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说明:本卷共八大题,2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一、背默(17分,每空1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展现了湘江壮丽秋景的静态美。(2)《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表达渴望摆脱束缚,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4)杜甫在《登高》中,用密集的意象,精当的对仗,展现了夔州深秋特定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结合,描写音乐的清脆圆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居住的京口。(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描写周瑜从容儒雅,指挥若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合《乡土中国》前三章:乡土性、文字下乡、文字再下乡,分析“桃花源”体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请写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山红遍②.层林尽染③.漫江碧透④.羁鸟恋旧林⑤.池鱼思故渊⑥.青青子衿⑦.悠悠我心⑧.风急天高猿啸哀⑨.渚清沙白鸟飞回⑩.大珠小珠落玉盘⑪.斜阳草树⑫.寻常巷陌⑬.羽扇纶巾⑭.谈笑间⑮.樯橹灰飞烟灭⑯.聚村而居⑰.熟人社会⑱.世代定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漫”“羁”“衿”“悠悠”“渚”“陌”“纶”“樯橹”。二、基础知识(18分,每题3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木屐(jī)籼稻(shān)挥斥方遒(qiú)B.訇然(hōng)石扉(fēi)分蘖(niè)浪遏飞舟(è)C.悸动(jì)谪居(zhé)红绡(shāo)钿头银篦(bì)D.搭讪(shàn)木讷(nà)商贾(jiǎ)羽扇纶巾(guā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字音能力。A.“籼稻”的“籼”应读“xiān”;C.“红绡”的“绡”应读“xiāo”;D.“木讷”的“讷”应读“nè”,“商贾”的“贾”应读“gǔ”。故选B。3.下列各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喧嚣慰籍瞻前顾后越陌度阡B.转徒炽热出类拔粹熙熙攘攘C.张皇怂恿臻于至善风华正茂D.峥嵘教舫酣畅淋漓乍暖还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慰籍”的“籍”应为“藉”。B.“转徒”的“徒”应为“徙”。“出类拔粹”的“粹”应为“萃”D.“教舫”的“舫”应为“坊”。故选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山不厌高厌:讨厌势拔五岳拔:超出B.因之梦吴越因:因为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C.推眉折腰推眉:低眉,低头元嘉草草草草:轻率D.满地黄花堆积黄花:菊花这次第次第:次序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A.“厌:讨厌”错,句意: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厌”通“餍”,满足。B.“因:因为”错,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因”,根据。D.“次第:次序”错,句意:这光景、这情形。“次第”,光景、情形。股窜C。5.不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B.词原是我国古代一种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理解有误,正确的表述应为“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欧苏”为散文大家。故选D。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小时候/我不认识字/妈妈就是图书馆我读着妈妈——有一天/这世界太平了/人会飞/……/小麦从雪地里出来……/钱都没有用……金子用来做房屋的砖/钞票用来糊纸鹤/银币用来飘水纹……我要做一个流浪的少年/带着一只镀金的苹果/一只银发的蜡烛/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旅行童话王国/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但是,妈妈说:“你现在必须工作。”(绿原《小时候》) A.“妈妈就是图书馆/我读着妈妈”指妈妈是我知识的来源。B.小时候的我,想象自己应有美好的未来、仙界般生活和神仙般爱情。C.现在的我,还留恋幻想童话世界,因此妈妈要我必须赶快工作。D.我终于了解童话世界的虚幻,听妈妈的话,开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我终于了解童话世界的虚幻,听妈妈的话,开始认真学习、踏实工作”错误,由最后一句“但是,妈妈说:‘你现在必须工作’”分析,妈妈告诉孩子,要实现理想,必须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文中只是妈妈对我的提醒,没有写我听了妈妈的话以后的做法。故选D。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面对日趋严峻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专家、公安网监部门纷纷建议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确保网民安全上网。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任何脱离国际化市场的需要去谈志愿、兴趣,都是不恰当的。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D.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成分残缺,“任何脱离国际化市场的需要去谈志愿、兴趣,都是不恰当的”中缺少与“任何”一词搭配的中心词,导致缺少主语,可在“兴趣”后添加“的做法(情况)”。C.语序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一方面”放置主语后,“一方面”调至“这些作品”之后。D.语序不当,“把”字句中,否定词应该放到“把”前,即“摄影家们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倾注于笔下”。故选A。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2分,每题3分)8.下列选项中,对乡土社会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因为农业耕种的需要。 B.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体现的是乡土社会“聚居又孤立”的特点。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父系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是因为农业耕种的需要”错误,由第一章中“从农业本身来看,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可知,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很多。故选A。9.下列选项中,对乡土社会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B.乡土社会的社会格局是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C.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私人间的道德。D.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的社会,但是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的社会”错误,原文是“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文中的“无法”是指不需要用国家权力来维持。故选D。