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0

2/40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2.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运输葡萄糖的过程。其中GLUT2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Na+/K+-ATPase是钠/钾-ATP水解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载体和Na+/K+−ATPasc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GLUT2运输葡萄糖时,需要与其结合,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小肠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肠腔液和组织液D.图中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小肠上皮细胞时能量来自K+电化学势能和ATP的水解3.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疾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无机盐含量上升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4.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5.咖啡中含有天然兴奋剂咖啡因,这就是咖啡会上瘾的原因。当你摄入咖啡因时,它会在进入大脑之前迅速被你的肠道吸收。一旦到达那里,它就会对你的脑细胞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咖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腺苷,腺苷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放松作用的分子。咖啡因能够结合大脑中的腺苷受体,阻断它们并防止腺苷与它们结合而产生疲倦感。反过来,被阻断的受体会刺激其他天然兴奋剂的释放,并让其中一些,如多巴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警觉性并减少了疲劳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持续地摄入咖啡因可能会使脑细胞产生更多的腺苷受体,以此来补偿被咖啡因阻断的受体B.突然切断咖啡因的供应会突然让大脑留下大量自由受体供腺苷结合,从而产生强烈的疲倦感C.除了咖啡因在大脑中引起的变化让人上瘾,喝咖啡产生的积极的感觉也会鼓励人重复这一行为D.咖啡因可以防止脑细胞发出累了的信号,同时使你的身体释放其他天然兴奋剂并减弱其效果6.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适宜刺激条件下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Na+、K+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1所示(外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内向电流则相反)。用TTX和TEA两种物质处理细胞后,得到的跨膜电流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点时Na+停止内流,动作电位达到峰值B.图1中,ab段正离子内流需要消耗ATPC.TTX物质可能作用于K+通道,抑制K+的外流D.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是同种离子跨膜流动的结果7.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遍会增加,这与体内尼古丁减少相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并进入POMC神经元,使其产生动作电位B.尼古丁会使POMC神经元、“饱腹感”神经元依次兴奋,导致食欲下降C.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增加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定向运输作用于靶细胞8.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是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突触后膜B.信息分子C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C.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D.信息分子D、E发挥作用后就失活9.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下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引起的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10.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B.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C.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D.NK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免疫细胞11.PD-1蛋白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当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能迫使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可作为APC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I与PD-L1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D.正常细胞膜上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12.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如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B.细胞4合成物质a的过程中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和线粒体C.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13.土壤中水分分布会影响侧根形成。土壤水含量高时,生长素由根系外侧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往内侧细胞流动,启动侧根形成。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胞间连丝提供了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通道B.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导致内侧细胞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根的形成C.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在干旱时有利于侧根形成D.上述机制避免了干旱时物质和能量的浪费14.在四个暗箱中培养蚕豆幼苗,暗箱的开孔和光线射人情况如图1所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择①③进行实验,可探究蚕豆茎生长方向与重力的关系B.选择①②进行实验,可比较重力和单侧光对蚕豆茎生长方向影响的大小C.③中幼苗出现顶端优势现象时,若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D.④中幼苗出现向光弯曲生长时,若伸长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2m15.长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长于临界值,短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短于某临界值。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的光照和黑暗时间处理植物甲和植物乙,结果如图所示。(注:空白表示光照,黑色表示黑暗,长短表示时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1~2组可判断甲、乙分别是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B.根据5~8组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长度C.若要甲提前开花,可在白天进行短暂暗处理或缩短日照时间D.若要乙提前开花,可在夜间进行闪烁光处理或延长日照时间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16.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17.深度睡眠调节过程中,睡眠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BF )释放的腺苷抑制觉醒神经元(交感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副交感神经元)使瞳孔缩小。图1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图2是能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一觉醒周期中BF胞外腺苷水平变化的一种腺苷传感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B.腺苷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上的不同受体结合C.可以促进AK的活性可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D.腺苷与传感器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18.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其中GLP-1是小肠上皮中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降低食欲等多种功能。GLP-1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N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M细胞为胰岛B细胞,激素N为胰岛素,靶细胞只是脂肪细胞和肝脏细胞B.静脉注射葡萄糖时血浆中激素N含量较低的原因是L细胞分泌的GLP-1不足C.L细胞分泌GLP-1后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抑制胃排空的过程属于体液—神经调节D.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经过相同时间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趋于正常水平19.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实现免疫防御的功能C.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20.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某科研小组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植株和ABA缺失突变体植株,进行适度干旱处理,并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时加适量的ABA,不利于突变体的生长B.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植株根的作用与对茎叶的作用相反C.