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平冈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2023年10月7日)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1日限时: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砂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 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砂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砂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砂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砂糖。所以,在王灼那里,砂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糖霜谱》指出,砂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砂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砂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砂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砂糖。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砂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砂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摘编自孟晖《宋人的砂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B.宋代遂宁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砂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C.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砂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砂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砂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答案】1.D2.C3.A4.①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②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③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④ 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砂糖,可见砂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5.①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②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③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④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错。从文章最后“赋中与砂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可知,唐代之前已经出现了固体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宋代熬制砂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强加因果关系。工艺相当简单,与其使用的原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且宋代熬制砂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缺少依据,原文说的是“《糖霜谱》指出,砂糖是用甘蔗浆就”。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错。原文说“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砂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所以,在王灼那里,砂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可知,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由原文“《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砂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可知,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可知,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 ,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由原文“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砂糖”“《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砂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砂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可知,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砂糖,可见砂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可得,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由原文“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可得,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砂糖的起点”可得,在考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结果得出错误的观点,由此可得,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儿子的敌人莫言一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二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三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B.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C.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D.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8.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9.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答案】6.B7.D8.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9.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席筒的张开流泻”;“他双眉间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都是想象虚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 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描写特色及人物心理的能力。先找出第二部分描写颜色的词,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1)“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色调都是暖色的;但是女卫生员告诉她儿子小林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这些暖色调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2)打开席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绿光”是因为死者穿的衣服是国民党的绿军装;而“灿烂”反映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3)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看到的这些唤起了孙寡妇的母爱,“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要抓住“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来分析。①变形夸张:如“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等。②想象虚构: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孙寡妇的梦境;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 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③立足现实:小说运用超越现实的描写,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但从小说第三部分来看,小林应该也牺牲了;小说也表现了现实血腥黑暗的战争年代中人性的美好,如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看到死去的是“儿子的敌人”,但她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总之,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不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节选自《贞观政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愿陛下A守此B常谦C常惧之道D日慎E一日F则宗社永G固H无倾覆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采无已”“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C.“出次发哀”的“次”指处所,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词义相同。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要避讳辰日,太宗反对,不予理会。B.昔日舜帝告诫禹,不夸耀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敢和你争能争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言,是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心怀畏惧。C.魏征认为,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是因为国君谦逊恭谨。他希望君王坚守这种态度,那么国家社稷就会永远巩固。D.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在定州经常抚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还命令县官给他治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2)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14.仁恻者,仁爱怜悯之意也。请简要概括三件能表现唐太宗仁恻之心的事情。【答案】10.DFH11.C12.D13.(1)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很多人却遭受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2)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公瑾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君主的威严向他提意见呢?14.