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7
2
/27
剩余2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复兴征程需要万众一心、凝心聚力,需要培根铸魂、固本培元,需要了解世界、理解他国,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而这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伟大思想概念的精神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论语》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巨著,《道德经》等其他学派的思想著作也不断被西方学者关注、译介、研究。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跨越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风雨如晦的年代而依然屹立不倒。同理,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概念,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其他三个自信更侧重于回应“当代”问题的话,那么“文化自信”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是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历史与当下等多维度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核心纽带。如果只谈当代,“复兴”则无从谈起。“复兴”是一个辩证的历史性概念,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再造”是“复兴”的题中之义。“再造”是一种辨证的发展,它虽然要变革、要创新,但同时也要肯定过去是当代的基础,“再造”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中,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对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性的民族自信,这种历史自觉意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构民族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关键环节。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文艺的繁荣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目标是让中华文明现代化,成为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引领时代方向的现代化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和物质发展并驾齐驱,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下展开,只有当中华民族拥有了独立的民族地位、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后,“再造文明”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雄厚基础,精神文化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让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再次成为世界的领航员、风向标则是新的时代要求。(摘编自金永兵《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聚国民力量、培根固本、与世界交流,是发展文化事业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需求。B.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D.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把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的前提,它们以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为根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方向道路上具有探索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把它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审视。B.中国历史上多次迸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中华文化是儒道释融合的多元文化,可见中华文明古国在精神能力上的强盛。C.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强盛还是西方的崛起,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创造和形成可贝生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D.如果当代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精神文化上质的飞跃,那么用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领航世界就有了实践的可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南山敦煌美术交流展”,既有《筑梦新时代》的“腾飞”画面,又有《疆域古城》的“飞天”场景,以美术力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B.某公司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时,将开拓新思想、新模式和新业态与恪守传统的行业原则写入了公司章程。C.新时代文学以高度的时代敏感、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D.中央民族乐团从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潮流之变,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理想,而文化自信会让当代中国实现“再造文明”的民族复兴的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侵占了南庄。一队士兵砸开了苏园的门锁。苏园最好的时候,琉璃闪光,青石冷沁,园子里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清香,人称“万里桃花”。丰田军卡拉来五车家私,一个男人下车,跟着一个男孩。不久日本翻译就传出话,要找个家庭教师。整个南庄唯有一个私塾先生符合要求,当地人称“苏夫子”。守真跟随父亲苏夫子,一路低头走进苏园大门。开始授课了。“今天我来讲孔师论道,传解他在两千余年前说过的话。”①苏夫子把手上《论语》放 在承太桌上,闭眼背手低吟。课间休息时,夫子在沙盘写下一字,问承太是否认识。“这是‘仁’,我父亲的名字。”“那你知道这个字何解?”“是仁慈的意思。”承太说,“父亲说过,他名为仁,就像皇帝对待臣民仁慈,不要凶恶。”“你父说的是其中之一,②仁为二人,子曰,爱人。仁为爱惜他者。”夫子抚书说,“仁是儒家根本之道,你如果理解了这个字,就理解了所有书的根本。”承太面露困惑,夫子不言,只教他不同的写法,汉隶、唐楷、兰行,很多个不同的“仁”字,现于沙粒,落入承太的眼里。天明云清,秋阳散漫,守真在桃树下收拾和承太吃茶点的草席时,突然停下来。她不确定自己看见了什么,那是一处不明显的足印。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夫子问:“看见了什么?”守真不言,取笔,她写下两个字。守真幼时见过相同的蹄印。她一个人走入桃林深处,越走越远,树荫茂密,她绊了一跤,低头望见一脚陌生足印。她以为是大人的足迹,跟随往前,走进日暮余烬,暮光里,第一次看见那奇特身形。