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宜城一中枣阳一中曾都一中襄阳六中南漳一中河口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B.多元一体C.独树一帜D.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文明的起源信息,无法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体现不出独树一帜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2.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王权实现了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神灵主宰商朝的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可知,商代,王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说明商代神权与王权结合紧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王权与神权的关系,并不是权力大小,也无法得出神灵主宰商朝的政治,排除CD项。故选A 项。3.周幽王宠幸褒姒,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诸侯因之反叛,杀幽王拥立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原因是()A.周王室逐渐式微B.诸侯势力日益膨胀C.周幽王行为荒唐D.幽王破坏了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诸侯因之反叛,即诸侯反叛的原因是周幽王废嫡立幼,破坏了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项正确;周王室式微以及诸侯势力的膨胀是从中央和地方实力角度分析,而非制度层面的分析,排除A、B项;周幽王的行为属于个人因素,不属于制度层面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某思想家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该主张体现了A.儒家效法先王,实行“仁政”B.法家倡导与时俱进,实行变革C.墨家向往和平,倡导“非攻”D.道家呼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答案】B【解析】【详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体现是法家进行社会变革的主张,说明治理国家要与时俱进,实行变革,故选B;材料主张是法家思想,与儒家、墨家和道家不符,排除ACD。5.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请你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其中最为恰当是()成语典故问鼎中原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孰不可忍鲁卿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天子礼)奏乐舞蹈,孔子谓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南门立木(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A.社会变革B.诸侯纷争C.礼崩乐坏D.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问鼎中原”可知,描述的是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信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描述的是孔子怒斥鲁卿季孙氏僭越周礼的信息;“南门立木”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取信于民,推行变法的信息。由此可见,这些成语反映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纷争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礼崩乐坏的现象与题干“南门立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是“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妻曰嗛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子小女子驼臣(奴隶)曰聚伍长(职务)注:户人指户主。女子即女性。小、大,为课役身份的标志。蛮强、□、驼、聚均为人名。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A.不利于家庭和睦B.减轻了农民负担C.缓和了阶级矛盾D.便利于赋役征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里耶秦简户籍簿”,可以看出,秦朝对地方户籍管理较为严格,涉及家庭情况、爵位等信息,有利于赋役征收,D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户籍与家庭和睦之家的关系,排除A项;仅从户籍薄中,并不能得出农民负担的状况,排除B项;户籍管理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汉书·食货志上》曰:“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A.实行“与民休息”B.实行盐铁官营C.施行严刑峻法D.确立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汉初,天下初定,百姓流离失所, 天子的座驾都是数量不完整的马匹,说明汉初亟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休养生息,A项正确;盐铁官营指政府加强对盐铁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天下初定,并不是适合施行严刑峻法,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独尊儒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2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七国之乱”的爆发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C.“八王之乱”的兴起D.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这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B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B项;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9.梁启超曾经说,“战国以后至今日”间的一段时代,社会阶层被区分为界限森严的高门、寒门、役门、吏门,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有霄壤之别。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史实是()A.焚书坑儒B.文景之治C.黄巾起义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士族制度下等级森严,导致出现了材料中的“高门、寒门、役门、吏门”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东晋时期,当时门阀士族政治达到顶峰,而淝水之战正处于这一时期,D项正确;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排除A项;文景之治发生在汉初,排除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唐代,排除C项。故选D项。10.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官品评人物必看三个内容: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曹魏初创九品中正制意在()A.重在笼络地方世族B.确保选官公平公正C.巩固曹魏统治需要D.为了统一道德规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合所学,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 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是曹魏巩固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创制初期,也看中才能品德,这显然是出于政治需要,而非笼络地方世族,排除A项;确保选官的公平公正是通过规范考试程序来实现的,而非依据门第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九品中正制并没有统一道德规范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符合该趋势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并建立政权,中原汉族由于战乱迁往南方,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仍是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秦汉时期,中原政局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迁徙状况,排除B项;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并未出现上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最符合以上观点的史实是()A.开创科举制B.开凿大运河C.征讨高句丽D.建东都洛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当时耗费了大量民力,但是对于后世而言,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经济,推动了运河沿岸的发展,“罪在当代、利在千秋”,B项正确;开创科举制在当时也是有利的,排除A项;征讨高句丽、建东都洛阳并没有“利在千秋”,排除C、D项。故选B项。13.历史文物往往存在关联,下图两件文物存在关联的依据是唐代()图1:地中海东北岛屿出土的古希腊时期文物——戴狮头盔持棒的赫拉克利斯像。 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戴兽头盔持器物的武士俑。A.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B.陆路丝绸之路因战争而中断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学者认为以上文物存在关联,......图1古希腊时期文物......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交流发达,其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材料中,古希腊出土的文物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在形状,服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在唐代时期,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中有地中海的出土文物,这不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排除A项;唐代国力强盛,丝绸之路是畅通的,排除B项;通过材料中文物的关联性,无法判定是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4.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B.缓和了各部门间的矛盾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削弱了封建君主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可知,原有的三省体制之下,中书和门下两省的长官发生较多的龃龉扯皮之事,所以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设置政事堂,A项正确;“各部分”,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行政效率的影响,并没有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封建君主权力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了唐朝()A.儒学失去正统B.三教融合趋势C.道教突破发展D.