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文言文阅读突破练18呼应教材重视试题与教材的显性关联(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突破练18 呼应教材,重视试题与教材的显性关联(限时40分钟,赋分53分)A组 对点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后秦欲伐齐”与“坎坎伐檀兮”(《诗经》)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敝邑欲伐之”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都是通假字。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王大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不伤一人”与“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C.“张仪南见楚王”与“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中的“南”字用法相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B组 综合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荣本齐桓公后。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桓荣勤学,讲论不息。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贫窭A无资B常客C佣D以自给E精力F不倦G十五年H不窥家。7.(对点练)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B.引,文中指举荐,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被,意为“穿”,与《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字意思不同。D.邑,指封地,与《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字意思不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桓荣为齐桓公后人,后拜为议郎,侍奉太子;皇上想任用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认为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同门彭闳和皋弘。B.博士们在太学辩论诘难,桓荣谦恭有礼地讲明经义,不强词夺理,他虽不善言辞,却是各位儒生难以企及的,皇帝为此奖赏他。C.显宗在桓荣官署聚集百官和桓荣的学生,并亲手拿着经书听讲,事后将太官供具赏赐给桓荣家,皇上就是如此敬重礼待桓荣。
D.桓荣担任五更后,皇帝下诏书褒扬桓荣,诏书引用《诗经》语句肯定桓荣辅助天子不断进步、养成美好德行的功劳,并予以赏赐。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2)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所与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辩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上以功劳A与B则C民战D上以诗E书F与G则H民学问。11.(对点练)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B.游宦,即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C.便辟,即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商鞅赞同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分设五官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创立法度来禁止奸邪产生。B.明君要按照功劳进行奖赏,士兵取得斩首、捕虏的战功时,要使他们的爵位足够荣耀,俸禄足够享用,这样士兵才会为国死战。C.国君的倡导能够引导百姓。如果国君仅靠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仅凭个人的声誉封赏臣民,士兵将不肯作战,农民将纷纷外迁。D.商鞅列举了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2)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
答案与解析突破练18 呼应教材,重视试题与教材的显性关联1.A 解析A项,前者是“拴套、准备”的意思,后者是“约定”的意思,两个“约”字含义不同。B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二者含义不同。C项,两个“孤”字都是形容词,意思是孤单、孤立,二者含义相同。D项,前者是“暗中”的意思,后者是“没有阳光”的意思,两个“阴”字含义不同。2.B 解析A项,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砍伐”的意思。B项,前者是“忧虑”的意思,后者是“祸患”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3.A 解析A项,前者是谦辞,后者是“破”的意思。B项,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的意思。C项,现代汉语的“土壤”是一种物质,与文中的“土壤”含义不同。D项,都同“纵”。4.B 解析A项,都同“悦”。B项,前者是“死伤”的意思,后者是“悲伤”的意思。C项,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5.A 解析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任从、应许”的意思。B项,前者是“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交好、友善”的意思。C项,“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前者是“和”的意思,后者是“亲附”的意思。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取得了(秦地)曲沃。之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可是)齐、楚两国交好,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发兵攻齐,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您为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子和礼物,允许我试试看。”张仪去南方见楚王,说:“现在齐国的罪恶,对秦王来说是很严重的,秦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但是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封闭关口跟齐国断绝邦交,我愿意让秦王献上商於方圆六百里土地。如果能这样,楚国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私下里更是获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的好处,这一计策能使三项利益一起到来。”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了都来向楚王道贺,陈轸最后拜见楚王,唯独不表示祝贺。楚王说:“我不发一兵,没有死伤一个人,却取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这是明智的。各位士大夫都来道贺,偏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还必定会到来。”楚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国尊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帮助)。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与齐国先断交,这就使楚国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先与齐国绝交,后(向秦国)索取土地,必将受到张仪的欺骗。这样在西边就会产生秦国的祸患,在北边又与齐国断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大军必将临境了。”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人去与齐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齐、秦暗中缔结盟约。楚国于是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使臣返回楚国向楚王报告,楚王大怒,要兴兵讨
