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隋代都城设计为加强政府的严格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交通出行方面的设计,故B错误。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是在宋代,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此设计促进了城市商业活动,故D错误。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题答案】【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3.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时间信息与条形图变化趋势反映出的工业化现象来分析解读。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史实相联系。因此,可锁定英国这一目标,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故AB项排除;此时农奴制下的俄国也是落后的,并没如题中如此的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4.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4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铁路的应用,更加注重时间的统一,这重在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选A项;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改变,制约用词不妥,排除B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时间精确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国家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下列义项,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6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出现在现代,火车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出现在古代。故④③①②D项正确,排除ABC。7.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8.“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 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10.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 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1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12.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A.日本派出遣唐使B.汉字传入朝鲜半岛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1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从时间轴的时间可以看出,此处大约在17世纪,而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是在这一 时期,D正确;A项在7-8世纪左右,排除A;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在汉代,排除B;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在8-9世纪左右,排除C。1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1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文化交流·东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14.以下对《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史诗的看法正确的是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社会历史风貌D.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1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人留下现存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体现古代希腊英雄时代的《荷马史诗》和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都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C项正确;三部古代史诗“完全没有史料价值”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不能因为三部史诗的写作年代久远,就将其看作历史,B项错误;三部史诗即是文学瑰宝,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当时的社会风貌,并非与真实历史无关,D项错误。15.中世纪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传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产生深远影响,C项正确;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因此“直接促成”的表述错误,B项错误;D项是属于C项的具体表现,故错误。16.下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A.神道和佛教B.幕府和武士C.神灵和天皇D.唐风和西风【16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左右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幕府的信息,故B项错误;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武士道的形 成与唐朝和西方对日本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17.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C.人D.政治【17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18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19.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1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而材料却是“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综上所述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只能是B,另外,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德国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20.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体现在A.《十二铜表法》B.《汉谟拉比法典》C.《法国民法典》D.《钦定宪法大纲》【20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汉莫拉比法典是奴隶社会的法典,不可能有反对封建特权的内容,AB排除;钦定宪法大纲维护了封建特权,特别是皇权,D排除;法国民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保证公民的民事权利,确立自由、平等等原则,选C。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国民法典》。21.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家认为不宜具体描绘出释迦牟尼的形象而以某种器物来代替。但在公元1世纪,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不仅描绘出释迦牟尼具体的形象,还让其穿着地中海式的服装,呈现出西方艺术中的常见姿势。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西方文化的传入刺激了佛教的形成B.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传入印度C.罗马帝国的扩张所带来的文化交融D.拜占庭帝国成为亚欧文化沟通桥梁【2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传入印度”说法正确,故B正确;佛教创立于前六世纪,而此时亚历山大尚未东征,故A说法错误;罗马帝国向东扩展的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其势力范围未到达印度河流域,C错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而拜占庭帝国就是东罗马帝国,而材料“公元1世纪,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不仅描绘出释迦牟尼具体的形象,还让其穿着地中海式的服装,呈现出西方艺术中的常见姿势”与拜占庭帝国出现时间不符,故D与题意无关22.下列有关“希腊化时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希腊与亚非文明融合的产物②“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希腊、罗马文明之间的中介③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以本土为中心向亚非扩展④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城邦制度在亚非普遍建立起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2题答案】【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是指从公元前334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海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原有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文明特点的时期,故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希腊与亚非文明交融的产物,因此①正确;②正确,因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对希腊古典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是从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的桥梁,故②正确;③错误此时期的文明是受亚历山大东征而影响亚非地区的,而不是以本土为中心的拓展,故③排除。故A正确,排除BCD。23.公元13世纪末,马可·波罗提到中国和波斯地区的蒙古人最初不与他族混居,但后来发生变化:“真正鞑靼(蒙古)之生活及风习,然今日则甚衰微。盖其居留契丹者染有偶像之积习,自弃其信仰。而居留东方者则采用回教徒之风习也”。这说明A.蒙古人强迫被征服的人民改变信仰B.蒙古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C.蒙古人自身吸收其他地区文化传统D.“色目人”正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2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蒙古人在与西亚、中原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接受契丹和回教徒的影响,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说明蒙古人自身吸收其他地区文化传统,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蒙古人“强迫被征服的人民改变信仰”,A项错误;蒙古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与蒙古人吸收契丹和回教徒的生活习俗不符,B项错误;“色目人”正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与蒙古人生活习俗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24.公元14世纪中叶,一本意大利手册描述道:“从塔那(顿河河口)旅行到中国的这条道路——据走过这条道路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或黑夜都是很安全的。”这是因为A.丝绸之路的开通B.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活动C.蒙古征服与统治D.《马可·波罗行纪》刺激寻金热【2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描述的现象的时间是14世纪中叶,按中国古代的朝代存在的时间可知,此时牌元朝时期,因此蒙古征服与统治符合题意,选择C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代,汉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所以排除A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活动,《马可·波罗行纪》刺激寻金热指的是海路,与 材料无关,排除BD。