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华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命题、校对:高二语文组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共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能源议题从政府工作报告延伸至提案议案,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其中,“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是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虽然当前仍存在“新能源+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的情况,但国家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进一步提高已建储能的利用率,加快市场建设,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储能”发展。氢能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多国以氢能交通为切入点,向工业、建筑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日渐丰富。近年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持续提升。当前,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摘编自《代表委员共话新能源体系建设》)材料二:2023-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将加速低碳转型。根据IEA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022年29%增长至2025年35%,核能将占比9%,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44%。2022-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速最高,达到9%,全球核能发电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近4%,而煤炭和天然气发电量接近零增长,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0.3%和0.1%,其他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速最低,仅为-8%。因此,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将在全球未来三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全球电力系统正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峰值,2025年或下降。全球能源发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3月份发布的全球2022年碳排放报告,2022年全球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为368亿吨,同比增长0.9%,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制造业、交通运输与建筑业。其中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132.07亿吨,同比增长1.3%。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5年全球发电碳排放为130.43亿吨,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速为-0.4%。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实现快速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重大新机遇。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多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强调积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国从《“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均明确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分阶段发展目标。(摘编自《中国能源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并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B.我国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实际需要向硬性要求转变,促进“新能源+储能”发展。C.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D.近年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全球电力系统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B.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已达到了峰值,到2025年就会下降。C.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D.近年来,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各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3.下列各选项中,与环保意识无关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B.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C.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②先总说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③然后分别从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和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④最后总结,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并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错误。由原文“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可知,原文说的是“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选项把已然变未然。B.“我国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实际需要向硬性要求转变”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虽然当前仍存在‘新能源+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情况,但国家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可知,原文说的是“我国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选项曲解文意。 C.“所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为“氢能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当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错误。由原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将在全球未来三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可知,原文说的是“将在……”,并非指当前。B.“到2025年就会下降”错误。由原文“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峰值,2025年或下降”可知,原文是说“2025年或下降”,并非“到2025年就会下降”。D.“各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错误。由原文“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多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强调积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可知,原文是说“多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并非各个国家协同发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这两句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并非表达环境保护。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其中,‘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是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可知,先总说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结合第二段关键句“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可知,从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方面进行论述;结合第三段关键句“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可知,从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方面进行论述;结合第四段关键句“氢能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知,从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将扮演着重要角色方面进行论述;结合第五段关键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可知,最后总结,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所以,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的多么像埃斯特温。”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上天啊,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已经被这一夜的寻访搞得筋疲力尽,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他们找来一些旧帆布,捆成担架,好把这沉重的身体抬到悬崖边上。他们想在他脚腕子上捆上一副商船的铁锚,好让他顺利地沉到海底,这样即使是再大的风浪,也不会再把他漂回海 岸了。但是他们越是着急,女人们却越是耽搁时间。她们一些人忙着给死者这儿放上护身符,另一些人忙着给死者在那儿扣上一条导向的带子,七嘴八舌的。这乱糟糟的场面使男人们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开始抱怨没有必要为一个外乡人搞这么多装饰品,反正在上面带再多的东西,也是喂鲨鱼。女人们并不理会,仍继续往死者身上放那些不值钱的殉葬品,放上去,又取下来,再放上去。