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语文试卷2021.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座号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12小题,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属稿(shǔ)谗谄(chǎn)泥淖(nào)皭然(jué)B.旄节(máo)阏氏(shì)煴火(yùn)旃毛(zhān)C.孟陬(zhōu)逶迤(wèi)修姱(kuā)汤镬(huò)D.兰皋(gāo)汶汶(mén)惨怛(dá)滟滟(yàn)【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属稿”的“属”应读“zhǔ”,“皭然”的“皭”应读“jiào”;B.“阏氏”的“氏”应读“zhī”,“煴火”的“煴”应读“yūn”;C.“孟陬”的“陬”应读“zōu”,“逶迤”的“逶”应读“wēi”。故选D。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以刺世事(讥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虽然)B.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数通使相窥观(屡次)C.会论虞常(判罪)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徒弟)D.怀王竟听郑袖(竟然)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以刺世事”,句意:来讽刺当世之事。“刺”,讽刺、讥刺。解释正确。“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句意: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虽”,即使。解释错误。B.“日月忽其不淹兮”,句意: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淹”,长久隐没沉沦,久留。解释正确。“数通使相窥观”,句意:屡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数”,屡次。解释正确。C.“会论虞常”,句意:会同判定虞常的罪。“论”,判罪,判定……的罪。解释正确。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句意: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徒”,类。解释错误。D.“怀王竟听郑袖”,句意: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竟”,竟然。解释正确。“稍迁至栘中厩监”,句意: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稍”,逐渐。解释错误。故选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各不相同的一项是()A.志:博闻强志亦各言其志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B.因:君因我降因厚赂单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幸:幸蒙大恩幸蒙其赏赐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D.嫉:嫉恶如仇屈平既嫉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志”:记忆力,志向,志向。B.“因”:因为、由于,趁机,趁机。C.“幸”:有幸、幸运地,希望,宠幸、宠爱。D.“嫉”:憎恨,憎恨,妒忌。故选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B.之:鸷鸟之不群兮空自苦亡人之地C.而:惶恐饮药而死忠而被谤D.焉:驰椒丘且焉止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两个“乎”意义和用法相同,相当于“于”,介词,在;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D.第一个“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第二个“焉”,语气助词,不译。故选A。5.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与武决去进不入以离尤兮子卿壹听陵言B.自分已死久矣被发行吟泽畔亡走赵,赵不内C.屈平既绌蹈其背以出血厚币委质事楚D.畔主背亲謇朝谇而夕替芳菲菲其弥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决”通“诀”,诀别;“离”通“罹”,遭受。B.“被”通“披”,披散;“内”通“纳”,接纳。C.“绌”通“黜”,罢免官职;“蹈”通“搯”,叩、轻轻敲打;“质”通“贽”,见面礼。D.“畔”通“叛”,背叛;“章”通“彰”,彰显、明显。故选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明年,陵降以货物与常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武等实在形容枯槁人生如朝露C.召诸贵人议卧起操持乘骐骥以驰骋兮D.身客死于秦颜色憔悴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货物”,古义:一般货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B.“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朝露”,古义今义均为:早上的露水。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贵人”,古义:高级官吏;今义:尊贵的人。“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驰骋”,古今同义,骑马奔跑。D.“客死”,古今同义,在他乡或外国死去。“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只有A项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舆归营②单于壮其节③羝乳乃得归④太史公悲其志⑤诚甘乐之⑥杖汉节牧羊⑦欲因此时降武⑧天雨雪,武卧啮雪⑨剑斩虞常已⑩蝉蜕于浊秽⑪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A.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⑪/⑨⑩B.①③⑥⑧/②⑤/④/⑦⑪/⑨⑩C.①⑥⑨⑩/②③⑧/④/⑤⑦⑪D.①③⑥⑧⑨⑩/②③④/⑤⑦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本题①“舆归营”中的“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载。②“单于壮其节”中的“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③“羝乳乃得归”中的“乳”,名词作动词,生子。④“太史公悲其志”中的“悲”,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⑤“诚甘乐之”中的“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⑥“杖汉节牧羊”中的“杖”,名词作动词,拄杖。⑦“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⑧“天雨雪,武卧啮雪”中的“雨”,名词作动词,下。⑨“剑斩虞常已”中的“剑”,名词作状语,用剑。⑩“蝉蜕于浊秽”中的“蝉”,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⑪“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中的“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综上分析,①③⑥⑧名词作动词,②⑤形容词意动用法,④形容词为动用法,⑦⑪动词的使动用法,⑨⑩名词作状语。故选B。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包含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降虏于蛮夷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而自令见放为此不知人之祸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信而见疑见犯乃死,重负国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为降虏于蛮夷”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为被动句,标志为“于”,被。三者句式不同。B.“而自令见放为”为被动句,标志为“见”,被;“此不知人之祸也”为判断句,标志为“此……也”;“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为判断句,标志为“……也”。三者句式不同。C.“信而见疑”为被动句,标志为“见”,被;“见犯乃死,重负国”为被动句,标志为“见”,被;“生得”的意思是:被活捉,意念灰上的被动句。三者句式相同。