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剩余3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命题人:宁夏生物备课组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都是人体内环境的一部分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③中【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详解】A、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因此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C、③组织液→②淋巴液受阻时,更多的水会停留在组织液中,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发生在细胞内液中,而③是组织液,D错误。故选D。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C.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 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详解】A、静脉滴注后,药物首先进入血浆,然后通过组织液到达靶细胞,A正确;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C、体温的改变与机体的产热散热相关,而产热就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关,C错误;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吸水,甚至涨破,D错误。故选A。3.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B.适度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维生素D3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又可以在阳光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其活化,从而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详解】A、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B、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D、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故选C。4.图1表示向清水中分别滴加HCl、NaOH后,清水pH的变化;图2表示向血浆中分别滴加HCl、NaOH 后,血浆pH的变化(图中HCl、NaOH的浓度均为0.1mol/L)。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所用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C.清水组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pH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变化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材料,其中血浆为实验组,清水和缓冲液为对照组,因变量为材料pH值的变化。血浆pH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详解】A、实验中所用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A正确;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正确;C、由图1可知,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逐渐减小,C错误;D、对比图1和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正确。故选C。5.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B.与醛固酮、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详解】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B、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过程,C正确;D、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6.心肌收缩是Ca2+流入细胞质触发的,这一过程需要Ca2+通道RyR2来介导,人体对RyR2活性的精确调控对维持心跳是至关重要的。某科研团队研究了咖啡因对正常RyR2和发生某种突变后的RyR2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低浓度咖啡因可提高RyR2活性,高浓度咖啡因可抑制RyR2活性B.上述突变后的RyR2仍会受到咖啡因影响,但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C.在1mmol/L咖啡因作用下,Ca2+流入细胞需要的能量比0.1mmol/L时多D.正常人饮用咖啡会引起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咖啡因浓度的上升,Ca2+释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无论低浓度的咖啡因,还是高浓度的咖啡因,都会提高RyR2活性,A错误;B、由图可知,突变后的RyR2会受咖啡因浓度的影响,但与正常的RyR2相比,突变后的RyR2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B正确;C、Ca2+流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能量,C错误;D、正常人饮用咖啡会引起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D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B.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膝跳反射弧中,中间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详解】A、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因此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正确;B、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正确;C、膝跳反射中,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没有中间神经元,C错误;D、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神经中枢,D正确。故选C。8.任氏液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另外还含钾离子、钙离子等其它离子。在任氏液中培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下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钾离子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Na+停止内流,动作电位达到峰值B.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短C.e点时,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D.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b点会下移【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点位的过程,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据图可知,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在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点Na+停止内流,开始发生钾离子外流,A正确;B、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有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需要钾离子通道蛋白协助,盐酸胺碘酮属于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因此,使用足量盐酸胺碘酮处理后,ac段是内向电流,从a到c的时间不变,B错误;C、de段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e点时仍维持细胞内钾离子高于膜外的状态,C错误;D、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减少,b点会上移,D错误。故选C。9.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发生时,Na+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细胞内。组织液中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高,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的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70,比甲图高,因此E液中的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低,C项正确;丁图中静息电位为-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K+离子与E液中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D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10.下图为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B.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C.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进入③的胞体内 【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有三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图中有6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A错误;B、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结合图示神经通路分析可知,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包括A→③→B、A→③→②→③→B、A→③→①→③→B、A→③→②→①→③→B,B正确;C、A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③内,D错误。