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荆州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日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4300至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中,陆续发现了早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城内大墓及观象台基址。这反映了(  )A.母系氏族社会繁荣B.奴隶制度出现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D.中央集权形成2.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  )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3.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色彩日益强化B.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D.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4.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  )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彻底崩解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D.“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5.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 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C.赋税制度的优化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6.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7.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8.《阿房宫赋》写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9.自古以来,山东在全国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5反映的时期是(  )图5A.战国B.秦C.西汉D.隋10.汉武帝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  )A.保障了大商人的经济地位B.旨在削弱王国经济实力C.属于国家掌控经济的体现D.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 11.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遗址中,曾陆续发现“汉归义羌长印”“常宜之印”(常宜为汉代官职名)等文物(如图1、图2所示)。这些文物可用来印证汉代(  )A.对西域的管辖B.丝绸之路的开通C.与匈奴的和亲D.刺史制度的推广12.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13.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圭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14.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前秦B.②——西晋C.③——梁D.④——后汉15.唐代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都城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C.“井”字型布局限制了商业的流动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16.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下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生产工具的这一改进(  )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17.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18.表1明代进士出身统计表项目比重上三代纯平民家庭43.34%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58.65%据表1可知,科举制(  ) A.使平民地位上升B.改变了社会观念C.颠覆了四民秩序D.促进了阶层流动19.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  )A.减少国事决策失误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扩大宰相管理权限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0.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C.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D.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21.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行政效率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D.官员腐败严重22.某税制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反映的税制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初税亩D.两税法2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24.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二、解答题:本题共两个小题,其中25题13分,26题15分,共28分。25.【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13分)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二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材料三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6分) 26.【制度创新】(15分)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送至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分析三省六部制对当时政治的影响。(9分) 2023年高一上学期10月双周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DBBACABCCA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CCAADBBADCA1.【答案】C【解析】据材料“早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城内大墓及观象台基址”,可知此时已经出现了公共权力,出现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项;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并且据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出现了奴隶制,排除B项;秦朝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认为,商灭夏、周灭商是上天的旨意,即由于西周统治者敬天、爱民,所以才能取商而代之,即西周统治者具有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故选D项;材料反映西周统治者敬天安民的理念,与祭祀占卜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宗法是同姓内部维持关系的制度,与灭商无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可知占卜工具的变化反映出由渔牧业到农业的变化,生产力得到提高,故选B项;据所学周人的神权色彩减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占卜工具的变化不是统治区域扩大,排除C项;据所学,专制王权是从秦朝开始的,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由材料“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可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的观念,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彻底崩解”表述错误,排除A项;“已无任何区别”表述过于绝对,且当时存在夷夏之别,排除C项;“有效管辖”通过管理地方、边疆的政策来体现,材料中并未提及,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金属货币凭借其轻巧方便的优势,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活动的增加的原因,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途贩运贸易频繁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B项;货币材质的变化,不能体现赋税制度是否优化,排除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来,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轻视教化,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性,排除A项;废除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经济方面的措施,而材料在总体评价商鞅变法,排除B项;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拆散大 家庭为小家庭,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民众负担与秦国赋税制度有关,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统一指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故选A项;思想文化统一与进行土木建设工程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是物质工程,并非思想文化产品,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为进行土木建设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指挥,单靠社会经济发展也无法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排除C项;国内环境的稳定确实有利于土木建设工程,但没有中央集权的统一指挥,无法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知,“函谷举”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攻下函谷关,“楚人一炬”指的是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秦朝灭亡,故选B项;平定六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功绩,平定后统一全国,建立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推行的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统一货币是秦朝统一后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二者均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秦始皇平定南方后,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巩固了统一,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由图5中的“郡”、“国”等信息可知,这时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指的是西汉,故选C项;战国时期是处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交替时期,未推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隋朝推行的是州县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 