干旱条件下,ABA的合成量增多有可能会减少植物蒸腾失水D.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21.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 题:(1)机体在________产生痒觉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__,有效__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22.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空腹时,血糖物质的量浓度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______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它是由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与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关系,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_________(升高、下降),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4)图2所示的GLUT4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②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5)“苏木杰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现象,血糖变化情况如图2,它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的夜间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使得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导致晨起血糖反跳性升高。23.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a为_____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其意义是可以_______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_____。(2)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人体中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和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降到正常,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皮肤血流量增多和汗液分泌增多。(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 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①________发热乙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退热丁②________发热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24.肝脏是个特殊的免疫耐受器官。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存在高表达抑制性受体(TIGIT分子),其与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无损伤产生。为研究TIGIT分子在HBV免疫耐受维持中所起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HBV侵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____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凋亡。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TIGIT分子能识别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科研人员利用乙肝病毒携带小鼠(乙肝模型小鼠)进行了实验,实验组注射抗TIGIT的单抗,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其他抗体,结果证明抗TIGI的单抗能够发挥阻断作用。抗TIGIT的单抗能够阻断TIGIT分子通路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研究TIGIT阻断后对肝脏免疫耐受影响,研究人员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结果如图。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①图示结果可说明第____________组小鼠的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②图中结果可说明第____________组小鼠肝脏发生了损伤。推测该组肝脏受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1)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在a浓度的NAA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______(填“能”或“不能”)生长;甲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NAA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3)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4)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______(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5)该科研小组用一未知浓度的NAA溶液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为Y1,从图丙中可查到与Y1对应的两个NAA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NAA的真实浓度,科研人员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并重新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葡萄茎段侧芽生长量为Y2。请预测Y2与Y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详解】A、据图可知,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此图可以说明细胞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B正确;C、③组织液→②淋巴受阻时,更多的水会停留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D。2.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运输葡萄糖的过程。其中GLUT2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Na+/K+-ATPase是钠/钾-ATP水解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载体和Na+/K+−ATPasc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GLUT2运输葡萄糖时,需要与其结合,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小肠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肠腔液和组织液D.图中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小肠上皮细胞时能量来自K+电化学势能和ATP的水解【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Na+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而葡萄糖通过该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由Na+顺浓度梯度运输时的电化学势能提供;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葡萄糖载体和Na+/K+ATPase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基因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B、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所以GLUT2运输葡萄糖时,需要与其 结合,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B正确;C、小肠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肠腔液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由图可知,Na+通过Na+/K+ATPase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出小肠上皮细胞,消耗的能量由钠-钾ATP水解酶水解ATP提供,D错误。故选B。3.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疾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无机盐含量上升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答案】C【解析】【分析】全身水肿说明组织液增加,尿血说明血细胞通过肾小球过滤到了肾小囊中;尿蛋白说明肾小球的滤过性增加,导致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会被过滤到肾小囊中。【详解】A、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B、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故选C。【点睛】4.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答案】B【解析】【详解】A、气味分子(化学信号)导致膜电位发生变化(电信号),A正确;B、Na+通道开放前后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B错误;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如膜上面的糖蛋白受体)、催化(如题目中的腺苷酸环化酶)和运输(如膜上面的的载体)功能,C正确;D、嗅觉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B。5.咖啡中含有天然兴奋剂咖啡因,这就是咖啡会上瘾的原因。当你摄入咖啡因时,它会在进入大脑之前迅速被你的肠道吸收。一旦到达那里,它就会对你的脑细胞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咖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腺苷,腺苷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放松作用的分子。咖啡因能够结合大脑中的腺苷受体,阻断它们并防止腺苷与它们结合而产生疲倦感。反过来,被阻断的受体会刺激其他天然兴奋剂的释放,并让其中一些,如多巴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警觉性并减少了疲劳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持续地摄入咖啡因可能会使脑细胞产生更多的腺苷受体,以此来补偿被咖啡因阻断的受体B.突然切断咖啡因的供应会突然让大脑留下大量自由受体供腺苷结合,从而产生强烈的疲倦感C.