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考试历史试题试题共50分答题时间45分钟2023.9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汉武帝时,“射、御”的体育教育从“六艺”中被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大的活动项目也逐渐变成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理念B.儒家思想地位提升C.体育活动受到严格限制D.皇权专制严重削弱2.三星堆三号坑出土1件神树纹玉琮,其整体呈较规整的方柱体,中有周正的圆孔,器表有线刻纹饰,纹饰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有颇多近似之处,器物形制与齐家文化的玉琮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A.古蜀文明可能是外来文明B.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C.三星堆产生了最早的礼器D.三星堆玉器已为常用器物3.据《殷周青铜器通论》所述,商周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类,酒器独占24类,按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煮酒器、贮酒器。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B.青铜铸造规模庞大C.青铜酒器铸造最多D.农耕经济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周襄王娶狄人隗氏为王后,晋献公娶戎族女子狐姬后生了重耳,重耳即是后来的晋文公。这种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   )A.民族矛盾得以消除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夷夏观念不复存在D.大一统的局面形成5.孔子认为君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韩非主张法虽为君主所立,但立法者必须遵守法律,正所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们的主张(   )A.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B.体现思想交融的趋势C.重视君主的个人修养D.旨在树立法律的权威6.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7- 7.阅读下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A.抵御外来侵扰B.加强思想控制C.促进经济发展D.巩固国家统一8.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很多胡族君主都雅好经史、文学,如后秦的统治者姚泓周围聚集了王尚、段章、富允文等学者,君臣间时常讲授儒术、品论文章。这反映当时北方A.儒学复兴运动发展B.民族之间相互交融C.文化认同观念加强D.少数民族完全汉化9.下图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遭到削弱B.社会阶层流动日渐加强C.平民政治适应历史潮流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0.下表是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时间内容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B.传统纽带关系弱化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1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中国的疆土划分为天下九州,并假托大禹治水的传说,顺着禹的足迹对九州的地理、人群和物产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据此可知《禹贡》A.是秦代郡县制思想源头B.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C.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D.集中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12.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13.范晔认为:“东京(指洛阳)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外戚宦官轮流专权-7- 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14.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15.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A.采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16、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17、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18、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19、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0、《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21、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士人地位显著提高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C.学术文化氛围宽松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22、1950-1951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遗址共出土铁器95件,其中农具有58件;1953年在河北兴隆战国冶铸遗址中出土一批铁范,共40副87件,器形有锄、镰、镢、斧、凿、车具等,其中60%为农具范。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河北兴隆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B.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主要耕作方式C.铁农具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在北方一些地区广泛使用铁农具23、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7- 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24、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被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5.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26.《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  )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B.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27、秦朝统一后,对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28、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不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的赞扬;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的非议和指责。这反映出()A.王位继承制度确立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29、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30、“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认同发展二、非选择题部分20分-7- 31.(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32.下表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7- 分)材料文献记载内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15.58%;秦人二人,约占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23.38%。《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10.26%。《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其他地区约占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5.70%。《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其他地区约占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6.82%,巴蜀学者约占10.23%。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共30分1-5BBDBC6-10ADCBB11-15CCAAA16-20CBBDB21-25CDCCC26-30BACBD二、主观题共20分31【答案】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初年。(4分)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4分)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4分)32、参考答案:规律:(2)从山东地区逐渐向外扩展(1分)(2)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逐渐增多。(1分)成因:(1)政治上: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辽阔,为儒学传播创造条件。(2分)-7- (2)思想上:儒家思想最早产生于齐鲁地区,逐渐发展并得到重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2分)(3)文化上:古代教育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育,促进儒学传播。(2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0:05: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281.2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