故选B。11.如图表示某时刻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箭头方向代表兴奋的传导方向),①②③④⑤分别对应轴突上Ⅰ、Ⅱ、Ⅲ、Ⅳ、Ⅴ处的瞬时膜电位。突触前膜a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b。现有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上的Ⅳ处此时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轴突上的Ⅱ处此时K+外流且不需要消耗ATPC.若在突触间隙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在突触间隙使用该种蝎毒,b处仍能形成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轴突中兴奋的传递是从左向右,则③表示动作电位的峰值,兴奋向右传递,轴突上的Ⅳ处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A错误;B、轴突上的Ⅱ处应处于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发生的是钾离子外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C、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影响的是突触后膜的变化,而a处释放乙酰胆碱属于突触前膜的生理过程,与之无关,C错误;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b处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B。12.打篮球是一种全身肌肉参与的协调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出现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现象B.躲避敌方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兴奋C.大脑皮层向脊髓、小脑等中枢发出指令,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神经的功能如下: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具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③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人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打篮球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正确;B、躲避敌方进攻时,主要通过眼、肢体接触获取信息,大脑皮层接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做出反应,B错误;C、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小脑等中枢支配躯体运动,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D 、交感神经属于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当运动员传球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但副交感神经也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D正确。故选B。【点睛】1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C.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D.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位于大脑的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和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短时记忆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语言文字、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B、大脑皮层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病变的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B错误;C、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部的调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调控的是头面部的运动,C错误;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A。14.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不能得出的推断是(  )A.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B.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可能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C.上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详解】A、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说明迷走神经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造成另一个蛙心的心率下降,A正确;B、根据题干可知,刺激迷走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加快,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不同,B正确;C、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系统,C正确;D、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可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D。15.蛙类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与传出神经纤维的粗细不一样,局部麻醉药对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起效快。实验人员准备了脊蛙,将麻醉药处理其中一侧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其左腿和右腿感受器,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用药前用药后5min用药后10min用药后15min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刺激左腿++++----刺激右腿++++++++注:“+”有缩腿反应,“-”无缩腿反应A.脊蛙用药前神经传导通路正常B.局部麻醉药的用药位置在左腿坐骨神经C.用药后10min,左腿的传入神经纤维已经被麻醉D.蛙类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比传出神经纤维粗【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脊蛙用药前,刺激左腿和右腿,左腿和右腿都有缩腿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神经传导通路正常,A正确; 用药10min后,左腿没有缩腿反应,而右腿有缩腿反应,说明局部麻醉药的用药位置在左腿坐骨神经,B正确;刺激左腿,用药5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有缩腿反应,坐骨神经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用药10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说明左腿的传入神经纤维已经被麻醉,兴奋不能传入到神经中枢,导致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C正确;刺激刺激左腿,用药10min后,左腿和右腿都没有缩腿反应,说明麻醉药先麻醉的是传入神经纤维,由于局部麻醉药对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起效快,因此蛙类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比传出神经纤维细,D错误。16.某同学常在夏季清晨的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大量产热,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B.骨骼肌细胞耗能增加,只进行无氧呼吸C.血糖降低,导致肝糖原含量降低D.ATP分解加快,合成ATP的原料不足【答案】C【解析】【分析】剧烈运动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体温上升,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使脑细胞供能减少,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详解】A、大量产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以增加散热,A错误;B、剧烈运动时,机体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B错误;C、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肝糖原含量下降,C正确;D、运动时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大量消耗ATP,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会增多,D错误。故选C。17.为了研究血糖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将正常鼠的胰岛的某一部位作相关处理,得到了甲、丙两种类型的模型鼠,乙为正常鼠。现对甲、乙、丙鼠作进食不运动和进食运动处理,同时测量出了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进食但不运动,甲鼠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只有血糖转化成了糖原和非糖物质,以及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甲鼠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失调,丙鼠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功能失调C.