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一年级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6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时期鉴定墓葬/座男性墓葬/座女性墓葬/座中期阶段423111晚期阶段761A.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2.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戒、加害后人。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这一转变()A.推动了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B.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C.增加了祖先在政治上的威望D.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3.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4.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 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5.《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6.《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A.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C.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对地方势力分而治之7.《厩苑律》载,秦朝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对耕牛进行评比,岁末,在正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课,成绩最优者赏赐酒一壶、干肉十条,并免除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最差者,斥责田啬夫,责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由此可见,秦朝的耕牛评比()A.遵循轻罪重刑的理念B.体现了重农的思想C.有利于基层地方自治D.重视地方执政时效8.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C.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9.《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A释放奴婢取得成效B.社会经济空前繁荣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10.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 11.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彧,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这一现象说明()A.正统性的获得成为各政权争夺的焦点B.东汉政权仍可凭借正统性控制地方C.分裂割据状态下正统思想仍具影响力D.论证正统性是各政权施政主要内容12.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对待同为非本族的羌族首领姚苌,苻坚也是信任至极,将“山南之事”一体交给他全权处理。苻坚的这些做法旨在()A.迅速稳定政权B.拉拢少数民族首领C.促进民族交融D.显示自身统治魅力13.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奏,“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开皇十六年(596年)诏:“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这一变化反映了隋朝开皇年间()A.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B.自然灾害的频发C.社会控制能力的提高D.社会共济的精神14.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国家实力日渐增强B.民族政策包容开放C.重武轻文风气浓厚D.民族交融步伐加快15.如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489098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经济重心南移D.边疆局势恶化16.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刺史除对二千石(郡太守)及王国相进行监察外,其侧重点是对诸侯王实行监督,可以监督“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者,表2所示是刺史监督的几个具体事例。事件出处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八月,燕刺王刘旦见武帝崩、昭帝立,怒曰:“我当为帝。”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勾结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隽不疑。瓶侯(菑川靖王子)刘成告之隽不疑,隽不疑立即行动,“收捕泽以闻”,“而望王(指燕刺王刘旦)反道自新”《汉书·武五子传》等地节中,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因其行淫乱,被“废为庶人”《汉书·文三王传》(续表)事件出处在宣帝时期,张敞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但却无法找到贼首。张敞通过情报掌握了贼首的名字和所在地点。广川王的昆弟与皇族的刘调等人与贼首勾结,使得贼寇屡屡得逞。张敞亲自率领郡国的官吏,准备数百辆车围守王宫,搜捕刘调等人。果然,在宫殿中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敞上奏天子,揭发广川王的罪行。然而,天子心存仁慈,不忍让广川王受到极刑,只是将他的爵位削除《汉书·张敞传》—摘编自罗庆康《汉代刺史的职权及其他》(1)根据材料,指出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刺史监督诸侯王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 作者书名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龚书铎、刘德麟《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李子迟《盛世中国(秦汉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表现。 高一年级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6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时期鉴定墓葬/座男性墓葬/座女性墓葬/座中期阶段423111晚期阶段761A.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女墓葬数量来看,男性墓葬多于女性墓葬,并且差别随时间推移而呈扩大趋势,这反映出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而女性地位下降,C项正确;根据材料得不出阶级分化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不出山东手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所述生产工具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2.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戒、加害后人。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这一转变()A.推动了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B.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 C.增加了祖先在政治上的威望D.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但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可知,祖宗神形象从商代的两面性变为西周单一的护佑形象,这种神学观念的变化增强了血缘纽带的作用,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观念,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祖先在国家政治中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3.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C.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D.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层层实施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明确、严格的等级,说明西周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C项正确;夏朝时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法制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分封制强化了社会等级”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的信息,其对“武德”的解 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强大武力的向往”是对题干“武德”的误解,排除C项;楚庄王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后半部分说明他反对奢侈,墨子的这些主张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奉给民用”,并不追求充实财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小农经济形成期,小农经济并不发达,排除C项;材料显示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鼓励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A.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C.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对地方势力分而治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并设置了“闽中郡”,对闽越地区进行管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判断秦统一闽越前当地是否设置过郡县,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将“王”改为了“君长”,并非保留诸侯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分而治之”,排除D项。故选C项。7.《厩苑律》载,秦朝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对耕牛进行评比,岁末,在正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课,成绩最优者赏赐酒一壶、干肉十条,并免除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最差者,斥责田啬夫,责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由此可见,秦朝的耕牛评比()A.遵循轻罪重刑的理念B.体现了重农的思想C.有利于基层地方自治D.重视地方执政时效【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对耕牛进行评比,岁末,在正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课”,可知,秦朝对耕牛进行考核,详细列明了考课的时间和衡量标准,这是重农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题干信息体现的是赏罚分明,与“轻罪重刑”不符,排除A项;秦朝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主旨并非地方执政的时效,排除D项。故选B项。8.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C.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从而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秦朝统一之前秦国就实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与史实不符,博士官掌管的典籍不在被焚之列,排除C项;材料所述转变符合法家思想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9.《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A.释放奴婢取得成效B.