除了咖啡因在大脑中引起的变化让人上瘾,喝咖啡产生的积极的感觉也会鼓励人重复这一行为D.咖啡因可以防止脑细胞发出累了的信号,同时使你的身体释放其他天然兴奋剂并减弱其效果【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咖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腺苷,可以解除疲倦感的原因是咖啡因能够结合大脑中 的腺苷受体,阻断它们并防止腺苷与它们结合而产生疲倦感,同时被阻断的受体会刺激其他天然兴奋剂的释放,并让其中一些如多巴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警觉性并减少了疲劳感,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由题意可知,持续地摄入咖啡因可能会使脑细胞中更多的腺苷受体和咖啡因结合,推测持续地摄入咖啡因可能会使可能会使脑细胞产生更多的腺苷受体,以此来补偿被咖啡因阻断的受体,A正确;B、由题意可知,咖啡因能够结合大脑中的腺苷受体,若突然切断咖啡因的供应,会突然让大脑留下大量自由受体供腺苷结合,从而产生强烈的疲倦感,B正确;C、由题意可知,咖啡因在大脑中引起的变化会让人上瘾,除了这点外,喝咖啡产生的积极的感觉也会鼓励人重复这一行为,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咖啡因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腺苷,可以解除疲倦感的原因是咖啡因能够结合大脑中的腺苷受体,阻断它们并防止腺苷与它们结合而产生疲倦感,故咖啡因可以防止脑细胞发出累了的信号,同时被阻断的受体会刺激其他天然兴奋剂的释放,增强咖啡因的作用效果,D错误。故选D。6.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适宜刺激条件下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Na+、K+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1所示(外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内向电流则相反)。用TTX和TEA两种物质处理细胞后,得到的跨膜电流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点时Na+停止内流,动作电位达到峰值B.图1中,ab段正离子内流需要消耗ATPC.TTX物质可能作用于K+通道,抑制K+的外流D.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是同种离子跨膜流动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 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图1中,c点时坐骨神经纤维的内向电流为0,即钠离子内流停止,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膜电位大于0mV,A正确;B、ab段是发生内向电流,是阳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流动,即Na+内流,为协助扩散的过程,不消耗ATP,B错误;C、分析图2可知,TTX物质抑制了内向电流,即神经细胞膜上Na+内流,C错误;D、根据题意,适宜刺激条件下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是由于Na+、K+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D错误。故选A。7.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遍会增加,这与体内尼古丁减少相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并进入POMC神经元,使其产生动作电位B.尼古丁会使POMC神经元、“饱腹感”神经元依次兴奋,导致食欲下降C.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增加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定向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促进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详解】AB、据图可知,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尼古丁受体结合,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尼古丁与其受体不进入POMC神经元,然后导致“饱腹感”神经元兴奋,引起食欲下降,A错误,B正确;C、图中显示肾上腺分泌的物质能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戒烟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减 少,C错误;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并非是定向的,D错误。故选B。8.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是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突触后膜B.信息分子C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C.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D.信息分子D、E发挥作用后就失活【答案】A【解析】【分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详解】A、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B、信息分子C是二氧化碳,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B正确;C、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C正确;D、信息分子D、E为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D正确。9.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下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引起的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机体缺水或摄食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运输至垂体后叶储存,需要时由垂体释放,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详解】A、图示为抗利尿激素促进肾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水分子是通过被动运输的途径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向渗透压大的一方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B、抗利尿激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引起的,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据此可知,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C正确; 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正确。故选A。10.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B.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C.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D.NK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免疫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2)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正确;B、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C、NK细胞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通过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C。11.PD-1蛋白是存在于许多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是免疫中的一种“分子刹车”,当人体正常组织细胞膜上的PD-L1与PD-1结合会促进被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凋亡,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机制,但当癌细胞产生的PD-L1与PD-1结合,能迫使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过早进入凋亡阶段,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 免疫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癌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可作为APC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I与PD-L1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正常细胞膜上PD-L1与PD-1结合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答案】C【解析】【详解】PD-1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PD-L1抑制剂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分析】A、APC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一些B细胞等,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A正确;B、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PD-1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D、正常细胞膜上PD-L1与PD-1结合,能够使T细胞凋亡,所以可以防止因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而引发自身免疫病的风险,D正确。故选C。12.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如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B.细胞4合成物质a的过程中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和线粒体C.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1表示吞噬细胞,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细胞4表示浆细胞,细胞5表示记忆细胞,物质a表示抗体。【详解】A、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B、细胞4表示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即图中的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分泌过程中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C、②、③抗原呈递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D、细胞5为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13.