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病毒、支原体(无细胞壁)等引起的肺炎具有一定的群体聚集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进行传播,多数患者经治疗均能恢复正常。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佩戴口罩和避免群体聚集能降低病毒性肺炎的传染率B.支原体和病毒都具有核糖体、细胞膜和拟核C.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D.支原体和病毒最主要的结构这别是有无细胞核【答案】A【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衣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详解】A、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肺炎具有一定的群体聚集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进行传播,所以佩戴口罩和避免群体聚集能降低病毒性肺炎的传染率,A正确;B、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细胞膜和拟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具有核糖体、细胞膜和拟核,B错误;C、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不可以用于治疗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C错误;D、支原体和病毒最主要的结构这别是有无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A。2.贫血症主要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乏力和感觉筋疲力尽等症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成熟红细胞需要源源不断合成血红蛋白B.饮食中长期缺乏的摄入会导致贫血症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贫血症患者的肌肉细胞容易发生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答案】D 【解析】【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离子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详解】A、人体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合成蛋白质,A错误;B、饮食中长期缺乏Fe2+会导致贫血症,B错误;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D、贫血症会使机体运输氧气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发生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D。3.多粘菌素是由苔藓杆菌分泌的多肽类抗生素,由环形多肽和脂肪酸链两部分组成。其环形多肽部分的氨基可与某些细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点产生静电相互作用,破坏外膜的完整性,脂肪酸部分得以穿透外膜,进而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的小分子外逸,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多粘菌素的氨基酸的分子数与氨基总数相等B.多粘菌素合成后需要进行加工修饰才能分泌到细胞外C.多粘菌素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多粘菌素属于一类能够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的广谱性抗生素【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多粘菌素环形多肽部分的氨基可与某些细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点产生静电相互作用,破坏外膜的完整性,脂肪酸部分得以穿透外膜,进而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的小分子外逸,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推测多粘菌素可用于杀灭存在某类脂多糖结合点的细菌。【详解】A、多粘菌素环形多肽部分的氨基可与某些细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点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可知该环形多肽的R基上存在氨基,因此组成多粘菌素的氨基酸的分子数与氨基总数不相等,A错误;B、多粘菌素由环形多肽和脂肪酸链两部分组成,可知合成后需要进行加工修饰才能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C、多粘菌素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直至死亡,是由外界不良因素引起的,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D、多粘菌素杀死细菌依赖其环形多肽部分的氨基可与某些细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点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因此只能作用于特定类型的细菌,D错误。故选B。4.某生物社团利用洋葱进行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代替半透膜探究质膜的透性B.洋葱匀浆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溶液即呈砖红色C.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漂洗、按压盖玻片都能更好地将细胞分散开D.粗提取的DNA溶于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显蓝色【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代替半透膜探究质膜的透性,A正确;B、洋葱匀浆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若出现砖红色,则可说明洋葱匀浆中含有还原糖,B错误;C、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按压盖玻片得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单层细胞,即这些操作均能更好地将细胞分散开,C错误;D、粗提取的DNA溶于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经过水浴加热可显蓝色,D错误。故选A。5.下列关于细胞膜中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膜成分中的糖蛋白明显增多B.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及含量D.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头”部是疏水的,脂肪酸“尾”部是亲水的【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上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3)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具有识别功能。【详解】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明显减少,A错误; B、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B正确;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及含量,C错误;D、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D错误。故选B。【点睛】6.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界限由三部分——内膜、外膜和周质间隙(细胞间质)组成,而革兰氏阳性菌只有单层膜。革兰氏阴性菌对甘露糖的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外膜转运甘露糖无须消耗ATPB.甘露糖通过主动运输从周质间隙中运输到细胞内C.周质蛋白与主动运输泵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革兰氏阴性菌较阳性菌可能更具有耐药性【答案】C【解析】【分析】1、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协助这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些蛋白质称为转运蛋白。