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威远中学2022级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情况下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这需要一种相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②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③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达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丰富。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情境与蕴含,将在每个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④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要追究到人的先天能力。可总是言说先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是一个含混而又确凿的界定:既真实存在,又无比朦胧。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做较为清晰的探讨。⑤有时候,最大的“隔”并非来自技术呈现的含混或浅近,即所谓的功力不逮,而往往是某种先 天能力流失的结果。在生命诞生之初,人的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后天的经历却会毁掉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生命被投放到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所需的某些知识,也会造成“隔”的作用。这里的“隔”,是指将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如隔离于动植物和山川大地,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比如今天,每天所见皆是数字演绎的影像,被人造物层层包围,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这种“隔”将是一种根本的区隔,它使我们在表述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以第二手或更多手资料为据,而且还要从这个基础出发,以分隔我们的那道屏幕、那道文字的墙壁,作为认识和表达的依据。我们所描述的是被一再转手的“自然”和“大地”,甚至是被转手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我们所发生联系的人与人之间,许多时候是被物质化和区隔化的,更是虚拟化的,总之是一种不再真实和自然的关系。⑥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见,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这就让我们面临双重的困境,再要“不隔”,真是难上加难了。⑦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节选自张炜《读<诗经>》,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隔”指的是描述的确切与鲜活,诗歌的情境如在眼前。它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B.艺术创造是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独立经营,创造出成果以后,常常也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C.作者认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不隔”的特点。D.“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人诗境的一种评价,本文作者认为它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一首“不隔”之作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作者的心灵。B.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C.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被长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将会造成一种根本的区隔。D.我们今天阅读古代诗歌时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特征的一项是()A.《蒹葭》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生动准确传达了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B.《静女》将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静女”真实而甜蜜的爱。C.《诗经》用了极节俭的言辞来表达情境、情绪和故事。D.“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方向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接收下来。4.请结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5.为什么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答案】1.A2.C3.C4.①开头点明本段观点:“‘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②道理论证,分析它们做到“不隔”的原因。③最后以《秦风•蒹葭》和《小雅•采薇》举例论证。5.从材料中来看,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如下:①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②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就不能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无法获得强烈的共鸣。③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④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错误,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说能创作出“不隔”审美境界的诗人,不是每个诗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作者的心灵”错误,过于绝对,“一定能”不必然成立。原文是“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可见并不是“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作者的心灵。B.以偏概全。“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只是艺术创造的孤独性的部分证明。D.“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错误。双重困境是“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长此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C.《诗经》用极节俭的言辞表达与“不隔”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三段,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第一句,亮明观点:“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然后运用因果论证具体分析,“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再论述“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总结出“不隔”是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境界。最后,进一步列举《诗经》中的诗句,举例论述: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使读者的阅读感受得到进一步提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可知,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由“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可知,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就不能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无法获得强烈的共鸣。