甲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低,丙鼠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低D.进食且运动后,丙鼠的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休克【答案】A【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最终使血糖浓度降低。【详解】A、进食但不运动,甲鼠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形成尿糖,随尿液排出导致血糖浓度下降,A错误;B、由图可知,与乙鼠相比,甲鼠在进食后血糖浓度较高,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模型鼠丙进食后血糖浓度始终偏低,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功能失调,胰高血糖素偏少,B正确;C、甲鼠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可能低,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出现问题所致,丙鼠血液中血糖偏低,其胰高血糖素含量低,胰岛素的含量不一定低,C正确;D、进食且运动后,丙鼠由于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表现为休克,D正确。故选A。18.机体对同一生理过程可能存在相反的调节,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此类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促甲腺激素的分泌B.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脏跳动D.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作用于肝糖原分解【答案】D 【解析】【分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详解】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属于此类调节,A不符合题意;B、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抑制,属于此类调节,B不符合题意;C、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属于此类调节,C不符合题意;D、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两者的调节是相同的,不属于此类调节,D符合题意。故选D。19.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链状八肽激素,在女性分娩时有助于生产,还能缓解人们的社交压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催产素是女性特有的一种激素,含有8个肽键B.自闭症儿童的垂体释放的催产素的量可能很少C.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D.催产素对靶器官和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后会被灭活【答案】A【解析】【分析】1、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2、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详解】A、催产素为链状八肽激素,由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只有一条肽链,含有8-1=7(个)肽键,A错误;B、催产素能缓解人们的社交压力,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垂体释放的催产素的量可能很少,B正确;C、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故下丘脑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C正确;D、激素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灭活,D正确。故选A。 20.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详解】A、TRH通过血液运输,所以遍布全身血液,由于垂体上具有TRH的特异性受体,所以TRH定向作用于垂体,A正确;B、TH对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TH对TSH的分泌起抑制作用,不能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B错误;C、饮食缺碘会使TH合成减少,TH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所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增加,其中垂体分泌的TSH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使垂体分泌的TSH减少,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的TH减少,TH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所以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故选B。21.“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眼、糖尿病足等。科研人员研究了高糖、高渗透压对兔角膜细胞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渗透压下,高糖组较甘露醇组对细胞的损伤比例相对较低B.同等高渗透压条件下,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胞损伤比例增加C.高糖组可能通过促进凋亡蛋白的磷酸化导致细胞损伤D.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可能不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答案】B【解析】【分析】从左至右分析第一图,随着外界溶质浓度的提高,细胞损伤率不断增加,且甘露醇组的损伤率大于葡萄糖,第二图中,200mmol/L葡萄糖+600mmol/L甘露醇对细胞损伤最大,第三图中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最高,葡萄糖提高糖的含量,甘露醇提高渗透压。【详解】A、根据分析,从第一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渗透压下,高糖组较甘露醇组对细胞的损伤比例相对较低,例如外界溶质浓度为400mmol/L时,葡萄糖的损伤率为25.4%,而甘露醇组为46.2%,A正确;B、从图一看出,当外界浓度为800mmol/L时,细胞损率为100%,此时再提高葡萄糖浓度,损伤率也不会增加,B错误;C、从图三看出,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最高,可以推测高糖组可能通过促进凋亡蛋白的磷酸化导致细胞损伤,C正确;D、如果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则高糖组和高渗透压组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基本一致,且高糖组的细胞损伤率也会较高,但从图三中看出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比高渗透压组高,图二中,600mmol/L葡萄糖+200mmol/L甘露醇的细胞损伤率也会较高,与图二结果不一致,因此可以推测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可能不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D正确。故选B。【点睛】2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仍然能够完成反射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会发生于细胞核中C.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d、e为同一种物质,则a为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b为突触间隙、c为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反射弧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要求学生细心梳理相关知识,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正确判断。【详解】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e被切断时,反射弧不完整,刺激a,机体不能够完成反射,A错误;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受垂体的调节,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不可能是胰岛A细胞,C错误;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d、e为同一种物质,则a为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b为突触间隙、c为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神经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3.甲亢患者体内,产生了一种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SI),其化学结构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相似,能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持续分泌甲状腺激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亢患者体温比正常人略高B.由于负反馈调节作用,患者体内TSH浓度偏低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送作用于全身靶细胞D.TSI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机体产热量增加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发送调节信息,促使汗腺分泌增加,因此在比较温暖的环境中,甲亢病人的汗液分泌量往往比健康人要多。