没有用到动作描写。“纹丝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是神态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和审美特色的能力。角度(1)滑稽。①人物塑造具有滑稽感,如“苏哈沿着何清莲走过的路线,张开鼻子使劲地闻,仿佛是在用鼻子吃面条”,用比喻手法将苏哈比作猎狗,将苏哈追寻何清莲的气味比作鼻子吸面条,使人物人像具有滑稽感。②情节安排上具有滑稽感,如“一个戴着大大的灰色草帽、穿着黑色妇服的‘老年女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狐疑地将她拦住,用脏兮兮的手掀开遮挡了她脸面的草帽……果然是何清莲”,何清莲为了避开苏哈而特意打扮成老妇人的模样,这样的情节安排和生活相去较远,从而使情节具有滑稽感。③作者通过滑稽的表象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苏哈这个流氓本来是丑陋的,但他对美丽的何清莲近乎痴迷,作者通过滑稽的人物、情节,更真实地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角度(2)诗意。①情节诗意处理。如小说最后“眼看就要被苏哈再次把草帽扣到自己的头上了,随着人们一声惊呼,何清莲突然纵身一跳,湍急的江水瞬间吞没了何清莲……”,何清莲最后的纵身跳入江中。②人物形象塑造具有诗意美。如“她太美了,超凡脱俗,她的肌肤嫩滑如雏鹿,白里透着粉红——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土和人儿才有这样的肌肤啊,不仅如此,她身上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让苏哈十分迷醉”“别人嬉闹、吃瓜子、随意走动、打情骂俏,她却纹丝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仿佛现实世界跟她毫无关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何清莲比作鹿、写她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清香、目不转睛观看电影等,突出人物孤傲脱俗追求艺术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具有诗歌的形象性。③语言具有诗意美。多用四字词语,如文章在描写中渡村时多用四字词语“有山有水”“古色古香”“风光旖旎”,增加诗意;又如“他们在街头巷尾、菜市酒馆谈论昨天的电影,眉飞色舞,头头是道”。文章标题引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使小说更富有诗意;再如“何清莲像一头受到惊吓的母鹿,侧身逃过苏哈的拦截”,采用比喻修辞增加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④主题表达上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描写了中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落后的环境;塑造了流氓苏哈和美丽迷人的何清莲两个极端的丑与美的人物,总之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情感渗透进作品,使小说语言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①“短篇像匕首”意思是说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像匕首,“像投枪,像闪电”“要真正揭露‘现实’的问题”是说内容主题要像投枪和闪电一样有力和警醒作用,以小见大,鞭辟入里,有力地揭露社会现实。②本文在短小的篇幅中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还有中渡村的村民群像。何清莲长相美丽“她太美了,超凡脱俗,她的肌肤嫩滑如雏鹿,白里透着粉红”;热爱生活、追求艺术,她经常到中渡村电影院看电影,而且“别人嬉闹、吃瓜子、随意走动、打情骂俏,她却纹丝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银幕,仿佛现实世界跟她毫无关系”;她冷漠孤傲,“苏哈还时不时嬉皮笑脸地跟何清莲搭讪,但何清莲根本无意理会他。不仅如此,其他人搭讪,哪怕是善意的搭讪,她也不回应,最多只是脸上微微一笑,鲜嫩的嘴唇不经意地动一下,她似乎并不希望与镇上任何人交往,哪怕点头之交,她只是来看电影而已”,最后为了保全气节跳了江。苏哈是个流氓,“牛高马大,长相粗鲁,打架出手凶狠,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没钱买票,经常假装买票挤在购票的长队里制造混乱,然后乘机耍流氓”;但自从见到何清莲,他变得胆怯自卑,“苏哈露出罕见的自卑、拘谨和胆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漂亮的女孩。队伍往前蠕动,他就站在队伍之外,始终不曾插队,就静静地看着何清莲”,他搭讪何清莲后遭到蔑视,“但苏哈没有做出不爽的举动,反而显得害羞和尴尬,不说什么,识趣地离开,远远地躲在角落里,连烟也没有抽”,可见他有心改过、等待救赎。此外,还有中渡村的村民们,他们喜欢看电影,表明他们热爱生活,尽管受到苏哈的骚扰,他们也不愿反抗,“没有谁愿意惹苏哈,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厄难”;面对何清莲被苏哈骚扰,“她们觉得,如果用何清莲被苏哈玷污换来她们的安全是不道德的,甚至觉得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清莲遭到苏哈的黑手”,可见他们善良;最后何清莲被苏哈逼迫,他们也想要伸出援手,但“他的马仔挥舞着刀子,不断威胁那些想冒险出头的人”,人们没有阻拦苏哈,可见他们不会反抗。总之,小说刻画了热爱生活、追求艺术、保全气节但又孤傲冷漠的何清莲,凶狠肮脏、自卑胆怯但又有心改过、等待救赎的苏哈,追求生活、热心善良但又不够勇敢、不会反抗的中渡人。③中渡村既有像何清莲这样的“美”,也有苏哈这样的“丑”,中渡村人既有不愿何清莲受到伤害的善良,也有不敢反抗的懦弱。本文再现了中渡村的美与丑、生活其中的人身上的善与恶,揭露了农村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落后和与原始特性以及生活其中的人的不足与丑陋,引发读者深思,如何才能更好地肃清落后地区的黑恶势力,恢复社会的“呦呦鹿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病条辨》序清·汪廷珍 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柩》《素问》,问道长沙①。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②。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③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④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注]①长沙:借指汉朝名医张仲景,相传他曾任长沙太守。②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③贸贸: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④子云:指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以博学多才着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B.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C.