社会经济空前繁荣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国家控制的人口的倍增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统一后社会稳定,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人口的自然增长、释放奴婢等因素,所以A项有助于解释材料现象,A项正确;光武中兴期间,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空前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政府威信的提高不是导致东汉初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官民关系是否改善与国家控制人口的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曹操、荀彧,乃至孙权、张昭等人,都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才能聚拢一定的政治追随者,以获得割据创业、称霸一方的正当性。这一现象说明()A.正统性的获得成为各政权争夺的焦点B.东汉政权仍可凭借正统性控制地方C.分裂割据状态下正统思想仍具影响力D.论证正统性各政权施政主要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末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末三国各政权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兴复汉室”“匡扶汉室”为号召,说明分裂之中正统思想仍具有影响力,C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各政权之间的争夺,各政权争夺的焦点是土地和人民,排除A项;三国时期,东汉政权已经不复存在,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没有全面显示各政权的施政内容,“论证正统性是各政权施政主要内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对待同为非本族的羌族首领姚苌,苻坚也是信任至极,将“山南之事”一体交给他全权处理。苻坚的这些做法旨在()A.迅速稳定政权B.拉拢少数民族首领C.促进民族交融D.显示自身统治魅力【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前秦时期(中国)。据材料“苻坚对鲜卑首领慕容垂礼之、爱之、亲之、信之,其礼遇程度比汉官王猛更胜一筹”,可知,前秦统一北方初期,苻坚积极笼络地方民族首领,有利于政局的迅速稳定,A项正确;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并非最终目的,排除B项;促进民族交融并非苻坚此举的出发点,排除C项;苻坚此举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3.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奏,“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开皇十六年(596年)诏:“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这一变化反映了隋朝开皇年间()A.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B.自然灾害的频发C.社会控制能力的提高D.社会共济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可知,隋朝的社仓由民间自发设立到政府控制管理,反映出隋朝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能力提高,C项正确;分等级交税不能反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排除A项;社仓制度有助于缓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而非反映自然灾害的频发,排除B项;材料设问强调变化,“社会共济精神”只是设立社仓的部分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国家实力日渐增强B.民族政策包容开放C.重武轻文风气浓厚D.民族交融步伐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理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唐高祖、太宗、武则天时期,番将地位不断提高,说明唐朝前期民族政策较为包容与开放,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国家实力增强排除A;材料对重武轻文风气浓厚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 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步伐加快,故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489098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经济重心南移D.边疆局势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中数据可知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后,唐朝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黄巢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878年爆发),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受到安史之乱的一定影响,但其并不是人口急剧新生活的原因,排除C项;边疆局势恶化不是此时人口急剧新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篡弑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B项正确;根据“五十三年”“易五姓”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 是唐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正是“五代十国”更替的表象,而不是在说“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措施:招徕和优待入秦农民;奖励耕织;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奖励军功。(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壮大了秦国国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得出招徕和优待入秦农民;奖励耕织;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得出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据材料“开阡陌”,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据材料“平赋税”,得出平赋税;据材料“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得出奖励军功。 【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得出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对秦国经济的推动分析,得出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从政府财政收入角度分析,得出增加了政府收入;据材料“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得出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从对秦国国力角度分析,得出壮大了秦国国力;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刺史除对二千石(郡太守)及王国相进行监察外,其侧重点是对诸侯王实行监督,可以监督“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者,表2所示是刺史监督的几个具体事例。事件出处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八月,燕刺王刘旦见武帝崩、昭帝立,怒曰:“我当为帝。”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勾结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隽不疑。瓶侯(菑川靖王子)刘成告之隽不疑,隽不疑立即行动,“收捕泽以闻”,“而望王(指燕刺王刘旦)反道自新”《汉书·武五子传》等地节中,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因其行淫乱,被“废为庶人”《汉书·文三王传》(续表)事件出处在宣帝时期,张敞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但却无法找到贼首。张敞通过情报掌握了贼首的名字和所在地点。广川王的昆弟与皇族的刘调等人与贼《汉书·张敞传》 首勾结,使得贼寇屡屡得逞。张敞亲自率领郡国的官吏,准备数百辆车围守王宫,搜捕刘调等人。果然,在宫殿中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敞上奏天子,揭发广川王的罪行。然而,天子心存仁慈,不忍让广川王受到极刑,只是将他的爵位削除—摘编自罗庆康《汉代刺史的职权及其他》(1)根据材料,指出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刺史监督诸侯王意义。【答案】(1)事项:监督诸侯王谋反行为;监督诸侯王家庭生活伦理;监督诸侯王纵容及收留盗匪之举。(2)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助于规范贵族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了正统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勾结谋反”,得出监督诸侯王谋反行为;据材料“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得出监督诸侯王的家庭生活伦理;据材料“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得出监督诸侯王纵容及收留盗匪之举。【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从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得出维护了国家统一;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从社会风气角度分析,得出有助于规范贵族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得出维护了正统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从地方秩序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作者书名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龚书铎、刘德麟《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李子迟《盛世中国(秦汉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著作:《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理由: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总之,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汉时期。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选取:《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的统一过程;秦朝的制度创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 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及所学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由材料“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可得出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由材料“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可得出统治者的重视;由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可得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作。【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由材料“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由材料“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由材料“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及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由材料“‘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及所学可得出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1 12:55: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47.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