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2、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方向:逆浓度梯度。【详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外膜转运甘露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无须消耗ATP,A正确;B、由题图分析可知:甘露糖从周质间隙中运输到细胞内借助载体蛋白,需要消耗ATP,所以此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C、由题图分析可知:周质蛋白与主动运输泵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结合点在图中周质蛋白右侧),C错误;D、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界限由三部分——内膜、外膜和周质间隙(细胞间质)组成,而革兰氏阳性菌只有单层膜,所以革兰氏阴性菌较阳性菌可能更具有耐药性,D正确。 故选C。7.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A.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B.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图丙12h~24h期间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以合成ATP【答案】A【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2、无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无氧呼吸过程中只有第一阶段产生能量,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详解】A、蛋白质中含有N,糖类、脂肪中不含有N,图甲大豆干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多,因此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大豆所含N最多,A正确;B、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不断产生中间代谢产物,有机物种类增多,但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含量不断减少,B错误;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但不能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D、图丙12h~24h期间,种子二氧化碳释放的速率明显大于氧气吸收速率可知,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D错误。故选A。【点睛】本体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蛋白质、糖类以及脂肪的化学组、ATP的功能、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8.如图1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2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B.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光合速率可表示为Y+2XC.恒定在上述14℃温度下,维持10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30mgD.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先增后降【答案】D【解析】 【分析】图1中:无光处理1h叶片重量减少的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即X代表呼吸速率;光照处理1h重量增加的量表示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即Y+X代表净光合速率、Y+2X代表实际光合速率。图2中: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逐渐增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详解】A、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A正确;B、从图分析可知,Y+X代表净光合速率、Y+2X代表实际光合速率,B正确;C、10小时光照,每小时的净光合速率=Y+X=3+2=5mg;10小时黑暗,每小时的有机物减少2mg,因此该植物叶片增重5×10-2×10=30mg,C正确。D、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增强,D错误。故选D。9.如图为取自同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几项()①图甲、乙、丙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②图甲、图乙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丁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③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④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 该动物为雄性动物;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①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甲合图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①错误;②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由图乙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③错误;④该生物基因型为MMNn,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④错误。故选D。10.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的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的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细胞甲是处于第2次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如图为细胞甲的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细胞甲继续分裂后得到子细胞乙和丙。不考虑新的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乙和丙的基因组成可能均为AaBb;也可能一个为AABb,另一个为aaBbB.细胞乙和丙含放射性的染色体之和最多为5条C.细胞甲在分裂过程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最多为5条D.细胞乙再次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为0~2n(假设体细胞2n条染色体),如图为细胞甲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得到的乙、丙基因型为AABb,aaBb或者AaBb。【详解】A、细胞甲是处于第2次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其基因型为AAaaBBbb ,细胞甲继续分裂后得到子细胞乙和丙,若细胞甲的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则乙和丙的基因组成可能均为AaBb;也可能一个为AABb,另一个为aaBb,A正确;BC、细胞甲是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内DNA均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该细胞中含放射性染色体最多有4条,还有交换过来的一部分,分裂后期时最多有五条,在无放射性(31P)培养液中分裂过程最多有5条含有放射性,乙和丙是由甲分裂而来的,因此,细胞乙和丙含放射性的染色体之和最多为5条,BC正确;D、乙细胞基因型有可能为AABb,再次有丝分裂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D错误。故选D。11.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运行。