佛教最受尊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及 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下,三教融合趋势,B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儒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道教突破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佛教最受尊崇,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共4小题,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计55分。16.[中国古代“大一统”]材料一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材料二秦朝统治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代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一统”的理论和实践。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地方政权组织,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来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哪一制度促成作者所说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指出该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理论在地方政治上的运用,并分析秦汉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意义。【答案】16.制度:分封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17.运用:秦始皇,中央开创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在中央,加强君主专制,重用身边侍从等人员,改变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局面;在地方,颁布“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官制,影响后世深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第一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及所学可知,分封制促成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第二问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促使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第一问运用:根据材料二“秦朝统治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代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开创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中央,加强君主专制,重用身边侍从等人员,改变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局面;在地方,颁布“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但秦代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根据材料二“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地方政权组织,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根据材料三“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及所学可得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确立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官制,影响后世深远。17.[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图1图2图3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南朝刘宋)……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沈约《宋书》(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经济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答案】17.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关系的变化,由努力和奴隶主的关系演变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18.成就:社会安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大;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原因: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根据材料“记载田租的竹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变化,由努力和奴隶主的关系演变为地主和农民 的关系。【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成就:根据材料“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社会安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大;根据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等。18.[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材料一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二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材料三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8.方式: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流向边疆;北民南迁;汉化改革。19.特点: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统一和控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方式:根据材料“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可知,少数民族内迁;根据材料“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可知,中原汉族流向边疆;根据材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可知,北民南迁;根据材料“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可知,汉化改革。【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可知,以和为主;根据材料“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可知,因俗而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统一和控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19.[中国古代社会转型:量变与质变]材料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从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时期(春秋战国、隋唐)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点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私田增多;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出现个体小农经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经济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第二,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走向统一。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 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或者答: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示例二论题:唐宋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论述: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封建社会形态,其社会转型表现为量变。首先,在政治领域,选官制度上科举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这发展了文官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其次,在经济领域,农业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宋代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转为雇募制;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完成;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城市布局逐渐突破了市坊制;金融领域出现了纸币等,但是小农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辅助和补充。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伴随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领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总之,唐末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繁盛时期,尽管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一种量变。示例三论题:明清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论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出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但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首先,政治方面,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族关系上,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其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贸方面,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刺激资本扩张,促成工业革命的契机。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并未成为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小说兴起,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使文学更加大众化,深入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潮流。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型中的量变。【解析】【详解】本题为观点说明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首先通读材料可知,材料提出了两种社会转型的观点,即广义的社会转型和狭义的社会转型,并对其进行了阐述,题干给出三个限定时期要求从中任选一个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然后立论,选择题干中的任一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判断其属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转型,确定自己的论题;接着论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反面展开,注意史论结合;最后结论,即总结得出所定论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5:00:03 页数:11
价格:¥2 大小:152.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