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内蒙古赤峰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答在答题卡指定答题区域,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留。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答案】1.D2.A3.B4.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示例二:不矛盾。① 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5.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肯定。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在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D.强调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可知,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观点陈腐、令人窒息,充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其实质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结合材料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可知,于坚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其实质也是认为《论语》并没有脱离生活和时代,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这是一种探究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从“矛盾”与“不矛盾”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均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可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结合材料二“读《论语》要思,要体会”“《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爷爷的雷雨天郑俊华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一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全部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C.“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D.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 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8.阅读小说全文,分析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9.本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答案】6.B7.A8.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9.①题目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全部运用动作描写”错。“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结合“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等分析,爷爷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这支队伍不拿群众的东西,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结合“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 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等分析,他们相扶相助,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说笑、哼歌;白天行军,晚上住山洞;遇到危险时候,不顾一切救助他人,这是一支有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队伍。结合“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等分析,老兵在情急之下救助战友和爷爷,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他们有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等分析,“雷雨天”交待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爷爷”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刻画上看,“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每当雷雨天气时,爷爷的言行及乡邻的“配合”,再现了当年他身手矫健、慷慨大度、不避艰险为红军带路的英雄形象及人们对他的景仰,以此为题,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从情节安排上看,“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当年“爷爷”为给北上的红军带路,遭遇敌军轰炸,右脑重伤,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气,他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以此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串联了情节,是全文的线索。从主题上来看,以此为题,告诫人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鱼水情深,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英雄前辈的尊重与敬仰,有利于读者快速把握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体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10.A11.C12.C13.(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D;“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句意: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选C。【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由原文“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可知,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2)“凡”,凡是;“若”,像;“始”,刚刚;“然”,通“燃”,燃烧;“达”,流淌。参考译文:文本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节选自《孔子家语》)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 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节选自《孟子》(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15.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的艺术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答案】14.D15.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境,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诗人眼前,而是词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B.“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C.“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明月夜,短松冈”,是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意深,痛巨,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对此,《老于》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十二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4)《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想象和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书信不能往来合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慎终如始④.则无败事⑤.见贤思齐焉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安而后能虑⑧.虑而后能得⑨.鸿雁长飞光不度 ⑩.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材”“复”“慎”“焉”“省”“虑”“雁”“度”“潜”。三、课内文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课内文言知识(9分)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一朝而鬻技百金(卖)天下归仁焉(归向)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B.恶之心,义之端也(萌芽,发端)致知在格物(推究)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诗》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C.贼其君者也(伤害)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安而后能虑(思考)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完备,齐全)D.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故有道者不处(做,为)足以保四海(安定)终必不蒙见察(考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归:称赞,称许。句意: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仁德的人了。C.虑:思虑精详。句意: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D.察:理解。句意: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故选B。18.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不全包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跨者不行B.强行者有志大学之道C.小子何莫学夫《诗》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D.民之从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多指不可以或不被允许。句意:一 旦做到了克己复礼。/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B.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大学,古义: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大人之学的宗旨。C.第二句没有古今异义词。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D.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或指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句意:人们办事。/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故选C。