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十月月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 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 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答案】1.C2.B3.B4.①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5.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②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③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错,《甄嬛传》并非“以名著为模板”,而是“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的例证;B.“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错,原文是“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D.“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过于绝对,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只是影响着是非判断标准,并不是“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错误,原文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错误,应当是“中国通俗小说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故选B。【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一开头说“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主体部分从“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方面具体论述。可见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②材料二先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接着阐述了何为“通俗”,冯梦龙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接着第二段“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可见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先看想象来源,由材料一“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可知,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②由材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③由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可知,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沈从文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 小小的热闹粘合在那里。卖飞机模型玩具的人一走,闲人粘合性一失,即刻也散了。场坪中便只剩下些空莲蓬。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一黑一白的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一面收着地面的莲蓬,用手捏着,试探其中虚实,一面轻轻的咳着,调理他那副枯嗓子。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耽一会儿,就给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他又轻轻的说)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一个人,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样子。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把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个人殴打的样子。他变换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就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闲人为了看傀儡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众人又哄然大笑。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脸庞收小摊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弯着腰的老头 子,却从巡警足部一双黑色厚皮靴上认识了观众之一的身份和地位,故玩了一会,只装作赵四力不能支,即刻又成一堆坍在地下了。他赶忙把头伸出,对着巡警作一种谄媚的微笑。向傀儡说:“瞧,大爷真来了!”他记起浮摊捐来了,他手边还无一个大子。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向作揖打拱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耽一会儿,不必走开。”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含着笑走了。场边看的人,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这点粘合性就失去了,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柳树荫下卖莲子的小摊有人中了暑,倒在摊边晕去了,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去,也跟着跑去。少数人也似乎方察觉了头上的烈日,继续渐渐散去了。场中剩了七个人。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业已玩过的那一套。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老头子还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腿举起,作了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扭扑极烈。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自然的,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选自《沈从文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什刹海前的场坪为背景切入画面,场边闲人和民间艺人组成生活场景,共同演绎了市井人生。 B.小说多次写到老人的“笑”,如“疲倦的微笑”“谄媚的微笑”,这些笑都展现了老人的乐观与坚强。C.观众离开后,老人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规矩”中寄寓着对儿子深沉的爱。D.小说结尾并未交代王九和赵四打架的过程以及谁对谁错,因为作者想要表现的并不是道德的是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细致刻画了老人表演傀儡的动作和面对观众时的神态,鲜活地呈现出一个卖力表演的卑微的小人物形象。B.小说虽然在结尾处才交代傀儡表演背后的故事,但前文有不少细节为此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C.小说中的人物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由闲人们组成的看客和鲁迅《祝福》中的鲁镇人们一样冷漠无情。D.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的悲悯情怀。8.傀儡戏贯穿小说始终,它在小说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答案】6.B7.C8.①傀儡戏是老人谋求生计的手段,饱含着生活的艰辛;②傀儡戏是老人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寄托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③傀儡戏体现了老人对命运的抗争,每次摔跤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儿子王九”的;④傀儡戏也象征了老人的命运,他也被无常的命运所操控。9.①照应前文,点明老人多次与傀儡“王九”亲密交谈的原因;②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老人慈爱的父亲形象和坚韧的生活态度;③深化作品主题,使人对“生”的复杂内蕴有了更多思考;④使故事情节形成转折,增强了阅读的兴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B.“这些笑都展现了老人的乐观与坚强”错误。“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可知,老人生活艰难,“疲倦的微笑”表现了对心酸生活的无奈之情。“他赶忙把头伸出,对着巡警作一种谄媚的微笑”可知,老人地位卑微。“谄媚的微笑”是讨好巡警,表达了向巡警乞求活路的卑微之情。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一样冷漠无情”错误。由原文“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场边看的人,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可知,看客们并非冷漠无情,应出钱时,有钱的也不吝惜。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欣赏小说意蕴的能力。原文“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可知,傀儡戏是老人谋求生计的手段,饱含着生活的艰辛;原文“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可知,傀儡戏是老人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寄托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原文“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自然的,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可知,傀儡戏体现了老人对命运的抗争,每次摔跤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儿子王九”的;原文“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可知,傀儡戏也象征了老人的命运,他也被无常的命运所操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结尾表现手法的能力。