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昭通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B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文化意义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 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节选自莫砺锋《杜甫十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征。B.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C.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有助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 B.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C.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直接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答案】1.C2.B3.A4.作者通过将杜甫在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作品上,在安史之乱后的反应上,在针对南诏战争的态度上,在“恻隐之心”的关注对象上与其他人的对比,充分说明杜甫在仁政、仁爱之心、民族尊严等各方面都最能体现儒家精神。5.①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因夷夏之辨而产生的民族范围,而是同样能关怀其他民族人民的和平生活。②杜甫丰富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的内涵,将关注点推广到宇宙间的所有生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对个体是忽略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可见儒家并没有完全忽略个体。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错误。根据原文“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可知,儒家同样注重思想和理论阐述。C.“……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错误。根据原文“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可知,只是作者莫砺锋的个人看法。 D.“直接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错误。根据原文“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可知,“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重点展现的是杜甫关怀弱小的慈悲之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这是诗人以沙鸥自况,表达自伤漂泊之意。不能体现儒家精神。B.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儒家精神。C.意思是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体现了仁爱的儒家精神。D.表达了对官吏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儒家精神。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所用手法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可知,作者列举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最能体现儒家精神。而原文“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说明杜甫在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这方面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原文“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则说明杜甫在“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方面做得最好。原文“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这一例子则说明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本民族,在人际上拥有更大的范围。原文“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这一对比,则重在指出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种族,扩展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在原文选段倒数第二段段首,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对应信息在前面第四、五段,而“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的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两段。第四、五段中对杜甫关怀民生疾苦、维护民族尊严方面的描写,体现了杜甫遵从儒家道德伦理观念。这些符合儒家观念的原有内涵。原文说到“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并举针对南诏战争杜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反应,说明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爱同胞的内涵,而是“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由此可知,杜甫在爱本民族人民还是爱所有民族人民方面丰富了儒家观念的内涵。根据原文“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及该段所举杜甫呵护小鹅的例子,充分说明杜甫丰富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的内涵,将关注点推广到宇宙间的所有生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吾尔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8.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B8.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9.①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②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被爱被呵护。③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④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是指责小羊太贪吃”错。原文是“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可见妈妈怪小羊故意在顾客面前做出受委屈的样子,让顾客以为我们虐待它了。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B项,“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错。写了我妈把小羊当孩子看,和小羊“斗智斗勇”的温馨场景,旨在表现以我妈为代表的牧区人们珍爱生命、淳朴善良的美德。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开头的环境描写是“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段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从视觉以及“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的触觉等角度,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毕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因此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比如本题要解释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的原因。结合原文最后一段“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可概括出“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结合“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说明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精神慰藉,再结合前文“老人抱着小羊羔”“人们精心喂养冬羔”“妈妈把小羊羔等孩子喂养”“女孩儿把小羊羔当宠物”等描写可知,这里的人们把羊羔当做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 伴依赖,小羊羔被爱被呵护;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再结合“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见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因此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菹(jù):多水草的沼泽地带。②诐(bì):不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指《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与后文提到的《诗》《春秋》同属“五经”。B.周公,辅佐周武王,曾诛杀纣王,平定叛乱,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宁。“周公吐哺”的典故就出自于他。C.《春秋》,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D.恣,在本文“诸侯放恣”中是“任凭,听任”的意思,与《将进酒》中“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恣”语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天下大势太平与动荡交替,以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平定灾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例,而写此文时国家正处于乱世之中。