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写在答卷密封区内。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写在答卷的相应题号框内。请保持试卷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卷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 之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材料二: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 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C.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D.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B.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C.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答案】1.D2.B3.A4.①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②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5.①衡芜苑入门是“突出的插天大玲珑山石,把所有房屋熟皆遮住”,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建筑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征。②衡芜苑四面都环绕着石块,把里面的房屋都遮住了,且许多异草穿石隙,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审美。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分析可知,具有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的是单体建筑,而不是“院落式布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分析可知,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有“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C.“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分析可知,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绘画”价值,而不是建筑价值;D.“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可知,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而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指的是精神的宁静与平和,含蓄温文,更为内在,融于自然。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直接抒情,不符合“含蓄温文”的特点;这几句也突出了自然与人的对立,不符合“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BCD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性格”中的“含蓄温文”的特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西建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根据材料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分析可概括为: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根据材料二“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分析可概括为: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衡芜苑“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其中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材料一“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点。衡芜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审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矿车[日]芥川龙之介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 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 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有删改)文本二: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断,写一时一地展开的一事。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车车辙的延伸和‘我’内心的起伏暴露无遗。(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B.土工爽快地答应良平推车的请求并夸赞他,傍晚却若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忙推车。C.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较冷静。D.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B.“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内心开始变得害怕。C.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D.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体现出本文平实 质朴的语言风格。8.文本一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C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式,使小说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矿车的经历。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述,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以及其后来受惊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③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期待故事的走向。④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9.①良平小时候推矿车的经历象征了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②良平刚开始对矿车感兴趣代表着人对新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③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④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索、闯荡,在遇到困难、挫折(或打击)之后,悲伤的情绪只能回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获得安慰。(第④点也可以是“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在社会中总不能尽情尽兴获得所需的现状,只能在亲人面前获得安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有预谋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良平主动向土工提出请求,要帮他们推车。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本文更多采用心理描写刻画良平的形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全文主人公是良平,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方式进行叙述,使小说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矿车的经历,叙述更方便,主旨更鲜明。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 行了尝试。小说以良平这一儿童视角来叙述,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及其后来受惊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开篇,良平推车的相关情节应从良平对矿车感兴趣开始,到土工告诉良平该回家了结束。作品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期待故事的走向。“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回到原文中具体分析良平推车的经历。小说最后一段讲了二十六岁的良平还会想到当初的自己,在劳顿疲惫的他的眼前还会浮现竹林幽暗、坡道起伏的道路,给人一种人生茫茫的感觉。这一段将良平儿时推车的经历与此时的生活、人生道路相联系,说明良平当初的经历不仅是一段童年往事,更像是人一生的轨速和心理状态。小说开篇写“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良平对矿车感兴趣代表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等可知,这代表着人离开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索、闯荡,在遇到困难、挫折之后,悲伤的情绪只能回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以期获得自身的安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拜住袖A其疏入B谏C其略D曰E世祖临御F三十余年G每值H元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辞。B.方,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举行的朝谒之礼。D.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B.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堆成鳖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英宗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14.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答案】10.CEG11.D12.B13.