伐秦国。陈轸说:“讨伐秦国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向秦国贿赂一座大城,与秦国共同攻齐。这样,我们在秦国方面损失了土地,但从齐国取得了补偿。”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于是兴兵讨伐秦国。秦国同齐国联合起来,楚兵在杜陵一带大败。所以说楚国的土地、士兵、庶民(的力量)没有减弱,但只能(做到)阻止(国家)灭亡,就是因为楚王没有采纳陈轸的正确意见,错误地听信了张仪的谎言。6.答案BEG解析“贫窭”和“无资”都是指桓荣生活贫穷,中间不能断开;“贫窭无资”作省略的主语“桓荣”的谓语,“贫窭无资”后应断开。“以”为目的连词,连接“常客佣”和“自给”,中间不断开,从“自给”的后边断开。“精力不倦”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从“不倦”后边断开。7.C 解析A项正确。两个“命”都指命名。B项正确。前者是“举荐”的意思,后者是“拿来”的意思。C项不正确。两个“被”字意思相同,都是“穿”的意思。D项正确。前者是“封地”的意思,后者是“邑镇”的意思。8.B 解析“他虽不善言辞”曲解文意,文中“不以辞长人”的意思是“不凭借言辞盛气凌人”,不是不善于言辞。9.(1)今日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2)(皇帝)曾经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东而坐,设置座几和手杖。参考译文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桓荣原本是齐桓公的后裔。齐桓公做了诸侯之长,宗族旁支用他的谥号来为自己家族命名姓氏。桓荣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桓荣刻苦学习,讲论经书不知懈怠。桓荣被授予议郎一职,入朝侍奉太子,每次朝会,皇帝总让桓荣在公卿面前陈奏经书,皇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教授《欧阳尚书》的博士职务空缺,皇上想要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经学研究浅薄,比不上同师授业官居郎中一职的彭闳和官居扬州从事一职的皋弘。”皇帝说:“好,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好这一官职。”于是授予桓荣博士官职,举荐彭闳为议郎。皇帝亲临太学,碰巧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通晓经书的要义,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言辞盛气凌人,在座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皇帝特地给予赏赐。建武二十八年,让桓荣担任少傅一职,赏赐给他有帷盖的车和四匹驾车的马。桓荣召集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日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当初,桓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桓元卿一同拾取粮食,桓荣有机会就会诵读《诗经》。元卿对桓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罢了,在什么时候再能用得上这些经书呢?”桓荣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后来,桓荣做了太常,元卿来拜访桓荣,桓荣的各位弟子对桓荣说:“他以前笑话你白费力气,现在又该如何呢?”元卿说:“我是一个农民,怎么能预先知晓这些呢?”显宗登上皇位,用对老师的礼节来尊崇桓荣。(皇帝)曾经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东而坐,设置座几和手杖。自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会集百官和桓荣的数百位门生,天子亲自持书诵习,当时掌管经学的儒生离位起立发问质难,皇上谦虚地说“太师在这里呢”。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受到的恩典和礼遇就是这样的。汉明帝永平二年,太学辟雍建成,授予桓荣五更的荣誉称号。每当祭祀选人的礼节和恭敬老者的礼节完毕,皇帝就请桓荣和他的弟子来到堂上,拿着经书为自己讲解。明帝下诏说:“沛郡人五更桓荣,用《尚书》辅佐
我十多年了,《诗》里有言:‘每天有所成就,每月有所进步,让我德行显著。’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让他食邑五千户。”10.答案BDG解析“与”为动词,“赏赐”之意;“上以功劳与”是主谓短语,后面应断开。“上以诗书与”和“上以功劳与”结构相同,前后应断开。11.A 解析A项,“意思相同”错误,《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为“劲疾”。12.D 解析“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错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释法制而任名誉”。13.(1)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2)百姓努力劳作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参考译文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尊贵与低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度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懈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以个人的智慧治国,不注重功劳而以个人声望名誉封赐。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所以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于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于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瞪眼握住手腕说自己勇敢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都可以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认为动听;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发奸邪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责罚,奖赏丰厚而且守信,刑罚很重而且必罚。百姓努力劳作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他没有方法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