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科目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新近完成发掘的宜兴丁埂遗址,距今4500年—5000年左右,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石器,包括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等共计多达329件,另外还有500件左右用于捕鱼的渔网坠。这反映出当时()A.农耕生产方式相当成熟B.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C.早期国家形态基本形成D.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500年—5000年左右(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丁埂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石器,据所学,石铲、石刀用于农业生产,石锛是木作工具,石镞用于军事防御、战争扩张,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捕鱼的渔网坠,这反映出当时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B项正确;石铲、石刀用于农业生产,农耕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不能体现“相当成熟”,排除A项;据所学,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有阶级的存在,材料无此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它地区文明做比较,无法得出“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分布于多个流域,排除C项;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属于新时期时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下列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使用陶纺轮为纺线工具②许多地区使用坯车制坯③已出现小件青铜器④形成南北两种农业技术体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陶纺轮为纺线工具,①正确,而且许多地区使用坯车制坯,②正确,且此时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③正确;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4.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拥有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下列选项中表述确切的是()A.①处最早掌握水稻种植技术B.②处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C.③处是水稻和小麦的原产地D.④处代表器物是蛋壳黑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④处为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蛋壳黑陶是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D项正确;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稻谷、米粒、稻秆等遗存,证明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栽培技术,而①处为红山文化,不符合题意;②处为仰韶文化,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不符合题意;③处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址,不符合题意。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5.如图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积石冢。红山文化同中原仰韶文化交汇产生多元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下列关于红山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A.当地居民已掌握了制陶、养蚕缫丝和种植水稻的技术B.发掘出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C.距今8000多年前的牛河梁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D.出土的猪纹陶钵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畜牧业提供实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北方。根据材料“红山文化同中原仰韶文化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及所学可知,红山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该遗址发掘出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B项正确;河姆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制陶、养蚕缫丝和种植水稻的技术,排除A项;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排除C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畜牧业提供实证,排除D项。故选B项。6.根据古书所引《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传说时代(中国)。据材料“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可知,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存在文字、城郭以及宫室等,这些都是文明出现的标志,说明文明社会略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社会的特点,并不是突出英雄人物,排除A项;传说时代的史书记载,真实性有待考证,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傅斯年认,“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B.改进生产方式C.重视敬天保民D.弱化宗法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傅斯年认为西周尤为进步之处在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即西周重视敬天保民,C项正确;傅斯年强调的是西周政治中的民本思想,而非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生产方式无关,排除B项;西周的宗法关系很强,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8.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C.赋税制度的优化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春秋到战国,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活动的增加,金属货币轻巧方便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货币形态的变化,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优化与货币形态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不是“分裂势力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9.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商鞅变法D.吴起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时间上位于最后,因此,商鞅变法可以说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面最广,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排除B选项;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排除D选项。1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中孔子主张()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兼相爱,交相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C项正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思想,排除A项;“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学派思想,排除B项;“兼相爱,交相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墨家学派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A.削弱相权B.提出重农抑商C.强化专制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引文出自《韩非子》,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中央,也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专制、削弱相权直接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故选D项。1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内容,其他没有,排除A项;韩非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此时封建社会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秦始皇泰山封禅之举旨在()A.巩固秦朝统治B.维护政治统一C.拓展秦朝疆域D.宣扬专制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泰山封禅,是为了确立其正统地位,因此旨在加强统治,A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旨在维护政治统一,排除B项;泰山封禅与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确立旨在宣传专制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14.西汉时期,吴地“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即官府按照“平贾”(官府评定的市场价格)付给服更役者工钱,以吸引中央辖区农民流入此地。这表明当时()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中央集权受到威胁C.官府加强经济控制D.南方商品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吴国诸侯通过经营铸铜业和煮盐业,增强经济、军事实力,抢夺中央辖区人口等,表明当时中央集权受到威胁,B项正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与吴国“吸引中央辖区农民”不符,排除A项;官府加强经济控制与吴国发展经济、军事力量,和中央争夺农民等不符,排除C项;南方商品贸易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汉高祖建立汉朝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武帝时期“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发展和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以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 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汉高祖建立汉朝无关,排除B项;因“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A.确立皇帝制B.颁布“推恩令”C.采取井田制D.实行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武帝时期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削减地方诸侯势力,B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始皇设立的,排除A项;汉代已经不再实行井田制,排除C项;隋朝才开始出现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17.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刘姓子孙大量封王。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A.推广郡县制B.创设中外朝C.颁布推恩令D.建立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C项正确;推广郡县制是在秦朝,排除A项;创设中外朝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8.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A.崇尚无为B.尊崇儒术C.礼佛尊道D.重文轻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正确;道家崇尚无为,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排除A项;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该画像石最大的史料价值是用来研究东汉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B.土地所有制形式C.粮食作物分布D.农业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画像石拓片内容描绘了采用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粮食作物分布情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20.据《后汉书》记载,纸由东汉蔡伦初创。但在一些西汉遗址出土了纸,如:新疆罗布淖尔地区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纸、灞桥纸等,这些纸张的出土让人们对蔡伦初创造纸术产生了怀疑。这说明(       )A.考古发掘丰富历史研究B.纸在西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定论D.纸由蔡伦初创属于虚构历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人们对纸的产生时间也有了新的认识,说明的是考古发掘丰富历史研究,A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历史研究可以形成定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的影响,非纸由蔡伦初创属于虚构历史,排除D项。故选A项。21.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A.东汉B.东晋C.北魏D.南宋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成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2.(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这说明唐朝初年实行()A.远交近攻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开明民族政策D.重文轻武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可知,唐朝时期,针对突厥降唐者,唐朝政府采取了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并不是远交近攻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B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3.