男人们嘴里骂着:这里什么时候这样对待过一个漂来的死人,一个素不相识的死人,一堆臭肉。一个女人被这毫无感情的话激怒了,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一群村民居住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过着灰暗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B.小说描述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溺水者,他的容颜不仅令镇上的女人们在对比中看到了自己身边不堪的丈夫,还映衬出了她们日复一日的破败不堪的生活。C.“埃斯特温”是一个美的代名词,是神与美的化身。正因如此,小镇上的人为溺水者举办了盛大隆重的葬礼。D.先是女人,后是男人,他们被溺水者的漂亮折服,这揭示了这样的现状——人们被虚幻的美所迷惑,而没有勇气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完美。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死尸是一艘敌船、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做铺垫。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B.文章营造了一种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幻觉。人们通过溺水者的脸想象出了他过去的经历,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C.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溺水者,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D.小说将真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一种独特表现。 7.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答案】5.D6.C7.(1)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课文中出现的“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现实中很多病症是通过食物传染的。(2)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如这篇小说中人们为“埃斯特温”举行隆重的葬礼时,“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3)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这篇小说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揭示了这样的现状——人们被虚幻的美所迷惑,而没有勇气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完美”错,依据“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可知文章的主旨是:生活真的不同凡响,是美唤起了对美的渴求。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章通过……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错。文章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人物。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对比,如“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还有夸张,如“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等,但没有白描手法。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1)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小说虽然是魔幻小说,但是依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比如课文中出现的“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现实中很多病症是通过食物传染的。文本中“她们一些人忙着给死者这儿放上护身符,另一些人忙着给死者在那儿扣上一条导向的带子,……仍继续往死者身上放那些不值钱的殉 葬品,放上去,又取下来,再放上去”给逝者放置殉葬品,现实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2)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魔幻小说中情节和细节的真实,“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这段描写很符合现实中从远处观察海上的漂浮物的观感;如这篇小说中人们为“埃斯特温”举行隆重的葬礼时,“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这段举行葬礼的描写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3)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这篇小说中的这位完美的溺水者带来了人们对美的觉醒和追求,“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深然,赍志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瞿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安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欷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顷刻金契以献,异牟寻从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点苍山神祠。旋即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冬月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B.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C.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D.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奉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蛮”“夷”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合称四夷。B.“正月”,文中指农历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又可称为孟春、端月、陬月。C.“癸丑”为干支之一,文中癸丑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均为干支纪年。D.“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臣子面北拜见,以示臣服。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蕃进犯内陆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廷。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出使云南。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滋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异牟寻深然,赍志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12.概括异牟寻归顺唐朝的经过。【答案】8.D9.C10.D11.(1)异牟寻很认可这说法,但怀有这种想法却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 (2)所以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12.(1)吐蕃对云南横征暴敛,民众困苦不堪,郑回趁机劝说其归顺。(2)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3)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异牟寻经过思想斗争听从了催佐时的建议,刻制金契呈献并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4)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云南王异牟”是“寻遣使者三辈”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并且“使者三辈”是定语后置句,应在“三辈”后断开,排除B、C;“金以示坚”和“丹砂以示赤心”结构一致,断法也应一致,所以“金”前应断开,排除A。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均为干支纪年”错误。文中“癸丑”是干支纪日,即癸丑日。文段中前有“冬月”,可推此处“癸丑”应是干支纪日。《登泰山记》中“丁未”前有“是月”,可推此处“丁未”应是干支纪日。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错误,由原文“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可知,是异牟寻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然”,正确的,此处是认为正确;“赍志”,怀有想法;“自致”,表达自己的意愿;“凡”,共。(2)“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可知,吐蕃对云南横征暴敛,民众困苦不堪,郑回趁机劝说其归顺。由原文“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可知,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由原文“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顷刻金契以献,异牟寻从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点苍山神祠”可知,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异牟寻经过思想斗争听从了催佐时的建议,刻制金契呈献并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由原文“冬月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可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参考译文: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前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云南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云南民众因此困苦不堪。清平官郑回趁机劝说云南王异牟寻自行归顺唐朝,说:“中原崇尚礼义,对我们有恩惠,没有赋税和徭役。”异牟寻很认为是这样,但怀有这种想法却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一封帛书给韦皋。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冬十月甲子,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异牟寻。