研究证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在细胞顺利通过检查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DK可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形成CDK/Cyclin复合物,推动细胞跨越细胞周期各时期转换的检查点,且不同的CDK/Cyclin复合物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细胞周期中,调控不同阶段的CDK/Cyclin复合物会发生周期性变化B.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丝相连的细胞周期蛋白是CDK/CyclinCC.与G1期相比,G2期的DNA数与染色体组数均加倍D.胸苷(TdR)双阻断法可使细胞周期同步化,若G1、S、G2、M期依次为10h、7h、3h、1h,第一次阻断时,用TdR处理的时间应不小于14h【答案】C【解析】【分析】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细胞进入G1期后,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S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组蛋白合成;在G2 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详解】A、细胞由静止状态进入细胞周期即进入G1期,首先合成是CDK/CyclinD,A正确;B、染色体与纺锤体相连的时期是分裂期,基M期,此时发挥作用的是CDK/CyclinC,所以检验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的细胞周期蛋白是CDK/CyclinC,B正确;C、与G1期相比,G2期的DNA数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故染色体组数相同,C错误;D、胸苷(TdR)双阻断法可使细胞周期同步化,若G1、S、G2、M期依次为10h、7h、3h、1h,经常一次阻断,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其余细胞最终停留在G1/S交界处,至多停留在S/G2交界处,前者通过7h达到后者,后者通过3+1+10=14h到达下一个周期的前者,因此若要使所有细胞均停留在G/S交界处,第二次阻断应该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7h到14h进行,D正确。故选C。1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C.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说预测了测交实验的结果。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说明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两种配子(即D:d=1:1)【答案】B【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9:3:3:1的分离比;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假说;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详解】孟德尔所作假设的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其中核心内容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正确;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遗传现象,对于细胞质遗传不能解释,B 错误;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说预测了测交实验的结果。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说明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即D:d=1:1),D正确。故选B。【点睛】假说—演绎法中演绎的过程是测交的理论阶段,要注意和验证阶段进行区分。13.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下图所示的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模拟亲本产生F1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上述四个袋子中所装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C.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代表另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中所含的是B和b,③④中所含的是D和d,这四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四个松紧袋中小球的总数量可以不相同。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产生配子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配子的过程。【详解】AC、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模拟F1产生配子的过程;从①③或②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C正确;B、每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要一样多,但四个松紧袋中小球的总数量可以不相同,B错误;D、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代表同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D错误。故选C。14.已知兔子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C、cch、ch、c控制,上述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型兔子的表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基因型.CC、Ccch、Cch、Cccchcchcchch、cchcchch、chccc表型野生型棕毛兔灰毛兔(毛白色,浅灰毛兔 毛尖黑色)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兔白毛兔A.由表可知,C、cch、ch、c之间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B.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为灰毛∶浅灰毛=3∶1C.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交配,看后代表型即可判断D.若后代出现3种表型,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为Ccch×cchch【答案】C【解析】【分析】1、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表现型相同,都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出隐性性状。2、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详解】A、据表可知,cchcch的表型为灰毛兔,cchch、cchc的表型都为浅灰毛兔,即cch、ch、c之间是不完全显隐性关系,故C、cch、ch、c之间不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A错误;B、不同基因型的浅灰毛兔相互交配,即cchch×cchc→cchcch(灰毛兔):cchc(浅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兔):chc(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兔)=1:1:1:1,即后代的表型为灰毛:浅灰毛:爪等体端黑色的白毛=1:2:1,B错误;C、若想确定某只雄兔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式,即可让其与多只雌性白毛兔(基因型为cc)交配,看后代表型即可判断,C正确;D、Ccch×cchch→Ccch(野生型棕毛兔):Cch(野生型棕毛兔):cchcch(灰毛兔):cchch(浅灰毛兔)=1:1:1:1,即后代共出现3种表型,但根据B选项可知,当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cchch×cchc时,后代也出现3种表型,D错误。故选C。15.在野生水稻中存在大量具有抗性的基因,某野生稻甲的4、8号染色体上分别具有纯合的抗稻飞虱基因A和抗冻基因B,栽培稻乙的染色体上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均发生丢失现象。选择一定数量的甲、乙品种的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占3/4,不抗冻个体占1/6.