B.尧舜为代表的圣主薨逝后,取而代之的是暴君,他们生活奢靡,还坏屋毁田,破坏生态,引来猛兽栖居,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C.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混乱,不尊礼法,孔子呼吁人们遵循周礼,拨乱反正,但这本来是君主的责任,孔子也因此遭人诋毁。D.公都子认为孟子热衷辩论,而孟子梳理历史、结合现实来反驳公都子:善辩并非本意,是与孔子一样肩负端正人心的使命而为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14.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孟子对此如何看待?【答案】10.B11.D12.B13.(1)危险已经远离百姓,伤害百姓的鸟兽也消失了,这样之后百姓就可以在平坦的土地(平原)上居住。(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的话,孔子的思想就得不到显露,这样邪恶的言论欺骗人民,阻塞了仁义之道。14.杨朱:重视自我,无视君王。墨子:无差等的爱。 孟子的看法:反对两人的观点,认为这是不符合传统礼仪的,主张传承大禹、周公、孔子的思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著书立说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学生。“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这是四个并列结构的句子,“正”“息”“距”“放”是动词,后边的词语是动词的宾语,所以可根据动宾结构、并列关系划分断句,排除ACD;“予不得已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在“也”后断开,排除A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恣”,放纵;/尽情、任意。两个“恣”语义不同。句意:诸侯们放纵,肆无忌惮。/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甚至率领猛兽以人为食”错误。原文第五段中“此率兽而食人也”是将君王只顾寻欢作乐而不理百姓疾苦这一行为比作“率领猛兽以人为食”,并非暴君真的带领猛兽吃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鸟兽之害人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害人鸟兽”;“平土”,平坦的土地。(2)“息”,停止;“著”,显露;“诬”,欺骗;“充塞”,阻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五段“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可知,根据孟子所言,乱世之中盛行的两种学说是杨朱和墨翟的学说。根据原文第五段“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可知,杨朱学说的主要思想是重视自我,无视君王;墨子学说的主要思想是无差等的爱。根据原文第五段“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可知,孟子对此看法是反对两人的观点,认为这是不符合传统礼仪的;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可知,孟子主张传承大禹、周公、孔子的思想。参考译文: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混乱。在尧的时候,水大到向西流,泛滥于中原地区,到处被龙蛇盘踞,百姓无处安身;住在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住在高处的人在山上营造洞穴。《尚书》上说:‘洚水警诫了我们。’所谓洚水,就是洪水。尧派禹治水。禹挖通河道将洪水导入大海,又把龙蛇驱逐到草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长江、淮水、黄河和汉水。危险已经远离百姓,伤害百姓的鸟兽也消失了,这样之后百姓就可以在平坦的土地(平原)上居住。”“尧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爱民之道逐渐衰微,暴虐的君主接连出现,毁坏了房屋来做池沼,使百姓无处安居;废弃了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不能谋生。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园林、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飞禽走兽。到了殷纣之时,天下又发生大乱。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打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消灭殷商的属国五十个,将虎、豹、犀牛、大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百姓非常喜欢。《尚书》上说:‘伟大光明啊,文王的谋略!继承发扬光大啊,武王的功绩!帮助开导我们后代,都走正路不无缺陷。’”“现社会混乱正道衰微,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臣子杀君主的事有了,儿子杀父亲的事也有了。孔子为之忧虑,便著述了《春秋》。《春秋》所记载的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圣王不出现了,诸侯们放纵,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暴放纵地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氏主张为自己,是不要君王;墨氏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匹;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着兽类去吃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的话,孔子的思想就得不到显露,这样邪恶的言论欺骗人民,阻塞了仁义之道。仁义被阻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要规范先圣的道路,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 使邪说歪理不能再流行。邪说兴起在人们心中,会危害人们做的事情;事情受了危害,也就会危害政务。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使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没有人敢抗拒我。’不要父亲不要君主,是周公所要征服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著书立说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学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游诸葛武侯书台宋·陆游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本诗开篇从河阳道中的诸葛武侯祠着笔,渲染出衰飒的气氛,引发了怀古之思。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应战诸葛亮之事,暗含了作者对两人鲜明的褒贬与爱憎态度C.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D.诗人批判一般的读书人见识鄙俗浅陋,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16.本诗“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两句与苏轼《江城子》“料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二者都是虚写,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本诗由阵阵松风想到诸葛亮吟唱《梁甫吟》及慨然出山的场景,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②苏词想象明月照在亡妻坟墓上的情景,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思念。【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错,诗人是嘲讽俗儒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能够建立这样的功业,还在纷纷猜测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意思是这墓前的松风还在怀想当年诸葛亮吟诵《梁甫吟》的情景,以及回忆诸葛亮慨然应允出山,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此句借“松风”抒己怀,向往诸葛亮的风采,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料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想象明月照在亡妻坟墓上的情景,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此处推己及人,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言明青年应担当国家社会责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勉励。(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江天,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宇宙哲思。【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自伐者无功④.自矜者不长⑤.江畔何人初见月⑥.江月何年初照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伐”“矜”“畔”“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①。 2019年8月,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鸿蒙之境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华为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所在:为后人开辟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也许不那么笔直,但它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知识空白区域延伸,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向往。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这样的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②。