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圣人者不于物凝滞”;“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三者句式不同。故选C。9.下列对课文相关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译文:阐明道德的广大高崇、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一不透彻明白。B.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译文: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出发,突然其中一个人在夜里死亡,告发了这件事。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译文:世间俗人本来就工于取巧,会遵守规矩改正错误。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译文:每一道法令发出,屈原就讨伐他人夸耀自己,认为如果除了他谁也办不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夜亡”错误,此处“亡”为逃亡、逃走的意思。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遵守”错误。此处“偭”应该译为违背。“错误”错误,此处“错”为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句意: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正常的措施。D.“讨伐”错误,此处“伐”译为夸耀,自夸。句意: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故选A。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B.《汉书》作者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是“前四史”之一。C.《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节选部分,记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的品格。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故选D。1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两句,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不仅表明了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还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B.屈原喜欢奇装异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借奇异夸张的着装,意在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自己的放荡不羁。这也是对抗世俗的一种方式。C.《屈原列传》以大量篇幅叙写了齐楚断绝关系、楚王受到欺骗客死异国、楚国兵挫地削等历史事实,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价值,暗示罢黜屈原给楚国带来重大影响。D.《苏武传》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匈奴方面劝降和苏武的拒降情节,略写苏武的身世,更有力地表现了苏武的爱国精神。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暗示罢黜屈原给楚国带来重大影响”错。以大量篇幅叙写了齐楚断绝关系、楚王受到欺骗客死异国、楚国兵挫地削等历史事实,是为了表现屈原“连齐抗秦”主张的正确,表现屈原的政治才能。故选C。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通贯上下,串联诗情。B.《燕歌行》是边塞诗中的杰作。诗歌意在感慨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反映了汉代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均,是重要的史料。C.《江城子》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出作者的形象,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情感。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人世沧桑、痛苦经历等,都蕴含在六个字之中。D.《李凭箜篌引》在描绘音乐时,以描写音乐效果为主,诗人驰骋于自己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中,将众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形成了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答案】B【解析】【详解】B.“《燕歌行》反映了汉代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均”表述错误,根据“边塞诗”的定位可知此处《燕歌行》是唐代高适所写,其反应的是“唐代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均”。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俄罗斯性格[俄]阿·托尔斯泰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人的心灵的美。我的朋友伊戈尔·德里莫夫在战前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生活严谨的人,他非常尊重、热爱他的母亲玛丽娅·勃莉卡尔波芙娜和父亲伊戈尔·伊戈罗维奇。他有一个未婚妻,也是伏尔加河岸上同一个村子里的姑娘。伊戈尔·德里莫夫向我提及她,他说,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既然她说了她要等他,那一定会等他回去的,即使他只剩下了一条腿,也会等着的……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库尔斯克那场猛烈的战斗中,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伊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只有伊戈尔·德略莫夫一个人活了下来,虽然他的脸被烧得模糊不清,有的地方都可以看见骨头了。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于往窗里探望。伊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各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垭·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伊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伊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父亲伊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你好,我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伊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伊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他当天就写了这得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自我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双亲。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作家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德略莫夫这一形象,主人公既高尚伟岸,又细腻深情。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归队—回家—相认”组织情节,没有巨大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14.小说的叙述视角较为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效果。15.小说体现了“俄罗斯性格”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13.A14.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15.①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精神。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②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③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心底。