土壤中水分分布会影响侧根形成。土壤水含量高时,生长素由根系外侧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往内侧细胞流动,启动侧根形成。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胞间连丝提供了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通道B.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导致内侧细胞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根的形成C.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在干旱时有利于侧根形成D.上述机制避免了干旱时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答案】B【解析】 【分析】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详解】A、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通道,说明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可以实现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正确;B、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分析题意可知,内侧细胞生长素浓度升高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干旱时,脱落酸从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流动,使胞间连丝关闭,生长素无法往内侧运输,不形成侧根,故脱落酸合成缺陷突变体由于脱落酸不能合成而不能发生上述过程,有利于侧根形成,C正确;D、胞间连丝可以实现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上述机制在干旱环境中通过抑制胞间连丝的形成减少物质和能量交换,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故选B。14.在四个暗箱中培养蚕豆幼苗,暗箱的开孔和光线射人情况如图1所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择①③进行实验,可探究蚕豆茎的生长方向与重力的关系B.选择①②进行实验,可比较重力和单侧光对蚕豆茎生长方向影响的大小C.③中幼苗出现顶端优势现象时,若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D.④中幼苗出现向光弯曲生长时,若伸长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2m【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由于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最终导致①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②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③植株直立生长,④植株向光生长;图2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详解】A、蚕豆幼苗的茎与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则单一变量是重力,选择①和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A正确;B、据图1中的①②两个装置分析,单一变量是单侧光,可以比较重力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影响程度的大小,B正确; 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c,C正确;D、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④中幼苗出现向光弯曲生长时,若伸长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0-m,D错误。故选D。15.长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长于临界值,短日照植物开花需日照短于某临界值。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光照和黑暗时间处理植物甲和植物乙,结果如图所示。(注:空白表示光照,黑色表示黑暗,长短表示时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1~2组可判断甲、乙分别是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B.根据5~8组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长度C.若要甲提前开花,可在白天进行短暂暗处理或缩短日照时间D.若要乙提前开花,可在夜间进行闪烁光处理或延长日照时间【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通过比较组5和组6,以及组7组8,得出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而组3和组4可确定植物乙为长日照植物;组3和组7对比可得出延长光照或者夜间光照处理可以使植物乙提前开花。【详解】A、植物甲在黑暗较短时不能开花(1组),黑暗较长时能开花(2组),说明是短日照植物,同理,可判断乙为长日照植物,A正确;B、由5和6组实验可知,甲植物在白天进行短暂黑暗处理后开花,在夜间进行短暂光照处理不开花,故影响甲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长度;第8组中较长光照条件下进行短时间黑暗,乙仍然能开花,而7组在夜间短暂照光则开花,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B正确;C、由第6组和第2组的实验结果可知,若要甲提前开花,需缩短日照时间,白天进行短暂暗处理不能达到效果,C错误; D、由第7组和第3组实验可知,若要植物乙提前开花,可在夜间闪烁光处理或者延长日照时间,D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16.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答案】ABD【解析】【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详解】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碱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B、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水杨酸溶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B正确;C、正常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D、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吸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故选ABD。17.深度睡眠调节过程中,睡眠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BF)释放的腺苷抑制觉醒神经元(交感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副交感神经元)使瞳孔缩小。图1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图2是能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一觉醒周期中BF胞外腺苷水平变化的一种腺苷传感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B.腺苷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上的不同受体结合C.可以促进AK的活性可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D.腺苷与传感器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囊泡中的ATP通过胞吐出来被利用,转化为腺苷,而腺苷又可以通过核苷转运体进入囊泡转化为ATP。图2表示腺苷传感器,当腺苷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一侧的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发出荧光。【详解】A、神经递质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B、结合题意“腺苷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使瞳孔缩小”可推测,腺苷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B正确;C、AK可以促进腺苷合成AMP,促进AK的活性进而使ATP合成增加,细胞外的腺苷运进细胞的速率升高,因此细胞外液中腺苷数量减少,而腺苷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因此通过促进AK的活性不可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C错误;D、结合图2可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腺苷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进而使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在被激发后发出荧光,D正确。故选C。18.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其中GLP-1是小肠上皮中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降低食欲等多种功能。GLP-1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N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M细胞为胰岛B细胞,激素N为胰岛素,靶细胞只是脂肪细胞和肝脏细胞B.静脉注射葡萄糖时血浆中激素N含量较低的原因是L细胞分泌的GLP-1不足C.L细胞分泌GLP-1后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抑制胃排空的过程属于体液—神经调节D.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经过相同时间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趋于正常水平【答案】BC【解析】【分析】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详解】A、血糖升高会刺激M细胞分泌激素N,该激素为胰岛素,因此M细胞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A错误;B、与静脉注射相比,口服等量的葡萄糖还会刺激L细胞分泌GLP—1,它能促进M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激素N(胰岛素),因此静脉注射葡萄糖时血浆中激素N(胰岛素)含量较低的原因是L细胞分泌的GLP—1不足,B正确;C、L细胞分泌GLP—1,GLP—1(多肽类激素)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说明与体液调节有关,通过大脑摄食中枢抑制胃排空,说明与神经调节有关,故L细胞分泌GLP—1后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抑制胃排空的过程属于体液一神经调节,C正确;D、根据图2可知,在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的180分钟内,口服葡萄糖组激素N(胰岛素)分泌量大于注射组,血糖下降更快,因此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口服葡萄糖组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最先趋于正常水平,D错误。