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三者均为我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今天这份激动。激动,不是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沉重的一百年的那段过去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谋而合②比比皆是19.激动,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是一致的,故用“不谋而合”。“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第二空,此处是说浪漫情怀在科研领域很常见,可用“比比皆是”。“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不是因为……更因为……”关联词搭配不当,改为“不仅因为……更因为……”;二是语序不当,“沉重的一百年的那段过去的历史”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改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修改为:激动,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22年除夕春晚,一幅《千里江山图》、一段《只此青绿》舞,留下了一抹别具底蕴的文化亮色,成为整台节目的爆款。对于《只此青绿》的观感,很多观众虽然没有专业点评的力道,但也直白而热烈:“虽然短短几分钟,但只此一眼,念念不忘。”这深刻反映出美学表达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广袖高髻、“有棱角感”的舞姿渲染中,中国文化古韵流长而奔涌不息的文化传承,让人们看到了;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由“千里江山”而“人物风流”的叙事转化;中国文化由“青绿笔绘”在当下升华为“声光舞美”,让人们看到了。“国潮”是近几年兴起的一股文创风气,其以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催化”,用当下传播进行流量“置顶”,()。这足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股高山流水,且可以解当下人们的“文化饥渴”。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而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入现代生活场景,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B.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入现代生活场景,从而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C.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从而进入现代生活场景。D.从而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进入现代生活场景。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化饥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D.书桌上那个小小的“早”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22.把文中画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要求: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答案】20.A21.C22.示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由古韵流长而奔涌不息的文化传承;看到了中国文化由“千里江山”而“人物风流”的叙事转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由“青绿笔绘”而“声光舞美”的当下升华。【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前文说“国潮”兴起的一股文创风气,后文应该引出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用“从而”衔接上文更紧密,排除BC; 按照逻辑,应该先“进入现代生活场景”,再成为时尚,排除D。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反语讽刺;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整句要注重两点:一是找到基准句,“让人们看到了……由……而……的……”句式整齐,意思表达完整,可作为基准句;二是分析其余的语句,仿照基准句的句式结构改写,如“中国文化由古韵流长……让人们看到了”可改写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由古韵流长而奔涌不息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由……让人们看到了”可改写为“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由‘青绿笔绘’而‘声光舞美’的当下升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执笔有我,蕴就华章光阴是一卷长长的胶片,记录下一代又一代人的“好故事”。“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作为新时代的一份子,我既要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它的创作者,执笔有我,蕴就华章。做好故事的聆听者,从口口相传、代代延续的精神血脉中寻找归属感与使命感。李大钊先生的义无反顾,让我们心生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慨,从而更坚定地投身于奋斗中去。由是说,成为好故事的聆听者能够在我们心里播下归属的种子,激发使命的基因。做好故事的传播者,将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优秀文化和中国故事散播到四面八方。君可见李子柒将传统融入生活、将传承印入血脉、将传播用于实践,从而将恬静优雅又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国文化传播世界各地;君可见陈依妙小小年纪便在美国博物馆内宣传二胡的魅力,让传统音乐走遍四方。成为好故事的传播者,深入感知中国精神的魅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创写好故事的能力。成为聆听者是根基,成为传播者是台阶,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好故事的创作者。若非创作,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好故事又从何而来?若不创作,身为青年的我们又何以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裘氏门派”的传人裘继戎将京剧身段编入流行舞蹈,让传统更有生命力,让流行更具文化底蕴。我们何不向他学习,让我们投入时代的洪流,执笔创作属于自己的好故事呢?辩证来看,若只做聆听者,当下与未来便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空白;若只做传播者,却没有聆听的沉淀和创作的升华,好故事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若只做创作者,而失去了聆听和传播的底盘,最终只会摇摇欲坠,无法行稳致远。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方能完善自身,拥有“心中期许、笔下风云”的能力。诗言:“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辈青年兰芝秀发,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敢于表达自我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未完待续的好故事将等待我的书写!人如此,国亦然。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担当着大国的责任,更要绘就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愿我们一道,做好故事的聆听者、传播者,更要做创作者。执笔有我,蕴就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从近代、到现代、到当代的“好故事”。这其中,革命先驱李大钊、县委书记焦裕禄、雷锋、战斗英雄张富清、最美逆行者、坚守乡土乐观生活的“二舅”等人的“好故事”,体现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公而忘私、不惧辛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材料第二段在总结这些“好故事” 的意义之后,展现了聆听者、传播者、创作者这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中,聆听者意味着我们以旁观者姿态去看待他人的好故事;传播者则说明我们不仅仅只是旁观,而是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将之发扬光大;创作者则说明,我们是切身实地地去践行这些精神品格。命题重在引导考生思考“好故事”背景下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可以综合思辨三者关系,亦可单选其一来建构自己的观点,亦可另有其他合理的角色设想;综合思辨要详略得当,单一建构要论证充分。均须体现学生对个体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题目要求思考新时代青年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构思行文时可以写自己应当创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继承前辈的精神,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写自己可以做那个甘愿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甘于平凡,积极做好自己的小事,不好高骛远。也可以写今日之我辈,虽然未必都有能力和机遇去创造一个个好故事,但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宣扬、传播,使好故事中的精神光照千古。立意:1.做好故事的传播者,理性发言,弘扬时代精神。2.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故事,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3.做好故事的聆听者,吸收精神营养。4.努力创作好故事,成就好故事,贡献正能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00:05:07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3.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