10.下列选项中,对乡土社会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并不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B.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C.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为差序格局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D.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A.“这并不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而选项曲解为“这并不是出于‘间接接触’原因”了。故此种说法绝对化或是曲解原文文意了。故选A。11.下列选项中,对乡土社会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B.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是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C.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对礼的敬畏感,人被迫服从于礼。D.同意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社会分工愈复杂,同意权力愈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被迫服从于礼”错,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机构来维持。故选C。四、(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①田苍势,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②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图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青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履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股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 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壁之饮食,适于饥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共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荀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车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注】①陂:池。②: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南道京师而东道:取道B.始家灵壁家:定居出者狃于利而忘返狃:贪图C.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信:确实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缘故D.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艺:技艺舟车冠盖之冲冲:交通要道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仕”与“不仕”的态度,表现了苏轼自适旷达的人生态度。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忽视了自己。“不必不仕”是因为“必不仕”就会忘了国君。C.苏轼认为,张氏祖辈为子孙谋划深远。这个园子幽深广大,出产丰饶,地理位置好,无论“仕”与“不仕”都很从容。D.文章紧扣园亭着笔,交待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议论也从园亭生发,赞扬了张氏先君的深远用心。1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天子之居也。指帝王的都城,也称为京城、京都。B.循吏,仕途顺利的官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C.青衫,黑色衣服。古时学子所穿之服,泛指官职卑微。D.左迁,降职、贬官。古人沿汉代说法,尊右卑左,故称被贬为“左迁”。1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16.作者认为张氏园亭为其子孙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2.B13.B14.B15.(1)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2)(我)不忍心离去,而彭城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16.(1)无论做官还是隐居,都非常便捷。(2)无论是怡养性情还是行义保节,都非常适合。(3)出仕或隐居,都得了良好的名声,保持了高洁的德行。【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阳:水之南”错,“阳”,应该是水之北。参考句意: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C.“信:确实”错,“信”,相信,动词。参考句意为: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故:缘故”错,“故”,原有情况,现状。参考句意: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D.“艺:技艺”错,“艺”,种植。参考句意: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忽视了自己”错误,从原文“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共节。……出者狃于利而忘返”可以看出,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操守,失了初心。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循吏,仕途顺利的官吏”错,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朝夕之奉”,指衣食之需;“燕游”,饮宴游览。(2)句首省略主语;“去”,离开;“莫余厌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厌余也”;“余”,我; “厌”,讨厌、嫌弃。【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的基本能力。“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意思是“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即无论做官,还是隐居,都非常便捷。“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意思是“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即无论是怡养性情,还是行义保节,都非常适合。“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意思是“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即出仕或隐居都得了良好的名声,保持了高洁的德行。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我在彭城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彭城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 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五、(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岁暮登黄鹤楼陈恭尹①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注]:①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四句,汉阳的山色本是静止的,可是青苍一片,居然渡江飞来,写活了巍然不动的青山,气韵生动。