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D.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师”的意思为“以……为师”,本文意同。B.束发,本义指束扎发髻;古代汉族男孩18岁束发为髻,以示成人,因此束发又指成人的年龄。本文取本义。C.亟,“亟”是“急迫”的意思,“亟宜出而公之”意思是指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D.学者,《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的意思是“求学的人”,本文意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鞠通谦虚博学。他敏而好学,又不骄不躁,研究医理力求精深,博采众家之长,最终写出了《温病条辨》。B.吴鞠通精益求精。俗医庸医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吴鞠通深入研究,力求实效。C. 吴鞠通医德高尚。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立志救世,想用自己平生所学心得,拯救对温病蒙昧不清的世人。D.吴鞠通谨慎低调。他担心自己的理念尚不完善,又怕世人不相信自己的书,所以将著作放置很久,最后在汪廷珍哥哥的劝说下才付印著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14.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曾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学的代代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份传承不息的医者仁心?【答案】10.C11.B12.D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到尘埃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因为用心专一。(2)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14.①在政治和协,学术昌明的时代背景下,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柩》《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②吴鞠通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效法各家。③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著书传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述先贤之格言”和“抒生平之心得”是两个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B;“世之未信之”是“惧”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虚怀若谷,以各家为师。/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B.“古代汉族男孩18岁束发为髻,以示成人,因此束发又指成人的年龄”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束发为髻,以示成童,因此束发又指成童的年龄。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正确。D.正确。句意:我认为求学人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最后在汪廷珍哥哥的劝说下才付印著作”错误,文中说“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这句话是作者对自己作序的谦称,不是“哥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向方”,趋向正道;“贪常习故之流”,贪求常规的医生;“是”,认为正确;“至论”,高明的理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柩》《素问》,问道长沙”可概括出,在政治和协、学术昌明的时代背景下,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柩》《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结合“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虚心而师百氏”可概括出,吴鞠通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效法各家。结合“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可概括出,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著书传世。参考译文: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 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求学人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苓》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待严大夫①〔唐〕杜甫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来年回。欲辞巴徼②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③催。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注]①严大夫,即严武,与杜甫是好友。762年由蜀入朝,764年重回蜀地镇守。②巴徼,指偏远的巴蜀之地。③鹚:鸟名,常画在船首。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殊方”,即“殊方偏国”巴蜀之地。杜甫几经辗转来蜀后受严武颇多帮助,来年听闻故人重来镇蜀,难掩喜悦心情。B.颔联“常怪”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只能在偏远之地等待圣恩眷顾的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旌节什么时候才能回来。C.颈联写诗人本有东行计划,想离开巴蜀之地,远下荆门谋求生路,但为恭候严武,推迟了出行,表现了对严武的深厚感情。D. 尾联直抒胸臆,期盼会面,倾吐心曲,使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知己重逢的期盼之情和渴望有所作为的感慨之意。16.《文心雕龙·隐秀》:“情在词外曰隐。”本诗看似是首句的“喜”一词统摄全篇,其实除了喜情,诗中还有“隐”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所“隐”之情。【答案】15.B16.①对严武突然回蜀一事惊讶之情;②对严武济世才能的欣赏之情;③对年纪渐老,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④对自己满襟抱负却不在其位,思绪万千的不平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只能在偏远之地等待圣恩眷顾的无奈,不知道自己的旌节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理解错误。