由“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知,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由“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可知,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鲁迅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客人,酒。……”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倌,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这以前呢?”“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菜: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写于1924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纬甫自嘲自己像“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颓唐消沉,磨蚀生命。B.吕纬甫如同《祝福》中的“我”一样,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他的改变也反映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烙印。C.“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书,……”,“实在”有强调意味,突出“我”的出乎意料;“这类书”透露着“我”对吕纬甫退化成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的不认同。D.小说结尾含蓄深刻,意蕴无穷。“我”与吕纬甫虽“一同走出店门”,但各自所要走下去的道路将截然相反。“我”独自面对“寒风和雪片”,带着“爽快”的心情,走向象征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罗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叙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B.鲁迅善以简笔描绘出人物神髓,文中对吕纬甫须发、脸色、神态、眼神等外在细节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与其内在特征达到了高度统一。C.小说中对许多物象的描写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酒楼、废园、老梅等,其中傲然挺立的老梅和山茶树即昭示着黑暗社会绝境中的一丝斗争的希望。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8.第二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请你结合对题辞的理解,谈谈吕纬甫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答案】6.A7.D8.①奠定情感基调:用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灰色的天和飞舞的微雪,渲染了暗淡、萧条的氛围,奠定压抑的情感基调;②烘托人物心情:借无精打采的环境描写烘托“我”无聊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无聊的心情,加上这样的景致,让“我”在屋子里待不下去,有了出去的想法; ④暗示主题: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写照。9.①吕纬甫由一个关心国事、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残酷的现实境遇中转变成为敷衍了事、随波逐流、妥协屈服、丧失自我的沉沦者。②他的人生悲剧代表了一些软弱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因而不能将斗争坚持到底。③小说以小见大,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许多知识分子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④寄予希望,要推翻封建统治,仍需坚持斗争,继续探寻正确的道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吕纬甫自嘲自己……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错误。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的荒唐可笑,更是认识到这种荒唐可笑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他是清醒的沉沦者。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D.“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错误。小说虽然“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但却反映了吕纬甫的变化,作者对其既抱有同情,又对其消极的人生态度给予了深刻地批判。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奠定情感基调:结合“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可知,用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灰色的天和飞舞的微雪,渲染了暗淡、萧条的氛围,奠定压抑的情感基调;烘托人物心情:结合“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可知,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借无精打采的环境描写烘托“我”无聊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结合“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可知,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无聊的心情,加上这样的景致,让“我”在屋子里待不下去,有了出去的想法;暗示主题:结合“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可知,一石居是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写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人物形象塑造意义,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鲁迅塑造吕纬甫这一形象社会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吕纬甫的人物形象。鲁迅在小说里出色地描画出吕纬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剧遭遇。1924年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13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进行到了后期。旧社会在当时仍旧强大的压抑新知识分子的氛围,消磨了新知识分子的热情。吕纬甫曾经跟封建势力斗争过,他跟伙伴们一起去拔城隍庙里神像的胡子,热烈地议论着中国改革的方法,但是刚交锋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吕纬甫在小说里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显得十分悲观和颓唐,他完全解除了自己的思想武装,再也不敢动弹和挣扎了。吕纬甫在酒楼上喝酒的这个短短的瞬间里,竟不断重复地谴责自己,再三诉说自己“敷敷衔衍,模模糊糊”的人生态度,连明天会怎么样,也都觉得茫无头绪。吕纬甫已经沉溺在这种灰暗和消极的精神生活中间,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他变成一个颓唐消沉、失去意志、穷途没落的沉沦者。本文展现了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吕纬甫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在黑暗腐败的中国环境里进行斗争,并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些知识分子正像吕纬甫一样,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因而不能将斗争坚持到底。从选材上看,小说以小见大。