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因抗性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乙品种水稻杂交,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具有抗性的水稻占15/24C.F2抗稻飞虱水稻中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D.F2中不抗冻个体占1/6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 【答案】B【解析】【分析】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是纯合子AABB,乙的染色体上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发生丢失变成aabb。【详解】A、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AABB×aabb→AaBb,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A_占3/4,F2中不抗稻飞虱的个体aa占1/4,不抗冻个体占1/6,抗冻个体占5/6,具有抗性的包括抗稻飞虱不抗冻+抗冻不抗稻飞虱+抗冻抗稻飞虱=3/4×1/6+5/6×1/4+3/4×5/6=23/24,B错误;C、F2抗稻飞虱中能稳定遗传的AA占1/3,由于bb占1/6可推知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若含b基因的精子出现部分致死卵细胞正常,F1(Bb)产生的雌配子为1/2B,1-1/2=1/2b,F1(Bb)产生的雄配子b为1/6除以1/2等于1/3,雄配子B为1-1/3=2/3,F2抗冻水稻BB=2/3×1/2=1/3;Bb=2/3×1/2+1/3×1/2=1/2能稳定遗传的的比例为(1/3)/(1/3+1/2)=2/5,故F2抗稻飞虱水稻中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C正确;D、正常情况下抗冻和抗稻飞虱基因应该一致,猜测F2中不抗冻个体占1/6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D正确。故选B。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外泌体(如图)是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其中含有细胞特异蛋白、脂质和核酸,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泌体脱离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B.外泌体依赖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受体细胞C.外泌体内容物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受体细胞D.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从细胞外液中提取外泌体【答案】BD【解析】【分析】外泌体是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直径在40~100nm的盘状囊泡,其中含有细胞特异蛋白、脂质和核酸,由图可知,外泌体通过类似胞吐的方式被释放,然后与受体细胞识别,通过类似胞吞的过程进入受体细胞传递信息。【详解】A、外泌体脱离细胞通过类似胞吐的过程,这依赖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A错误;B、由图可知,外泌体依赖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受体细胞,并进入受体细胞,B正确;C、外泌体内容物以胞吞方式进入受体细胞,C错误;D、由于外泌体与细胞结构的质量大小存在差异,所以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从细胞外液中提取外泌体,D正确。故选BD。17.下图所示生理过程中,P680和P700表示两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M表示某种生物膜,其中乙侧的H+浓度远高于甲侧,在该浓度差中储存着一种势能,该势能是此处形成ATP的前提。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侧的H+完全来自甲侧,甲侧是叶绿体基质侧B.生物膜M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属于叶绿体内膜C.CF0和CF1与催化ATP的合成、转运H+有关,很可能是蛋白质D.该场所产生的NADPH和ATP将参与暗反应中的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水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腔内,该过程产生的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作用与NADP+、H+结合形成NADPH。ATP合成酶由CF0和CF1两部分组成,在进行H+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同时催化ATP的合成,H+还能通过PQ运输回到类囊体腔内。【详解】A、根据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可知,乙侧的H+除来自甲侧,还来自乙侧的水的光解过程,A错误;B、叶绿素存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即膜M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不属于叶绿体内膜,B错误;C、CF0和CF1是复杂的蛋白质,其在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是催化ATP的合成、转运H+,C正确;D、该场所产生的NADPH和ATP将参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D错误。故选C。18.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为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B.b过程首先发生在③中C.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则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①③②⑥④ D.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氨基酸的-COOH【答案】B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左图中a表示碘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b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右图中①是核糖体,无膜;②是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③是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④是细胞膜;⑤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⑥是囊泡;⑦是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详解】A、c为蛋白质的加工过程,加工场所为内质网、高尔基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正确;B、b过程为蛋白质的合成,首先发生在①核糖体中,B错误;C、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可知,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⑥囊泡、②高尔基体、⑥囊泡、④细胞膜,C错误;D、脱水缩合过程中,羧基脱去H和O,氨基脱去H,则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氨基酸的-COOH,D正确。故选BC。19.《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关于耕田的叙述,正确的是()A.“务粪泽”——施肥和灌溉能为植物提供有机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竞争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答案】BD【解析】【分析】《氾胜之书》为中国汉代农书,作者氾胜之。该书记载的作物栽培技术,反映了西汉时期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根据题意分析,译文如下:农业生产的根本,在于赶上农时,使土壤强弱适中,讲求施肥、保墒,锄苗要早,收获要早。立春后,土地解冻,地气开始通达,是为土壤首次和解;夏至后,天气开始暑热,阴气兴起于下,土壤再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相和。在以上所说的时间耕地,耕一遍相当平时耕五遍,名为“膏泽”,这皆是“赶上农时”的功效。