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 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 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C.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D.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乡愁》借助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B.材料一以《乡愁》为例,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C.从材料二可知,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D.材料二中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仍以其为参照系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B.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规范稳定,但新诗已出现脱节或转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C.中国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属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评价体系去衡量。D.将中国百年新诗与世界诗歌精粹总和进行比较,矮化贬低了自我,也拉大了差距。4.应如何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参考下面《红烛》节选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诗音乐美”的角度分析闻一多的《红烛》。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节选)【答案】1.D2.C3.B4.①中国新诗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有学习和吸收,但是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④中国新诗经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⑤结合历史特定语境,以现时尺度去审视评价中国新诗,既看到新诗的不足,也看到其成长。5.①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红烛》中反复使用重复句式,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八次重复句的使用,使诗歌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②表现在感叹词的大量使用中。“红烛啊!”“诗人啊!”“烧吧!”等感叹词的不断使用,增强旋律,也强烈表达心中情感。③表现在诗句形式上。《红烛》中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增强节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④一定程度上使用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注重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如节选里的“体”“灰”和“出”“误”“突”的押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说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可知王久辛并没有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C.“没有必要讲究……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说的“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可知是要讲究语言的和谐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说的“‘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可见是数词不是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B.“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错误。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音乐性的贡献。D.“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无中生有。西川认为格律是个假命题,他并未提及“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这样的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B.“两者没有可比性”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两者既可比又不可比。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中国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之间的时间性联系,并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由材料三“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中国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由材料三“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等可知,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相比尚不成熟。④由材料三“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可知,中国新诗经过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⑤由材料三“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中可得出关于评价态度的思路,即要结合历史特定语境,以现时尺度去审视评价中国新诗,既看到新诗的不足,也看到其成长。【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出“《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的旋律美特色,而《红烛》中,诗人反复使用重复句式,比如节选中连续两句“是谁……”以及两个“不误”,同时全诗中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这都使《红烛》诗歌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材料一中“四节中同一位置上……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了修辞运用对于体现诗歌音乐美的作用。而在闻一多的《红烛》中,作者不断使用“红烛啊!”“诗人啊!”“烧吧!”等感叹词,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也强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材料一中“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而在《红烛》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并没有完全刻板地使用完全相同的句式,而是穿插了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之类的长句,和诸如“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等的短句,可见《红烛》中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增强节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此外,《红烛》节选里的“体”“灰”作为诗句结尾,都押ui韵,而“出”“误”“突”都押u韵。这里可以看出,《红烛》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注重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 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7.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B.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之美。 C.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D.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和修辞,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8.