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下学期邵阳市二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汉文书以简牍为基本形制,包括下行、上行和平行三大类,连接着不同的区域和人员,形成了行政赖以维持的信息网络。据此可知,秦汉文书制度A.消除了地方割据B.加快了统一进程C.推动了决策民主D.加强了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文书以简牍为基本形制,包括下行、上行和平行三大类,连接着不同的区域和人员,形成了行政赖以维持的信息网络。”可知,秦汉文书以简牍为基本形制,成为连接和维持地方治理的重要工具,对加强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汉时期,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B项;秦汉文书是一种治理工具,不存在决策民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清律例刑律诉讼》“亲属相为容隐”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相互检举、告发,否则将会判以重刑。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重视血缘亲情,材料中法律条文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法律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无法体现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与儒家伦理融为一体,而不是与公德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禁止亲属之间相互告发,体现 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没有涉及到社会等级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592年,隋文帝下诏,规定“诸州死罪不得辄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B.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C.构建以行政牵制司法新格局D.提高地方政府司法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州死罪不得辄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可知,隋文帝下诏,诸州判决的死刑案件,不能立即执行,须由大理寺复审,还须经尚书省复核,说明中央在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A项正确;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构建以行政牵制司法新格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提高地方政府司法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图1和图2分别为东汉十四州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这表明从汉到唐()A国家版图日益扩大B.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衰落C.南北发展趋向平衡D.行政区划不再注重山川地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北方,州的数目不多,面积一般较大,到唐朝时,道的分布南北则相对平衡,C项正确;材料反映东汉和唐朝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国家版图无关,排除A项;图片信息说明南北方行政区划分布相对平衡,得不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衰落,排除B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行政区划不注重山川地理,且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官员缺乏淘汰机制,这不利于官僚机构的精简,容易导致冗官问题的出现,C正确;材料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A排除;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B排除;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完善阶段,D排除。故选C。6.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答案】B【解析】【详解】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上是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选用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制,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改土归流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在改土归流中并未体现,排除C;理藩院和改土归流不是同一内容,排除D。7.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均()A.实现了晚清外交转型B.利于减少公法传播阻力C.弥合了中西文化差异D.旨在开阔中国人的眼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丁韪良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的接受《万国公法》,有利于该法在中国的传播,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在中国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的进行,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也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国的外交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并不能弥合中西文化差异,排除C项;两者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该法传播的阻力,与国人联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8.据毛泽东1930年10~11月的调查报告,1930年江西兴国县永丰区第一乡10名乡政府委员中,出身贫农者6人,中农2人,小知识分子和富农各1人;吉水县南区第八乡木口村的7 名政府人员中,出身贫农、中农者各3人,小地主1人。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基层秩序的彻底颠覆B.人民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C.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化D.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化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农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府人员中占的比重大,苏维埃政权属于劳苦民众,这是创建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不能说明全国农村基层秩序的彻底颠覆,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9.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A.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所进行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美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等,说明中国借助美国民主表达民主建国的想法,故A正确;B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10.下表是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年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的大致情况。其变化年份1951年1985年1992年1993年1996年平均税率529%42.9%39.9%36.9%23%A.限制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C.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D.体现了关税主权的回归【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显示海关关税平均税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关税很高,是当时国家重要的财政支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经济环境。改革开放后,关税的财政效应得到较好的发挥,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关税的调整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关税的调整,是国家利用关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充分发挥关税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作用,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是有关关税降低的信息,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C项;1930年我国关税主权已收回,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A.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B.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C.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D.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可见中古西欧人民普遍缺少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会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1701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了威廉和玛丽死后的王位继承问题;国家颁布的每项法令必须经枢密院大臣签字方能生效;司法官为终身制,只有不称职者方可被国王免职。这一规定意在A.解决王室财政困难B.防止司法体制走向腐败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D.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01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从两个方面进一步限制君权一王位继承和君臣关系,这是对君主立宪制的修补和完善,即通过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解决王室财政困难,排除A项;防止司法腐化堕落不是《王位继承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完善议员选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3.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在745、895等条款中,针对继承方面取消了封建主义的长子继承制,实现男女平等继承和自由遗嘱继承的继承制度。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A.维护公民私有财产B.具有明显的革命性C.是英美法系的代表D.突出社会教化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法典》进一步肯定了法国大革命宣扬的自由、法治、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用法律的形式把法国大革命中取得的成果固定下来,具有明显的革命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维护公民私有财产,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4.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A.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B.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C.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D.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序正义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其中“米兰达警告”反映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与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法院独立掌握司法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5.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意识,C项正确;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双方都有遵守规定,双方都有权力和义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 项表述错误,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排除B项;D项不符史实,建立近代外交制度主要表现为: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们派遣驻外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D项。故选C项。16.图1、图2分别是国际联盟与联合国标表。国际联盟以五角星代表大洲,并将“国联”的文书写于图案上方联合国的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由象征和平的模核将其围绕。由此可知,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图1国际联盟图2联合国A.遵循“全体一致”的原则B.缺乏制裁侵略的行动能力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D.