【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B.“也为了自我尊严”错误。原文没有相关内容。原文说的是“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C.“作家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德略莫夫这一形象”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由原文“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来看,对德略莫夫的外貌运用了侧面描写。D.“按照‘受伤—归队—回家—相认’组织情节”错误,应该是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的顺序组织情节,是先“回家”,后“归队”。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开篇写道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总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1)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2)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3)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味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选自杜牧《李贺集》序)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C.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D.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时少儿未冠、少女未及笄时的发型,泛指童年时期。因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而名。《诗经》有“总角之宴,官言笑晏晏”。B.讳:旧时不可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李贺父亲名字是晋肃,“晋”和进士的“进”同音,所以李贺要避讳,一生不能举进士。C.表兄:舅、姑、姨的儿子,比自己年龄大的称作表兄;分为姑表和姨表。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姑表兄妹,和薛宝钗属于姨表兄妹。D.弱冠: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发不戴帽,到18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幼年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其作品,感到很惊讶,不相信是其所写,甚至到李贺家当面看虚实。B.李贺的表哥受人所托,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但拿了费用后一年多不见其踪影。原来是恨李贺傲气十足,把他的诗文都烧了。C.杜牧赞扬了李贺在风格、意趣等方面的成就,认为他是《离骚》的继承者,特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D.两篇选文都肯定了李贺的文学才华,并表现出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惋惜,认为他如果没有那么早离世,能为写出更多杰作。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0.李商隐《李贺小传》有:“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答案】16.C17.D18.C19.(1)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2)《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20.(1)外貌清奇;(2)诗歌创作过程奇特;(3)诗文内容奇诡;(4)离世之奇。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叩头”是修饰“辞”的状态,中间不能断开;“辞”和“谓”都是谓语,分属不同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B;“差乐”,还算快乐,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到18岁时行冠礼”错。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特别是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错。原文是“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可见在君臣治乱等说理上有激发人心的感慨的是《离骚》,而不是李贺的作品。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句首省略主语;“即”,就;“足”,补足;“率”,通常、一概;“吊丧”,参加丧礼。(2)题得分点有:“淫”,过分、过多;“怨诽”,讥讽指责;“乱”,宣扬作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贺为人纤瘦,通眉”可概括出“外貌清奇”;结合“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可概括出“诗歌创作过程奇特”;结合“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时无能效者”可概括出“诗文内容奇诡”;结合“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遂绝”可概括出“离世之奇”。参考译文: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贺,字长吉,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比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孟子说:“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李贺,唐王朝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爽朗,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艳花美女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家废弃的偏殿,枯木丘坟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巨鲸鳌跃、牛头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说理上也许比不上屈原,在言词上或许能超过他。《离骚》对君臣治乱有讽谕作用,有指责怨恨,说到君臣治乱之迹,时时有激发人心的感慨。只是李贺的诗歌,恐怕有没有这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些呢?李贺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经道之人的原因,李贺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使李贺不早死,诗歌上稍稍加一点说理,就可以称《离骚》为奴仆了。”(选自杜牧《李贺集》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在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21.C22.内容上: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实际上是泪。②张诗的“雨”,是春夜的细雨。描绘了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情感表达上:①岑诗的“雨”,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C。