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三十一音数律”形成的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律”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这一层次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它们的中间媒体——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摘编自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材料二: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的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B.本土文化与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化与文学。C.文本的相似不等于文本之间的事实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的。D.要使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研究者必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侧重论述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材料二侧重论述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B.“关系研究”中的三个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平行研究”中的三种功能之间为平行关系。C.鲁迅留学时通过阅读日文译著了解西方文化,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D.中国人读到西方神话中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时会心一笑,此即材料二所言的“‘发现’的喜悦”。3.下列选项中,研究案例与研究模式不匹配的一项是(2分)A.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通过实证的手段还原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来自其师沈从文的文化因子,解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B.相类相从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王熙凤与克劳狄斯的相似之处,领会文学中“美”与“善”的关系——伦理上的“非善”也具有审美价值。C.相映成趣式平行研究: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比照指出中西方诗歌各自的情趣所在,“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D.相反相成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德国反思“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文学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民族性。4.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何其相似乃尔”,它们的含意有什么不同?(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一声不吭.海因里希·伯尔【注】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浓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 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弹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通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有删改)【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二战后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发表的《一声不吭》,反映二战后德国“小人物”的悲苦遭遇,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5.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B.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C.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D.女主人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无效药都是由卫生部长表兄弟工厂生产,流露她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痛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写小姑娘面色苍白、头发枯黄,妇人干瘦,暗示她们生活困窘,为下文无法按时交付辅导费埋下伏笔。B.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这是她对艰难生活唯一的抗争方式。C.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D.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展开,让回忆、现实和联想自然交织,结构新颖。7.“照镜子看脸”的情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8.小说标题“一声不吭”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②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责建本而重立始。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曾子芸③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④甲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⑤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学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注】①畸:歪斜。②隰:低湿的地方。③芸:通“耘”,除草。④瞽叟:上古人物,舜与象的父亲。⑤箠:刑杖。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内D而嘉号布E于外F是谓建之G于本而荣华自茂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与《公羊传》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为此意。B.文中“距”指“抵抗”、“据守”,这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词义相同。C.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来引申为掌权或执掌权力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D.“内”指“接纳”,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词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诗经》和《易经》中的话,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C.曾参因在瓜田锄断了瓜的根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D.舜在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用大的刑杖打他时就逃走,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他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4分)(2)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4分) 13.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径和目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郑户曹①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赢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14.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领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僅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B.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僅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D.