强化了对国际安全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相比于国联而言,联合国“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由象征和平的模核将其围绕”,这体现了联合国更加重视世界和平与安全,即强化了对国际安全的重视,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出联合国运行机制,排除A;联合国的有制裁侵略的能力,排除B;联合国并未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末战乱,刘邦初入关中,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西汉建立后,“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拾取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当孝惠、吕后时,“萧、曹为相,镇以无为,刑罚以稀”。汉文帝任命张辉之为廷尉,疑案由民众议决,是以“刑罚大省”;汉景帝怜悯受笞刑者非死即残,诏令减轻笞刑。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之流的酷吏,连造新法,规定:司法官员如果犯下执法苛刻的罪责,则从宽处置;司法官员如果对罪犯开释不疑,则视为故纵而诛之。此后酷吏玩法舞弊,以律文案例辗转比附,法网峻密。——引文据班固撰《汉书》 材料二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法律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西汉初期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宽省刑罚;汉武帝时期重用酷吏,法律严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作用:推动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促进了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加强了君主专制,维护了封建统治。(2)观点:罗马法是影响人类世界的重要遗产。阐述: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总之,罗马法以其永恒的内在价值深刻影响了世界。【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当孝惠、吕后时,‘萧、曹为相,镇以无为,刑罚以稀’”、“刑罚大省”、“诏令减轻笞刑”可知,西汉初期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宽省刑罚;根据材料一“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之流的酷吏,连造新法”可知,汉武帝时期重用酷吏,法律严密。结合所学可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作用:结合所学从推动古代法律走向文明、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君主专制、封建统治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此问的开放式问题。观点:根据材料二“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来拟定观点。阐述:结合所学从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罗马法平等公正和法律至上的价值等角度来阐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致一总结教训一再失效一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徽。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点: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美国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虽然掌握着政权,但其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中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美国无视这一事实,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试图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结果遭到失败。再如苏联解体后,美国无视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当然也未能如愿。……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欧洲,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无视中国国情,将在苏联和欧洲推行的政策拿到中国来,其失败是必然的。美国要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真正下功夫客观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实,接受现实的中国。示例二:论点: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或挫折,多数是由于美国将意识形态对立摆在了首要位置。如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根本目的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而无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结果国民党战败。此后,美国继续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也以失败而告终。1972年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希望通过市场化改变中国……也就是说始终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美关系一直不顺利,美国所希望的结果,始终也没有出现。其根源就在于美国总是不客观地看中国,因此不能制定出处理中美关系的正确政或战略。(注: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引发误判的原因、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等角度提炼观点。如从引发误判的原因看,我们可以提炼出“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 的论点;从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看,我们可以提炼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合作共赢、求同存异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等等,言之有理均可。其次,选取六次误判的相关史实以说明论点,一般可采取“误判的背景+误判的内容+误判的影响”的模式进行。最后,总结升华,与论点进行呼应。如在论述“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这一论点时,可用“美国要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真正下功夫客观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实,接受现实的中国”这样的陈述进行呼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19世纪初,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大量出现。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二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和《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由此确立了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1916年6月北洋政府成立文官高等典试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分4次进行,3次笔试,1次口试。同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考试前的一种非正式考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此次考试录取194人中许多人未被任用。1919年10-11月举办了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录取行政官员480名和外交官领事官10名。——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和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1)原则: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提高(或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启蒙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科举制的借鉴;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等。(2)特点:选拔方式多样;以立法形式确立,法制化、制度化;考试资格的严格限制;受政局的影响。作用: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南京国民政府和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解析】【详解】(1)原则一问:根据材料“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可知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教育的普及、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科举制的借鉴等角度分析。(2)特点一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和《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由此确立了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可以得出以立法形式确立,法制化、制度化;根据材料“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考试分4次进行,3次笔试,1次口试”“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考试前的一种非正式考试)”等信息,可以得出选拔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此次考试录取194人中许多人未被任用。1919年10-11月举办了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录取行政官员480名和外交官领事官10名”,可以得出受政局影响;根据材料“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参加考试”等信息,可以得出考试资格的严格限制。作用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推动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南京国民政府和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角度回答。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受政治资源所限,中国古代中央只能对基层社会实行一种“间接”管理模式。严密的里甲、保甲等乡里制度就是中央将其政治权力渗入到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府通过他们来确保中央对基层社会的严密控制,并抑制其他地方势力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日益壮大的宗族组织与士绅阶层是官府必须面对的挑战。保甲制度事实上很难凌驾于地方权势之上。古代官府在承认宗族等民间组织对地方管理的基础上,尽量将其纳入到保甲制中,在宗族势力较盛的地方设立族正、族甲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就能发挥低层次的社会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并在某种程度上与政府述成一种默契——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随着卫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摘编自张海鹏、徐蓝总主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基层治理的举措及其意义。【答案】(1)特点:中央间接控制;以乡里制为主要组织形式;严密控制;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官民合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措施:颁布法律,确立自治市管理;划分城市社区,发挥社会力量。(言之成理即可)意义: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调动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中央只能对基层社会实行一种间接管理模式”可分析出中央间接控制;根据材料“严密的里甲、保甲等乡里制度就是中央将其政治权力渗入到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可分析出以乡里制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材料“官府通过他们来确保中央对基层社会的严密控制”可分析出严密控制;根据材料“保甲制度事实上很难凌驾于地方权势之上。古代官府在承认宗族等民间组织对地方管理的基础上,尽量将其纳入到保甲制中,在宗族势力较盛的地方设立族正、族甲等”可分析出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根据材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就能发挥低层次的社会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并在某种程度上与政府述成一种默契”可分析出官民合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英国颁布法律”可分析出颁布法律,确立自治市管理;根据材料“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可分析出划分城市社区,发挥社会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2 05:5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759.7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