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层层实施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明确、严格的等级,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C项正确;夏朝时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制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是战国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思想主张思想家"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荀子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B.阶层流动性加快C.主体意识走向觉醒D.尚贤观念的强化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可得出三位思想家都在主张人应该积极作为,修炼自己,勇担重任,成为圣人,以保障能够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中展现出自己的一番作为,可见这一时期的士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自我牺牲精神,因而体现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走向觉醒,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们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4.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 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5.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D.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初步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北周武帝改革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民安乐,这为北周统一南北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北周的改革有助于南北统一,当时南北已经是分裂状态,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周改革的意义,与农民的负担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6.有学者说:“隋代大运河的出现不是炀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隋朝时期()A.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国家统一国力强盛C.南北文化认同日益深化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并不完全出于自己的私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社会对沟通南北联系通道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最终推动了大运河的诞生,A项正确。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秦汉时期国家也长期处于大一统。排除B项;秦汉以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认同日益深化,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排除C、D两项。故选A项。7.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有强大的吸引力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率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文化特色,没有体现唐朝对周边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8.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在奏议中指出,“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这表明两税法()A.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C.资产计算方式存弊端D.瓦解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可知,陆贽认为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准确计算资产,即资产计算方式存在弊端,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产计算的困难,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两项;“瓦解了重农抑商政策”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9.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吸取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B.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C.为应对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守内虚外”、“文武制衡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产生于总结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其“本”植根于经历动乱、戒惕动乱的土壤中,其“源”至少需要追溯至晚唐 五代,A项正确;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是推崇“祖宗之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守内虚外”可见主要原因不是应对政权并立的威胁,排除C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是推崇“祖宗之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0.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使宋朝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马和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D项正确;据材料“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可见日常交通不用马匹,可见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有基本常识,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1.金朝统治者十分崇拜孔子,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各种官员。除了尊重孔子,重视孔子的子孙之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同时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来教育、录用官员。这反映出金()A.崇尚正统观念B.步入文明时代C.彻底推行汉化D.民族隔阂消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说明女真与汉族在文化上已经具有了诸多的共同性,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出金朝统治者崇尚正统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2.阅读元朝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民族政权并立阻隔东西交通B.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C.行省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据题干可知,一些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省制,因此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D项正确;宋朝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而元朝实现全国的统一,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汉朝时期新疆接受中央的管辖,排除B项;行省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排除C项。故选D项。13.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与北方的蒙古关系友好,南方开海禁、通商,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不是思想,排除B项;“农耕经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有学者研究明朝的历史时,指出:“明代的中国……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囿于空洞的天朝上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下列能够支撑此观点的史实有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②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卷 ③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④禁止东南民间海上贸易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囿于空洞的天朝上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并结合所学可知能够支撑材料观点的是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④禁止东南民间海上贸易,A项正确;②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卷体现一定的公平性,与材料“一味保守中国文化”不符合,②错误;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合,③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5.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16.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可知,利玛窦高度赞扬孔子,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传教士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 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特征,这有助于减少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选官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借鉴中国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威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应对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而采取了哪些对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答案】(1)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降低王国官员地位: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2)创新:建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影响: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详解】(1)对策:根据材料“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根据材料“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可知降低王国官员地位;根据材料“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可知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2)创新:根据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知建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 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可知改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科举制。影响:根据材料的制度创新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央、对地方、对整个社会发展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以降,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儒释道鼎足局面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后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摘编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材料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这一时期,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隋代儒生王通毕生续作六经,为周孔之道的复兴呼号,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建王道政治的思想,探讨了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研究了性情善恶等问题。至唐中后期,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发展状况:佛教、道教兴盛;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思想界较为活跃;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2)表现:名家辈出;著述丰富;思想家提出了不少新创见;儒经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原因:佛道两教的刺激;儒士的努力;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对佛道思想的批判与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可分析出佛教、道教兴盛;根据材料“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可分析出儒学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其正统地位仍得到维持;根据材料“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 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可分析出儒释道三教并行,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思想界较为活跃;根据材料“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可分析出唐中期以后儒学逐渐复兴。【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表现:根据材料“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可分析出名家辈出;根据材料“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可分析出著述丰富;根据材料“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可分析出思想家提出了不少新创见;根据材料“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可分析出儒经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原因:根据材料“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可分析出佛道两教的刺激;根据材料“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可分析出儒士的努力;根据材料“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可分析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可分析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与借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 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2)表现:农产品成为商品;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了商帮;商人资本雄厚。影响: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传统的抑商思想受到冲击)【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可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得出,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根据材料一“……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可得出,坊市制度的瓦解;根据材料一“……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二“……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可得出,农产品成为商品;根据材料二“……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可得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根据材料二“……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可得出,出现了商帮;商人资本雄厚。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可得出,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根据材料二“……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可得出,贱商观念开始改变(传统的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2:20: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157.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