【详解】A、“务粪泽”即施肥和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沃,提高植物的无机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A 错误;B、“早锄”即尽早锄草,其目是消灭杂草,防止杂草与农作物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B正确;C、“春冻解,地气始通”即立春后,温度升高,土地解冻,土壤中气体开始流通,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大,C错误:D、“以此时耕田”即在上述时间耕地,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促进根系有氧呼吸,有利于吸收矿质元素,D正确。故选BD。20.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包含了数百种细菌。人体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同这个生活在自己身体里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保持友好互利的“共生关系”。最新研究发现高膳食纤维在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中富集了一组特定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这些有益菌利用膳食纤维获得生长需要的能量,然后释放出一类叫“短链脂肪酸”的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例如,可以给人的肠道细胞提供生长需要的能量。以恢复这些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为目标的营养干预为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基于生态学原理的防控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高膳食纤维指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人体无法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B.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无法重吸收葡萄糖,尿液(原尿)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渗透压C.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增殖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属于无丝分裂D.肠道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变大,物质运输效率变高【答案】BC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详解】A、高膳食纤维中纤维素含量比较高,人体无法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无法消化吸收纤维素,但膳食纤维在清理肠道、促进胃肠蠕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七营养素,A正确;B、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重吸收葡萄糖,尿液(原尿)的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B错误;C、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属于原核生物,分裂方式为二分裂,C错误;D、肠道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变大,但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所以物质运输效率变低,D错误。故选BCD。三、综合题(55分)21.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组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方法,部分步骤如下:步骤一:1号和2号试管分别加入等量0.125mol/L的蔗糖溶液;步骤二:植物叶片打洞,取一定量小圆片放入1号试管30 分钟,期间摇动数次,加入一粒极小的亚甲基蓝结晶(它对溶液浓度影响极小,可忽略不计,但溶液浓度变化会引起它定向扩散)轻轻摇动;步骤三:用毛细滴管吸一滴1号试管的蓝色溶液,然后伸入2号试管中部轻轻放出一滴蓝色溶液,观察蓝色小液滴移动方向并记录。以下是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预期的实验结果预期的实验结论第一种下沉1号试管中溶液浓度上升第二种上浮1号试管中溶液浓度下降第三种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1号试管中溶液浓度不变(1)在第一种情况中,1号试管中的植物细胞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质壁分离。(2)实验中的实验组是__________(填“1”或“2”)号试管。设计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可通过__________判断溶液浓度的变化情况。(3)仅靠以上的一组实验不一定就能确定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还需要增加一定的操作才能达成“测定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目的,请写出相关的操作和结果分析:___________。【答案】(1)没有(2)①.1②.植物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现象③.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情况(3)替换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以上实验,当获得第三种预期结果的时候,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小问1详解】在第一种情况中,1号试管中溶液浓度上升,说明植物细胞吸水膨胀,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小问2详解】实验中进行实验处理的是1号试管,因此1号试管是实验组。在1号试管中植物渗透吸水失水会改变1号试管中溶液的浓度,而亚甲基蓝会因为溶液浓度变化而引起它定向扩散,因此可根据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情况判断溶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小问3详解】 仅靠以上的一组实验不一定能确定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如果是第一、二种情况,只能判断植物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因此可以替换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重复以上实验,当获得第三种预期结果的时候,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为该植物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22.某同学为了研究植物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5g新鲜莴笋叶片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量石英砂进行快速充分研磨。②向研磨液中加入50mL蒸馏水并搅拌,再用纱布过滤,得到酶提取液。③将莴笋的酶提取液分别用pH为4~10的7种缓冲液稀释2倍,低温保存。④用注射器吸取5mL3%的过氧化氢,将注射器中的气体排出,然后吸入5mL酶提取液,将针口处密封。⑤室温下记录实验数据。另取新鲜的菠菜、白菜叶片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2)步骤③中稀释酶提取液降低了反应体系中的酶浓度,该操作的原因是______。(3)该同学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最好选择______叶片作为生物材料,并用pH为______的缓冲液稀释酶提取液,请解释以上两个做法的原因______。【答案】(1)pH、植物种类(2)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氧气生成速率),有利于记录实验数据(3)①.莴笋②.7③.当pH为7时,莴笋叶片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解析】【分析】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植物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分析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pH值的不同及不同植物材料,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和产生气体的多少,在给出的3种植物材料中,过氧化氢分解速度最快的是加入莴笋一组,其次是菠菜和白菜依次降低。