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秋鄂东南联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命题学校:鄂南高中审题学校:黄陂一中(盘龙校区)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下午14:30-17:0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摘编自《宗白华谈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诗歌移情理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学家把注视一座高山觉得它在那里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的现象称为“移情作用”。B.移情作用指的是我们发现了在死板东西之中具有的情感、生命、动作,云飞泉跃、山鸣谷应,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C.“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表现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情、景相契无间,才是诗的理想境界。D.宇宙中万事万物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也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异。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都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B.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就算诗人表面上写的景象都是山,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境界。C.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是因为再造时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D.陶渊明的高情逸韵,是中国诗人尽有的,但他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由此可见“妙造”是艺术,是诗,难在“妙造自然”。3.下列诗句中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的一项是()(3分)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引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5.朱光潜认为:“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请据此谈谈《沁园春·长沙》的妙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围巾刘庆邦①喜如春天去相亲,到秋天还没有下文。喜如相亲是在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刚起身,满地都是绿的。春风吹过,麦苗一波一波地涌,从远方涌来,又向远方涌去,一直涌过看不见的地方。后来,麦子黄了,割了。地里点上了玉米,栽上了红薯。再后来,玉米棒子掰了,红薯出了,地里变得干干净净。这期间喜如一直在等,天天都在等。跟人家相过亲了,她觉得应该等到一点什么。可半年都过去了,关于相亲的事,喜如没有得到什么确切的消息。②四姑只说了那一两句话就完了,好像一下子就把那一章掀过去了。对于春天里的那件事情,四姑的话不知为何那样节约。喜如当然不能问四姑,四姑不说,她就不听,四姑说多少,她只能听多少。这是当闺女的规矩,也是当闺女的难处。地里是干净了,喜如心里一点都不干净。地里没庄稼了,也没草了,她心里却像长了草。③相过亲的喜如,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喜如鼓足勇气对娘说:“娘,我想要一条围巾。”长这么大了,这是她第一次张口跟娘要东西。娘说:“我是想给你买条围巾,哪有钱呢!”喜如不说话了,她的嘴又撅了起来。还是那天去相亲前,娘说去村东头的五婶子家给她借一条围巾戴上。五婶子是刚娶到村不久的新媳妇。五婶子结婚那天,喜如去看过,五婶子头上的确戴过一条新围巾。那条围巾是大红的,把五婶子的脸都映红了。那天娘空手去,又空手回来了,没借到围巾。娘去得晚了,五婶子的红围巾已被别人提前一天借走了。那人的闺女也是要去相亲,也需要戴一条红围巾。喜如把自己相亲不成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没借到围巾上。要是戴上一条围巾呢,她的脸会显得红一些,好看一些,也许人家会看上她。④娘见她像是生气了,替她想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去地里扒红薯吧,你扒的红薯,单独放在一边,等攒够两筐,让你爹挑到集上卖了,卖的钱够买一条围巾了,就给你买围巾。⑤当天下午,喜如就扛上钉耙,挎上荆条筐,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地里的红薯已经收过好几遍,喜如放眼望去,见地里仍有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扒着。她往地中间走了走,找到一块无人扒过、又离别人较远的地方,开始扒,扒了一丈多远,没扒出一块红薯。她把粘在一起的湿土块都捣碎,万一哪一块泥土里包着一块红薯呢。可以说喜如每扒一钉耙都满怀希望,希望怀得像红薯一样大,像红薯一样红。可土一扒开,希望顿时破灭。⑥太阳落下去了,有人用钉耙把挑起筐,回家转。喜如不想走,她扒到的红薯还太少。她往村庄的方向看了看,见灰趴趴的庄子上冒出了炊烟,还隐约听到了拉风箱的呼啦声。欲哭的感觉又在喜如心头升起来了。⑦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爹没起来,娘没起来,喜如就起来了。娘说天还不明,让她再睡一会儿。她没有说话,扛上钉耙挎上筐就走了。走到门外,她听见爹对娘说:“喜如这闺女大了,知道操心了。”爹说的话,喜如有点似懂非懂,知道操心,操什么心呢?不过她听出爹是在夸她。⑧喜如埋下头来扒红薯,在土里发现了一条红头绳一样的细根。这样的细根,他们这里叫行条。她顺着行条往下扒,越扒行条越粗,喜如禁不住有些心跳,她预感到这下有戏了,行条尽头可能会带出一块较大的红薯。