颔联中“偏裨”指的是副将,诗句意思是杜甫常奇怪副将们为何终日等待严武回来,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来了。表达了其听闻严武又来镇守巴蜀的惊喜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来年回”,常奇怪副将们为何终日等待严武回来,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来了。“怪”“不知”写出了事件出乎意料,对严武突然回蜀一事的惊讶之情;②“重镇还须济世才”,时危则望济世,巴蜀需要严武这样的济世之才来镇守。对严武济世才能的欣赏之情;③“身老时危”一写自己,一写时局。“老”字是对自身年纪见老的无奈和悲哀;“危”字则写出对时局的担忧。对年纪渐老,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④“一生襟抱向谁开?”“一生襟抱”是诗人早年就有的济世抱负,但除严武外,还能再向谁开启心扉呢?空有抱负却不为朝廷所用,诗句表达对自己满襟抱负却不在其位,思绪万千的不平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的一生自信豪迈,一直保持强大的精神状态,既有激昂慷慨的“_______,_______”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正气。(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一句写弹奏前试弹校音的动作,“_______”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的不同动作。(3)酒是古诗文常用的意象,它有时是诗人思考人生的媒介,有时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比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问苍茫大地②.谁主沉浮③.转轴拨弦三两声④.轻拢慢捻抹复挑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茫”“拨”“捻”“霜鬓”“尊”“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艺,___①___。修复一本古籍,___②___,还可能用到材料分析等方面知识及美术、历史、考古、少数民族语言等学科知识。古籍修复门槛较高,理论扎实、经验丰富、视野宽广的研究人员一直是稀缺资源。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人数,必须运用学历教育、师徒传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培养更多高技能、高学历、高运用能力的人才,让他们参与高难度的修复工作;同时要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图书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___③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①更是一门科学(知识);②不仅要用到古籍修复方面的知识;③让他们参与一般性的修复工作。19.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必须运用学历教育、师徒传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培养更多高学历、高技能、高运用能力的人才,让他们参与高难度的修复工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不仅是”推断,此空需填写“而且是”或“更是”;根据后文提及的“材料分析等方面知识”推断,此空需填写“科学”,应填“更是一门科学(知识)”。第②空,根据后文“还可能用到”推断,此空需填写“不仅需要”;根据前文“修复一本古籍”以及后文“材料分析等方面知识及美术、历史、考古、少数民族语言等学科知识”推断,此空需填写“古籍修复方面的知识”,故应填“不仅要用到古籍修复方面的知识”。第③空,根据前文“高技能、高学历、高运用能力的人才”“参与高难度的修复工作”推断,“基础的图书管理人员”应该“让他们参与一般性的修复工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扩大人才队伍人数”搭配不当,“扩大”搭配“队伍”,而不能搭配“人数”,可去掉“人数”;第二处“高技能、高学历、高运用能力”语序不当,方法和所培养的人才相对应,“学历教育、师徒传习、社会实践”分别对应“高学历、高技能、高运用能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已经①_______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更加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各种②_______的环境中,通过一块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伺机而动”、“正襟危坐”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其他活动中“③_______”、“随心所欲”的伴随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20.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请你以支持屏阅读的身份,反驳文中横线句的论断。【答案】20.①潜移默化(悄无声息);②人声鼎沸;③见缝插针。21.①原句用反问句式,改句为陈述语气,原句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使用两个“更加”,更能突出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一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③原句与上句的反问保持一致,语意、句式更连贯。22.①实体书店阅读确实具有独特的场景感和仪式感,但并不意味着屏阅读就不具备场景感和仪式感;②碎片的屏阅读也可以使阅读者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沉浸的氛围。【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强调屏媒介的优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故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第②空,语境指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修饰其环境特征可以用“人声鼎沸”。“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第③空,根据上下文,此处和前文的“伺机而动”呈对比关系,前者强调专门寻找机会和时间进行阅读,故后者表达的意思是随处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故填“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与改句有两处不同:原句使用反问句式,既与上句保持一致,又从句式上增加了语势;原句有两个“更加”,而改句只有一个。