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东亚大陆土地上,最先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或古国)时代,也就是没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就是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我国处于“邦国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文化遗址B.仰韶文化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2.商代外服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3.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钱、镈、斨、铚、锜、銶等。这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B.牛耕技术推广应用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4.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鲁国所在“少嗥之墟”的东夷地区,还是晋国所在“夏墟”的戎狄地区,都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这说明当时()A.戎狄蛮夷势力壮大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周天子地位的丧失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5.商鞅在《商君书·更法篇》中指出:“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礼乐秩序的确立与巩固B.诸侯争霸战争的频发C.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6.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强调要“不避亲疏”“不党父兄,不偏贵富”,公正平等地选用人才,“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位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7.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秦始皇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B.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 C.拓展秦王朝的统治疆域D.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8.图1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图1A.有效制约皇权B.杜绝决策失误C.体现家国同构D.部门分工明确9.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秦朝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B.陈胜发动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C.反封建成为当时社会共识D.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具有偶然性10.据史书记载,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至汉文帝时,“谷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这一变化的出现得益于()A.无为而治B.汉承秦制C.郡国并行D.独尊儒术11.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众多先驱共同开拓的结果,这里的先驱既有帝王、使者,也不乏商人和航海探险家。我国贡献最突出的“先驱”是一位()A.帝王B.使者C.商人D.探险家12.《神农本草经》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的出现()A.说明原始社会中医学已产生B.表明夏商人们深入认识天文C.推动了西汉中医药学的发展D.体现了东汉药物学发展成就13.图2中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该历史典故() 图2A.盛赞了民族融合B.赞颂了国家统一C.发生在东汉时期D.加剧了社会动乱14.南朝时期,江南各地绢布价格日见低落。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官布一匹,直钱一千”;元嘉时期(424—453年)“物价转贱,私货则束直六千(十匹为一束),官受则匹准五百”;齐永明二年(484年)布的价格,“入官好布,匹堪百余”。这一现象可用来研究,南朝江南地区()A.纺织业的发展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通货膨胀严重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15.重定北魏王朝的五德(金、木、水、火、土)历运,是孝文帝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魏接续西晋,自为水德。孝文帝的这一举措()A.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B.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使北魏开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D.体现北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16.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服饰与汉代相比,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裤褶、两档衫等新式服装大为盛行。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迁移与交融B.汉文化的影响C.统治阶层的倡导D.纺织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表1是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实物图片和简要介绍。表1遗址文物简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种子。其中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此外,也有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以红色、红褐色为主,有炊煮器、食用器、水器、储藏器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木板的石斧、锛和凿,有翻地松土的石铲、锄,有收获季节里收割用的石刀、陶刀及将禾穗加工成粮食的石磨盘和磨棒。——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相关考古报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图3春秋形势图 图4战国形势图图5秦朝形势图 (1)根据图3图4,概括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2)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简述其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摘编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8分) 高一历史·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中国远古时代历史分期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均排除。2.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商代方国和周代封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商代方国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而周代诸侯国是周王分封建立的,因此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强于商代,表明周代加强了地方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在商代治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非完全抛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宗法关系,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西周、春秋时期的农具种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西周、春秋时期,种类多样的农耕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投入使用,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制农具使用广泛,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牛耕技术、社会分工状况,B、D两项错误。4.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东夷地区”“戎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说明当时华夏文明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戎狄蛮夷的华夏化,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周天子地位、诸侯争霸问题,C、D两项错误。5.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商鞅的思想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张社会变革,而他的这一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背景之下,C项正确。礼乐秩序确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逐步崩溃,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排除B项;D项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6.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墨子的思想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公正平等地选用人才”“尚贤者,政之本”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尚贤”,这与墨子的政治主张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7.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秦始皇治理边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攘却匈奴”“筑城郭,徙民充之”可知,此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徙民”的来源,以及传播“农耕技术”,排除A、B两项。8.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秦朝中央官制结构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图中“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具体职能可知,秦朝的“三公”分工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排除A项。B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图中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排除C项。9.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贾谊的《过秦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陈胜出身贫寒,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却能得到百姓的广泛响应,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人心,百姓希望通过推翻秦朝统治来过上更好的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陈胜起义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C项中“社会共识”表述过于夸大,排除;秦朝刑法严苛,赋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10.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从而导致汉初“饥馑,凡米石五千”。而汉文帝、汉景帝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动了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增,从而导致文景时期粮食价格大幅下降,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粮价下降无关,排除。1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开拓丝绸之路先驱身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汉武帝的使者——张骞,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B项正确。1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神农本草经》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体现了东汉药物学的成就,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1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历史典故三顾茅庐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典故发生在东汉时期,C项正确。三顾茅庐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社会动乱”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A、B、D三项。14.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绢布价格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得以发展,所以绢布价格下降,A项正确。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排除B项;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而非下降,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排除D项。15.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孝文帝的举措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接续中原王朝西晋的五德历运,即以西晋的继任者自居,其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排除;孝文帝的这一改革有利于促进北魏的封建化,但不能说“完成”,排除D项。16.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样式出现很大变化,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新式服装大为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民族内迁、交融所致,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7.命题透析本题以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特征: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和食物采集相结合;食物种类较为丰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手工业有一定发展。(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8分,言之成理即可)18.命题透析本题以春秋、战国与秦朝形势图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新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大规模的修建长城。(6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大国吞并小国;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认同华夏文化,并融入华夏民族;诸侯国实力增强,组织能力提升。(6分,言之成理即可)(2)制度:郡县制。(2分)意义: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并考核,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分,言之成理即可)19.命题透析本题以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和稳固边疆的措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要点(1)变化:由尊崇黄老无为思想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措施: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将铸币权收归中央。(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0:15:01 页数:9
价格:¥2 大小:596.0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