作者对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得愈细致入微,看得出作者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而人物的性格就愈鲜明,概括性也就愈强。从吕纬甫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正可以看到那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的面影,可以嗅到那时候一种沉闷的气息。吕纬甫“绕了一个小圈子”的全部经历,确实很能够概括当时一些软弱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那些知识分子的生活、理想、斗争等等,只能是如此“绕了一点小圈子”而已。在此尖锐的批判像吕纬甫一样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消沉、颓唐和自我毁灭。小说以这个艺术形象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从而这一形象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启迪人们不要倒退,而要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反抗和奋进,要继续探索全中国的解放之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 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还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勤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扬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正在生病。B.“交接赂遗”的“赂”指赠送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同。C.“负力怙气”的“负”指凭借,与《谏逐客书》“客何负于秦哉”的“负”不同。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爱”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很多反对,认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B.卫青、霍去病率兵征战十多年,匈奴震惊害怕,虽然请求和亲,然而始终不肯向汉朝称臣。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虽是征战讨伐的十倍,但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②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14.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答案】10.B11.B12.D13.①凭借秦始皇的强盛、蒙恬的威势,然而也不敢窥伺西河,于是便修筑长城作为边界。②希望陛下在变乱与战争发生之前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祸患的萌生。14.①虚心纳谏。②重视人才,论功奖赏。③行事灵活果决。④以汉匈关系为重,以边境安宁为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说:“自从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来,中原就有大的变故发生。”皇上由此犯难,询问公卿们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每次匈奴来都白白花费掉国家的钱财,可以暂且回绝。“单于朝中国”,主谓宾结构,句式完整,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排除CD;“以问公卿”意思是询问公卿们的意见,“公卿”作“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这时哀帝正在生病。B.错误。“赂”都是馈赠礼物。句意:交际馈赠礼物。/贿赂秦国导致自己力量减弱。C.正确。“负”,凭借;辜负。句意:凭借力气。/客卿有什么辜负秦国的。D.正确。“爱”,吝惜;爱护。句意:花费十分的费用来制服匈奴,今天却因吝惜其中的一分(而引起匈奴的叛离)。/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花费虽是征战讨伐的十倍”错误,“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译为“一百年的辛劳获得的成就,竟要毁于一旦,花费十分的费用来制服匈奴,今天却因吝惜其中的一分而引起匈奴的叛离”,由此可知“花费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以”,凭借;“窥”,窥伺;“界”,作为边界。②“唯”,希望;“少”,稍;“遏”,遏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可知,虚心纳谏;以汉匈关系为重,以边境安宁为重。由原文“赐扬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可知,重视人才,论功奖赏。由原文“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可知,行事灵活果决。参考译文:汉哀帝建平四年秋季八月,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上书,请求在来年入朝晋见天子。这时哀帝正在生病,有人说:“自从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来,中原就有大的变故发生。”皇上由此犯难,询问公卿们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每次匈奴来都白白花费掉国家的钱财,可以暂且回绝。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说:臣下我曾经听说,运用儒家的《六经》治理国家,贵在变乱未形成就将它消灭在萌芽之中;兵家的取胜,贵在未经所杀就使敌人屈服。两者都非常高明绝妙,然而也都是大事的根本,不能不明细地考察。如今匈奴单于上书请求入朝,国家不允许而拒绝他,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会产生隔阂。匈奴原本是五帝都不能使其臣服,三王都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与匈奴产生隔阂这是明显的。我不敢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就用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凭借秦始皇的强盛,蒙恬的威势,然而也不敢窥伺西河,于是便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此后,汉武帝深思国家的大计,规划万世安宁的策略,于是大规模地兴师数十万,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经过十多年的苦战。匈奴震惊害怕,越加迫切请求和亲,然而,始终不肯向汉朝称臣。再说前世之人哪里愿意耗费无法估量的钱财,征伐无罪的百姓,到狼烟候望(匈奴地名)以北去求得一时痛快呢?匈奴人天性残忍凶狠,身材魁梧健壮,凭借力气,很难使其从善,从恶却很容易,他们的性情倔强难以屈服,与他们和平相处实在难。因此在没顺服的时候需要辛苦大军进行远征,倾尽国家的财力,伏尸沙场,流血千里,攻破坚城,打败敌人,征服他们是如此的艰难。降服之后,朝廷对其慰藉安抚,交际馈赠礼物,接待的礼节威严隆重,如此完备周详。如今匈奴单于归附正义,心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亲自来京师朝见陛下,这正是前代遗留下的策略。因为怀疑而产生嫌隙,使匈奴单于怀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借助上述的那些言辞,将怨恨归结于汉朝,因此与汉朝断绝关系,最终改变臣服的心,威慑不行,劝谕又不能,怎能不成为国家的一大忧患呢!况且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岂又是为了防备康居和乌孙人,能逾白龙堆沙漠而寇掠我西部边境呢?而是为了制服匈奴。一百年的辛劳获得的成就,竟要毁于一旦,花费十分的费用来制服匈奴,今天却因吝惜其中的一分而引起匈奴的叛离,臣私下为国家感到不安。希望陛下在变乱与战争发生之前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祸患的萌生。 奏书呈上,天子醒悟,将匈奴使臣召回,更换给匈奴单于的国书,表示欢迎他入朝晋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十斤黄金。单于还未动身,就赶上生病,于是又派使节到汉朝,希望将朝见推迟一年,哀帝同意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秋莲刘因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②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③扁舟酒易空。【注】①刘因,南宋入元的遗民,宋亡后一度被迫仕元,不久借口母病辞归。②青房:