她以为它是死去的树干,或是雕像,或是暗影,是黑夜形状,是纯白梦境。他们相对静默,直到互相吐露气息,她意识到那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只不过有了走兽的外形……夫子找了半宿,在一株茂盛桃树下找到了睡着的守真。“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这两个字很难写,有四十二笔,我来教你写。”守真学着写,一笔一画。她看纸上墨字,仿佛一头沉默古兽,浓缩在她笔端。这天半夜,守真偷偷从家里溜出来,摸到苏园里,摸到那棵桃树,如迷路羊羔一样蹲在树下。月光出来,乌云飘过,雾气遮蔽了月光,也盖上了整片桃林。她瞌睡了一会儿,再睁眼时,眼前出现了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到远处的树影下。她掩住嘴巴,又想叫它,又怕惊动了别人。古兽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过身望着她,目光如同月光一样清澈,似乎认出了她。她甚至可以看见古兽的身体,躯体上仿佛有许多斑纹,斑纹看起来有些熟悉……守真等周围一切平静下来,从原处翻出围墙,还悄无声息地溜回家。她的父亲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夫子写了四十二笔,两个字。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守真说:“我见到麒麟了。” “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才能看见它。”夫子说。守真说:“可是现在是乱世。”夫子说:“所以麒麟不应该现在出现……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它。”士兵们唱着日语歌,在屋前挖土坑种下了一棵樱花树。桃林一片,只有这一棵樱花树。承太跟守真一起照顾村子里的流浪儿,这让守真感觉承太是个善良的人。承太问守真:“你去过动物园吗?那里有外国送来的狮虎象熊。”守真摇头,说:“我没有见过你说的那些,③但我见过你没有见过的,只有中国才有的动物。”承太问:“是什么?”守真说:“你跟我来,我带你去看一眼。”守真带承太蹑手蹑脚走进桃林,蹲守在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云隐风起树动,树叶簌簌作响。承太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到底想让我看见什么?”守真不答。默默望着树影。承太生气起来,用力推倒守真,大声说:“④你们最喜欢说谎。”承太跑出树影。守真歪坐地上,头发低垂。闷雷阵阵,雨点落下,须臾大雨如注,雨水顺着她了发发尖滴下。有什么东西轻轻触碰她的肩膀,抬起头。麒麟就立在她身边,低头轻轻蹭她脸颊。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她慢慢站起来,抬手轻轻抚摸麒麟。再看向麒麟的身躯,她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仔细分辨,看看自己的手,在夜里,像黑墨一样的颜色,黏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这一夜惊雷大作,闪电劈过桃林。清晨,人们看见,一棵大树被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樱树。走近倒伏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苏园曾经有过盛景,这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背景,隐喻着和平中国的丰饶美好。B.桃树和樱树两种植物,超越了生物特性,被打上了耐人寻味的民族特征,作者以这两种树的状态表达了强烈的爱憎。C.小说中的麒麟,既是守真见到的古兽,也是抽象的概念,将其置于抗战的背景下,具有深厚的意蕴。D.小说中有两个父亲和两个孩子,作者设定这两对人物颇有深意,能够让人深刻体会两个国家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别。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以苏夫子无须看书就可以闭眼背诵细节,彰显了苏夫子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形象。B.句子②中苏夫子以“爱人”和“爱惜他者”对承太循循诱导,反击前文“皇帝对待臣民仁慈,不要凶 恶”中展现的侵略者的虚伪和傲慢。C.句子③写虽然父亲嘱咐过不要告诉别人,但守真为了争强好胜,还是把秘密告诉了承太,引出了后文两人蹲守等待麒麟的情节。D.句子④是承太冲口而出的话,可见承太平时就被父亲等日本侵略者灌输了丑化中国人的军国主义思想。8.小说中三次见麒麟,守真有哪些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9.想象让本文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所运用的浪漫主义笔法。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司寇A行刑B君之C不举D乐E闻死刑之F报G君为H流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所指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相同。C.福,是赐福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意思不同。D.宾事,指恭敬地侍奉,其中“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主张做事要有做事的准则,无论是将相为官,还是百工做事,都必须要遵循法则,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治国更要有法可依。B.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莫若法天”的主张,认为应以“天”作为效法的标准和法则,人们行动做事都必须遵循天意,进退有度。C.儒家和墨家称赞先王博爱天下,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但在韩非子看来,即使君民关系情深似家人,也难以保证不发生动乱。D.韩非子认为君主同情受刑者,为他们流泪,这是君主心有仁爱的表现,但是君主不能因为同情而废弃刑法,不能依赖仁爱治国理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2)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14.墨子主张“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陈泽民见寄三首(其二)吴芾青衫晚得自蟾宫①,簿领②虽卑道自隆。不为小官忘大计,要从旧学著新功。忽来书劉③情何厚,细读诗篇句更雄。还忆去年相聚日,风前月下酒频中。【注】①蟾宫:古代常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②簿领:即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③书劉:同“书札”,书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诗人科举考中比较晚,参照《琵琶行》可知“青衫”是说授予的官职比较低微。B.诗人希望朋友收到书信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一个“忽”字写出了欣喜之情。C.尾联中,诗人回忆去年与朋友的相聚,以虚笔写出了两人风前月下酒杯频传的美好时光。D.整首诗表意明白,不事雕刻,在叙议间融入真知灼见和朋友之间的真情,境界清远。 16.本诗虽是一首酬和诗,却表达了诗人对为官及为学的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无论君主还是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老子>四章》中揭示了自我夸耀行为的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做事应收敛自藏。(3)小成写了一篇讨论“君子”和“小人”区别的作文,老师建议他引用《论语》中评价“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焦裕禄是一位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好干部。