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光明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测试高一历史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下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甲骨和竹简在商朝时期都是文字的书写载体,B项正确;结合材料“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可作为书写的材料除了甲骨之外还有青铜器和竹简,但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排除A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的表述虽正确,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A.导致了阶层固化B.根植于历史传统C.维护了君主专制D.功能上相互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礼别异,乐和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两者功能上相互补充,D项正确;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与阶层固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和乐各有作用,互为补充,没有强调其历史传统,排除B项;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4.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B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C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戟﹑箭等兵器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D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从湘西里耶秦简能够看到秦朝文字古隶书,可以看出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安阳出土玉器的品级,不能说明这些玉器为商王专有的,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排除A项;材料中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用途不详,不能据此得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齐国都邑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刀、剑、载、箭等兵器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颇为激烈的结论,但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在商朝人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B.强化君权神授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D.塑造华夏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可知,西周统治者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明德、保民、慎罚,规范统治者行为,C项正确;礼乐制度巩固宗法分封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6.《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加强对边缘落后地区的控制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笼络监视殷商贵族”只涉及到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7.《后汉书·伸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可知,材料描述了地方豪强的势力较大,地方的崛起会威胁中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材料体现的是豪强势力,非民间社会,排除A项;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 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可以看出东汉政府通过设立尚书台来掌管朝廷大权,疏远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本质仍是为了强化君权,B项正确;“日益臃肿”表述错误,排除A项;外戚专权是东汉后期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君权,未涉及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9.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可知,政府允许民间参与盐业生产,“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这是汉初政府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表现,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A项正确;盐铁专卖政策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这些治国主张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从本阶级、阶层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排除A项;“重视自然,无为而治”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重视法律,以法治世”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出现了文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我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成就,而商朝时期我国也已进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时期并没有出现城市、文字、冶炼金属等,这表明元谋人没有开启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1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纵横家实际上也是将仁义当做成就伯王的工具,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存在相互借鉴,A项正确;B项共识错误,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纵横家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3.汉初,吴国豫章郡是全国铜业和铸币业中心之一,当时市面上流通着的很多都是吴国造的钱币。这说明()A.社会经济环境趋好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中央王朝面临威胁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吴国作为地方诸侯,其铸造的货币全国流通,这意味着当时吴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C项正确;吴国的货币流通全国,无法得出当时社会经济趋于良好,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中央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侧重的是农业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据《史记索隐》载,“殷汤三月丙寅封孤竹”;李学勤先生对辽宁省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父丁,孤竹,亚微”进行释读,认为这是孤竹国君亚微(即伯夷、叔齐的父亲)为其父(名丁)所作的铜器。这表明()A.商朝政治势力已至东北B.商朝普遍实行宗法分封制C.传世文献是可靠的史料D.实物比文献更有史料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文献中记载、学者对青铜器铭文的释读以及该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可以得出商汤分封的孤竹国在辽宁一带,表明商朝政治势力已至东北地区,A项正确;商汤封孤竹国一事不能说明商朝普遍实行宗法分封制,排除B项;传世文献是可靠的史料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实物与文献的互补,并未比较哪种史料价值更大,排除D项。故选A项。15.阅读下表时间事件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公元前303年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上述历史事件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B.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D.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以来,晋国被瓜分,魏国和楚国、齐国的实力不断被削弱,秦国独强,有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C项正确;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是战国时期,故D项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6.西汉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实行小亩制,即百步为一亩;洛水以西的地区实行大亩制,即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晚年,改革亩制,统一实施大亩制,且仍保持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一举措旨在(  )A.思富养民B.加强地方管理C.开源节流D.统一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晚年将小亩制改成大亩制,而税收还保持三十税一,人民掌握的土地变多了,但是赋税没有增加,由此可见其富民的主张,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对地方管理,排除B项;材料中征税标准仍是三十税一,并未体现开源之说,排除C项;材料仅仅体现汉武帝晚期面临国家经济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非统一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7.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  )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礼作乐,通过一系列礼乐规范,从而达到诸侯对周天子的文化和政治认同,A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现象,更谈不上加强,排除B项;宗法制度为了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家国一体主要指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春秋时代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这体现了老子A.无为而治的主张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小国寡民的主张D.“民贵君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曲和直、少和多得指的是事物正反两面的辩证关系,强调做人应善于处理逆境,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说法无关,排除A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9.商朝时期,“贞人”通过占卜,发布命辞宣示神谕,对征伐、任免等信息进行预测,还可以借助诸神的名义直接指令王室大臣代行王事,或对商王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这表明当时A.商王统而不治B.决策全靠占卜C.王权受到限制D.盛行占卜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商王代表王权,但受到神权一定的限制,C项正确;商王拥有实权,排除A项;决策全靠占卜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对“贞人”职责的描述,体现了王权无法反映商朝政治的全貌,无法得出盛行占卜政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0.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冶铸技艺的提高C.周王室的衰微D.现实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可以看出,纹饰的变化主要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体现,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生活的变化,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井田的瓦解,排除A项;纹饰的变化不能反映冶铸技艺的提高以及周王室的地位的变化,排除BC项。