(1)遭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2)(张养浩)命令米商凭纸币上的印记卖米,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钱币,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舞弊。14.①“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②吴师道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③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④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⑤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拜住”是人名,“袖”的宾语为“其疏”中间不可断开;“入谏”是连动关系,中间亦不可断开;“袖其疏”作“入谏”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故应在C处断开;“其略曰”中,“其”指张养浩交给拜住的奏疏,“略”意为大概,修饰谓语动词“曰”,“曰”后E处应断开;“世祖临御”为主谓短语,“三十余年”为“临御”补语,中间不断开,“值”的宾语为”元夕”,之间不断开,“年”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识记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B.正确。文中加点的“方”意为刚刚;/“方六七十”的“方”是计量面积用语,作动词,意为方圆、纵横。句意:张养浩刚刚十岁时就酷爱读书;/纵横六七十里。C.正确。D.“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错误。文中加点“疏”指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给皇帝上疏”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给皇帝上疏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辞”,推辞;“不起”,不任职。(2)“出粜”,卖出粮食;“诣”,到;“易”,交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养浩”来源于孟子的名言,据此也可以推测,他仰慕孟子,“希孟”便是仰慕孟子的意思。联系材料一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行有不懶于心,则馁矣”可知,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张养浩为官也以此为标准,具体体现为:张养浩担任堂邑县尹时,宽容对待不得已行偷盗之事的人,用言行感化他们,而面对“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的李虎等人,张养浩“尽置诸法”。由此可知,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他参议中书省事时上书直言,劝谏英宗“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全力赈灾,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的行为,“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由此可知,他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参考译文:材料一: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币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刚刚十岁时就酷爱读书,一天到晚不停,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悄悄读书。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首先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做过强盗的人都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后,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我认为玩乐事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忧患却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这个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来表彰他的正直。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推辞不任职。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去上任,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缗只给五缗,甚至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 缗,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到关中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关中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梦微之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②,夜台茫昧得知不?【注】①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做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B.元诗开篇点明二人相隔数千里,音信难通,好友牵挂诗人,在梦中也关心着他的境遇。C.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了精神上的无限凄凉。D.白诗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16.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梦境内容: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梦见的是不相干的闲人,而没有梦到友人;白诗“夜来携手梦同游”,梦见与友人重逢,二人携手同游。②因梦生情:元诗运用白描,先写好友梦己,再写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白诗先以梦中相会的愉悦与梦醒后的失落对比,再由梦引出下文凄苦的现实,抒发了和好友天人永隔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错误,依据《梦微之》颔联的和颈联内容,白居易写作“梦同游”时元稹已经去世八年之久,所以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不可能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分析梦境内容:元诗《酬乐天频梦微之》中描写梦境内容的诗句是“惟梦闲人不梦君”。元稹收到白居易诉说衷肠的诗篇的时候,正在病中,由于生病心神错乱,经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白诗《梦微之》中描写梦境内容的诗句是“夜来携手梦同游”。作者夜里梦见与元稹携手共同游玩,梦中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点出了梦中与老友相会的愉悦。(2)分析因梦而起的情感:元稹的这首酬答诗构思奇巧,全诗纯用白描,感情极其诚挚。诗一开始交代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后两句,诗人紧扣好友寄诗中的急切询问,并作了深情的回答。诗中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对好友的苦苦思念挂牵,而是用写梦来抒难尽之情,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经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使人感到痛苦惆怅,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苦思相念之情。《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交代梦中二人携手同游的情形,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后文又由梦境引出现实生活的凄苦;颔联写自己身体多病,而老友已长眠地下近十年;颈联设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躯壳寄于世间;尾联告诉老友,儿子爱婿已相继离世。全诗用梦中相会之愉悦和醒来之痛苦相对比,再由梦引出下文凄苦的现实,突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对自己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慨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在面对“义”与“利”时的评价是:“_____,____。”(2)《论语·子罕》中,孔子以“______,_____”的现象作比喻,说明做事停止在于自己;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说明做事前进也在于自己。(3)诗词中作者自问自答,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______?_______”等。 【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譬如为山④.未成一篑⑤.采之欲遗谁⑥.所思在远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喻”“譬”“遗”“鹃”“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为了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了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艰辛,在用词上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0.文章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答案】18.①多用数量词,“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等突出担子重,具体真实。②多用动词,“戴”“蒙”“挑”“带”“走”等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19.①比喻,反问。②把沙子比作敌人,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敌人不易制服,表现了环境的恶劣。20.①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②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隐忍而坚韧;就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③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深意,表达了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可知,此句多用数量词,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艰辛,她们工作时间长,担子重。