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查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岑诗中“座上相看泪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泪”比作“雨”,指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张诗中“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此诗中的“雨”,是和风细雨,描绘了雨中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从情感表达上看:岑诗中“座上相看泪如雨”,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高堂置酒夜击鼓”场面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张诗中“门外萧萧杏花雨”,诗人在酒喝完之后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前一句“酒阑罗袖动轻寒”,渲染的是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此时,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楚王昏聩、小人中伤、世俗同流合污的背景下,心中忧愁烦闷又失意,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离骚》中表明他这种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表现李白乐观自信、轻财好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_________________”一句想象奇特,用两种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动物也伴随着音乐腾跃起舞,烘托乐声的感物至深。(5)抗击金朝、收复河山是陆游毕生的追求,这一追求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有反映。在《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写到了自己曾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场面。但无奈大道不明,壮志难酬,如《临安初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因忧心国事而彻夜难眠的情状含蓄地表达了出来。(6)《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花儿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而《燕歌行》则用“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边塞秋天衰败凄清的景象,意在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①.忳郁邑余侘傺兮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⑦.芙蓉泣露香兰笑⑧.老鱼跳波瘦蛟舞⑨.楼船夜雪瓜洲渡⑩.铁马秋风大散关⑪.小楼一夜听春雨⑫.深巷明朝卖杏花⑬.月照花林皆似霰⑭.大漠穷秋塞草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忳、郁邑、侘傺、兮、指、迩、材、芙蓉、洲、霰、腓。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这场的疫情中,不少人重新捧起了那些“沉重的书籍”,比如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这些疫病灾难类文学作品,或虚构,或纪实,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照现实,从病毒的肆虐到市井的人间百态,由此产生了极具张力的纠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毫无疑问,或许从中读出了苦难,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成年累月的伤痛,加缪写道,“鼠疫带来的梦魇将永远萦绕奥兰人的心头,如这荒谬的世界。”尽管《鼠疫》里的世界是荒诞的,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是真实的,对死亡的悲伤是真切的。()在眼下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许多同胞失去了生命,一些家庭遭受了重创……铭记那些犯过的错、经历的痛、面临的困,才能让逝者长眠,让心灵永恒。不出预料,也会从中萌生起反思,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是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叠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更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比瘟疫更可怕的是灵魂的沉沦,越是灾难降临的时刻,越需要呼唤文明之光、坚守人性本质。但请相信,定能从中寻觅到希望,灾难,是人类无奈的“悲怆奏鸣曲”,也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当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当各地工厂中响起机器的轰鸣,当援鄂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蓦然发现,我们不只有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猝不及防蔓延设身处地肝肠寸断B.措手不及漫延身临其境肝肠寸断C.措手不及蔓延设身处地肝脑涂地D.猝不及防漫延身临其境肝脑涂地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刷新着认知,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冲击着心灵。B.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冲击着心灵,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刷新着认知。C.如果说现实里的情景刷新着认知,那么文学里的情节就在冲击着心灵。D.如果说现实里的情景冲击着心灵,那么文学里的情节就在刷新着认知。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更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B.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C.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更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D.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答案】24.A25.A26.B【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第一处,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措手不及: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措手不及”一般不作定语。此处是说疫情发生的突然,人们没有来得及防备。选用成语“猝不及防”。第二处,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①指水向周围扩展;②曼延,连绵不断。此处是说病毒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选用词语“蔓延”。第三处,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此处是用来修饰“思考”的,选用成语“设身处地”。第四处,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此处是用来修饰“悲伤”,所以用“肝肠寸断”。故选A。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文学里的情节”承上文,“现实里的情景”接下文,排除CD两项;“刷新着认知”与上文提及的文学作品中的“荒诞”世界相承,“冲击着心灵”对应下文“史无前例”“重创”,排除B项。故选A。【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划线句子“在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洞悉了灾难之后人性的凋谢和制度的败坏,更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有一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在”调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前。据此排除CD两项。二是语序不当,应该将“不仅”和“更”后面的内容对调。即“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据此排除A项。故选B27.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两天两夜一直没有停过的毛毛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B.梅雨季节,江南的农村、平原、山区和城镇都阴雨连绵。C.如果他是教授,他就有学问;他有学问,所以他是教授。D.只有到了深秋,枫叶才会红:正是夏天,枫叶应该没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推断的能力。A.“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说明之前雨停过,而前句“两天两夜一直没有停过”,前后矛盾,不合逻辑。B.“农村、平原、山区和城镇”并列不当,存在交叉关系。C.“他有学问,所以他是教授”前提不成立。有学问的未必是教授,逻辑推理错误。