上文说“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耽一会儿……”“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可知,这是体现老人与傀儡“王九”之间的亲密,而结尾“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点明二者关系,照应前文,点明老人多次与傀儡“王九”亲密交谈的原因;原文“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对着巡警作一种谄媚的微笑”“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可知,结尾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老人慈爱的父亲形象和坚韧的生活态度;原文“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可知,结尾深化作品主题,使人对“生”的复杂内蕴有了更多思考;原文“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一黑一白的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业已玩过的那一套”“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城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可知,结尾使故事情节形成转折,增强了阅读的兴味。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选自《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论语·颜渊》)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选自《老子·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丁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注】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注】斔(yǔ)斛:计量单位,这里指与本国标准不同的度量衡。10.下列对材料甲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交相恶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两句中的“是”含义相同。C.“为道者日损”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D.“凿户牖以为室”与“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虽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对“仁”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总体上他认为“仁”的境界并非不可企及。B.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本性中善的因素,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天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开端。C.道家重视“无”,《老子》中以具体事物为例生动阐释了“无”的作用,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巧妙表现了“无”的境界。 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为了安抚众人,文王通过编造“梦见良人”的故事使他们相信这是“先君之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14.材料丁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材料甲、乙、丙中儒道两家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A11.D12.D13.(1)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2)托付你的政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人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14.①儒家: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②道家: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BD;“近”修饰“取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含义不同”错误。“恶”:憎恨,讨厌。句意: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恶”:憎恨,讨厌。句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可见,两句中的“恶”含义相同。B.“含义相同”错误。“是”:辨别正确。句意: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是”:这。句意:人有这四种开端。可见,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C.“含义相同”错误。“道”:规律。句意:求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道” :取道。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可见,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D.正确。“以为”:来建造。句意: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以为”:“以(之)为”,把他当做。句意: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可见,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大臣及父兄对文王重用臧丈人的做法表现出不安”错误,原文只说文王“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乍”,突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惊骇,恐惧。(2)“寓”,托付;“而”,同“尔”,你的;“丈人”,老人;“庶几”,差不多;“瘳”,解除病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出“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可知,文王假借梦境寓政与贤者,首先是出于对大臣、父兄、百姓的“不忍之心”;出“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可知,同时“让位于贤”也体现了他“克己复礼”之“仁德”。可见,这些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出“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则诸侯无二心也”可知,臧丈人通过“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的举措使得士人“尚同”,长官“同务”,诸侯“无二心”,体现了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参考译文:(甲)子贡说:“如果有能广泛地施与民众并帮助众人的人,(他)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还在这方面有缺陷!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去帮别人树立;自己想要通达,也去使别人通达。能够以近处(自己)打比方,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选自《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选自《论语·颜渊》)(乙)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丙)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在车毂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车的功用。和泥制作陶器,在陶器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陶器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产生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能够供人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选自《老子·第十一章》)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选自《老子·第四十八章》)(丁)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他身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他经常就是这样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良的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马蹄的半边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 (梦中显灵的)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当作师者,北面站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节选自《庄子·田子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李白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注】①李凝,李白族弟,时任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不会操刀的小孩子去剁肉,没裁过衣服的人去割锦缎。后比喻才能不能胜任重大事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先以青萍剑为喻,突出李凝的优异,再反用操刀割锦的典故,赞扬李凝的能力。B.五、六句写诗人送别李凝时月下出行的景象,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C.七、八句中贤士豪杰争相为李凝饯行,一直将他追回到栖霞山,表现出李凝的人格魅力。D.九、十句写暮春时分花园里群花散落,而席上斗酒消散离别之愁,一转伤感的送别气氛。16.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两诗“何时还”所问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内容:本诗“何时还”是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② 情感:本诗中李白通过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自问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错误。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诗人是有离别时的惆怅表情的,美好的月光应是反衬诗人的惆怅心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本诗“此去何时还”是问李凝,诗人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何时还”是诗人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别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从情感上看,本诗,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此时的李凝还未远行,李白就发出“何时还”的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态度。