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看流势,他以脚为尺,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焦裕禄遇难事“干”字当先,成了人民群众的领头人,他身先士卒、_____①______,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做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有民,倾注真情,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始终牢记_____②______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_____③______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新的定义中,疼痛是指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该定义显示,疼痛具有生理基础,即人体受到实际伤害,如我们被锐器割破手指后,_______①______。同时,该定义也告诉我们,疼痛的感受和身体受到的伤害_______②______。尽管伤害通常会导致疼痛,但这不是“必然的”。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抠破手指,却不觉得痛。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疼痛与和情绪相关的大脑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或重叠。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疼痛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 “自身存在”的情绪。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与其他情绪一样,疼痛也具有一种适应性价值,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近年来,“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正在应用于疗愈疼痛的临床中。正念是指意识专注在当下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情绪反应或判断。研究表明,正念可以让人更加专注,_______③______。正念即使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增强。20.下列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遇难事“干”字当先B.但这不是“必然的”C.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D.“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疼痛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对于青年来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疼痛的旅程,但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复兴征程需要万众一心、凝心聚力,需要培根铸魂、固本培元,需要了解世界、理解他国,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而这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伟大思想概念的精神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论语》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巨著,《道德经》等其他学派的思想著作也不断被西方学者关注、译介、研究。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跨越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风雨如晦的年代而依然屹立不倒。同理,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概念,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其他三个自信更侧重于回应“当代”问题的话,那么“文化自信”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是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历史与当下等多维度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核心纽带。如果只谈当代,“复兴”则无从谈起。“复兴”是一个辩证的历史性概念,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再造”是“复兴”的题中之义。“再造”是一种辨证的发展,它虽然要变革、要创新,但同时也要肯定过去是当代的基础,“再造”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中,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对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性的民族自信,这种历史自觉意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构民族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关键环节。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文艺的繁荣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目标是让中华文明现代化,成为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引领时代方向的现代化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和物质发展并驾齐驱,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下展开,只有当中华民族拥有了独立的民族地位、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后,“再造文明”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雄厚基础,精神文化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让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再次成为世界的领航员、风向标则是新的时代要求。(摘编自金永兵《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聚国民力量、培根固本、与世界交流,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需求。B.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D.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把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的前提,它们以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为根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方向道路上具有探索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把它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审视。B.