25.列宁对“十二月党人”的评价是: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这说明①“十二月党人”的主张不符合俄国的发展方向②“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没有得到广大人民支持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对此后俄国变革有重要影响④“十二月党人”起义是民族独立浪潮的组成部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月党人”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说明他们没有得到广大人民支持,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说明“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对此后俄国变革有着重要影响,说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十二月党人”废除农奴制的主张符合俄国的发展方向,“十二月党人”起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民族独立浪潮的组成部分,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26.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感激”是因为拿破仑给当地带来进步B.“快乐”是意大利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C.拿破仑兼有革命者和压迫者的双重身份D.“法国人离开”恢复了当地的独立与统一【2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等信息可知,材料表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外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被压迫民族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对外征服具有侵略性,没有体现“法国人离开”恢复了当地的独立与统一,并且19世纪民族复兴运动兴起,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攻克罗马,完成领土统一,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 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被压迫民族意识的觉醒,即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进步,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等信息可知,拿破仑对外征服具有侵略性,因此当法国人离开时具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因此“快乐”是意大利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等信息可知,材料表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两面性,客观上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进步,但也具有侵略性,即拿破仑兼有革命者和压迫者的双重身份,C项不符合题意。27.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27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英属印度殖民政府通过立法等强制手段,逐步取缔印度人杀害女婴的陋习,一定程序上反映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的助手,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C项正确;杀害女婴不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全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而非改造印度文化,B项错误;文明是多元的,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能说明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D项错误。28.1918年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所有民族的正当愿望都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正当愿望”得到满足的民族国家包括①波兰②匈牙利③中国④印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8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印度也没有能够实现民族独立。故③④错误。而①波兰②匈牙利都得到了其利益诉求,故D项正确,排除ABC。 29.“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的话。”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十月革命为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新的出路②一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都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③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已经被抛弃④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革命是上述特点的典型体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9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激励转变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出十月革命为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新的出路,这一时期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革命是上述特点的典型体现,说法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以印度、土耳其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例,一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并非“都”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的亚洲并未被抛弃,说法②③不符合史实,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30.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A.华盛顿B.孙中山C.拿破仑D.甘地【30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可得出其强调非暴力不合作,这与甘地有关,D项正确;ABC项与之没有关系,排除。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 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31题答案】【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民革命,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则史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一是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材料二是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结合”邪教毒烟受之“及所学信息分析归纳;材料三是陈独秀提倡青年关注国民革命,结合“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 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魏源、陈独秀32.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资料来源:【1】《罗马法词典》【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问题:(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32题答案】【答案】(1)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2)陈述:①、③;评价:②、④(3)示例: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 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详解】(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纂出来的,是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后人整理的是二手史料。(2)本题考查的是对陈述和评价的区分。所谓的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往往引自历史材料,考古事实,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蕴含其中;所谓的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评价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具有主观意味。材料中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②、④是根据①、③做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在这些角度分析过后,我们要进行筛选,找出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一定要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名师点睛】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却是建立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对保护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在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法律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立法技术高超,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使其更趋完善。因此,它能为保护私有财产和调整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一种现成的法律形式,包含在其中的一些原则,例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地位,契约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主要条件和无限制所有权等,很适合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是罗马法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年至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33题答案】【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国际移民潮;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析】【详解】(1)趋势:从材料中的数量来看,可归纳出数量不断增加;从材料中的范围来看,可归纳出范围不断扩大;从材料中的迁移方向来看,可归纳出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从移民的方式来看,可归纳出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2)特点:根据材料“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可归纳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国际移民潮;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很少向外移民”可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根据材料“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可归纳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2:0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959.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