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可知,科举制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皇权,排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是宋朝时期实行的,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不是强化崇文抑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4.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能有效地限制相权,起到了加强君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强调君权的加强,且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是否拓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宰相一职,无法体现整个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其目的是分化、制约相权,强化君权,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决策的步骤、过程以及结果,无法体现决策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25.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均田制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国力强盛,对外联系密切,因此,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项正确;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27.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28.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以上诗歌内容折射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A.崇尚军功B.重视文治C.男尊女卑D.开放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等信息,可知在宋朝形成了重视读书的社会风气,体现出对文治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治,并不是军功,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男女之间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文治的重视,并不是开放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29.公元1008年,北宋派往辽国的使者路振记载,幽州城中“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这反映了当时()A.辽国境内不同民族的杂处B.宋朝民族交融的发展C.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猛安谋克制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辽朝时期的幽州城内,有汉人,也有契丹人、渤海人,反映了当时辽国境内不同民族的杂处,A项正确;材料描述辽国境内而非宋朝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从不允许到允许不同民族杂处,不能得出政府放松控制,排除C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采取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0.《辽史·百官制》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是()A.四等人制B.南北面官制C.内外服制D.猛安谋克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辽朝(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辽朝官员分南北,北面以契丹传统治理,南面以汉人制度治理。结合所学可知,辽朝统治时期,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B项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C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排除D项。故选B项。31.宋人的笔记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二虏(契丹、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上比汉唐,最为强盛。”由此可知辽、西夏()A.全面模仿实行北宋所有制度B.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C.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D.保持民族特色并兼容汉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西夏(中国)。根据材料“二虏(契丹、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上比汉唐,最为强盛。”可知,宋神宗认为,辽和西夏有农耕、有游牧,“今兼中国之所有”,据此可判断,辽、西夏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在不断学习并兼容汉文化,D项正确;“全面模仿”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信息,排除B项;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这些措施()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尤其是对 吐蕃、西域、台湾等地加强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项正确;材料是元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和措施,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不是经济,排除C项;“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34.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1)。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2)。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两条运河的路线来看,二者均起到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作用,是南北交通的经济大动脉,D项正确;A项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有关,排除;元朝运河的修建并未导致其迅速灭亡,排除B项;元朝大运河并未经过洛阳,排除C项。故选D项。35.元代,商人家富囊丰之后转而追求高雅,争相结交读书人:南方士人则纷纷搬出《尚书》《史记》,请出范蠡、子贡,盛赞商人的智慧过人,驰骋济世,对商人及商业大唱赞歌。这反映出当时()A.士商界限逐渐模糊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变化C.传统义利观在淡化D.政府已经放弃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元代商人追求高雅,结交读书人,而读书人则盛赞商人的智慧过人,体现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社会阶层观念得到改变,商人地位得以提高,这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能得出士商界限模糊,排除A;材料反映商人地位提高,而材料没有提到传统义利观的变化,排除C项;元代政府仍实行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36.宋元时期,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这一现象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当时()A.商业繁荣,市场活跃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民族交融,交流频繁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杂剧、说书等均是适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娱乐方式,它们的盛行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活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学影响力的强弱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宋元时期皇权与相关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宋元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37.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 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38.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说:“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所以明朝统治者才会有“当今四夷,北虏为急”感叹。为此明朝()A.设置土司B.设置“九边”C.设置行都指挥使司D.设立办事大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当今四夷,北虏为急”可知,明朝重点防范的周边民族是北方的鞑靼和瓦剌,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置“九边”正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措施,B项正确;设置土司管理的是西南地区,并非“北虏”,排除A项;设置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的地方机构,并非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排除C项;办事大臣是清朝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39.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猛安谋克制度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C.册封班禅额尔德尼D.设立澎湖巡检司【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项正确;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主要是在清朝时期的蒙古地区推行,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设立澎湖巡检司是在元代,排除D项。故选C项。40.1684年,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5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1727年,派遣 驻藏大臣。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制度的成熟与创新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版图的开拓与巩固D.宗教的冲突与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本题的准确时空是1684-1727年(中国)。据“1684年,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5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可知,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清朝的疆域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C项准确;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无法体现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教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据材料一、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至唐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标准:汉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有利于公平公正)。【解析】【小问1详解】标准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得出汉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小问2详解】根据“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主要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材料二清政府在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当地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朗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和元朝对东北边疆的治理措施,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成功之处。(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边疆的经验,并简述清朝在国家疆域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答案】(1)措施:唐朝:册封渤海郡王。元朝:设置行省。成功之处: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或通过行省制度管理边疆,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经验: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写对两点即可)贡献: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册封渤海郡王,元朝时期则设置行省。第二小问成功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据材料二“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2)本题是认识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根据边疆地区不同特征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据材料三“在西藏地区册封当地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可知,清政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据材料三“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可知,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第二小问贡献,即清政府通过对边疆的治理起到的作用,据材料三“清朗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可知,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边疆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0:45: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635.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