故选BC。19.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 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实现免疫防御的功能C.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答案】ABC【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图中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A正确;B、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功能,增强了免疫反应,B正确;C、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更多,免疫效果更好,故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以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C正确;D、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与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IL-6、IFN-γ细胞因子不能与相应受体结合,即可能抑制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从而有助于阻止后期病情的加重,D错误。故选ABC。20.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合成。某科研小组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植 株和ABA缺失突变体植株,进行适度干旱处理,并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时加适量的ABA,不利于突变体的生长B.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植株根的作用与对茎叶的作用相反C.干旱条件下,ABA的合成量增多有可能会减少植物蒸腾失水D.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答案】AD【解析】【分析】1、脱落酸: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②作用: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③应用: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2、分析题图:由左图可知,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茎叶长度增加值小于突变体,说明ABA抑制该植物茎叶生长,由右图可知,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根长度增加值大于突变体,说明ABA有助于植物根的生长。【详解】A、据图可知,干旱情况下,ABA抑制野生型幼苗茎叶生长,促进根的生长,这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因此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时加适量的ABA,有利于突变体的生长,A错误;B、由题干可知,突变体不含ABA,野生体含有ABA,由左图可知,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茎叶长度增加值小于突变体,说明ABA抑制该植物茎叶生长,由右图可知,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根长度增加值大于突变体,说明ABA有助于植物根的生长,故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植株根的作用与对茎叶的作用相反,B正确;C、根据题干“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结合干旱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小,可推测干旱条件下,ABA的合成量增多有可能会减少植物蒸腾失水,C正确;D、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根长度增加值大于突变体,故野生型植株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D错误。故选AD。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21.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在________产生痒觉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__,有效__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答案】(1)①.大脑皮层②.不属于③.电信号(神经冲动)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①.兴奋②.抑制(3)①.减弱②.促进痒觉的产生【解析】【分析】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等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小问1详解】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小问2详解】 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22.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如图1所示。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空腹时,血糖物质的量浓度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______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它是由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与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关系,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1,葡萄糖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细胞内ATP/ADP比值_________(升高、下降),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触发Ca2+通道打开,促进胰岛素分泌。释放后的胰岛素经过_____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靶细胞。(4)图2所示的GLUT4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②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5)“苏木杰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现象,血糖变化情况如图2,它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的夜间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使得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导致晨起血糖反跳性升高。【答案】(1)①.3.9~6.1mmol.L-1②.肝糖原的分解(2)①.胰岛B②.拮抗③.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3)①.协助扩散②.升高③.外负内正④.体液(4)①②③(5)①.反馈②.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2、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小问1详解】正常人空腹时,血糖物质的量浓度一般为3.9~6.1mmol.L-1。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去向有氧化分解供能、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小问2详解】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二者存在拮抗关系。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分解,故不能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胰岛B细胞,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细胞内ATP/ADP比值升高。胰岛B细胞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激素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小问4详解】①②若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失,导致胰岛素抗体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不能促进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①②正确;③靶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不足,则GLUT4 的表达量降低,从而导致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血糖升高可能引起糖尿病,③正确;④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会引发糖尿病,④错误。故选①②③。【小问5详解】糖尿病患者服药后致夜间血糖过低,由于机体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恢复服药前水平,出现早餐前血糖过高的现象。23.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a为_____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其意义是可以_______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_____。(2)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人体中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和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降到正常,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皮肤血流量增多和汗液分泌增多。(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①________发热 乙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退热丁②________发热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答案】23.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分级调节③.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④.神经递质24.①.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能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③.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25.皮肤毛细血管舒张26.①.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③.