【详解】A、与健康者相比,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A正确;B、甲亢患者体内,产生了一种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SI),其化学结构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相似,能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持续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通过负反馈调节,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患者体内TSH浓度偏低,B正确;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送至全身各处,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C正确;D、根据图示,TSI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D错误。故选D。24.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H经体液运输至肝脏和软骨细胞B.垂体和软骨细胞上有IGF-1受体C.GH含量过低可能导致幼儿患呆小症D.GH与IGF-1具有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垂体分泌GH作用于软骨细胞和肝脏细胞,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促进肝脏细胞产生IGF-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负反馈调节垂体对GH的分泌过程。【详解】A、GH是一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肝脏和软骨细胞,A正确;B、IGF-1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垂体和软骨细胞上有IGF-1受体,B正确;C、甲状腺激素促进发育,幼儿缺少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GH含量过低可能导致幼儿侏儒症,C错误;D、GH与IGF-1都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故选C。25.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点睛】26.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产生饱腹信号,抑制食欲。蛋白酶P影响瘦素的作用,实验发现高脂饮食组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科研人员用不同饮食饲喂三组小鼠,一段时间后,测定了三组小鼠细胞膜上瘦素受体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细胞、下丘脑细胞的细胞内液和血浆都能够检测到有瘦素存在B.瘦素可引起下丘脑神经细胞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C.高脂饮食情况下蛋白酶P作用于瘦素减弱了瘦素的作用,导致持续饮食D.针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可通过抑制蛋白酶P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治疗【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根据高脂饮食组小鼠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可推测蛋白酶P作用瘦素受体减弱了瘦素的作用导致持续饮食。【详解】A、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所以在脂肪细胞内液和血浆中可检测到瘦素,但瘦素只能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产生饱腹信号而不能进入下丘脑细胞,A错误;B、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实现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而不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C、从“Ⅲ组瘦素受体表达量低于Ⅱ组,而Ⅰ组瘦素受体表达量高于Ⅱ组”分析高脂饮食情况下,应是蛋白酶P作用瘦素受体减弱了瘦素的作用导致持续饮食,而不是蛋白酶P作用瘦素减弱了瘦素的作用导致持续饮食,C错误; D、降低蛋白酶P功能的药物或开发蛋白酶P抑制剂,从而抑制蛋白酶P与受体结合或抑制蛋白酶P基因表达,都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有治疗作用,D正确。故选D。27.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去甲肾上腺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可影响胞内cAMP,以促进脂肪分解B.持续寒冷使BAT细胞中的UCP-1、cAMP、线粒体增加,进而增加ATP量C.甲状腺激素进入靶细胞后,可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产热活动D.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增加产热抵御寒冷【答案】B【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内脏产热为主),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详解】A、图中显示,去甲肾上腺素与BA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导致cAMP增加,促进脂肪水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B、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BAT细胞UCP-1增加,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会导致ATP合成减少,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BAT细胞后,通过调节细胞核中的UCP-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产热,C正确;D、据图可知,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增加产热量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B。28.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低血糖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详解】A、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随着曲线a的下降,葡萄糖向非糖物质转化的速率加快,A错误;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B正确;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消耗速率约为3.9mg/kg·min,血糖补充速率约为0.9mg/kg·min,血糖浓度下降,C错误;D、血糖降低时,通过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迅速升高,D错误。故选B。29.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名称分别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由汗液蒸发散热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 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少于在炎热环境中【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下丘脑,②表示骨骼肌,③表示肾上腺。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依次为下丘脑、骨骼肌、肾上腺,A正确;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B正确;C、根据题意分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C正确;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量=散热量,但由于在寒冷环境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增大,因此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D错误。故选D。30.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通过A→C→D→E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B→E过程相当于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A→B→C→D→E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做出反应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因此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血糖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也可以通过C→D→E来实现,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神经、激素参与,符合A→B→C→D→E所代表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31.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B.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分析】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B、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C、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B细胞、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但浆细胞不会分裂,D错误。故选C。32.人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Tc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h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胸腺中成熟的B.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C.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会导致免疫缺陷病D.Th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 【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进而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直接攻击和杀伤癌细胞。