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9.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答案】6.D7.D8.①乐观、坚强;②刚烈勇敢;③智慧从容;④团结一心,全民抗日;⑤热爱生活,善良朴实。9.①题目“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老头给我讲的小事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不失荡气回肠。(情节“小”)②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斗争经历,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人物“小”)③文章选择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这个特定的环境反应老头口中反复提到的“这两年”全中国上下抗日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表达了军民积极参与抗日的主题。(环境“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和“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都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错误。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不管是景物描写“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还是人物描写“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并不是韵律美。且文中并无多处方言。故选D。【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可知,老头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乐观坚强。根据原文“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可知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刚烈勇敢。根据原文“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可知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的智慧从容。根据原文“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知,白洋淀的百姓联合起来,人人参与抗日活动。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团结一心,全民抗日。根据原文“老头儿爱交朋友”可见白洋淀百姓热爱生活,“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由此可见,白洋淀百姓善良朴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第一点从小说题目出发,点明“小战斗”的具体情节内容,本文涉及战斗的情节内容并不占全文的主要篇幅,只在文章将行至结束时才出现,虽然如此,但这次小小的斗争,充满了智慧和波折,充满令人荡气回肠之感。第二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小说所塑造的人物,老人、老人的儿子、姑娘们等,都是普通的百姓,但就是这些普通人,都运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革命斗争,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第三点从小说社会环境出发,将宏大、持久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战争,不仅是白洋淀抗日战争的写照,也是全中国上下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材料二: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自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①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②,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裈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③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自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王思任【明】《天姥》)【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垆;在柜台内卖酒。②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③丹:指代寺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山灵有力[A]夤缘[B]入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伯仲席。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谢公屐”传说是诗人谢朓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B.“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声音响亮。“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是动词,超出的意思。C.“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通“冥”,与“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冥”是一个意思。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这里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官供奉翰林院。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B.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正面描写一路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有色,又用了楚辞句法,更添浪漫主义色彩。C.王思任不顾路途遥远,从天台山一路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的形势和气派,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梦寐之景时,他深感失望,好奇心荡然全无。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太白所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云云,“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夸大其词,所言不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裨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14.《天姥》作者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简要概括。【答案】10.ADE11.D12.D13.(1)忽然惊惧心跳(或魂魄惊动),我猛然惊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原来)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2)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14.①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②天姥不高:“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是山顶之景。③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句意: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山灵有力”语意完整,“力”做“有”的宾语,故A处断;“夤缘入供奉之梦”中“供奉之梦”做“入”的宾语,故D处断;“一梦而吟”省略主语李白,“而”字表并列,“梦而吟”同做谓语,且“一梦而吟”与“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句式一致,故E处断。综上,ADE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谢公屐’传说是诗人谢朓……”错误,谢公指的是谢灵运。B.“‘殷’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声音响亮”错误。