中国历史上多次迸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中华文化是儒道释融合的多元文化,可见中华文明古国在精神能力上的强盛。C.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强盛还是西方的崛起,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创造和形成可贝生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D.如果当代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精神文化上质的飞跃,那么用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领航世界就有了实践的可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南山敦煌美术交流展”,既有《筑梦新时代》的“腾飞”画面,又有《疆域古城》的“飞天”场景,以美术力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B.某公司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时,将开拓新思想、新模式和新业态与恪守传统的行业原则写入了公司章程。C.新时代文学以高度的时代敏感、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D.中央民族乐团从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潮流之变,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理想,而文化自信会让当代中国实现“再造文明”的民族复兴的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C2.A3.C4.①文段先提出观点“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②然后从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进行论说,③再推及西方的崛起也是生产力和思想同时发展的特点,④最后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伟大的思想概念也是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①要有对文化事业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好文化在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②要建立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让中华文化与物质基础互为动力,从而让文化生命力持续强大;③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并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原文“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四者之间没有比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原文“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划线句子的观点是既要创新,也要肯定过去。C.只是谈到创新,没有守正。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提出了观点“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然后从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进行论说,用《论语》《道德经》以及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来进行说明。“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推及西方的崛起也是生产力和思想同时发展的特点。“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伟大的思想概念也是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要有对文化事业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好文化在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要建立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让中华文化与物质基础互为动力,从而让文化生命力持续强大。“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并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侵占了南庄。一队士兵砸开了苏园的门锁。苏园最好的时候,琉璃闪光,青石冷沁,园子里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清香,人称“万里桃花”。丰田军卡拉来五车家私,一个男人下车,跟着一个男孩。不久日本翻译就传出话,要找个家庭教师。整个南庄唯有一个私塾先生符合要求,当地人称“苏夫子”。守真跟随父亲苏夫子,一路低头走进苏园大门。开始授课了。“今天我来讲孔师论道,传解他在两千余年前说过的话。”①苏夫子把手上《论语》放在承太桌上,闭眼背手低吟。课间休息时,夫子在沙盘写下一字,问承太是否认识。“这是‘仁’,我父亲的名字。”“那你知道这个字何解?”“是仁慈的意思。”承太说,“父亲说过,他名为仁,就像皇帝对待臣民仁慈,不要凶恶。”“你父说的是其中之一,②仁为二人,子曰,爱人。仁为爱惜他者。”夫子抚书说,“仁是儒家根本之道,你如果理解了这个字,就理解了所有书的根本。”承太面露困惑,夫子不言,只教他不同的写法,汉隶、唐楷、兰行,很多个不同的“仁”字,现于沙粒,落入承太的眼里。天明云清,秋阳散漫,守真在桃树下收拾和承太吃茶点的草席时,突然停下来。她不确定自己看见了 什么,那是一处不明显的足印。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夫子问:“看见了什么?”守真不言,取笔,她写下两个字。守真幼时见过相同的蹄印。她一个人走入桃林深处,越走越远,树荫茂密,她绊了一跤,低头望见一脚陌生足印。她以为是大人的足迹,跟随往前,走进日暮余烬,暮光里,第一次看见那奇特身形。她以为它是死去的树干,或是雕像,或是暗影,是黑夜形状,是纯白梦境。他们相对静默,直到互相吐露气息,她意识到那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只不过有了走兽的外形……夫子找了半宿,在一株茂盛桃树下找到了睡着的守真。“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这两个字很难写,有四十二笔,我来教你写。”守真学着写,一笔一画。她看纸上墨字,仿佛一头沉默古兽,浓缩在她笔端。这天半夜,守真偷偷从家里溜出来,摸到苏园里,摸到那棵桃树,如迷路羊羔一样蹲在树下。月光出来,乌云飘过,雾气遮蔽了月光,也盖上了整片桃林。她瞌睡了一会儿,再睁眼时,眼前出现了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到远处的树影下。她掩住嘴巴,又想叫它,又怕惊动了别人。古兽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过身望着她,目光如同月光一样清澈,似乎认出了她。她甚至可以看见古兽的身体,躯体上仿佛有许多斑纹,斑纹看起来有些熟悉……守真等周围一切平静下来,从原处翻出围墙,还悄无声息地溜回家。她的父亲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夫子写了四十二笔,两个字。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守真说:“我见到麒麟了。”“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才能看见它。”夫子说。守真说:“可是现在是乱世。”夫子说:“所以麒麟不应该现在出现……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它。”士兵们唱着日语歌,在屋前挖土坑种下了一棵樱花树。桃林一片,只有这一棵樱花树。