故选D。28.下面三个句子中存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1)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学校里谁也不会讲法语。(2)有个男人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六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穿,屋子里床都没有。(3)学生考试时该被允许看教科书。毕竟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X光片;律师为当事人辩护期间可以查看相关法律文书;木匠盖房子时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考生考试时为什们就不准看书呢?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由两个人不会讲法语推断出全校都不会讲法语,属于以偏概全。②③【答案】参考答案:老板问男人资历怎样,他却回答家里情况,属于答非所问。学生考试和医生做手术、律师辩护、木匠盖房子等属于不同性质的事情,不能进行类比,属于类比不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能力。在答题时要注意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要点,注意字数要求。逻辑推断题,首先要明确材料给的推断话题,仿写相关句式。另外还要注意语序。还要分析所给的句间关系,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再根据所给材料分析确定推断的话题与所给内容一致。①“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不能得出“全校都不会讲法语”的结论。因为“你”和“我”不能代表全校的人,属于以偏概全。②老板问男人资历怎样,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回答家里情况,答非所问,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③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学生考试和医生做手术、律师辩护、木匠盖房子等属于不同性质的事情,不能进行类比,属于类比不当。五、写作(60分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文课上,老师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多读名著经典,引来学生讨论。学生甲:“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法安排课外时间阅读这些对高考帮助不大的闲书,国家都在提倡‘双减’,还是等高考完再读吧。”学生乙:“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媒体等提供的知识、资讯丰富而有趣,何必孤独而又单调地抱着名著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学生丙:“我不赞成中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少年人心性未定,难免不有样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不能明辨是非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影响;《西游记》虽然看起来情节曲折,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兴趣,但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孩子难以理解;至于《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则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针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看法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对当代中学生阅读问题的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阅读名著,夯实基座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就某些同学认为名著是“闲书”,认为读名著对高考没有帮助的观点,与各位同学交流一下我的看法。有些学生认为名著阅读与高考关系不大,还会“浪费”大量时间,没有阅读的必要。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首先,高考不仅仅是考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考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而阅读名著,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提升我们综合素质的很好的渠道。其次,名著中大量词汇和写作技巧,是我们写作文的很好的范例,阅读名著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对于情节、人物、主题的鉴赏能力也会提高,这正是我们高考用到的“阅读能力”。因此,不能说阅读名著“对高考帮助不大”。至于说阅读名著会挤占高考刷题的时间,我想,阅读名著恰恰是我们放松身心最好的办法。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习不可能总是绷着弦,合理安排时间,不同学科交叉进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吧。由此我说,名著并非“闲书”,而是对我们成长很有帮助的好书。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知名度高、含金量高,不应成为青年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瑰宝,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读《论语》《孟子》《墨子》《大学》《老子》《中庸》等可以让我们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所以想成功,想扬名立世的人士都会选择看《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战国策》、二十五史等。有的名著不仅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人深刻的启迪;《老人与海》让我们正确认知成功和失败;《西游记》告诉我们如何不惧艰难、追求理想。总之,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夯实人生基座。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这是我对阅读名著的一些浅见,希望与各位同学切磋、交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针对材料中的一种看法写一篇驳论文,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材料核心是中学生该不该读名著经典。三名学生分别给出了不读经典名著的理由:甲认为名著阅读耗费时间,对高考帮助不大;乙认为名著不如媒体提供的资讯生动有趣,书籍又贵;丙认为名著的负面信息不利用孩子成长。这三种看法当然都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找到理由反驳他们。如甲的说法,不利于高考就不读,这是唯高考论,是当下很多学生的看法。这是鼠目寸光的观点,没有看到名著对青年人的重要性,可以从阅读名著的好处角度来反驳;对于乙的说法,则体现的是当下现代人的浮躁心态,可以从资讯的肤浅、娱乐化以及碎片阅读的危害等角度反驳;而丙所说的那些所谓“负面”影响,相比于名著的精华更是不值一提,只要善加引导,不但不会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反而可以为其提供人生借鉴。本题要求写“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最后要注意题目还有一个写作要求和一个写作情境,“提出希望与建议”,这部分内容应放在充分驳斥了对方观点之后,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注意建议要切合实际,比如建议老师每周安排固定的名著阅读课,并引导学生导读;或者定期组织阅读名著的展示课,可以通过写人物评论、列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等。“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要注意措辞得体,有交流的意识。立意:1.去除名著困惑,潜心阅读名著。2.让名著陪伴我们成长。3.名著阅读,永不过时。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24页/共2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1:20:06 页数:24
价格:¥2 大小:83.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