运用数量词,可以使表述的内容更加具体、清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担子”“再带上……走向沙地”可知,此句多用动词,使陶凤娇们艰辛种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和辛苦。【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她们的仇敌是沙子”,运用了比喻,把“沙子”比作“她们的仇敌”,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环境的恶劣,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运用了反问,可以引人深思,强调了敌人不易制服的特点,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环境的恶劣。【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表达的能力。这处引用来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这句话作为鲁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带有强烈的战斗性,断言人民革命必将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绝不能长久。因此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但这两句的“地火”、“熔岩”和坚韧的陶凤娇们又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构成比喻关系。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她们隐忍而坚韧;就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综上所述,“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看似无理矛盾,实则具有深意,实际上是作者借此表达对植树娘子军坚毅勇敢精神的赞赏和敬佩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致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又由年轻且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优秀艺术家为其注入了现代意义。新编的“团圆”的尾声堪为代表。原著设定的是一个极悲伤的结局① 所有的欢声笑语,一朝覆灭②所有的前尘往事,花飞花谢。那些命如花美的女子,死的死、散的散,令人唏嘘。而舞剧的最后一幕却借贾宝玉的想象,让十二正钗同归舞台。帷幕拉起,舞台上铺满了飘零的白色花瓣,伫立着十二张椅背极长的高椅,如十二座法相庄严的墓碑。舞者钗环尽褪,肃立,舞动,不息……交响乐突进,民族舞突变为现代舞,舞姿大胆而凌厉,她们在用挣扎、呼喊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埋葬自己的现实与命运的抗争。这就是最后一幕——《花葬》。十二正钗死而复生,只为告别自己的一生,正应了“万艳同悲”。你可以把这当作是梦中复活,是魂魄犹燃,是命数运数都尽了但美永存……作家毕飞宇表示:“《花葬》极棒,体现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美学勇气,这个小说里没有,但恰恰是红楼的本质和精神。”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标点,并说明其作用。22.材料中“花葬”的含义是什么?最后一幕命名为“花葬”有何用意?请联系材料和原著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1.①填“:”,起提示下文或引出解释说明的内容的作用。②填“;”,起划分层次、表示前后句之间并列关系的作用。22.含义:①埋葬飘零的花瓣;②埋葬命如花美的女子的青春与生命。用意:①致敬原著,化用“黛玉葬花”之名,体现出改编上的创新;②凸显主题,呼应了原著的主题,凝练且具象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①处,上句“原著设定的是一个极悲伤的结局”为总领句,领起的是下句“所有的欢声笑语,一朝覆灭”和“所有的前尘往事,花飞花谢”,故此处应使用冒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第②处,“所有的欢声笑语,一朝覆灭”“所有的前尘往事,花飞花谢”两个分句为并列关系,故此处应使用分号。【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用意的能力。(1)分析“花葬”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材料中的“帷幕拉起,舞台上铺满了飘零的白色花瓣”可知,“花葬”的表层含义是埋葬飘零的花瓣;结合材料中的“舞剧的最后一幕却借贾宝玉的想象,让十二正钗同归舞台”“伫立着十二张椅背极长的高椅,如十二座法相庄严的墓碑”“她们在用挣扎、呼喊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埋葬自己的现实与命运的抗争”可以得知“花葬”的深层含义:埋葬命如花美的女子的青春与生命。(2)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命名的用意。结合材料中“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致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为其注入了现代意义”“ 《花葬》极棒,体现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美学勇气”可知,意在致敬原著,化用“黛玉葬花”之名,体现出改编上的创新;再结合材料中的“正应了‘万艳同悲’”“恰恰是红楼的本质和精神”,以及《红楼梦》的主题可知,意在以现代方式凸显原著《红楼梦》的主题,简洁凝练,且具象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策》)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阿拉伯谚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何“言”,如何“行”,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新时代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行”在“言”前。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他们的“行”更是难能可贵。“讷于言,敏于行”,不是不说,而是让人谨慎说话,迅速地行动,可谓又“言”又“行”。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必出,行必果。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真正践行“大丈夫之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生准则。敦煌女儿樊锦诗曾言扎根敦煌,为保护敦煌文化努力一生;周恩来曾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用行动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他们“讷于言,敏于行”,言必出,行必果,他们的行动力无与伦比,他们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值得我们一生追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百年前,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为行便胜于言。一个伟人的成功并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于纸上的。一个人的豪言壮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将其表现出来。大学生村官杨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付出,不断地探索,她坚定地行动,一次次从失败中 爬起来,带领乡亲走上致富之路;著名导弹技术专家沈忠芳,他力主研发,艰苦创业,隐姓埋名,为国铸剑六十载,为我国的远程防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让人感觉默默无闻,他们却用行动,撑起了中国社会的一片天空。新时代青年应做行动的巨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努力怎能成功?不行动怎能会扬志?新时代青年不做佛系青年,不做躺平青年,不做长不大的“巨婴”,不用颓废代替进取,不用止步不前代替奋勇前行。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讷于言,敏于行,脚踏实地,做好人生航船的舵手,用坚定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句是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的作用。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可以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仅三寸长的舌头,可以胜过百万雄兵。以此赞美能言的好处。第二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第三句“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运用比喻修辞,强调语言很重要,但行动才能有结果,光说不做是没有结果的。其实生活中言与行都很重要,二者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各有优点,写作时应突出说和做辩证统一的关系。说很重要,犹如第一则材料所言;可是只说不做一切都是空谈,我们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生活中我们不能空谈,要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一个行动派;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说和做是统一的,二者不能割裂,适当的言,支撑以切实的行动,则会事半功倍。也可以谈“言行一致”,言与行不能悖离。写作时应阐述清楚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谈“言”与“行”的方式方法;作写作身份是新时代的青年,因此应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谈自己对“言与行”的认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可以作为议论或选材的切入点,可以写个人的“言与行”或国家的“言与行”等均可。如果中心论点为“不空谈,做一个行动派”,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阐述“不空谈,做一个行动派”的必要性;接着阐述空谈的弊端,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后论述“不空谈,做一个行动派”踏实做事,做真实的自己。立意:1.能言善辩可以让行动更顺利。2.讷于言,敏于行。3.不空谈,做一个行动派。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4:15: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0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