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6届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共6页。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3、第Ⅱ卷答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上,否则视为无效。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等填写清楚。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混合性B.独特性C.单一性D.多元性2.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A.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B.云南省出土的元谋人化石C.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D.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3.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出现B.阶级对立的产生.C.国家机器的形成D.生产能力的提高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A.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B.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C.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D.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5.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B.维护井田制度C.实现富国强兵D.宣传儒家思想 6.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A.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B.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C.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D.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7.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以上举措(    )A.消除了社会动荡B.确立了官僚政治C.促进了君主集权D.实现了富国强兵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A.钳制了人们的思想B.巩固了政治统一C.激化了阶级矛盾D.强化了君主专制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但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一变化表明()A.礼乐制度完全崩溃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C.天下一统格局形成D.华夷文化冲突消失10.有人把先秦诸子的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学派(   )A.儒、法、道、墨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11、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各诸侯国的统治B.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D.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12.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 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1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实施汉承秦制C.实行休养生息D.颁布“推恩令”14.东汉时期,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该民谣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东汉中央集权非常强大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士族门阀对皇帝言听计从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15.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的品级,通常比较低下。《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提拔严助为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  )A.以小御大,以内御外B.集体决策,集思广益C.加强监督,防止腐败D.内重外轻,加强皇权16.东汉末年,瘟疫横行,年年战乱。这些状况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上述诗句(  )A.批判了士族当权的黑暗腐败B.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C.有利于巩固曹魏政权的统治D.奠定了田园派诗歌风格的基础17.如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据表可知,汉朝边疆治理(     )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题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A.呈现出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B.指导思想是修文偃武守在四夷 C.方略是镇抚相济和以政立教D.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18.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19.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20.史料记载,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仅北魏一朝的民族通婚就有121起,这其中又以鲜卑与汉联姻占绝大多数。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 )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2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22.唐高祖武德年间,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供宰相集体议事;高宗永淳年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政事堂被纳入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将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和礼部等机构引人中书门下,此后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变迁()A.服务于君主专制B.强化了中央集权C.扩大了统治基础D.使相权合三为一23.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A.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C.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D.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24.“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体现出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25.唐朝诗人孟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26.《全唐诗》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体现了科举制()A.进士科备受重视B.仅有明经和进士两科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27.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9%邯寿寿13144202433.6%郭玄昉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28.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如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代出现了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僧一行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等等。这表明该时期中国科技(  )A.在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B.是集体智慧的结晶C.已经具有近代化发展趋势D.注重总结前人经验29.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92篇,其中饮食烹饪有25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脯腊、做酥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社会生活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任技术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30.唐代文学家韩愈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来称颂李杜及其诗文。其中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篇被后人称颂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  )A.雍容华美的盛唐气象B.唐朝由盛转衰时民众的离乱和漂泊C.唐末黄巢起义的动乱D.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31.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B.租调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32.北宋初期,统治者在地方设“四监司”,又在州一级增设通判。这样做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节约财政开支D.减少决策失误33.“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知识阶层人口较前众多,社会基盘较前广大,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由此可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原因有(  )①统治者的崇文国策②知识分子社会基盘扩大③理学教育普及④印刷技术的提高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4.熙宁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青苗法,司马光对此批评道,"不问民之贫富".而强行“抑配”(摊派),“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司马光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青苗法的执行将会(  )A.转嫁财政危机B.激化社会矛盾C.削弱中央权威D.遏制土地兼并35.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官、职、差遣分离的实质是(  )A.缓和阶级矛盾B.强化专制皇权C.扩大统治基础D.解决武将专权36.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D.适当地放松人身控制37.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意在(  )A.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B.推行蒙汉民族分治统治政策C.便于管理空前广阔的疆城D.打破山川便利消除地方割据 38.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这反映了西夏文字(  )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39.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B.西藏行省C.巡检司D.宣政院40.据《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以中国自居。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文化认同增强D.各民族习俗趋于一致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41题21分、42题19分,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9分) 4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材料二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8分)(3)(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分) 2026届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DCDACCCBBD11121314151617181920DCCDABDDAC21222324252627282930CABBBABAAB31323334353637383940DAABBCDADC41.(1)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9分,答对3点即可)(2)汉武帝: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9分,答对3点即可)思想上: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3分)42.(1)变化:内迁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汉民族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4分)(2)原因: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4分)意义: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4分)(3)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4分)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解析】(1)变化:从图一的内容可得出内迁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图二主要涉及饮食,可得出汉民族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2)原因:根据“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得出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3)特点:根据“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得出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7:30:03 页数:9
价格:¥2 大小:424.4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