承太跟守真一起照顾村子里的流浪儿,这让守真感觉承太是个善良的人。承太问守真:“你去过动物园吗?那里有外国送来的狮虎象熊。”守真摇头,说:“我没有见过你说的那些,③但我见过你没有见过的,只有中国才有的动物。”承太问:“是什么?”守真说:“你跟我来,我带你去看一眼。”守真带承太蹑手蹑脚走进桃林,蹲守在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云隐风起树动,树叶簌簌作响。承太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你到底想让我看见什 么?”守真不答。默默望着树影。承太生气起来,用力推倒守真,大声说:“④你们最喜欢说谎。”承太跑出树影。守真歪坐地上,头发低垂。闷雷阵阵,雨点落下,须臾大雨如注,雨水顺着她了发发尖滴下。有什么东西轻轻触碰她的肩膀,抬起头。麒麟就立在她身边,低头轻轻蹭她脸颊。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她慢慢站起来,抬手轻轻抚摸麒麟。再看向麒麟的身躯,她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仔细分辨,看看自己的手,在夜里,像黑墨一样的颜色,黏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这一夜惊雷大作,闪电劈过桃林。清晨,人们看见,一棵大树被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樱树。走近倒伏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苏园曾经有过的盛景,这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背景,隐喻着和平中国的丰饶美好。B.桃树和樱树两种植物,超越了生物特性,被打上了耐人寻味的民族特征,作者以这两种树的状态表达了强烈的爱憎。C.小说中的麒麟,既是守真见到的古兽,也是抽象的概念,将其置于抗战的背景下,具有深厚的意蕴。D.小说中有两个父亲和两个孩子,作者设定这两对人物颇有深意,能够让人深刻体会两个国家在生活习惯上差别。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以苏夫子无须看书就可以闭眼背诵的细节,彰显了苏夫子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形象。B.句子②中苏夫子以“爱人”和“爱惜他者”对承太循循诱导,反击前文“皇帝对待臣民仁慈,不要凶恶”中展现的侵略者的虚伪和傲慢。C.句子③写虽然父亲嘱咐过不要告诉别人,但守真为了争强好胜,还是把秘密告诉了承太,引出了后文两人蹲守等待麒麟的情节。D.句子④是承太冲口而出的话,可见承太平时就被父亲等日本侵略者灌输了丑化中国人的军国主义思想。8.小说中三次见麒麟,守真有哪些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9.想象让本文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所运用的浪漫主义笔法。【答案】6D7.C 8.①第一次见麒麟,守真惊讶、好奇,略有一点点恐惧,但能感受到麒麟的善意。②第二次见麒麟,守真充满期待和惊喜,她更加熟悉麒麟了。③第三次见麒麟,守真内心充满敬慕,她更懂得麒麟所象征的中华文化内涵。9.①文中守真见到的“麒麟”,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传说中的瑞兽,作者将其写入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以浪漫笔法表达对神秘而强大的中国文化的礼赞。②作者在结尾设置了代表日本侵略文化的樱树被雷电劈死的情节,加上树下焦土上的四枚蹄印,暗示麒麟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神奇力量对外来入侵文化的反击,情节浪漫离奇,极富感染力。③麒麟的三次现身,一次比一次具体可感,守真最后一次见麒麟时看到麒麟身上闪现的文字和篇章,以及身上流出的墨汁,这些细节充满对中国文化的隐喻,升华了小说的意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能够让人深刻体会两个国家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别”错误。文本没有生活习惯相关表述,应该让人体会的是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但守真为了争强好胜”错误。根据“承太跟守真一起照顾村子里的流浪儿,这让守真感觉承太是个善良的人”可知,应该是守真感觉承太是个善良的人,把秘密告诉了承太,表现的只是小孩的真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见麒麟,“她以为它是死去的树干,或是雕像,或是暗影,是黑夜形状,是纯白梦境。他们相对静默,直到互相吐露气息,她意识到那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只不过有了走兽的外形……”“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她以为它是死去的树干,或是雕像,或是暗影,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守真惊讶、好奇,略有一点点恐惧,但能感受到麒麟的善意。第二次见麒麟,“古兽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过身望着她,目光如同月光一样清澈,似乎认出了她。她甚至可以看见古兽的身体,躯体上仿佛有许多斑纹,斑纹看起来有些熟悉……”,守真甚至可以看见古兽躯体上的斑纹,斑纹看起来有些熟悉,守真充满期待和惊喜,她更加熟悉麒麟了。第三次见麒麟,“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 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仔细分辨,看看自己的手,在夜里,像黑墨一样的颜色,黏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守真内心充满敬慕,她更懂得麒麟所象征的中华文化内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神话图腾动物麒麟的隐现,身上的文字斑纹,“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作品中加入神奇魔幻的元素。“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才能看见它”,文中守真见到的“麒麟”,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传说中的瑞兽,古人把麒麟视为仁慈的化身,祥瑞之人才能见到麒麟,作者将其写入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以浪漫笔法表达对神秘而强大的中国文化的礼赞。将战争和传奇动物相结合,“这一夜惊雷大作,闪电劈过桃林。清晨,人们看见,一棵大树被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樱树。走近倒伏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作者在结尾设置了代表日本侵略文化的樱树被雷电劈死的情节,加上树下焦土上的四枚蹄印,蕴含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政治内涵,暗示麒麟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神奇力量对外来入侵文化的反击,借助传奇动物叙写战争对人类美好生活与精神象征物的摧毁,揭示中华文化的深厚、不屈与伟大,情节浪漫离奇,极富感染力。麒麟的三次现身,一次比一次具体可感,“那些斑纹,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仔细分辨,看看自己的手,在夜里,像黑墨一样的颜色,黏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可知,守真最后一次见麒麟时看到麒麟身上闪现的文字和篇章,以及身上流出的墨汁,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细节充满对中国文化的隐喻,深厚,不屈,伟大,升华了小说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 死为辱于天下。