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大意是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虽然各个朝代不同,但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所述相权削弱趋势相符,可以印证材料观点,C项正确;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是为了加强对朝廷百官的监督与控制,与宰相制度无关,排除A项;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与材料中“相权不断削弱”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是相权不断削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大宪章》的规定,臣民可对其进行制裁。由此可知《大宪章》()A.是限制王权的法律手段B.逐步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确立C.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D.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题意可知,国王如果违反《大宪章》中的规定会受到制裁,说明《大宪章》限制了王权,是限制王权的法律手段,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了对王权的限制,并不能体现逐步推动等级君主制的确立,更没有体现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C项;《大宪章》主要是限制了王权,并没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排除D项。故选A项。3.1944年版画《村选大会》(如图)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此美术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A.中共人民民主政权尝试B.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1944年,为全面抗战时期,会议内容为村选大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主建设上的探索,C项正确;中共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是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排除A项;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主要表现为三三制原则,材料内容为村选,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成立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至明朝(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为明朝的赋税制度;③“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④“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为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5.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对雅典法律有如下记录:“如果一个人怕一个无罪的奴隶把他所做的非常坏且不光彩的行为传出去而把他杀了,那么此人必须受到审讯,就像他杀了一个公民。”这一规定反映了雅典() A.国家治理的人道色彩B.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C.界限模糊的身份认同D.步入衰落的奴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法律规定如果随意杀害奴隶将要受到如同杀死公民一样的审讯,说明雅典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的人身权利,这是国家治理人道色彩的体现,A项正确;在雅典,奴隶和公民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雅典十分强调身份差异,奴隶、自由民的身份界限是明确的,排除C项;对奴隶权力的保护,并不等于奴隶制度在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6.唐朝末年的韦昭渡,属京兆韦氏,咸通进士。却被宦官田令孜讥讽为“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至于裴枢,出自“代袭冠冕”的河东著族闻喜裴氏,咸通进士。更只被军阀朱温及其心腹视为“衣冠宿望难制者。”材料表明士大夫群体()A.构成资质令人瞩目B.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C.对品第的维护和自矜D.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衣冠宿望难制者。”可知唐末两个高门士族成为进士,却或被太监嘲笑或被军阀嘲笑,一方面反映出高门大姓已经不被社会重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士大夫群体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B项正确;门第观念兴盛是在东汉,到唐代只能是落日的余晖,排除A项;对品第的维护已经不再发挥效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大夫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在英国,其内部纪律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如文官不得兼任议员,也不得作为议员候选人或为议员候选人从事竞选活动,除非先辞去文官职务;不得参加政党,担任政党政治机构官员,或为政党从事政治活动。这些规定()A.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热情C.避免了官员的推诿扯皮D.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不得 参加政党”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这些规定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A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而非是为了提高官员的参政热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防止官员推诿扯皮的相关论述,无法凭材料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英国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保障国家正常的运转,而非是为了保证政党活动不受干扰,排除D项。故选A项。8.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或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2年9月1日(中国)。根据材料“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未体现党管干部原则,排除B项;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不是整顿官僚主义作风,排除D项。故选A项。9.如表反映出宋至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项目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引经注律B.儒学的世俗化趋势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D.教化与法律逐渐合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等信息看出,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中越来越多的渗透了儒学教化的内容,反映了教化与法律的合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都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不能说明儒经成为法律注释,排除A项;儒学的世俗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律成为教化素材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设立于公元前376年的裁判官是罗马的司法长官,裁判官可在退职后进人元老院。裁判官在任职期间将自己的施政方针、办案准则或程式等通过告示来公之于众,从而创造、变通或解释法律规则,形成新的司法实践规范。据此可知,罗马裁判官()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B.推动了古罗马成文法的诞生C.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求D.体现了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据材料可知,罗马裁判官可以通过告示,形成新的司法实践规范,这有利于提升罗马法律的灵活性,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这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裁判官在退职后可进入元老院,由于是贵族出身,因此裁判官并不能限制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排除A项;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材料时间为公元前376年,此时古罗马成文法早已诞生,排除B项;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表现为对文本与程序的尊重,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灵活性,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A.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B.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教会学校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十诫”内容来告诫,规范人的言行,可以说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开设学校以道德伦理为教育内容,带有教化目的,实质上体现出一种世俗化,因此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一说法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2.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题目设问“集中体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13.英国在宗教改革中改用英语为正式语言,代替教会历来使用的拉丁文,1611年出版了钦定版英语《圣经》,在教会内使用。荷兰于1637年规定用荷兰语的“国定版”《圣经》,在荷兰共和国内推进语言标准化以及荷兰语的普遍应用。英、荷两国的做法A.促进了新教观念的传播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C.增强了居民的宗教意识D.瓦解了天主教会的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用英语为正式语言,代替教会历来使用的拉丁文”、“用荷兰语的“国定版”《圣经》,在荷兰共和国内推进语言标准化以及荷兰语的普遍应用” 等信息可以看出,英荷等国通过民族语言来解读《圣经》,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教观念,排除A;材料不是要增强宗教意识,排除C;D项不是主旨,排除。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可以自由行使领土权,确立了国家主权观念,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②④正确,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宗教改革无关,也无法消除德意志内部的纷争,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5.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考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排除。16.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中数字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而此时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结合所学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我国选择“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造成的。故本题选B。A项错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中美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美国商品大量地充斥中国的市场;C项错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应该是向一切国家开放的,不可能只是向苏联开放;D项错误,苏联不是发展中国家。【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二、非选择题17.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材料二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材料三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和措施?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答案】(1)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标志:《唐律疏议》。体系:律、令、格、式。(2)基本特征: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局限性: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等。(3)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原因:根据“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体系:中华法系包括律、令、格、式。【小问2详解】基本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局限性:根据所学,可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等分析总结。【小问3详解】可从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等角度进行总结,言之成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中国而言,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重大变动,促使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这个变动,中国从苏联控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中摆脱出来,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对“中间地带”的重新认识,与某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接触,以及最后对中美关系作出的新判断,都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现实主义因素被肯定、被坚持的过程。这个变动后,在大约5年时间里,中国同时与美苏两强的军事威胁相对抗。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在处理大国关系时,中国领导人强调,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稳定和发展周边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新的、最重要的发展是建立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形成了“上海五国组织”。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保持中国西北边陲的稳定和安宁。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所发展。除传统的双边机制外,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多边机制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磋商和配合,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正在着手解决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在国内已转向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互利的经贸关系,进行有效的对外援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重大变动”,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对外关系的新趋势。【答案】(1)重大变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影响:中国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缓和同西方国家关系,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新趋势: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稳定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外交发展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重大变动,据材料一“通过这个变动,中国从苏联控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中摆脱出来,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所学可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上独立自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中国从苏联控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中摆脱出来,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可知,中国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据材料一“对‘中间地带’ 的重新认识,与某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接触,以及最后对中美关系作出的新判断”,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缓和同西方国家关系,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据材料二“在处理大国关系时,中国领导人强调,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可知,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据材料二“稳定和发展周边关系”可知,稳定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据材料二“形成了‘上海五国组织’。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保持中国西北边陲的稳定和安宁”可知,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据材料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所发展”“在国内已转向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互利的经贸关系,进行有效的对外援助”可知,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整合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对外关系的新趋势是外交发展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2 05:3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141.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