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6届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卷语文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答题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共计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
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C.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1.C2.A3.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结合文本内容“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分析可知,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错误。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结合文本内容“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分析可知,“‘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内容分析,“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
,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共计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
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⑧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⑨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B.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C.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D.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5.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和“挂”,两个动词勾画了一幅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漫画,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嘴脸。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B.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C.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D.通过细小、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7.第⑦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8.本文所蕴含思想在现代仍有意义,请从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举出一个类似例子,结合文章的观点主张加以评析。【答案】4.A5.D6.D7.内容上: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8.例如对待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应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作者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错。原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可看出二者类似,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结果子孙沦为乞丐,这是类比论证不是对比论证。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强调继承的重要性”错误,这句话说的是“拿来”的意义,指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和中国文化遗
产应采用的正确态度,要占有要挑选,要吸取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我所用,这样我们的文化中才能注入新的因素。由此看出强调“拿来”与“创新”的关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错。原文“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由此可见是将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比作鸦片。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在内容上的作用,“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据此分析出,内容上: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特别要注意句中的“所以”一词,通过它可看出此句是承上而来的,然后再看它与下文的关系是承上启下。据此分析出,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根据文中的观点实行“拿来主义”,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取舍,在对待“洋节”等外来文化问题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不能不敢接受,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例如对待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应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三)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计3分)9.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看”字则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B.“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当年作者与其同学在江河水流中央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
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指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错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故选C。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共计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师说》)10.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B.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士大夫之族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吾尝终日而思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吾未见其明也。13.下列句子中,与“而耻学于师”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