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司寇A行刑B君为之C不举D乐E闻死刑之F报G君为H流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所指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相同。C.福,是赐福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意思不同。D.宾事,指恭敬地侍奉,其中“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主张做事要有做事的准则,无论是将相为官,还是百工做事,都必须要遵循法则,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治国更要有法可依。B.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莫若法天”的主张,认为应以“天”作为效法的标准和法则,人们行动做事都必须遵循天意,进退有度。C.儒家和墨家称赞先王博爱天下,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但在韩非子看来,即使君民关系情深似家人,也难以保证不发生动乱。D.韩非子认为君主同情受刑者,为他们流泪,这是君主心有仁爱的表现,但是君主不能因为同情而废弃刑法,不能依赖仁爱治国理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2)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14.墨子主张“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EG11.C12.C13.(1)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躯体死了还要被天下人羞辱。(2)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处于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马匹一样,这是不明智造成的祸害。14.①文章主张以天为法,认为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这体现出“兼爱”的思想;②文章写古代圣王爱人得福和暴君伤人得祸,指出了“兼爱”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司寇行刑”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第一个“君”为后句主语,其前B处应断开;“君为之不举乐”表意完整,大意是“君主为此停止奏乐”,主谓宾俱全,应在“乐”后E处应断开;第二个“君”是后句主语,其前G处应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百工”,均泛指各种工匠。句意: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B.正确。“恶”,均指厌恶、憎恶。句意:那么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没有羞耻心和憎恶感的人。C.“意思不同”错。“福”,均为“赐福(保佑)”的意思。句意:所以天赐福给他们。/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D.正确。“事”,侍奉。/付诸行动、实践。句意:都恭敬地服侍他们。/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错。原文为“则视民如父母”,大意是“看待民众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贼”,作动词,残害;“祸”,作动词,降祸;“身”,躯体;“为辱于天下”,被动句。 (2)“治”,治理;“急世”,剧变的时代;“御”,驾驭;“知”,通“智”,明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说到“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文章主张以天为法,认为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这体现出“兼爱”的思想。②材料一说到“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文章写古代圣王爱人得福和暴君伤人得祸,指出了“兼爱”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即使士人做了将相,他也必须有法度。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法度。现在大到治天下,其次治大国,却没有法则可衡量,这是不如工匠们能明件事理,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才行呢?最好是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功德,它的光耀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天为法则。既然把天当作法则,行动做事就必须揣度天意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以前的圣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对天下百姓都爱护,带领他们崇敬上天,侍奉鬼神。他们给百姓带来的利益多,所以天赐福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恭敬地服侍他们。暴虐的君王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厌恶天下的百姓,带领他们咒骂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躯体死了还要被天下人羞辱。所以做坏事而得祸的,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即是这类。爱人利人而得福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即是这类。爱人利人而得福的是有的,厌恶人残害人而得祸的,也是有的!(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处于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马匹一样,这是不明智造成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博爱天下,看待民众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是这样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不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为此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列举的先王的例证。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父子间就不会发生纠纷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尽管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但家庭却未必和睦。即使深爱, 何以见得就不会发生冲突呢?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主为之流泪,用来表现仁爱,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能任自己流泪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明白无疑了。(节选自《韩非子·五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陈泽民见寄三首(其二)吴芾青衫晚得自蟾宫①,簿领②虽卑道自隆。不为小官忘大计,要从旧学著新功。忽来书劉③情何厚,细读诗篇句更雄。还忆去年相聚日,风前月下酒频中。