“殷”,震动。句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C.“‘暝’通‘冥’……是一个意思”错误。“暝”,昏暗,不是通假字/高远,“青冥” 的意思是清苍悠远的天空。句意: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洞中清苍悠远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D.正确。句意: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意在讽刺”错误。王思任并无讽刺之意,而是客观指出李白所写并非现实。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魂悸以魄动”,惊惧心跳、魂魄惊动;“觉”,醒;“向来”,原来,刚才。(2)“逃帻去裨其下”,省略句,“其”前加介词“于”,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来”,使动用法,使……来;“败”,败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可见,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由“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可见,天姥不高:“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是山顶之景。由“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可见,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材料二: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山色)渐渐深邃(我们)慢慢上山,过了桃墅,溪水潺潺,树影婆娑,白云悠悠,山坳青青,几处人家。在斑竹岭吃饭,有酒家女艳丽无比,又有桃花流水,胡麻花开正香,经过会墅,进太平庵看竹,竹子大如汲水桶,颜色如碧玉,让雨水生寒意,竹叶纷批,不亚于飞凤的尾巴。如果我家林中能种此百十竿竹,在竹林中抛开头巾脱去衣裤,自然不会让粗俗之人来败坏游玩的兴致。又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墙)高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东西,(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凭什么会神往此地?天台山比得上天姥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灵有神力,借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之故啊,还是人之故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建昌江①白居易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忽似往年归蔡渡②,草风沙雨渭河边!【注】①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建昌江,江州附近。②蔡渡:在下邦(今陕西渭南市下邦镇),与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行人稀少,环境幽静。B.三、四句,是另一幅“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渭水蔡渡。C.末句中“草风沙雨”,色调空濛,衬托出诗人悠游自在的心境。D.整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情思邈远,熔诗画于一炉。16.本诗篇幅短小,却写得波澜起伏。诗中有哪些突转?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场景转换:从眼前幽静的建昌江边渡口转到过去的渭水蔡渡;②感情突变:从唤渡船的日常心态,到联想故乡渡口顿起的思乡之愁和贬谪之苦。③诗歌用一“忽”字实现转换,即景生情,尺水兴波,带出了新的诗歌境界,给人新奇之感。【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色调空濛,衬托出诗人悠游自在的心境”判断错误,应该是“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技巧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本诗一、二句描写了一幅一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行人稀少,诗人叫唤等待渡船的场景。在这幽静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而诗歌第三、四句,陡然以“忽似”领起,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一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蒙。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由此可见,诗歌体现了场景转换:从眼前幽静的建昌江边渡口转到过去的渭水蔡渡。从诗歌一、二句描写的景象来看,我们只能感受到诗人唤渡船的日常心态。而在诗人陡然想起的另一个渡口蔡渡(注释中特意提出“蔡渡:在下邦(今陕西渭南市下邦镇),与作者故居渭村隔渭水相对”),读者不难理解这是诗人联想到故乡渡口顿起的思乡之愁。而一个人往往在失意落寞时才最容易起思乡之愁,再结合诗歌注释“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也产生了贬值之苦的心理转变。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场景和情感转变,并不是无来由地发生,诗歌中用一“忽”字实现转换,即景生情,尺水兴波,带出了新的诗歌境界,给人新奇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像国画家画远景时那样淡淡勾勒几笔,呈现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3)诗人在诗歌中倾诉自己内心百般“愁绪”,很多时候与“酒”分不开,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各举一例,你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暧暧远人村②.依依墟里烟③.佛狸祠下④.一片神鸦社鼓⑤.何以解忧⑥.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暧、狸、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些中国古史专家提出“龙即鳄鱼”的说法,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①。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其实就是龙这种动物的外观和形态。甲骨文中的“龙”,描绘这种动物头上有一对角,有两只前爪,长长的身体。金文里则对龙更详细地进行了的描绘:一对大角下,是两只大眼睛,嘴部有獠牙,身体弯曲且长,还有一条大尾巴。再来看看鳄鱼,金文中有“鳄”这个字,与“龙”完全不同,其左侧是一条鱼的形状,右侧可以理解为头部是张开的大嘴,下面是一个人,表明这种动物可以让人非常惊愕、恐惧;也可以理解为是失去双手的人,代表这种动物可以吃人、伤人。由此可知,龙不是鳄鱼。又有人指出,龙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精神图腾,但这种说法立刻遭到反驳。晋王嘉《拾遗记》有记载:“(舜之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礼记·礼运》上有:“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疏》云:“鱼鲔从龙者,龙既为人之畜,故其属见人不淰然惊走也。”也就是说,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豢龙之官”究竟又是些什么人?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划波浪线文字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逻辑。【答案】18.①得从上古文字中找答案(“上古文”写“甲骨文和金文”或“字源”也对)②夏代时龙是被人豢养的动物。(“夏代”写“古代”也可)19.甲骨文中的“龙”,头上有一对角,有两只前爪,长长的身体。金文里则对龙进行了更详细地描绘。(或者:甲骨文中描绘这种动物:头上有一对角,有两只前爪,长长的身体。金文里则对龙进行了更详细地描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推断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从甲骨文等早期的文字寻找答案,故可填“得从上古文字中找答案”或“得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找答案”或“得从字源中找答案”。第二空:“晋王嘉《拾遗记》有记载……”“这些‘豢龙之官’究竟又是些什么人?”推断上述文献所述内容意思是古代龙是被人豢养的动物,故可填写“夏代时龙是被人豢养的动物”或“ 古代时龙是被人豢养的动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句语病:一成分多余,甲骨文的“龙”字本就是形象文字,故“描绘这种动物”可以去掉,修改为“甲骨文中的‘龙’,头头上有一对角,有两只前爪,长长的身体”或“甲骨文中描绘这种动物:头上有一对角,有两只前爪,长长的身体”。