B.诗歌第五句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暗喻家国巨变的深慨,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C.诗歌第六句从时间悠远写,勾画了诗人自己的遗民形象,复兴无望,只好南归,悲愤之情溢于言外。D.第八句诗人以世间之大和黄鹤之小作了强烈的对照,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不堪回首。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此观点赏析“郊原草树正凋零”“鄂渚地形浮浪动”两句。【答案】17.C18.(1)“郊原草树正凋零”,描写了旷野草木枯凋零落,天地间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内心的空虚迷惘,以及失家亡国之情尽在不言中。(2)“鄂渚地形浮浪动”,表面上写的是沙洲在浮浪中起伏浮沉,实际上映射了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激荡不安的心境。【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第六句从时间悠远写”错。第六句不是“从时间悠远写”,而是“写空间”,一笔勾画了诗人自己的遗民形象,复兴无望,只好南归,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结合注解①,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从背景我们可以知道,陈恭尹是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然后结合题干中问题指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即对诗句的赏析要围绕“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郊原草树正凋零”一句时,先明确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如郊原岁暮时草木凋零的景象,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感知诗人面对天地间一片凄凉之景,内心的失家亡国之情尽在景中。赏析“鄂渚地形浮浪动”一句时,依然先分析此句的写景特点,“鄂渚地形”在“浮浪动”,诗人由此想到抗清大势已去,朝代已经更迭,内心如同这浮浪一样动荡不安,情景融于一体。由此可见,“郊原草树正凋零”“鄂渚地形浮浪动”两句都体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六、(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字如面”23年康劲“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日记本上的留言。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写下这段留言的妻子叫任亚娟,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武威南车队队长。丈夫李全忠,是兰州客运段宁波车队副队长。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但因为从事不同车次的客运管理工作,夫妻两人在家碰面的机会少之又少。1995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不久,甜蜜的家庭生活就被忙碌的工作带走了——夫妻二人一个值乘北京列车,一个值乘乌鲁木齐列车,每隔3周才能相聚一次。“那时候哪有手机、微信这么方便的沟通平台?我们就把家里需要办的事情都记在日记本上交代给对方,一来二去,日记本就成了我们两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纽带。”任亚娟回忆说,他们出乘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日记本有没有留言。“看到了熟悉的文字,就像见到了本人一样。”丈夫李全忠这样形容。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夫妻二人23年来的点点滴滴。“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你最喜欢的冬果梨汤熬好了,在茶几上,醒来记得喝,我先出乘去了。”“亲爱的,这两天武威温度下降得厉害,你的毛衣毛裤我洗好放在卧室第一个衣柜里了。记得穿上, 保重!”“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亚,你荣获全局十大,最美贤内助,真替你高兴。但我觉得这个奖,颁给我也合适呢,哈哈!”……“现在翻一下,23年的心酸与牵挂历历在目。”李全忠说。23年,经历了传呼机、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讯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见字如面”的纯情与质朴。随手写下的留言,笔笔写出的爱意,期待与牵挂,相知与守候,与子偕老的“家庭心灵安”尽在其中。每到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正是家家团圆或是休闲度假的时候,但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却是最繁忙的时候。女儿李卓蔚,已经21岁了,在她的记忆里,一家人却没有一起过过一次春节。任亚娟的父母去世得早,公婆也在客运段上班,李卓蔚很小就没人带,平时只能将女儿寄放在邻居家,到了春节就送到陕西姨姥姥家。“别人家的小姑娘都是捧在手心里养,我们却是散养,真是觉得对不住她。”一提到女儿,任亚的眼里总是泛起泪花。懂事的女儿不仅没有埋怨过父母,还做起了他们情感的“联络员”。她在家庭日记本上识字、认字、写字,渐渐地也开始留字。高三那年,学校开家长会,夫妻俩都在列车上值乘检查。李卓蔚既没打电话也没发短信,在家庭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条留言:“爸妈,后天要开家长会,我英语竞赛考了全校第2名,想着让你们看看我的成绩!”3天后,出乘回家的妻子任亚娟一进家门就发现这条留言。“觉得自己这父母当得太失职,孩子都长这么大了,可我们参加家长会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任亚娟低头抚摸着家庭日记本,心里泛上一阵酸楚。忙碌的工作依旧,但今年新年以来,家庭日记本上的内容更多了。“爸,我跟着电视学,做了一盘您喜欢吃的红烧肉!您回来尝尝!”“爸妈,我在网上给你们定了一款对戒,样子暂时保密,不过保证你们喜欢!”……2月14日,李全忠乘坐K1040从宁波返回兰州,妻子却要乘坐T6601次列车前往武威。女儿带上精心挑选的对戒,一家三口相聚在了兰州火车站站台上,而这次相聚只有短短的37分钟……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一家三口仍旧在用“见字如面”的方式守护着纯情家风。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牵肠挂肚,还将在家庭日记本上延续。19.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就交代了“见字如面”指的是家庭日记留言。23年、12本日记、6820多条留言、24万字,四个数据让这个家庭的日记更加厚重。 B.文中通讯工具的变化,交代了时间跨度之长。时代变化,一家人交流方式虽然改变了,但是家人之间感情与温暖没有变。C.“女儿21岁”“一家人没有一起过过一次春节”与春运、暑运、黄金周这样阖家团圆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舍小家的心酸。D.从文章细节可知这对夫妻已经是公婆之后的“客运二代”,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一种传承,传递了社会正能量。20.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转换,在保持客观下,也使叙事更全面,让人物形象更丰满。B.文章从2月14日的相约写起,用倒叙方式扩展了事件的时空范围,深化了报道主题。C.文章善于运用诗化语言,营造浪漫、感人的氛围,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表现劳动者的温暖情怀。D.文章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带领读者体会最普通也最触动人心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21.