由材料“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知国家掌握着零售市场和批发环节,调节物价,是国家掌控经济的具体体现,故选C项;国家掌控经济,平抑物价,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均输平准是全国性的政策,不是单独针对王国问题提出的,排除B项;均输平准有利于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遗址中,曾陆续发现‘汉归义羌长印’‘常宜之印’(常宜为汉代官职名)等文物”,可知汉朝在西域进行册封和设置官职,并颁发汉印,因此这些文物可以印证汉代对西域的管理,故选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表现为中外文化交流,而材料中的文物属于边疆管理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文物属于汉代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举措,而与匈奴和亲强调通过通婚维系与匈奴的关系,排除C项;刺史制度属于汉代对地方的监察制度,与材料中文物属于边疆管理措施,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题干显示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位高权轻,而尚书令位卑权重,这是内外朝制下尚书令和三公互相牵制,反映出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故选B项;题干中的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参与决策,而三公则没有了决策权,所以并不能据此得出决策机构日益臃肿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体现的是东汉初年中枢机构的权力分配问题,而与外戚专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东汉初期中枢机构的权力分配,并没有体现贵族等级体系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 跋圭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中国古代无论是战国七雄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都自称为炎黄子孙,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故选A项;战国、十六国、北魏时期都属于分裂割据时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才走向平等,排除C项;“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③为梁,故选C项;统一三国的为西晋,排除A项;十六国后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B项;西魏后来被北周取代,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商业贸易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限制了商业的流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都城内部的商业情况,没有涉及都城与周边地区的经贸情况,排除A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北宋时期打破了严格的坊市制,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唐朝都城的商业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城市的主要职能仍旧是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下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且此后长期沿用,它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故选A项;当时北方许多地区使用长直辕犁,“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表述有误,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在汉代已经实现,排除C项;农业经营方式变化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个体小农经营,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大量知识分子充任地方藩镇的幕僚,进一步助长了藩镇的实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A项;朋党之争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央各级官僚之间的权力之争,排除B项;“游宦之士”“辟召幕僚”说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成为藩镇幕僚并未经过科举考试,而是以辟召的方式得到藩镇的任用,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C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明代进士出身的人中大多数属于平民家庭或者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的家庭,说明科举制在明代更加公平和公正,促进了阶层流动,故选D项;表格体现出明代科举制的公平公正,使得更多平民家庭出身的人脱颖而出,但这并不能说平民地位都得以提升,排除A项;题干显示出身平民的家庭更多的通过科举得以改变自己的阶层和身份地位,与社会观念的改变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显示平民出身的人通过科举制获得了阶层上升的机会,但这并未因此颠覆四民秩序,因为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始终存在,科举中进士仅仅是平民中的少数人,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隋文帝改革措施是把宰相之职分成三部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表现,故选B项;减少国事决策失误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观意图,排除A项;三省制权力分为起草、封驳、执行三全环节,弱化了相权,并未扩大宰相的管理 权限,排除C项;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与地方关系,三省制是中央机构内部的变化,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从而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得以完善,所以这最能说明隋朝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的表现,故选B项;三省六部制下,六部直接对尚书省负责,而不是对皇帝负责,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下,担任宰相的官员都是品位较高的,而不是品位较低的官员,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属于社会上层参与政权的典型表现,而不是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排除C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郡国长官推荐”到“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可知,唐代“考课”相对于汉代而言,逐渐由地方可以参与变为中央统一组织,说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选A项;对官员的考核不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故其变化亦与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监督管理权力的日益集中,但无法看出其方法和模式,故无法反映出其是否制度化,排除C项;据材料“对官员的定期考核”可知,“考课”是一种常规管理制度,是对官员的日常约束,此制度的变化只能说明国家对官员管理的日益规范,而与官员是否腐败严重无关,因为无论官员是否腐败严重,对其考核都是要有的,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可知,征税标准是按照丁壮和财产多少制定,这与两税法的标准相符,故选D项;据所学,租调制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不是按照财产,排除A项;据所学,租庸调制主要征税标准也是人丁,排除B项;据所学,初税亩是春秋时期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排除C项。23.【答案】C【解析】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作为税收征收的主要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使国家放松了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故选C项;明朝一条变法“赋役征银,纳银代役”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项;唐代“纳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3分)(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唐太宗改变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5分,任答3点即可)(3)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治的安定;促进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的传承和发展;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元一 体的政治文化格局的形成。(6分,答出三点即可)26.【答案】(15分)(1)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任意3点可得6分)(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答出3点可得3分)影响:三省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相权三分,君权得到加强;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点可得6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1:0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647.5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