【详解】A、辅助性T细胞(Th)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B、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进而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直接攻击和杀伤癌细胞,B正确;C、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则不能形成糖蛋白CD8,进而导致Tc不能发挥作用,可能会导致免疫缺陷病,C正确;D、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Th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故选D。【点睛】认真审题,获取相关信息,逐一分析选项,结合所学知识找突破点。33.科研人员对4组小鼠进行不同处理,对小鼠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1234处理大剂量射线照射小鼠,杀死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使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很容易感染疾病输入除B细胞和T细胞外的其他免疫细胞同时输入B细胞、T细胞和这两种细胞外的其他免疫细胞输入T细胞和除淋巴细胞外的其他免疫细胞输入B细胞和除淋巴细胞以外的其他免疫细胞注射某种抗原A.本实验可探究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免疫细胞类型之间的关系B.向组1中的小鼠注射某种抗原会引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C.组2和组3中的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恢复,都能产生抗体D.组4中的小鼠可能不产生抗体,与体内无T细胞有关【答案】C【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①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导,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⑥随后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分裂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详解】A、该实验先对小鼠进行处理,使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然后分别输入不同的淋巴细胞,可探究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免疫细胞类型之间的关系,A正确;B、向组1中输入除B细胞和T细胞外的其他免疫细胞,故注射某种抗原会引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组2中同时输入了B细胞、T细胞,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部分恢复,B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组3中的小鼠没有输入B细胞,B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D、组4中的小鼠只输入B细胞,但B细胞的分裂分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进行刺激,故可能不产生抗体,这与体内无T细胞有关,D正确。故选C。3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细胞裂解性杀伤(如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如图2)两种途径。前者指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蛋白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的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的Fas(死亡因子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一般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B.癌变的细胞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往往较高,所以容易逃避T细胞攻击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D.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者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穿孔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去,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2分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上的Fas(死亡因子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详解】A、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可以一个细胞中出现,出现FasL(死亡因子)与Fas(死亡因子受体)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B、癌变的细胞中,Fas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导致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有效的与癌细胞结合,将癌细胞杀死,B错误;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是胞吐,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穿孔素,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被抗体结合或者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D正确。故选D。35.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图中对实验鼠A注射的抗原是初次注射,以前并未感染过该种抗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B.实验鼠A在注射抗原前,体内没有针对该抗原的记忆T细胞C.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充分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含有记忆T细胞D.实验鼠B感染病原体后不患病,可能是因为移植到实验鼠B记忆T细胞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实验鼠A注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将脂肪组织移植到实验鼠B中,当其感染病原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因而不患病。【详解】A、为了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可知,图中对实验鼠A注射的抗原是初次注射,以前并未感染过该种抗原,所以实验鼠A在注射抗原前,体内没有针对该抗原的记忆T细胞,B正确;C、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或记忆B细胞,应另设一组移植未经抗原处理小鼠的脂肪组织的对照组,C正确;D、由于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实验鼠B移植了实验鼠A的脂肪组织,则实验鼠B感染病原体后不患病,可能是记忆T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A。36.肿瘤细胞表面抗原MHC与T细胞表面受体TCR结合后,刺激T细胞活化(过程①),释放细胞因子IFN-γ(过程②)使T细胞产生PD-1(过程③),同时诱导肿瘤细胞产生PD-L1(过程③);PD-L1分子与PD-1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逃避T细胞的杀伤,该过程称为“免疫逃逸”,其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针对PD-1靶点进行免疫治疗可能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有关B.PD-L1抗体和PD-1抗体均具有免疫治疗作用C.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增强“免疫逃逸”D.用抗体过度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答案】C【解析】【分析】T细胞活化后到达癌组织区域,会借助细胞表面TCR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会抑制T细胞活化,这一识别作用将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依据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制了两种特异性极强的靶向药物,药物的抗肿瘤机理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详解】A、针对PD-1靶点进行免疫治疗,药物的抗肿瘤机理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这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B、PD-L1抗体和PD-1抗体均能阻止PD-1和PD-L1的特异性结合,均具有免疫治疗作用,B正确;C、T细胞会借助细胞表面TCR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MHC分子,T细胞表面的的PD-1分子一旦被PD-L1激活,会抑制T细胞活化,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则PD-1和PD-L1无法结合,则会抑制“ 免疫逃逸”,C错误;D、过度阻断PD-1/PD-LI信号通路可能会使免疫功能过强,因而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C。37.科学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如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能力B.只要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结合,DC细胞即可发生分裂、分化C.图中T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D.