果然,喜如在二尺多深的地下扒到了一块红薯,这块红薯不算小,至少有一斤多重。红薯的颜色是嫩红的,嫩得像新生婴儿的皮肤一样。她对着红薯又看又闻,差点把红薯亲一口。接着,喜如又扒到了好几块红薯。那些红薯有烂的,也有完整的。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一块儿红薯都不出来。难道水中的鱼儿爱成群结队,土中的红薯也喜欢扎堆儿不成! ⑨喜如把她扒来的红薯放在灶屋里,上面盖上一把干草,她扒回的红薯差不多有一筐了。如果有两筐红薯就可以换一条围巾的话,目前她已经有了半条围巾。⑩有一天中午,喜如从地里扒红薯回来,发现她的红薯少了。别看上面的干草还盖得好好的,她一眼就看出红薯少了。而且,红薯少得很明显,只留下完整的,凡是烂的都没有了。喜如顿时很生气,这事不会是别人干的,一定是娘干的。娘难道就不知道,她每天起五更打黄昏,扒一点红薯有多难!但她没有去问娘,一问就显得跟这个家离心了,生分了。有一点她想到了,烂红薯容易坏,不经放,娘可能是怕烂的红薯坏掉,就挑出来吃了。⑪中午饭,娘做的炒红薯丝儿。这证实了喜如的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一部分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也是为了抗议,喜如午饭没吃炒红薯丝儿,坚决不吃。她只喝了一碗稀饭就算了。晚上扒红薯回来,喜如发现她的红薯堆又有了变化。这次变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她认得出来,多出来的红薯都是完好无损的,不用说,这些多出来的红薯都是从他们家的红薯窖里转移出来,添加在她的红薯堆上的,有一点她吃不准,多出的红薯,不知是娘给她添上的,还是爹添上的。爹是个细心人,爹给她添红薯的可能性大些。爹不但把吃掉的红薯补充上了,还多添了不少红薯。这让喜如觉得有些惭愧,她中午不该不吃炒红薯丝儿,不该给娘脸子看。还好,她没把赌气的原因说出来,没有跟娘吵架。要是跟娘吵了架,不知她会惭愧成什么样呢!⑫逢集这天,爹把她扒的红薯装了两大筐,准备挑到集上去卖。爹说,卖了红薯,买一条围巾,保证没问题。⑬听了爹的话,喜如的脸一下子就红透了,恐怕比红围巾还红。⑭既然扒的红薯够买一条红围巾了,喜如就不必再去扒红薯了。可爹去赶集后,喜如又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女儿家的心事让人猜不透,她为什么还去扒红薯呢?(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如相亲的地方是麦地,村民们和喜如在红薯地里扒红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B.喜如不能问四姑相亲的结果,既写出了喜如的失落,同时也表现出封建乡土思想对喜如的禁锢。C.喜如将相亲失败归结为没有借到红围巾,写出了喜如的自私愚昧。破烂的红薯被换成完好的红薯,写出了家人对喜如的体贴和关心。D.作者聚焦于乡村田园中的女性,将少女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如同山间小溪,带给读者一泓清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春风吹过,麦苗一波一波地涌,从远方涌来,又向远方涌去,一直涌过看不见的地方,暗示喜如相亲的失败。B.喜如与《哦,香雪》中的香雪性格有相似之处,喜如坚持扒红薯换红围巾,香雪不畏艰辛得到铅笔盒,都是她们相同性格的体现。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自由灵活地勾勒出人物的语言、情态,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D.小说最后写爹去赶集后,以喜如又到地里扒红薯去了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小说向上的力量。8.请结合文本第10、11段,分析喜如发现红薯数量变化后的心理活动。(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红围巾、劳动。请围绕其中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攻城 A 数月不下 B 闻 C 魏救 D 将至 E 众 F 请发车 G 为营 H 玄谟 I 不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指宋文帝的年号。文中“元嘉二十六年”是年号纪年法,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纪年方法不同。B.文中“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与《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中的“明年”含义相同。C.鞞鼓,古代用于祀神之鼓或军中所用之鼓。文中“鞞鼓”应为军中所用之鼓,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的作用不同。D.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文帝想要北伐,群臣争相逢迎讨好,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C.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后,王玄谟退兵逃走,伤亡惨重。到达瓜步后,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渡过长江后,建康城内震惊恐惧。D.宋文帝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计划用毒酒毒死魏国人,但没有成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4分) (2)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4分)14.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①辛弃疾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②。【注】①余伯山将到江州赴任,辛弃疾在宴席上写诗相赠。②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是一首应和之作,首句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对继续待在京城已然厌倦的失意和落寞的情感。B.