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15.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1分,共9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学《诗》,因为学《诗》很重要,其中提到团结群众,讽刺时政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他认为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而修身的前提条件则是“__________”。(6)《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7)《<老子>四章》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子>四章》中对自我夸耀之人不认可并指出其弊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三、基础部分(29分)17.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复众人之所过(重复);②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慧);③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B.①强行者有志(勤勉);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③故不孝不慈亡(同“无”)C.①自见者不明(显明);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③自贼者也(伤害)D.①故有道者不处(为);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怎么);③自知者明(知识)1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物格而后知至(推究);②天下归仁焉(归属,归依);③请事斯语矣(实践)B.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实际);②物或恶之(厌恶);③质胜文则野(粗野)C.①日余食赘行(同“形”);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③足以保四海(安定)D.①当察乱何自起(应该);②其脆易泮(同“判”);③迩之事父(近)19.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人而不仁,如礼何②物格而后知至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B.①今子有五石之瓠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C.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②其“恕”乎③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D.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若火之始然③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20.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见贤思齐焉;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③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④就有道而正焉;⑤故亏君而自利;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⑧臂如平地;⑨与越人水战;⑩夕死可矣A.①⑦⑧/②④/③⑨/⑤⑥/⑩B.①⑦/②④⑤/③/⑥⑧/⑨⑩C.①⑦/②④⑧/③/⑤⑥/⑨⑩D.①⑦⑧/②④/③⑥⑨/⑤/⑩21.下列各项中对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为之于未有;②当察乱何自起;③以盛水浆;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⑤请买其方百金;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⑩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①⑦⑨/②/③⑤/⑥/④⑧⑩B.①⑨/②⑧/⑥⑦/③⑤/④⑩C.①⑦⑨②⑧/③⑤/⑥/④⑩D.①⑨/②⑦/③⑤/⑥/④⑧⑩22.下列各项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斗与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C.“大学”是相对于讲解“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它是讲安邦治国的“大学”的。D.牺牲、古代对祭祀时所用牲畜的通称,体全为“牺”,色纯为“牲”。诸侯祭祀时多用“牺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小题。2023年7月,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成都。一场①的体育盛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这里召开。本届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名叫“蓉宝”的大熊猫。众所周知,大熊猫是四川对外传播的标识物,是天府之国②的名片。随着成都大运会的日益临近,“蓉宝”频频“出圈”,勇担向世界传递中国友好声音的义务。“蓉宝”,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手持“31”字样火焰的大运火炬欢快奔跑。它的脸脱胎于川剧脸谱,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火焰形态,胸的正中央则是蕴藏着太阳神鸟意蕴的“U”型会徽。设计者对火焰元素的巧妙使用,令人③ 。其将热情的火焰元素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角凸显了“火”这一天府文化中的重要标签:它是火锅美食滚沸的动力,升腾出令世界嘴馋的麻辣鲜香的“成都味道”;它是川剧吐火绝技惊艳的点睛之笔,制造出全世界拍手叫好的“成都惊喜”;它是成都人热情奔放的象征,传递出令世界难以忘怀的“成都温度”。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小题.近几年来,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又被列入了减肥禁区。不吃碳水化合物①?低碳水或无碳水饮食,可能确实对减少热量摄入有帮助,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好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具有放松和冷静功能的血清素。血清素的多少与大脑中的色氨酸有关,只有当血液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胰腺才会生产较多的胰岛素,帮助色氨酸尽可能多地进入大脑,②。无碳水化合物的极端饮食,可能会因为低水平的血清素而导致焦虑、失眠和“特别想吃碳水化合物”的冲动。现在信息流庞大、观点很多,我们的知识储备却很难与时俱进,因此很容易被信息流牵着鼻子走,形成类似的公众认知误区。有人认为,既然③,那么我直接吃多巴胺是不是就会快乐呢?能不能像是打胰岛素那样,按需供应快乐呢?因为你如果掌握了多巴胺其实不等于快乐、多巴胺的不平衡会带来上瘾基本的这些知识,所以,就会明白这样的想法从方向上就有问题。2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6.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汉代陆贾《新语·明诫》中说:“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答案】B。解析:A项“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错。材料一“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说的是目前的情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的”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不能作进步的推进;是从“关系研究”的层次上而言,不能说这种比较研究是肤浅的。D项“研究者就必须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错。材料二“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并不是唯一目标。2.【答案】C。解析:“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错。材料一指出“中间媒体”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选项并没有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3.【答案】A。解析:“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错。根据材料一“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可知,汪曾祺与其师沈从文同属于中华民族,不属于双边文学关系研究。4.【答案】①材料一: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2分)②材料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2分)解析:解答该题,先要分析“何其相似乃尔”的含意,再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指向。