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诗人自问自答,以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的回答,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做岸性格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月下之花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对自我显露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答案】①.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自伐者无功⑥.自矜者不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宛、甸、霰、毅、伐、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它①(A.见证B.鉴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甲骨文“走”字,是象形字,像人摆动双臂奔跑之形。金文在甲骨字形下方增加“止”繁化,《说文解字》训“走”为“趋”,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古代所谓“走”相当于今天的“奔”“跑”,今天的“走”,相当于古代的“步”。甲骨文“舞”字,是象形字,像人两手持舞具而舞之形。金文承呈甲骨字形而来,舞蹈与脚有关,所以加脚形而为小篆的“舞”。《说文解字》训“舞”为“乐”,《礼记·乐记》说:“舞,动其容也。”甲骨文“武”字,作为会意字,由“止”和“戊”两个部分组成,“止”表行动,“戈”表武器,本义为持戈前行,征伐示威。从“走”到速度激情的“田径”,从“舞”到柔美艺术的“体操”,从“武”到刚柔并济的“柔道”……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其它文化②(A.望其项背B.望尘莫及)的底蕴。四川师范大学古文字专家温浚源的专业解读中,文字演变过程营造了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窥探先民的智慧,还可以发现体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甲骨文释放出的力量美与现代体育的运动美③(A.交相辉映B.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为体育运动增添独特的魅力与韵味。18.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成语,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达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A②B③B19.在四川师范大学古文字专家温浚源专业解读中,文字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见证:目击事件发生而可以作证,证人或证物;鉴证:证据。语境强调汉字能证明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的特点,应填写“见证”。故选A。第二空,望其项背:形容差距不大,能够赶得上;望尘莫及:形容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不能追上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语境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其它文化无法追赶的底蕴,故填写“望尘莫及”。故选B。 第三空,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语境强调甲骨文释放出的力量美与现代体育的运动美关系紧密,配合得宜,故填写“相辅相成”。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中,”缺少介词,可改为“在四川师范大学古文字专家温浚源的专业解读中”。二是搭配不当,“营造……的体育精神”,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展现……的体育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预制菜是一种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后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的新兴菜品。①,主要有即食食品,开封后就能吃;即热食品,加热一下就能吃;即烹食品,指的是经过相对深的加工,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即配食品,也就是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那么,②?数据显示,预制菜消费者中,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1.3%,其中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46.4%。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③。中国南北跨域较大,菜系多,种类复杂,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口味复原。中餐口感与烹饪过程密切相关,一旦到了烹饪环节,口味只能靠个人厨艺把控。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原则。B.国务院会议决定,对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C.“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是个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认为?”晓明说。D.个人主义要不得,形式主义要不得,官僚主义也要不得,这必须牢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①预制菜是一种新兴菜品,②首先需要进行预加工或预烹调,③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④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21.C22.①预制菜种类丰富 ②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③一是市场覆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在“预加工或预烹调”加“首先需要进行”放在主干句后面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包装保存的方式,即“再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然后介绍食用方法,“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原文和ABD中的“个人”指一个人(与集体相对),是泛指;C项中“个人的看法”中“个人”是指“我”,是确指。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此处为领起句,从下文阐释来看,主要有四种预制菜,这是预制菜的种类,所以该处可填写“预制菜种类丰富”;第②处,从下文“消费者”中占的比例,以及问号来看,这里是询问消费对象,可填写“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第③处,此处和后文“二是菜品保鲜”“三是口味复原”为对照句,应为“一是……”,结合阐释“难以覆盖市场”可知,应填“一是市场覆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青年学子对网络主播、色彩搭配师、整理收纳师等新兴职业倍加青睐,而对科研工作者、建筑工程师等传统职业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对此,有人表示,新兴职业处于时代前沿,将为自己带来更多机遇;也有人认为,新兴职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不如传统职业平稳可靠。以上材料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才能真正走得更加长远?请将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演讲稿,在校团委即将组织的以“青年学子的职业选择”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立足社会现实,指出当代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对新兴职业倍加青睐,而对传统职业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从而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兴职业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机遇,这种观点体现了青年学子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抓风口的奋进姿态;另一种观点是新兴职业不如传统职业平稳可靠,这体现了当下职场人的“求稳”心态。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结合题干部分“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才能真正走得更加长远”“青年学子的职业选择”这些提示语,我们可以明确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哪些关键因素”意在引导考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深入地、全面地分析,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两种职业选择进行辩证思考。对此,考生需要认识到,如果希望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抓住风口与机遇,也要考虑稳定性、长久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不“人云亦云”,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写作时要注意题干中“写成一篇演讲稿”的要求,注意演讲稿的写作格式,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语言要求,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与理性。写作时,可采用主体并列式的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全方位综合考虑,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长远。然后联系实际论述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重点展开青年学子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如以热爱为前提,投身自己热爱的行业,方可驱动自己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以社会发展方向为基础,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于时代浪潮中成就自我;以稳定与长久为保障,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最后,立足当下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审慎进行职业选择,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方可肩挑复兴使命,奏响时代乐章,成就人生价值。立意:1.理性与热爱合力,行稳人生发展之路。2.立足时代,智慧择业。3.肩负家国使命,多方考虑审慎择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2:3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