“阳关莫作三叠唱”一句借用阳关三叠,表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C.词作最后两句,作者以艳羡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家族个个是文章好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自谦。D.词作没有一般离别诗的缠绵悱恻,诗人反客为主,诗词风格疏放。16.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一句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及其环境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以及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统治而感到沉痛的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这里的姑娘媳妇也都       。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相宜,男人们是不屑于去挑的。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       (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因为常年挑担,衣服的肩膀处易破,她们的托肩多半是换过的。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这几乎成了大淖妇女的特有的服饰。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画面感强,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远古时代,神话是祖先们对于所见所闻和内心愿望的天真组建。这种组建的数量很大,其中如果有几种长期流传,那就证明它们契合了一个民族数代人的共同愿望(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原型(乙),铸就了整个民族的性格。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将之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宏伟创世型(丙)二是悲壮牺牲型。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九日,     ①     ;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②     。这中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则神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足以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最优秀的神话媲美。这四则神话的主角,三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他们让世代感动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这种人格,已成为     ③     。20.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选项是()(3分)A.   ,   《》   ;B.   ,    “”    ;C.   。   《》   ,D.   。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说“神话是祖先们对于所见所闻和内心愿望的天真组建”“契合了一个民族数代人的共同愿望”。请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则神话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时光不尽,匠心不止。匠心是一种对事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是一种对理想和初心恪守的操守和信念……当工匠精神与青春梦想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同学们作为中国新时代征程的青春力量,紧跟时代大潮,应怀有一颗匠心,摒弃浮躁,拒绝躺平,以青春之火淬炼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青春的赛道上争做新时代的“匠系青年”。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青春匠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 B“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应当是人的主观情感在发挥作用,并非是物自身具有情感。2. A原文“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不是“都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3. D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只有 D 项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中“情、景相契无间”的要求。4.(4分)材料一运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了论证诗人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情趣的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2分)材料二运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论证好诗在于诗人运用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写平常人的平常情绪,将眼前之景,点石成金。(2分)5.(6分)①移情作用体现在内在情趣常和外来意象的相互契合。(2分)②《沁园春·长沙》中,“鹰”“鱼”“万类”“百舸”矫健有力,生机勃勃,体现了诗人的青春勃发和昂扬意气。