【小问1详解】据图示可知,随溶液pH值和植物种类的不同,氧气生成速率不同,故该实验的自变量为pH、植物种类,因变量为氧气生成速率。 【小问2详解】步骤③中稀释酶提取液降低了反应体系中的酶浓度,使酶促反应速率降低,氧气生成速率减缓,有利于记录实验数据。【小问3详解】由于莴笋叶实验效果最显著,故实验该同学想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最好选择莴笋叶片作为生物材料;实验的pH应选用最适pH值,图中显示当pH为7时,莴笋叶片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应该选择pH值为7的缓冲液稀释酶提取液。23.图1是在4月下旬一个晴天的9:00-11:30,研究龙井茶树的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示意图。图2是研究人员通过一定手段,将正常蓝细菌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行改造,创建了能消耗NADPH的异丙醇生物合成途径(图中虚线所示)的示意图。请回答:(1)图1表明,中层叶光合速率显著小于上层叶的原因是______。若大量摘除上层叶、中层叶,则下层叶的叶绿素含量将会______。 (2)若要研究叶温对茶树上层叶光合速率的影响,请简要说明控制自变量的思路______。(3)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完整的光合作用过程,原因是其具有______(色素名称),另外可以产生______。(4)据图2分析推测,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与正常蓝细菌相比,具有异丙醇生物合成途径的蓝细菌,产生O2的速率可能会______,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中层叶光强度小于上层叶②.增大(2)取上层叶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3)①叶绿素和藻蓝素②.O2、ATP、NADPH(4)①.加快②.合成异丙醇需要消耗更多的NADPH,导致水在光下分解速率加快,使产O2速率加快【解析】【分析】分析图1:中层叶和上层叶中叶温和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由于上层叶光照较强,所以光合速率较高。而下层叶中叶绿素含量少且光强明显较弱,所以光合速率较低。【小问1详解】图1表明,中层叶和上层叶中叶温和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上层叶光强度更高,所以中层叶光合速率显著小于上层叶的原因是中层叶光强度小于上层叶。若大量摘除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的叶温以及光强度都会更高,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故下层叶的叶绿素含量将会增大。【小问2详解】若要研究叶温对茶树上层叶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为叶温,可取上层叶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小问3详解】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完整的光合作用过程,原因是其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产生O2、ATP和NADPH。【小问4详解】据图2分析,由于合成异丙醇需要消耗更多的NADPH,导致水在光下分解速率加快,使产O2速率加快,所以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与正常蓝细菌相比,具有异丙醇生物合成途径的蓝细菌,产生O2的速率可能会加快。24.图中细胞A为某二倍体动物的正常体细胞,此细胞可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细胞A可进行有丝分裂,则在中期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2)经过③过程产生了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根本原因是______。(3)通过④⑤⑥⑦过程可以说明______。(4)图中②过程产生的细胞的特点是______(答出三点即可),如果用药物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会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______期。【答案】(1)1∶1(或1)(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4)①.能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答出三点即可)②.间(S期)【解析】【分析】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小问1详解】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1。【小问2详解】③是细胞分化,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问3详解】④⑤⑥⑦是细胞核移植实验,该实验可以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小问4详解】②过程表示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为细胞癌变过程;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如果用药物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DNA合成,会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25.普通大白菜是二倍体,有多个品系。L品系产生的配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即n配子;B品系产生的配子中约有10%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2n配子。为探究2n配子产生的原因,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L品系×B品系→F1产生的配子均为n配子实验二:实验一产生的F1自交→F2中1/4的植株能产生2n配子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配子产生的过程发现,B品系部分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异常,导致_____________,从而使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F1中存在少量三倍体,这些三倍体难以产生可育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2)相对于只产生n配子,能产生2n配子属于______________性状。(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2n配子发生受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利用题中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答案】(1)①.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②.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2)隐性(3)①.一②.F1与B品系杂交,统计后代产生2n配子的情况,后代中有1/2的植株能产生2n配子【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小问1详解】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异常,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从而使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由于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则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小问2详解】实验二,F2中1/4的植株能产生2n配子说明只产生n配子:能产生2n配子=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则能产生2n配子属于隐性性状。【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28 15:40:0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934.9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