【注】①蟾宫:古代常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②簿领:即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③书劉:同“书札”,书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诗人科举考中比较晚,参照《琵琶行》可知“青衫”是说授予的官职比较低微。B.诗人希望朋友收到书信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一个“忽”字写出了欣喜之情。C.尾联中,诗人回忆去年与朋友的相聚,以虚笔写出了两人风前月下酒杯频传的美好时光。D.整首诗表意明白,不事雕刻,在叙议间融入真知灼见和朋友之间的真情,境界清远。16.本诗虽是一首酬和诗,却表达了诗人对为官及为学的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B16.①诗人认为为官者,不管官职如何低微,也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自我砥砺,坚守节操。②诗人认为为学者,不应因为官就丢掉做学问的大计,要有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成果的远大志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希望朋友收到书信能感受到自己的深情厚谊”错。“忽来书劉情何厚”表达的是忽然间收到对方的来信,这是何等的深情厚谊。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根据“簿领虽卑道自隆”,每日混迹于书牍之间,地位地下,但我却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诗人认为为官者,不管官职如何低微,也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自我砥砺,坚守节操。 ②根据“不为小官忘大计,要从旧学著新功”,我也不因为做一小官,就放弃了学问,我会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学习成果。诗人认为为学者,不应因为官就丢掉做学问的大计,要有不断钻研旧学、努力创造新的学习成果的远大志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无论君主还是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老子>四章》中揭示了自我夸耀行为的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做事应收敛自藏。(3)小成写了一篇讨论“君子”和“小人”区别的作文,老师建议他引用《论语》中评价“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自伐者无功④.自矜者不长⑤.君子喻于义⑥.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庶、壹、矜、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焦裕禄是一位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好干部。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看流势,他以脚为尺,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焦裕禄遇难事“干”字当先,成了人民群众的领头人,他身先士卒、_____①______,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做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有民,倾注真情,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始终牢记_____②______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_____③______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以身作则②全心全意③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齐心协力)19.①句式整散结合,前两句“……时带头……”,结构一致,有整饬之美;后两句句式自由,前后相互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焦裕禄治理兰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②使用比喻的修辞,“金钥匙”写出焦裕禄走遍兰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画面感。③使用数字,“470多天”“1000余平方公里”记录了焦裕禄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突出了他不懈工作的精神,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身先士卒”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焦裕禄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应用“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全党要始终牢记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应用“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第三空,根据“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大家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应用“众志成城”,或者“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地牢固,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后多用来形容广大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形容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式整散结合,前两句“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看流势”,结构一致,有整饬之美;后两句“他以脚为尺”为短句,“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为长句,长短句结合,句式自由,前后相互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焦裕禄治理兰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办法”比作“金钥匙”,“金钥匙”写出焦裕禄走遍兰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画面感。使用数字,焦裕禄在“470多天”里丈量了“1000余平方公里”,记录了焦裕禄的工作状态和成果,“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突出了他不懈工作的精神,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新的定义中,疼痛是指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该定义显示,疼痛具有生理基础,即人体受到实际伤害,如我们被锐器割破手指后,_______①______。同时,该定义也告诉我们,疼痛的感受和身体受到的伤害_______②______。尽管伤害通常会导致疼痛,但这不是“必然的”。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抠破手指,却不觉得痛。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疼痛与和情绪相关的大脑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或重叠。