贞元十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数百吐蕃使者原先就在云南,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崔佐时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很快刻制金契呈献。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 立下盟约。不久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以及吐蕃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冬月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俯身拜两拜,接着宴请使者,异牟寻出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袁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尽忠。”异牟寻行拜礼说:“岂敢不恭谨地接受使者的教导。”(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前出塞九首(其七)杜甫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注】曾:同“层”。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主人公骑马前行,天上下着雪,天气十分恶劣,与下文的“指落”遥相呼应。B.出征的队伍进入高山,“高山”这一特定环境也为“径危”和“筑城”提供了合理性。C.“指落曾冰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摹诗中主人公因手抱寒石而冰冷刺骨的感受。D.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浅显易懂,多用白描,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1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答案】13.D14.①天色已晚,望着向南飘去的浮云,恨不得爬上浮云回到故乡。②诗人通过描写边关景物和主人公的心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中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首五言律诗”说法错误,这首诗中间四句对仗不工整,不属于律诗;“横征暴敛”理解有误,应为“穷兵黩武”。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作者写边关日暮,浮云滚滚,诗中主人公望着向南飘去的浮云,恨不得爬上浮云回到故乡,可是现实是无法回家,这种愿望难以触及。诗人借“浮云”和傍晚的意象表达了征人羁旅漂泊之苦,通过描写主人公恨不得爬上浮云回到故乡的心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中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可望不可攀”表现了主人公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生命和未来的思考与焦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习无处不在,既要向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虚心学习,又要在面对无德无才的人时有反躬自省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4)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5)《江城子》中写梦中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别后种种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知所先后④.则近道矣⑤.有之以利⑥.无之以为用⑦.莫使金樽空对月⑧.江畔何人初见月⑨.相顾无言⑩.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樽”“畔”“惟”。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①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②,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③。“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主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共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 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干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6.①闻名遐迩②络绎不绝③垂涎欲滴17.D18.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羊肉泡馍是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进补食品。【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中有“四方游客”的提示,可知美食街比较出名,故可选择“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②处,语境的主语是“四方游客”,此处指游客多,往来频繁,故可选择“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③处,语境的主语是“各类牛羊肉美食”,强调其美味令人垂涎,故可选择“垂涎欲滴”。“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比喻为文章的“章法”和武功的“招式”。A.使用了借代、对偶修辞手法,这里用“丝竹”指代繁复的音乐。“案牍”指案头的公文,此处指代政务。 B.使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里把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C.使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上长桥比喻为卧波长龙。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其他成分变为修饰语加进去,注意衔接要连贯、流畅。所给句子中“羊肉泡馍是……就进补食品”可以作为主干句;把“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作为定语,修饰“羊肉泡馍”提到句子前面;“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可以做宾语“进补食品”的定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节选自鲁迅《药》)19.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19.A20.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呈现杨柳才吐芽的形态。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A.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B.话语的中断。C.解释说明。D.语音的延长。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①此处的“仿佛……似的”是比喻修辞,“新芽”为本体,“半粒米”为喻体,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柳才吐芽的形态,启人想象。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描写华大妈上完坟后的状态,表示猜测,像是等候又不一定是等候,表达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华大妈失去儿子后的茫然失落,心无寄托。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技术迭代和生活场景更新,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然而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如山东临沂的柳编,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开发出纸中盒、宠物篮等新产品,受到年轻人欢迎。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人将铜雕、铁画等老手艺精湛繁复的工序直观呈现在视频里,拉近了与新受众的距离,还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了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传统事物如何与现代社会结合,并跟上时代的节拍,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呈现了老手艺的两种状况,一方面“许多老手艺已无处可觅”,另一方面“也有些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焕发新生机的老手艺有的借助理念创新,有的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相融合。这就说明老手艺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作文设定了写作情境,“传统事物如何与现代社会结合,并跟上时代的节拍”,注意思考的对象是“传统事物”,思考角度是“如何”与现代社会结合,跟上时代节拍。文章立意应该很明确,就是要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传统事物跟上时代节拍的具体做法。首先,传统事物要想跟上时代节拍,就需要从思想上更新理念,不能总是固守老一套,要运用创新思维改革传统事物中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让现代人能够接受传统事物;其次,要运用现代技术服务传统事物,让传统事物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审美,从而得到认可。当然,传统事物的特点和魅力还在于“传统”,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都应该保留传统的韵味,不能改的面目全非,否则也就失去了传统事物的立身之本。写作时建议写成并列式+层进式结构。可以通过列举事例的形式阐明如何让传统事物焕发生机。如2018年,国窖1573找到了冰饮风潮新的打开方式,升级为“冰JOYS”,借鉴鸡尾酒加冰的调酒方式,找到了冰镇白酒加冰调和8℃—12℃的最佳口感温度。百雀羚聘请世界顶级设计公司设计新的产品包装,历时4年推出新的“草本护肤”系列产品,以天然无刺激作为核心卖点,赢得年轻消费者喜爱,从2009年不到2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75亿元,引领国货品牌高端化、年轻化。然后层进式论述,一味从新技术、新场景、新趋势、新包装和新传播进行迎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事物面临的竞争问题和增长问题,唯有从战略高度出发,既保住传统事物的独特魅力,又找到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关键点,才能实现老品焕新和企业复兴。立意:1.跟上时代节拍,传统事物大有可为。2.不做墨守成规者,要做时代弄潮儿。3.顺势而为,传统事物未来可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2:0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8.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