浆细胞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且所含高尔基体相对发达【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T细胞能识别DC细胞表面的抗原,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详解】A、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能力,A错误;B、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不会分裂分化,B错误;C、图中T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D、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因而其中高尔基体发达,即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且所含高尔基体相对发达,D正确。故选D。38.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经碘化和酶解后可形成甲状腺激素。正常情况下只有很少量的TG进入血液。若有大量TG进入血液,免疫系统会将其当作异常物质,并产生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TGAb与TG结合后,可激活相应免疫细胞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的损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TG导致甲状腺被破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失调病B.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生物大分子C.进入血液的大量TG可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浆细胞识别TG并产生TGAb D.若TGAb含量偏高,机体可能会出现代谢增强等甲亢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2、自身免疫病:只要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的类型,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例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详解】A、大量TC导致甲状腺被破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属于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A正确;B、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而甲状腺球蛋白不含碘元素,B错误C、浆细胞无识别功能,C错误;D、TGAb含量偏高,大量TGAb与TC结合后,可激活吞噬细胞攻击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的损伤,从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可能会出现萎靡不振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D错误。故选A。39.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①~④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的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①包括甲状腺激素,其作用方式是直接与受体接触C.②和③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D.④是细胞因子,均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图中①是甲状腺激素等,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Na+、K+、乙酰胆碱等,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详解】A、图中①是甲状腺激素等,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是Na+、K+、乙酰胆碱等,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 B、①包括甲状腺激素,直接与受体接触发挥作用,B正确;C、②还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③可以是Na+、K+,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C正确;D、细胞因子不是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④不是细胞因子,D错误。故选D。40.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降低B.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有①②③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①②③表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⑤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⑥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详解】A、图甲②过程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A错误;B、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①②③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正确;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下面甲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 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华西医院化验单,姓名:树小德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17IUL0-45肌酐CRE1.9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0-23.0血清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酯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甲表(1)由图甲可见,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2)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层磷脂分子。(3)若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氧气含量____(高/低);若乙图表示此人的胰岛,则B端比A端的血糖浓度____(高/低);若乙图表示此人的甲状腺,其分泌的激素作用是①____;②____;③____。【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6(3)①.低②.低③.调节机体内有机物的代谢④.促进生长发育⑤.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⑤为红细胞。分析表格:该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其中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进食可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判断各指标是否正常,因此在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小问1详解】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小问2详解】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细胞中无氧呼吸利用),共计3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都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小问3详解】肌肉组织中的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这些物质是从血液运输而来,因此随着血液运输方向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消耗,这些物质不断减少,据图可知,血流方向为A→B,因此B端比A端氧气含量低。若乙图表示此人的胰岛,胰岛细胞会消耗血糖,则B端比A端的血糖浓度低;若乙图表示此人的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机体内有机物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42.如图为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中的位点,Ⅰ、Ⅱ、Ⅲ表示三个电流表(实验开始时,只连接电流表Ⅰ、Ⅱ),甲、乙表示缩手反射高级和低级神经中枢,据图回答问题:(1)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____(填“B”、“C”、“D”)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2)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连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刺激N的某一点,若电流表Ⅲ发生____现象,则N 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电流表Ⅲ发生____现象,则N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可能是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引起突触后膜____大量进入神经细胞,使____渗透压升高,导致神经细胞涨破。(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脂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答案】(1)①.C②.D点所在肌肉收缩,电流表Ⅱ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I指针不发生偏转(2)①.指针向右偏转②.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3)①.Na+##钠离子##阳离子②.细胞内液(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小问1详解】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可先刺激A点,发现电流表Ⅰ、Ⅱ都发生偏转,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再选择刺激C点,出现的实验现象是D点所在的肌肉收缩,电流表I指针发生偏转,而电流表1不发生偏转。