(2 分)③“万山”“层林”“漫江”意境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2 分)6.C喜如将相亲失败归结为没有借到红围巾,是写出了喜如对自己的外表的不自信,写出了少女   的爱美之心,并不是自私愚昧。7. A 文章开头“春风吹过,麦苗一直涌过看不见的地方”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乡村风景的自然美,引出后文收割麦子和种红薯,与相亲的结果没有关系。8.(4分)①生气不敢说,喜如发现红薯变少了很生气又不敢去问。②怀疑,喜如怀疑是娘拿出来了,可是又不敢责备娘。③赌气,中午吃饭时,喜如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坚决不吃红薯丝。④羞愧,喜如晚上回来发现红薯又多了,猜测是父亲放的,为中午的行为感到羞愧。(答对一条得1分,答对四条得4分)9.(6分)红围巾: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喜如借围巾不得、扒红薯换围巾、换回红围巾。②通过写红围巾  表现出了喜如的朴实、纯真和执着。③通过写红围巾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乡村少女的自爱自  尊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劳动:①小说的情节大部分在围绕扒红薯的劳动展开。②通过写喜如扒红薯的劳动,表现出了喜如  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③劳动使喜如对美的认识完成了由追求外在美到追求内在美的转变,突出  了主题。(围绕“红围巾”或“劳动”答对一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6分)10.BEH11.A“元嘉二十六年”与“庆历四年春”都是年号纪年法。12.C “渡过长江后”错,由原文“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可知,只是声称渡江,而不是渡过长江。 13.(1)(4分)玄谟说:“那是我们的财物,为什么要烧掉呢!”城里的军民立即拆掉房屋,住进地窖。(“彼”,那;“即”,立即;“穴处”,住进地窖。一词1分,句意1分)(2)(4分)命令领军将军刘遵考等率领军队分别把守重要道口,摆放好舰船,排列阵营,围在江边。(“津要”,交通要道,重要道口;“陈”,陈列、摆放;“周亘”,围绕,围在。一词1分,句意 1 分)14.①渴望建立封狼居胥的功绩;②担心北方已经苦于满族的暴虐太久了,再按兵不动,会阻碍百姓归附正义之心。(一点1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群臣们都争着献策来迎合皇帝以取得宠信。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其喜好献策取宠,皇帝对侍臣说:“听玄谟所说,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说:“时间已晚,等待来年吧。”皇上说:“北方百姓苦于虐政,义徒们一并举行起义,如果停兵一周年,会阻碍百姓归附正义之心,是不可以的。”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开始围攻滑台,城中多茅屋,士兵们请求用火箭烧。玄谟曰:“那是我们的财物,为什么要烧掉呢!”城里的军民抓紧时间,拆掉草房,住进地窖。当时河、洛的百姓拿出租谷,拿着兵器前来的用千来计算,王玄谟没有封他们的统帅来统领,而是把他们分编入自己的部队。又强迫每户送梨子八百斤,报酬只有一匹布。因此老百姓大失所望。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鞞鼓的声音,震动天地。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  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壬午日,建康城内外戒备森严,丹阳统内男丁既尽,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作战。命令领军将军刘遵考等率领军队分别把守重要道口,摆放好舰船,排列阵营,围在江边。从采石到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兵镇守石头城,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把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任领军,军事处理全部委拖给他。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北伐之事,同意的人很少,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这是我的过错。”又说:“檀道济如果还在,怎么能让胡兵到这呢?”皇上又登上莫府山,观望形势,答应用封爵、金帛之赏悬赏魏主和王公首级。又招募人员带着野葛酒放到空置的村落中,想要用它毒死魏国人,但最终没有伤到人。春天,正月初一,北魏国主拓跋焘在瓜步山上召集全体官员,按照功劳大小,分别封爵升官,进行奖赏。北魏人沿长江北岸燃起烽火,刘宋太子右卫率尹弘对文帝说:“胡虏这种行为,一定是要撤退。”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15.B“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错, “阳关莫作三叠唱”是反其意而行,表达了对友人送别的劝慰。16.(6分)①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作者用白居易比余伯山,表达了不能和即将赴任江州的友人长相交往的怅然,而江州在唐朝是贬谪之地,辛弃疾借此表达对余伯山的担忧和惜别之情。②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琵琶女的际遇所触动,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一点3分,两点6分) 17.(6分)(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18.(2分)巾帼不让须眉(或“当仁不让”)     油光水滑(一空1分,答案为成语且符合语境即可)19.(5分)①排比。“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②比喻。“一二十个姑娘媳妇……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娘媳妇挑担走路的姿态比作是“风摆杨柳”,写出了她们走路姿态的柔美、动作的流畅,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③大量使用形容颜色的词。