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在垂体部位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小问1详解】图中下丘脑分泌激素a,激素a作用于垂体,释放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因此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此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由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此方式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甲细胞接受神经末梢的调控,神经末梢释放的是神经递质。【小问2详解】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热能。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故激素需要不断合成和分泌才能维持内环境中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小问3详解】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和汗液分泌增多。【小问4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处理方式,乙是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丙是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则甲是空白对照,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丁的处理方式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 溶液,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24.肝脏是个特殊的免疫耐受器官。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存在高表达抑制性受体(TIGIT分子),其与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无损伤产生。为研究TIGIT分子在HBV免疫耐受维持中所起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HBV侵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____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凋亡。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TIGIT分子能识别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科研人员利用乙肝病毒携带小鼠(乙肝模型小鼠)进行了实验,实验组注射抗TIGIT的单抗,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其他抗体,结果证明抗TIGI的单抗能够发挥阻断作用。抗TIGIT的单抗能够阻断TIGIT分子通路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研究TIGIT阻断后对肝脏免疫耐受影响,研究人员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结果如图。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①图示结果可说明第____________组小鼠的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②图中结果可说明第____________组小鼠肝脏发生了损伤。推测该组肝脏受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②.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③.能(2)抗TIGIT的单抗能够与TIGIT特异性结合,使其无法与肝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3)①.3②.4③.TIGIT单抗可使乙肝模型小鼠中的T细胞对HBV抗原的免疫抑制解除,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增强,从而引发肝脏受损【解析】【分析】1、分析题干信息,TIGIT分子与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会抑制T 细胞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而抗TIGIT的单克隆抗体阻断TIGIT抑制通路,抗TIGIT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TIGIT特异性结合使TIGIT无法与肝脏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TIGIT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2、分析题图,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第1组和第2组起对照作用,第3组的谷丙转氨酶与第1组和第2组的量差不多,说明第3组肝脏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第4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高,说明第4组肝脏细胞损伤程度较大。【小问1详解】在细胞免疫中,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TIGIT分子能识别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相当于T细胞和肝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小问2详解】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脏中的T细胞表面存在高表达抑制性受体(TIGIT分子),其与肝脏等细胞表面的某信号分子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无损伤产生,实验组注射抗TIGIT的单克隆抗体阻断TIGIT抑制通路,抗TIGIT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TIGIT特异性结合使TIGIT无法与肝脏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TIGIT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小问3详解】①根据题干信息,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第3组的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低,说明第3组肝脏细胞无损伤,所以与第1组结果对比可知,第3组小鼠的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②第4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最高,说明肝脏发生了损伤,损伤原因是TIGIT单抗可使乙肝模型小鼠中的T细胞对HBV抗原的免疫抑制解除,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增强,从而引发肝脏受损。25.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 (1)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两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在a浓度的NAA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______(填“能”或“不能”)生长;甲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NAA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3)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4)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______(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5)该科研小组用一未知浓度的NAA溶液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为Y1,从图丙中可查到与Y1对应的两个NAA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NAA的真实浓度,科研人员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并重新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葡萄茎段侧芽生长量为Y2。请预测Y2与Y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答案】(1)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①.a>b②.能③.能(3)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5)若Y2小于Y1,则NAA的浓度为低浓度(A);若Y2大于Y1,则NAA的浓度为高浓度(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图甲中,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a浓度最高。 【小问1详解】顶芽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都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小问2详解】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NAA溶液浓度最高的是a,即a浓度大于b浓度。在a浓度的NAA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能生长,只不过生长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通过与空白对照相比,甲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能体现NAA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小问3详解】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浪费。【小问4详解】如图所示,b、c浓度在X浓度两侧有4种可能性,即b<c<X;b<X<c;X<c<b:c<X<b。若浓度b>c,某同学在b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说明b、c浓度和X浓度的关系为X<c<b。因此需在c浓度之前(或“小于c浓度或0~c浓度”)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进行实验,才能找出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话浓度X。【小问5详解】由丙图分析可知,若是低浓度A,稀释80%后NAA的促进作用减弱,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减少;若是高浓度B,则稀释80%后NAA的促进作用增强,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增加。故若Y2小于Y1,则NAA的浓度为低浓度A;若Y2大于Y1,则NAA的浓度为高浓度B。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2-06 18:15:01 页数:40
价格:¥2 大小:4.1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