故选D项。21.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A.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显著的特征是军阀割据混战,给民众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曹操的生活年代不符,排除。故选A。22.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体现的是当时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正确;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D项。故选A 项。23.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打制石器B.用火烹饪食物C.从事渔猎采集D.从事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器,即人们已经按自己的意识制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与题意不符;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取火,B不符题意;从事渔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C错误。故选D项。24.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大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这容易造割据,不利于周王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强化了血缘关系却疏远了政治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与民众等级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25.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D.推行刺史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此局面”表明丞相权力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汉武帝为此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三公九卿是秦始皇始设的,排除C项;刺史制是西汉在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6.《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 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故答案为B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7.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批准。由此推知()A.当时中央集权雏形已出现B.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C.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D.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封制下,天子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反映中央集权尚不能实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发展为不受中央控制的分裂割据势力,也即材料意在指出分封制的弊端而非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以血缘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结合等内容,不能体现家国同构,排除D项。故选B项。28.《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里描述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并非是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29.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但题干中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发生军事冲突且周桓王被打败,这体现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两周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体现宗法制,且根据所学知识东周时期宗法制也遭到破坏,排除B项;题干中诸侯国与周天子发生战争,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30.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C.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戎狄”“蛮夷”观念的改变,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差异消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被民众抛弃”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1.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大戴礼记·五帝德》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答案】(1)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愬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愬造成严明决纪的形象。(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在社会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答出3点即可)(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译为”禹为人聪明机智,办事敏捷又勤奋,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根据材料二中的“衣衾三领……上毋通臭”译为“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墨家将禹愬造成节葬的典型”;根据材料三中的“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译为“大禹在会稽山上接受各方诸侯的朝拜,防风国的国君迟到了,被大禹处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家将禹愬造成严明决纪的形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3)价值:史料按价值划分,分成一手史料(实物史料、直接记载的客观事实等)和二手史料(文献史料、经中间人修改的史料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题史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对其进行印证、补充和纠正,因此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罗马从共和末期开始就形成了向民众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传统,罗马社会的各种娱乐设施 空前发展,其建造者往往是各级当政者。至图拉真时代,大竞技场的座位已达25.5万个,庞培剧场可容纳2.7万名观众。此外,当政者们还举办或资助举办其他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比如图拉真曾举办过历时120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主要的娱乐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先后有1万多头野兽丧生,1万多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搏杀。“每位皇帝都尽力超过其前任,导致赛会需耗费巨额公共及私人财产。参加赛会都是免费的”。——摘编自郭东波《社会公共生活的转变: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时期》材料二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政府在上林苑“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史籍记载的两次百戏演出都是为招待外国使者而举办的,之后再未见类似记载。汉朝的娱乐活动仍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祭祀、农事难舍难分。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汉朝也有对抗性竞技活动,比如斗兽与角抵,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而且很快演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角抵戏。——摘编自马新、陈树淑《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之比较》(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共同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不同及其原因。(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娱乐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影响。【答案】(1)共同特点:都有政府的参与;都受到民众的喜爱;都有较为丰富的娱乐活动;都有竞技性活动。(任意两点)(2)不同:汉朝政府很少向百姓提供娱乐活动,罗马的娱乐活动多由当政者与贵族提供;汉朝的娱乐活动与祭祀、农事密切相关,罗马的娱乐性活动较为纯粹;汉朝的竞技性活动娱乐性强,罗马的竞技性活动对抗性强。(任意一点)原因:罗马的发展是建立在战争和征服的基础上,崇尚武力,崇尚竞争;汉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以儒学为正统,尊崇“仁”的思想,崇尚和谐;罗马是奴隶制社会,贵族和平民是统治的社会基础;汉朝是农业社会,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农民。(3)具有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功能的正面作用;也有助长和误导社会产生不良风气的负面作用。(答正面、负面均可)【解析】【小问1详解】共同特点:根据“古罗马从共和末期开始就形成了向民众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传统”“汉政府……”得出得出都有政府的参与;根据“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得出都受到民众的喜爱;根据“比如图拉真曾举办过历时120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主要的娱乐活动。”“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得出都有较为丰富的娱乐活动;根据“1万多名角斗士 在竞技场上搏杀”“汉朝也有对抗性竞技活动,比如斗兽与角抵,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而且很快演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角抵戏。”得出都有竞技性活动。【小问2详解】不同:根据“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得出汉朝政府很少向百姓提供娱乐活动,而罗马的娱乐活动多由当政者与贵族提供;根据“汉朝的娱乐活动仍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祭祀、农事难舍难分。”可得出汉朝的娱乐活动与祭祀、农事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可得出罗马的娱乐性活动较为纯粹;根据“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得出汉朝的竞技性活动娱乐性强,根据“1万多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搏杀”得出罗马的竞技性活动对抗性强。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罗马的发展是建立在战争和征服的基础上,崇尚武力,崇尚竞争;结合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概括得出汉朝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以儒学为正统,尊崇“仁”的思想,崇尚和谐;罗马是奴隶制社会,贵族和平民是统治的社会基础;汉朝是农业社会,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农民。【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具有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功能的正面作用;也有助长和误导社会产生不良风气的负面作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19:35: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21.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