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6日下午15:45-17:00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上述信息可知,当时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B.区域经济文化交流C.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石器制作以打制为主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上述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3.《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屈原以此显示自己出身高贵。材料可说明A.楚国当时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B.屈原借古喻今以推动楚国变法C.楚人与华夏人民族起源不同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华夏认同4.图1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分封诸国B.春秋争霸战争C.战国兼并战争D.秦统一六国战争5.班固在《汉书》中描述道,秦朝“赭衣(囚犯)塞路,图圄成市,天下愁怨”。贾谊认为秦“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汉代哲学家桓谭则认为秦“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这些观点A.是对秦亡原因的探索B.批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C.否认了秦朝政权合法性D.展现了秦汉文化的差异6.西汉初期有“文景之治”,东汉初年有“光武中兴”,唐朝初期有“贞观之治”。中国古代王朝初期这些现象的本质是A.调整政策实现统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B.“大一统”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 C.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繁荣D.最高统治者个人品质决定了王朝的治乱兴衰7.1《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今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突出反映了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B.关中地区迅速衰落C.劳动人民辛勤劳作D.南方经济得到发展8.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实行“唯才是举”。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将人物的评议权收归中央。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完全否定了西汉选官传统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基础D.保证了魏晋时期的人才需求9.隋朝时朝廷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其中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仓储物资在隋末群雄争霸中成为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目标,其得失与群雄盛衰紧密相关。这体现了隋朝粮仓A.引发了隋末农民战争B.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C.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D.解决了都城的粮食危机10.对比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A.自然经济持续稳定B.唐代耕犁基本定型C.农耕技术迅速发展D.中国科技停滞不前11.图4为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B.程序繁琐、效率低下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1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A.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C.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D.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13.北宋时期,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据此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A.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加快了不同阶层的流动C.改变了官民的生活习惯D.激化了社会各界的矛盾14.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这体现出辽朝统治的社会特点是A.因俗而治B.民族分化C.民族交融D.全盘汉化15.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西晋灭亡后,东晋诸臣在建康城外的新亭集宴,面对秦淮风景,想起中原故土的典故,也频频被南宋文人引入诗文。这一潮流体现了南宋文人A.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B.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C.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D.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先秦诸子思想】(12分)材料一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 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8分)17.【秦汉隋唐制度创新】(17分)材料一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成或个别大臣专权基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乘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政治制度创新表现及其影响。(9分)18.[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政局变化](14分)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面。(6分)(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并分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2分)材料“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城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 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2023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CDCAADBCBCBDA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答案】(1)特点:德育为教育的根本;学思结合;要时常进行自省,不断完善自我。(任答二点得4分)(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或诸子百家争鸣)(2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三点得6分)17.【答案】(1)原因:秦朝制度的弊端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国与其它六国之间的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4分)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任答两点即可)(2)创新:建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3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18.【答案】(1)五代王朝持续时间很短,更迭频繁,说明政局动荡不安;五代建立者基本上都是节度使,说明武将干政现象十分严重,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都城多定在大运河边上的开封,说明中原王朝越来越依赖来自南方的物资;北方后周局部统一,南方分裂割据,多民族政权并立。(任答3点得6分)(2)变化:宋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少数民族控制区域扩大,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南宋偏安南方地区。(任答2点得4分。)如答金灭辽、西夏继续存在、北宋灭亡、宋朝始终没能解决边患等可酌情给分)影响:宋初实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及制度改革;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任答2点得4分)19.【答案示例】示例一: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阐释: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示例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阐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宋元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加强,民族交融迎来新的高潮,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4:50: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2.0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