两个“更加”表达更为肯定,更能突出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一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反驳横线句,该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实体书店阅读具有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第二层是“屏阅读无法指向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因此,反驳要抓住这两点进行反驳。其一,屏阅读也可以有仪式感,阅读者照样可以“正襟危坐”“伺机而为”;第二,屏阅读也可以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沉浸式的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当是毛泽东笔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春当是闻一多笔下“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青春当是昌耀笔下“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青春当是李白笔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代人一代人的青春,有一代人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一代人的选择。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关于“青春”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正青春,莫负好时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简单八个字对每一个正值青春者提出了殷切希望:正值青春,我们应该不负韶华,踔厉奋发,矢志追寻,为自己的青春着色添彩。只有这样,才无愧青春,让自己的青春熠熠生辉。既然正青春,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在青春的画卷上挥毫泼墨。即使成不了旷世杰作,也不应该让它暗淡无光。正青春的全红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厌其烦地在跳台跳板上刻苦训练,终于以一个个水花为零征服了观众,打破跳水界一个个记录,一次次创造了跳水界的奇迹。尽管年龄尚小,但是她用自己一次次刻苦的训练、一个个近乎完美的动作诠释了什么是“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真意。既然拥有青春,就尽可能为自己的青春着染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刘胡兰到美丽逆行者的白衣天使和快递小哥,青春正年少的他们面临生命的重要抉择时,舍小我,勇毅前行,用自己的行动注解“青春”的厚度。对每一个正青春的人而言,他们都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人生只有一次的道理。正是如此,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上着墨时,才能够跳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窠臼,用大情怀、大 胸襟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有了无数青春生命的绽放,才让这个世界多了几分色彩与温度。拥有青春,就不应该辜负好韶光。放眼古今中外,每一个青史留名者,他们在青春年少时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为自己的青春画卷增光添彩,“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人生能有几次搏,今日不搏待何时”的容国团……每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当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时,他们都会表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担当。他们深知,自己既是个体的存在,更是国家与民族的一份子。张扬个性、放飞青春,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尽己所能,当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关键。正青春,莫负好时光。这是每一个正青春的人都应该谨记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不是仅止于响彻寰宇的口号呐喊,更在于脚踏实地的践行。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行动,才是青春价值最好的注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话题是“青春”:毛泽东的青春是面对社会动荡时能振臂一呼,舍我其谁,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青春的昂扬向上与积极进取;闻一多的青春是想要改变中国落后、黑暗的强烈呐喊,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体现了青春的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乐观豁达;昌耀的青春是卑微中处处透露出伟大,或许肉体很渺小,但精神是一座丰碑,这种青春充满了强劲的生命力;李白的青春是挫败时处处透露出清高,或许路途很坎坷,但风骨是一种勋章,这种青春彰显个体风骨和脊梁。因此,写作者能围绕“青春”一词,分析到青春应该有的样子,赞美青春中的积极表现和价值,就属于审题恰当。另外,若我们能关注到“一代人一代人的青春,有一代人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一代人的选择”,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作文题,则会发现,这些人的青春都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依托于时代,呐喊于时代,进步于时代。这里就涉及到不同青年个体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的青春样式,实现了不同的青春价值,以及写作者自己有怎样的青春思考和愿景。若我们能从这个角度看待“青春”这话题,就应该有更高的基准分。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讨论的话题提出中心观点——踔厉奋发,矢志追寻,让青春不失色;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角度分析惜时而为逐梦青春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精选典型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正青春积极而为的价值;最后,对接现实,新时代的青年要珍惜青春,努力奋斗,为自己的青春着色添彩。立意:1.不负韶华,着色青春 2.奋力拼搏,实现青春价值。3.做青春路上的追光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3:20: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6.4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