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族秦者秦也②慎始如终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朝闻道,夕死可矣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良庖岁更刀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⑧自见者不明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A.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B.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⑦C.①⑨/②③/④⑥/⑤⑧/⑦D.①④/②⑦/③/⑤⑨/⑥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句意: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②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句意:做事自始至终都谨慎对待。③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整齐有序。④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在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⑤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⑥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⑦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⑧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⑨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的东西。①⑨名词作动词/②⑧形容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使动用法/④⑥名词作状语/⑤⑦形容词作名词故选B。 (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的呼喊:“武汉加油!”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此起彼伏生生不息积淀诠释B.振聋发聩绵延不绝沉淀解释C.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沉淀解释D.振聋发聩生生不息积淀诠释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第一段“拍下一张照片——”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C.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2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0.A21.C22.构成特点:本体是灾难,喻体是镜子;表达效果: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灾难面前,人们会暴露自己的品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坚毅勇敢、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 【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语境为声音接连不断,应选用“此起彼伏”;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对象为精神力量,应选用“生生不息”;积淀:长期积累沉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沉淀:比喻凝聚,积累。对象为文化,应选用“积淀”;诠释:说明,解释;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语境含有证明的意思,有应选用“诠释”。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破折号作用和文中所给的破折号的作用一致,都是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B.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D.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折.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鉴赏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句本体为“灾难”,比喻词为“是”,喻体为“镜子”。灾难,灾祸苦难。镜子,能照出人的形象的物品。句中喻指在灾难面前,人们就像照镜子招出自身的形象一样,会暴露自己的品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在语段中,品性指在疫情的灾难面前“中国人的精气神”“英勇无畏”“责任感”“血脉深情”“乐观豁达”等优秀品质,这些就是我们民族灵魂的特质。本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坚毅勇敢、团结互助等精神品格。赞美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灵魂。四、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①《沁园春·长沙》,不仅记录了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青年学子们岳麓山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岁月,也记录了他们为实现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矫健身姿。②百年征程,薪火相传。一代代新青年前赴后继,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际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届118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基层工作,建设边疆。神舟十二号发射背后,“80后”“90后”们兢兢业业,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才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作为站在新时代前沿的00后青年人,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负青春韶华,写好时代答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考题,无论是我们将会面对的高考,还是新冠疫情的“大考”,都是时代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出下的考题。过去,我们已书写了无数的考试“答卷”;现在,我们更应以豪迈的情怀和崇高的志向,不负青春韶华,写好时代的答卷。青年书写时代答卷,要筑牢理想信念。理想是指引人生的方向,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国家进步的动力。遥想当年,青年毛泽东的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青年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共同书写了那个时代青春的壮美答卷。反观当代,清华学子秉持着“为党和国家工作五十年”的理想,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奋斗报国的出色答卷。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年代,无数有志青年为人民和国家谱写着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时代答卷。青年时要吃得了苦,抵得住风浪,经得起考验,坚持追求理想,写好时代答卷。青年书写时代答卷,要有冲劲和韧劲。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给青年们出的考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脱贫攻坚等,不仅有“选择题”、“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必答题”,我们应考也不能一劳永逸。青年对待时代发出的考题,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奋发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要有猎豹般的冲劲、竹子般的韧劲,直面困难的勇气,努力交上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青年书写时代答卷,要有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写好时代答卷,是不存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的,需要我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疫情当前,许多青年投身一线,以担当为笔,“硬核”作答。除了医护工作者,还有数不胜数的“90后”、“00后”社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快递员、建筑工人、司机、记者、交警等,他们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勇挑重担、义无反顾,用逆行的身影彰显着别样的青春风采,用担当之笔书写着属于青春的答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年人就应该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在实干中担负社会责任,书写好时代答卷。时代赋予了我们青年责任,也赐予了我们机遇,我们当以理想为帆,以冲劲和韧劲为浆,大胆作为,抓住机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交上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主要写早年革命青年激昂的青春岁月,第二段主要写当代青年如何前赴后继,用奋斗书写青春年华,助力国家建设。第一段写《沁园春·长沙》不仅记录了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青年学子们岳麓山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也记录了他们为实现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矫健身姿。考生要抓住“为实现革命理想”这一关键性提示。第二段是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了一批批青年挺身而出的事例,证明了主旨句“百年征程,薪火相传。一代代新青年前赴后继,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考生要抓住关键信息“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写作要求一方面限制了写作的主体是“站在新时代前沿的00后青年人”,而谈启示必然要提及材料内容;另一方面限制了写作的内容,作文的重点应写自己对“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的认识和感悟。考生写作时要围绕“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展示作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精神。比如,“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人生路?”首先应该立大志,“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如何才能“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坚实自己的臂膀,才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挺身而出,不惧危险,兢兢业业,贡献才智,不慕名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立意:1.为国之崛起,献青春之力。2.圆青春之梦,启强国之航。3.让正确价值观指引我们的青春之路。4.青年勇于担当,国家责任至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9:5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3.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