“何其相似乃尔”意思是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结合材料一“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由于未能作进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分析可知,“何其相似乃尔”指的是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结合材料二“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可知,“何其相似乃尔”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5.【答案】A。“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分析错误,“很好”只是他惊讶自己的儿子只得两分时的勉强回应。6.【答案】B。“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这是她对艰难生活唯一的抗争方式”中“局限于”“唯一的抗争方式”于文无据,打扫灰尘只是她困窘无助的生活状态。7.【答案】①都从“照镜子看脸”这个情节延伸开去,不同章节间的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②“照镜子看脸”这个情节中,镜前是现实,镜中是往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拓展时空,丰富小说内容,增强阅读趣味性;③“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多角度展现男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④“照镜子看脸”的情节反映出男女主人公艰难而悲惨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小人物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任答三点即可满分)8.【答案】①善良的母亲面对父亲的责骂,总是一声不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不辩解,保持沉默;②男女主人公默默忍受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一声不吭”是社会底层人物面对困境时无奈隐忍的态度;③“一声不吭”是作者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无声的控诉,引人思考。(每 点2分)9.【答案】BDF句意:“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于孝”是“大”的状语,故“于孝”应与后文断开;“孝行”是“成”的主语,“于内”作“孝行”的状语应与后文断开。“孝行成于内”与“嘉号布于外”是相同结构的短语,“而”连词表并列,所以在D处和F处断开。“是谓建之于本”为完整的结构,不应断开。故选BDF。10.【答案】选B。B项中四方至者勿距的“距”通假“拒”译为“拒绝”“反对”,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通假“拒”译为“据守”词义不同。11.【答案】选A。B项,“这与《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错误。《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强调慎始慎终,吴子之言“国君必慎始”只说到了“慎始”,无“慎终”之意。C项,“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中的“舜之事父也……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可知,曾参不讲道义的孝,会陷父亲于不义,反而是不孝,选文运用曾参的事例,意在论证孝行与道义须结合的观点,D项,“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错误,根据原文中的“小箠则待”可知,当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他不是防备,而是等着忍受。12.【答案】(1)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大人”指对长辈的尊称在这里译为“父亲”1分,“用力”译为“耗费力气”1分,“得无…乎”译为“恐怕(该不会)……吧”1分,“疾”译为“损害、损伤”1分,共4分。)(2)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委身”译为“以身事人”1分,“陷父(于)不义”省略介词1分,“孰”译为“什么”或者“谁”1分,句意1分,共4分。)13.【答案】(1)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目的: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途径”1分;“目的”2分,每项写出两点得1分,三点得2分)14.【答案】选B项。B项,“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错。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是为表现郑僅待客热情,是对其豪放仗义品质的赞叹。15.【答案】①内容上:尾联叮嘱朋友应在春天趁花开时节归来,否则春天的美景将无人能欣赏,失去意义;②情感上:尾联既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对郑僅美德与才学的赞美之情;③结构上:首联与尾联都紧扣赏景之事,都能表现出郑户曹的才学,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如说照应前文,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16.【答案】(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可以群,可以怨(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先齐其家,先正其心(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9)其坚不能自举也(则)瓠落无所容17.【答案】C。A项,复,弥补,补救;敏,勤勉;B项,鬻,卖;D项,知,了解。18.【答案】C。A项,归,称赞,称许;B项,实,容纳;D项,当,同“尝”,尝试。19.【答案】A。A项,假设/顺承/转折;B项,助词,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表推测,大概/代词;D项,这样同“燃”,燃烧这样。20.【答案】C。C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动词/使动/名词作状语21.【答案】C。C项,状语后置/宾语前登/省略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22.【答案】D。D项,“体全为‘牺’,色纯为‘牲’,诸侯祭祀时多用‘牺牛’”表述有误。应为“体全为‘牲’,色纯为‘牺’。天子祭祀时多用‘牺牛’”。《礼记》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23.【答案】①举世瞩目/万众瞩目/引人注目;②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独具一格;③赞不绝口/啧啧称赞/赞叹不已/耳目一新/24.【答案】①构成:连用三个“它是……”结构相似的句式,(1分)且都写出了火对于成都的重要意义,内容相关。(1分)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调铿锵,节奏感强,增强语势;(1分)从多个角度凸显了成都的“火”及其魅力,给读者以更强的感染。(2分)25.【答案】①真的可以减肥吗②提高血清素的产量③多巴胺能给人带来快乐26.【答案】你如果掌握了多巴胺其实不等于快乐,多巴胺的不平衡会导致上瘾这些基本的知识,就会明白这样的想法从方向上就有问题。【解析】①语序不当,将“这些”放在“基本的”之前(1分);②动宾搭配不当,将“带来”修改为“导致”(1分);③不合逻辑,删去勿中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1分)。27.作文略.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就随之产生了。”根本不端正的细枝末节必然会歪斜,开始就不兴盛的最后必定表败。《诗经》中说:“高田低地修整之后,泉水河流也就清澈了。”说的就是根本建立起来道就随之产生的道理。《春秋》中的道理是,(一年中)有了正常的春季就不会有糟糕的秋季,有了正直的国君就不会有危亡的国家。《易经》中说:“建立了根本,万事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时错了很小的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所以君子崇尚建立根本并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所以能明达智慧。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拜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君臣与百姓之间,彼此转化互为根本,好像围绕圆环运劝没有尽头。孔于也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0:55: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41.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