家庭日记本有6820多条留言,作者选择了其中的八条留言,请谈谈这八条留言是如何表现新闻主旨的。【答案】19.B20.C21.作者精选八条留言,分别出自三口之家的父亲、妻子、女儿,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里融合了一个个小细节,让平凡劳动者家庭的故事,最普通也最打动人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引语是家庭留言中常见的“对话”,不虚浮、不煽情,记录着普通人的爱情和纯情家风,让人感动。通过八条留言展现报道主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角度多侧面展示,把家人的性格特点、互相关爱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平白朴实,亲切可感,一对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在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的叙述中,在“见字如面”的纯情家风里,传递着深远的情感。本文从“家庭日记”这一独特的交流方式选材,描绘了一个聚少离多,但又充满温情的劳动者家庭,表现了当代列车员的恪尽职守与敬业精神。【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一家人交流方式虽然改变了”错,文中结尾说“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一家三口仍旧在用‘见字如面’的方式守护着纯情家风。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牵肠挂肚,还将在家庭日记本上延续”,可见交流方式并没有改变。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运用诗化语言”错,本文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感情并赏析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分别找出这八条留言:(1)“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你最喜欢的冬果梨汤熬好了,在茶几上,醒来记得喝,我先出乘去了。”(2)“亲爱的,这两天武威温度下降得厉害,你的毛衣毛裤我洗好放在卧室第一个衣柜里了。记得穿上,保重!”(3)“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4)“亚娟,你荣获全局十大‘最美贤内助’,真替你高兴。但我觉得这个奖,颁给我也合适呢,哈哈!”(5)“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进而分析留言的语言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与主旨的关系,以上留言,丈夫对妻子的心疼,对妻子喜好的了解,蕴含在其中,妻子对天气的细心关注,对丈夫的牵挂,转述女儿的愿望,让这对夫妻之间的生活变得真实可感。“心凉!”简单的一个词语加上感叹号,让这个家庭聚少离多的心酸跃然纸上,丈夫调侃的话语“这个奖,颁给我也合适呢”从心酸中反衬出这家人的互相关爱,平凡家庭的温情。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形象,如在目前,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夫妻间深厚的情意,真挚感人。(6)“爸妈,后天要开家长会,我英语竞赛考了全校第2名,想着让你们看看我的成绩!”(7)“爸,我跟着电视学,做了一盘您喜欢吃的红烧肉!您回来尝尝!”(8)“爸妈,我在网上给你们定了一款对戒,样子暂时保密,不过保证你们喜欢!”日记本上内容的增多,没有直接点名是女儿的加入,引用两条留言,暗示女儿对“见字如面”方式的传承。女儿给父亲做了他爱吃的红烧肉和上文女儿想吃父亲做的臊子面呼应。女儿没有说过自己的心酸,为了这个家庭默默付出,就像这对“客运父母”一样,对客运事业默默付出。语言质朴,以情动人,亲情、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无时无刻都能牵动起我们每个人敏感的神经,一口臊子面的念想,一盘红烧肉的期盼,一句抱怨,一句夸赞,言语里流露的都是浓浓的思念和爱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中心思想。七、语言运用(3分)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①____,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_____。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_____。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答案】①.而是人需要耕种②.还要改进方式③.教育是目的【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面“从生命成长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说明后面应当反过来表达,且需要用“而是”衔接;再联系后句“尤其是中小学生”说明这里的内容确实应当强调人需要耕种,因此可以写“而是人需要耕种”。第二空,联系后文“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以及“这样的劳动方式”“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等句子,可知这里说的是劳动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因此可以写“还要改进方式”。第三空,根据前文的“导向”,以及后文的“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说明需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目的,还要与“劳动是手段”对应,因此可以写“教育是目的”。八、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圈图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慢慢消失。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小事,会激起层层涟漪,也许它慢慢消失了,归于平静;也许积累变化或外力作用,成了一场龙卷风、一道巨浪。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自己的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材料第一段写了两种现象:第一种是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层层涟漪,但是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推移,石子产生的影响会慢慢变弱,渐渐消失;第二种就是常提的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引起了美国的一场龙卷风。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将两种现象进行泛化的理解和解读。段落中的“涟漪”“龙卷风”“巨浪”具有比喻和象征意味,指的是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小事所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具体可感、肉眼可辨的事物的结局、现状的变化,也可以是抽象的情绪的起伏、情感的波动、心理的变化,还可以是长久的深远的影响。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考生应注意选材要典型,主旨要鲜明。这句话、这个举动、这件小事及其结果,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同时也是文章要突出的两个重点,详略得当才更能突出主旨。立意:1.一石激起千层浪。2.一失足成千古恨。3.小不忍则乱大谋。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5.时间是一副良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07:00:07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5.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