【小问2详解】由于大脑皮层发出的某些神经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Na+的内流;而另一些神经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促进突触后膜发生Cl-的内流。因此为探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N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先按图示方式联接电流表Ⅲ,此时电流表发生如图所示的向左偏转(静息电位);刺激N点,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现象(Na+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发生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现象(CI-的内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则N点所处神经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小问3详解】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会导致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导致Na+ 大量进入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大量渗透吸水导致神经细胞涨破。【小问4详解】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脂酶失去活性,但乙酰胆碱还是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传导兴奋;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二者都会使乙酰胆碱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二者都会使兴奋不能正常传递,所以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以及内环境的稳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43.当体内细胞外液的量和循环血量不足时,动脉血压明显降低,机体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如下图1,其中血管紧张素I和Ⅱ属于多肽类物质。下图2表示醛固酮促进集合管重新吸收钠离子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据图分析,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经____运输到集合管细胞,当____(填一种情况)时,肾上腺皮质对醛固酮的分泌会增加,其进入细胞质后与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诱导____(填三项)等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Na+的重吸收。(2)RAAS过度激活是形成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下列药物中可以用来治疗RAAS过度激活型高血压的有____。A.依普利酮(醛固酮受体阻滞剂)B.盐酸贝钠普利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C.盐酸肾上腺素(促进血管收缩)D.坎地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3)中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且不良反应较小,科学家为研究钩藤碱对高血压模型大鼠降血压的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卡托普利是一种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西药),请补全下表:实验步骤的目的实验步骤的要点 建立高血压模型大鼠取30只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大鼠,雌雄各半,用相关药物处理后使其患高血压。实验分组并编号另取10只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大鼠,雌雄各半作为空白组,编号A;将上述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钩藤碱组,分别编号B、C、D。实验处理A和B组____,C组每日用5mL卡托普利溶液灌胃,D组每日用5mL钩藤碱溶液灌胃,连续灌胃6周。测定相关数值测量大鼠的动脉血压支持“钩藤碱也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的四组实验所得血压情况是____(用“>”、“<”和“=”符号连接A、B、C、D,如A=B=C=D)。【答案】(1)①.体液(或者血液、血浆)②.细胞外液量减少/循环血量不足/动脉血压降低/血钠降低/血钾增加③.钠通道、线粒体酶、钠钾泵(2)ABD(3)①.每日用5mL生理盐水灌胃②.B>A=D=C【解析】【分析】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的钠使机体对水钠平衡的调节作用减弱和钠的过度吸收引起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减弱肾排钠功能减弱引起的。【小问1详解】醛固酮是动物激素,其运输途径是通过体液进行的;醛固酮促进集合管重新吸收钠离子,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所以当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降低时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会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后,诱导钠通道、线粒体酶、钠钾泵等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Na+的重吸收。【小问2详解】A、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止醛固酮和受体结合,减少对Na+的吸收,因此可以减缓高血压,A正确;B、盐酸贝钠普利片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减轻血管收缩程度,因此可以减缓高血压,B正确;C、盐酸肾上腺素促进血管收缩,会加重高血压,C错误;D、坎地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抗剂,可以减轻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因此可以减缓高血压,D正确。故选ABD。 【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是研究钩藤碱对高血压模型大鼠降血压的效果,自变量是有无钩藤碱:①建立高血压模型大鼠:取30只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大鼠,雌雄各半,用相关药物处理后使其患高血压。②配制溶液(配制药液):配置钩藤碱溶液。③实验分组并编号:取10只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大鼠,雌雄各半,作为空白组,编号A;将上述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钩藤碱组,分别编号B、C、D。④实验处理:A和B组每日用5mL(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组每日用5mL卡托普利溶液灌胃,D组每日用5mL钩藤碱溶液灌胃,连续灌胃6周。如果钩藤碱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则D组血压与正常小鼠A组和服用药物组基本相同,因此D组血压与A、C组接近且明显低于B组(即B>A=D=C)。44.如图是人体对某种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①~⑦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信号;激活⑤细胞的第一信号是____。图中g与病毒的结合,可以抑制____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图中细胞①~⑦中,能裂解被该病毒侵染的细胞的是____(填序号),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填序号)。(3)IgM和IgG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被感染的指标。对近期与某病毒感染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表:密切接触者IgMIgG甲--乙++丙-+丁+-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理由是____。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____ 。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4)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答案】(1)①.病毒和B细胞接触②.病毒的增殖(2)①.③②.⑦(3)①.三人均已产生相应抗体②.丙③.可能感染时间较短,机体没有产生相应抗体(4)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解析】【分析】1、人体有三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题图分析,图中细胞①~⑦依次表示吞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小问1详解】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信号;病毒和B细胞接触是激活⑤细胞,即B淋巴细胞的第一信号。图中g代表抗体,其与病毒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后形成的复合物可以被吞噬细胞和其他细胞吞噬。【小问2详解】图中细胞①~⑦中,能裂解被该病毒侵染的细胞的是③,即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即图中的⑦。【小问3详解】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乙、丙、丁个体中均能检测到IgG,而乙、丁可被检测到IgM,因此可确定乙、丙、丁个体已被感染。根据检测结果可知,丙个体只有IgG,而没有IgM,因此最先被感染人的最可能是丙。由于甲体内没有检测到相应的抗体,因而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小问4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英语
发布时间:2023-12-01 08:10:02 页数:38
价格:¥2 大小:2.7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