“紫红”“碧绿”“雪白”,色彩丰富鲜明,画面感强。(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20.D21.(6分)①都属于宏伟创世型②则属于悲壮牺牲型③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或者“整个民族的人格”)(一句2分,共6分)22.(4分)①女娲补天: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鳌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故事中对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品德的赞颂,表达了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②精卫填海: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的女娃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  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小鸟衔石填海,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挑战着辽阔的大海。歌颂了“精卫”的悲壮与坚强,以及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③夸父追日:夸父是追日的勇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已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追日的任务。追日,是一场艰苦和兴奋的博弈。即便为这场博弈而付出生命代价,他也毫不在乎。追赶就是一切,追赶天地日月的神奇,追赶自己心中的疑问,追赶自身力量的底线。最后,  他变作了一片桃林。追不着的太阳永在前方,扑不灭的自信永在心中,因此,走不完的道路永在脚下。夸父不是好高骛远之辈,而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与光明的先驱,他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④嫦娥奔月:嫦娥为了保护丈夫后羿的不死药不被坏人夺走,吞下了不死药,不料身体越来越轻,飞升到了月亮上。这是一个柔雅女子的远行,也是与人间的诀别。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抬头观月,随之也可以凭着想象欣赏这次远行。欣赏中有移情,有揣摩,有思念,让这次远行有了一个既深邃又亲切的心理背景。于是这则神话就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女性之美、柔情之美、诀别之美、飞升之美、想象之美、思念之美、意境之美全都加在一起了,构成了一个只能属于华夏文明的“无限重叠型美学范式”。这个美学范式的终点是孤凄。但是,这是一种被万众共仰的孤凄,一种年年月月都要被世人传诵的孤凄,因此也不再是真正的孤凄。这一则奔月神话还典型地展现了华夏文明的诗化风格。(神话内容概述正确2分,理解2分。答案仅做参考,言之成理即可。)23.(60分)审题指导:材料首先以工匠精神是“对事物追求完美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对理想恪守初心的一种操守和信念”等认识引出“青春梦想”,要求考生围绕青年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这一中心行文。  同时题目给出写作情景,要求考生围绕“青春匠心”这一征文主题进行写作,进一步明确写作中心,  文体不做限制。考生不得脱离征文主题,行文时不但要体现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要紧扣青春梦想,   如果考生对工匠精神有其他符合题意的解读,均可以。在立意构思时,要求能对工匠精神有具体的解读,找到适合青春的切入点,忌空谈。如果只谈“工匠精神”或“青春”,均视为偏离题意。联系课本解题:考生通过学习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对工匠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考生学习了工匠精神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内涵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专注和创新;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等。从个人的角度总结:工作精神要爱岗敬业,踏实认真;人生态度要正心诚意、超然达观;外在气度是精致典雅、雍容大气。必修上册语文学本《什么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一文中提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  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考生可以联系自身、时代,思考如何通过践行以上工匠精  神来实现青春价值和青春梦想。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表现出来的科学家袁隆平的工匠精神:勇于实践,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挑战权威;捍卫真理,实事求是;目标远大,不断进取,引领绿色革命。考生也可以用文中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来谈。参考立意示例:传承工匠精神追逐青春梦想学习工匠精神筑就青春梦想用工匠精神打磨青春以工匠精神淬炼青春力量用青春书写最美工匠精神在青春梦想中厚植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青春品格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0:55: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34.9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