①遣送后宫宫女;②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③不避辰日哀悼张公谨;④亲到御舟城北门楼抚慰兵士,问病卒之疾苦;⑤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 “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愿”的宾语,其后要断开;“日慎一日”是对前文“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的强调,其后要断开;“则宗社永固”“(宗社)无倾覆矣”是“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的效果,是并列的两个分句,中间要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已”:停止。句意: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已”:停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B.正确。C.“词义相同”错误。“次”:处所。句意:要前去张府悼唁。/“次”:旁边、水边。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边。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错误。原文是“诏至床前、问其所苦”,可见太宗没有亲自去他床前,而是下诏抬他到自己床(或坐榻)前询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困穷”,困境;“鬻”,卖;“愍”,怜悯。(2)“尊崇”,尊贵崇高;“傥”,倘若;“不是”,不正确、错误、过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可得出:遣送后宫宫女;由“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可得出: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由“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历日?’”可得出:不避辰日哀悼张公谨;由“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可得出:亲到御舟城北门楼抚慰兵士,问病卒之疾苦;由“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可得出: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 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谭孝廉赴举①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B.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D.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16.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分析。【答案】15.B16.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要谭孝廉戒骄戒躁,不畏艰险,去争取科举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经“戈戟林”,畏惧沿途的“鼓鼙声”,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紧迫感。(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人们对自己孩子从师的做法,与自己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3)小明画了一幅春雨图,想在上面题两句古诗,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汩余若将不及兮②.恐年岁之不吾与③.爱其子④.择师而教之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汩”“与”“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综观近年来反响热烈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制作团队一次次向传统文化“寻宝”。不过,除了题材方面,国产动画电影的形式风格也自觉向传统文化取经,“国风”“水墨风格”等频频成为热词。在这方面,《深海》制作团队探索中国动画全新方向。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这一技术将中国水墨画“三维化”、赋于水墨画全新生命力。何为“粒子水墨”技术?①,就是利用将大量的粒子构建而成的具有水墨风格的现代动画制作技术。水墨画是一种中国的绘画艺术形式,水和墨的神奇交溶,让墨的五色: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从而达到独具中国气息的艺术效果。《深海》做的就是用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表现中国水墨画流动飘逸的特点。当然色彩不再只是黑白二色,而是绚丽多彩。为此制作团队苦心孤诣,进行了大量实验,包括将洗洁精、牛奶等流体与各色丙烯颜料混合,为水墨“晕染上色”。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美国的三维动画、日本的二维动画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动画不能总是跟在后面②。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开创独属于中国的动画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动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一个错别字,请进行改正。【答案】18.①简而言之②亦步亦趋19.①语病:将“一种”移到“绘画”的前面(或将“一种”移到“中国的”的后面)。②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将“:”改为“——”。③错别字:将“溶”改为“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语境前句提出问题,何为“粒子水墨”技术?后面作解释,此处是过渡语,可用“简而言之”。“简而言之”:简括地说,长话短说。语境“总是跟在后面”形容追随和模仿,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一种”是数量词,“中国”是领属性词语,可以将“一种”移到“绘画”的前面(或将“一种”移到“中国的”的后面)。将“一种”移到“绘画”的前面(或将“一种”移到“中国的”的后面)。分说部分“焦、浓、重、淡、清”是对总说部分“墨的五色”的注释,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神奇交溶”的“溶”,应写作“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远远望去,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微笑着迎接四方的游客。随着涌动的人潮步入不夜城,眼前的景象立刻就吸引和震撼着我。驻足放眼,();a.展馆剧院重檐歇山,中西结合,展示着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风范尽显,讲述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形态各异,卧马盘龙,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顺着指引牌西望,“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雍容华贵,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无限的浪漫。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传了过来,带着我穿越了大唐了吗?两队身着唐装的宫女手抱琵琶,一曲《霓裳羽衣》引来阵阵惊叹;另一边,“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令人浮想联翩,思接敦煌。b.“妈妈,我弹得好听吗?”循声看去,一个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快乐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快给我再拍一张!”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羊肉泡馍馆门口,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走了出来,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话连连说着“好吃,好吃”。 庆典广场上,人山人海,舞龙的队伍周围,高亢的秦腔引得听众也放开了嗓子,现代街舞更是让年轻人禁不住扭动了起来,给不夜城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活力。20.比较文中a、b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问号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22.在下面提供的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中任选一个,根据相关提示信息,仿照a处的语句在文中括号处拟写一句话。【景观一】玄奘铜像提示:历经磨难去印度取佛经促进文化交流【景观二】李白石雕提示:诗仙追月个性张扬诗风雄奇【答案】20.a处运用整句(排比句),节奏明快,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b处运用散句,灵活生动,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21.问号在此用作者“带着我穿越到了大唐了吗”的疑惑,突出旅游景点“大唐不夜城”的景象带给“我”的吸引和震撼。22.景观一玄奘铜像矗立中央,持杖凝神,展现着英雄的坚毅和刚强。景观二李白石雕方圆融合,展臂摘月,展现着诗仙的浪漫与张扬。【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a处,作者驻足放眼,看到展馆剧院、君臣雕塑、唐城遗址。对这三处景色的描写,作者所运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富有节奏感,展馆剧院展示的是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讲述了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所以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b处,描写的是这里的游客,句子结构长短不一,运用的是散句,表达灵活生动,写到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的快乐,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从羊肉泡馍管走了出来,连声说着“好吃”,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联系前文“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传了过来”,“带着我穿越了大唐了吗?”表达了作者因“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引发的疑惑。问号在此强调了作者此时的感受,同时也突出了旅游景点“ 大唐不夜城”的景象和其带给“我”的吸引和震撼,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去寻找答案。【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景观一是玄奘的铜像,玄奘手持禅杖,凝神静思。而提示中写到玄奘历经磨难,去印度取佛经,促进文化交流,体现处玄奘的坚毅和刚强。景观二是李白的石雕,李白展开双臂摘取月亮。而提示中写到诗仙李白追月,个性非常地张扬,体现他的雄奇浪漫的诗风。在表述的时候要仿照a处的语句,a处使用了整句,所以这里面也要使用整句,句式要整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9:50:02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9.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