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疼痛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与其他情绪一样,疼痛也具有一种适应性价值,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近年来,“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正在应用于疗愈疼痛的临床中。正念是指意识专注在当下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情绪反应或判断。研究表明,正念可以让人更加专注,_______③______。正念即使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增强。20.下列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遇难事“干”字当先B.但这不是“必然”C.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D.“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D21.①通常会感到疼痛②并非完全一一对应③从而降低疼痛感22.即使正念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提高(或提升)。【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B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该定义显示,疼痛具有生理基础,即人体受到实际伤害”,表示在割破手指后会有疼痛感,可填:通常会感到疼痛。 ②根据后文“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抠破手指,却不觉得痛”,疼痛的感受和身体受到的伤害不一定相应,可填:并非完全一一对应。③语境说的是“正念”应用于疗愈疼痛的临床中,说明“正念”可以减少疼痛,可填:从而降低疼痛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关联词“即使”应放在主语“正念”之前;②搭配不当,“水平”和“增强“主谓不搭配,可将“增强”修改为“提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疼痛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对于青年来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疼痛的旅程,但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惧疼痛见精神每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路坦途、一路阳光,坎坷、泥泞和风雨不可避免。而这些无形之中会给我们带来或轻或重的麻烦与疼痛。既然荆棘遍布、淫雨霏霏成为不可绕开的存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攻坚克难、风雨兼程。经历疼痛的磨砺和风雨的洗礼,回望来时路时才能真正体会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个体生命在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都渴望能够和平共处、和谐共振、和睦融洽,但是理想与现实永远不可能重叠。在长时间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事”,由此带来的自然是或深或浅的疼痛。遇到不顺,甚至是激烈的冲突,我们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以恶抗恶”,而应该理性思考、沉着应对。“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冲突,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作为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成为上苍眷顾的宠儿,可是现实往往会与期许发生悖反。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可抗力和无法预知的因素的存在,往往会把我们置入黑暗之中,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处于人生的“至暗时期”,如果“不在沉默中爆发”,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史铁生在生命最旺盛的年龄双脚被剥夺了亲吻大地的权 利,这对于他来说打击是致命的。绝望、放弃一度主导了情感的全部,但是当置身“地坛世界”,眼前的花花草草、昆虫鸟兽,不论大小强弱都能够按照生命应有的模样从容展演,给他带去新的希望和活下去,并活出人生精彩的动力与勇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腿残疾是不幸的,给史铁生带去的痛苦是巨大的,但是,人生的“疼痛”从另一个方面也成就了史铁生的伟大。按照普适性的审美标准,满月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它代表的是完满,是团圆,是其乐融融。不过,月亮不可能永远把最完整的一面示于人间。“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其实,每一次“圆月”的出现都是由“残缺”一点一点拼合的。残缺是遗憾,会引发痛苦,但是不经历“残缺”的阵痛,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呈现。每一个旅者在前行的路上,巍峨的高山、湍急的河流无法避免。如果能够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洒脱面对,高山、河流带来的“疼痛”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分析情境材料可以发现,该作文命题是以2023年新高考二卷的作文体例为模板。就材料谈及的话题内容看,它讨论的核心词是“疼痛”。材料首先引用语言运用中的内容,从生理角度指出了疼痛的价值,即引出治疗的目的,进而引申到青少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疼痛的旅程”,指向“青少年的成长”。在个人成长中,“疼痛”可以理解为挫折带来的痛苦、挑战带来的畏惧、失意带来的无力感……材料中最后一句“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点明了写作的方向,引导考生思考造成疼痛的原因以及怎样面对疼痛、战胜疼痛,最终获得成长,收获人生的真谛。基于此,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疼痛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疼痛;怎样纾解疼痛。因为写作任务只是简单的一句提示语,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所以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观点——成长过程中不惧怕疼痛,沉着应对,纾解疼痛,彰显人生风采;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理性应对疼痛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精选典型材料,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不惧疼痛对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回归当下,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疼痛时应以积极心态,从容应对,以彰显人生风采。立意:1.在疼痛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2.让疼痛成为成长之旅上的铺路石。3.战胜疼痛是一种财富。4.强大自己,不惧疼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4:25:01
页数:27
价格:¥2
大小:63.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