二语序不对,“更详细地进行了”修改为“进行了更详细地”。(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天晚上,站在那条曲折的山径前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月亮刚刚从山边升起。那是怎样的一轮月啊!在它还没出现的时候,世界一片阴暗,小径显得幽深可怕,我几乎没有勇气举步。①而当月亮从山后升起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像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在那一夜,当我顺着那一条长满了羊齿植物的小径,缓缓地往山上走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路的迂回,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快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攀爬的辛苦和费力。走到一块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刚好有几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②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似水银般直泻下来,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席慕蓉《那一轮月》(节选)20.下列句子中“时候”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B.我们待的时候不少了。C.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D.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21.文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填写下面表格空白处。本体①月光喻体水水银 喻词②似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因月亮升起周边环境变得清明透亮,很好地表达了我因此感到快乐和安详的内心变化。③2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朱光潜),优秀的作家往往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诗意,表达感情,席慕蓉的散文《那一轮月》就如一首精巧的诗歌。请你选用“月”“树”“路”三个意象中的任何两个,写一首情境交融、体现音乐性的短诗,不超出6行。【答案】20.B21.①所有事与物的光泽;②如;③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的洁白和它普照大地时的情景,给了我强有力的感受,让我的心变得透亮通畅。22.示例:一树影摇曳,寂寥的路边,蓝色的树叶随风舞动,忧伤的歌,在风中回荡,与星星共鸣的旋律,树下的秘密,被月光轻轻揭开。二路的尽头,青色的远方,是梦境还是真实的彼岸?每一步都是音符跳动,在寂静的夜,寻找梦的歌谣,远方的路,伴着树的影子,引领我走向未知的梦境。【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CD.都是“时间里的某一点”意思。B.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意思。 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由“所有的事与物都像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和喻体“月光”可知,“所有的事与物的光泽”是本体。由“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可知,喻词是“如”。由“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似水银般直泻下来,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将月光普照大地的情景形容为水银直泄,形象的比喻修辞让月光的美更直观,贴切地写出月光的洁白和它普照大地时的情景,给了我强有力的感受,让我的心变得透亮通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诗写作的能力。本题是“学写诗歌”的内容落实,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的感情、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题目要求选择“月、树、路”三个意象中的任何两个,也可以三者都选择,三者可以形成一个夜晚寂寥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因为有月光而有树影,因为有树影婆娑而有舞动,有舞动也有歌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境,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将“月、树、路”三者联动起来,月、影、树、风、舞动、歌声、扰动的清梦、人间的秘密和谐的共生在一起,最后再以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展现,其间可以彰显诗人思维的跳跃和意象的独特组合,写成情、景、境交融的短诗。情景交融是意象类诗歌的核心所在,抒发怎么的感情才能打动读者,是创作必须要明确的问题。结合文本《那一轮月》中作者表达的快乐、安详和透亮通畅的心境与其所感受到的月光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故而“月、树、路”所要抒发的情感也应该与三者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脱离的意象和所营造的意境来抒情。可以是安详的月夜景色引发“我”的深思,也可以是三个意象的组合给“我”带了对未来未知的困惑或吸引力。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情景交融,触动受众。题目要求韵律(音乐性)性,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回环”“反复”“叠词”“押韵”等。诗歌的音乐美表现于如下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脚。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上修辞和写作手段能让诗歌体现音乐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的同学们写了回信,他在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自找苦吃”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了“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主席给农业大学科技学院的同学们的回信,核心话题是“自找苦吃”,对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考生要对“苦”和“自找”内涵有清晰的界定。“苦”已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肉体之苦,“苦”可能是艰难的学业,可能是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能力,也可能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自找”是主动自我锻炼的姿态,它是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考生可以深入思考,“自找苦吃”不同于被动受苦,它以主动自觉为前提;“自找苦吃”,不是盲目吃苦,而是主动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吃苦后才能收获成功的甘甜。在“自找苦吃”中展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气神。行文时,就议论文而言,考生需要写清楚自己对“自找苦吃”理解和思考“自找苦吃”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或对“当代青年精神成长”意义的关联;就记叙文而言,需要结合“自找苦吃”对成长的意义进行叙写。写作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的描写,能够深入“我”的内心世界,把“我”写活。作文文脉要自然流畅,能体现出场景的自然切换、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变,能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等来刻画人物,能展现出“自找苦吃”对青年精神成长的意义的深度思考。立意:1.主动走出“舒适区”,主动寻求磨砺和成长。2.越是敢吃苦,越是见精神。3.“自找苦吃”,务实奋斗。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21:2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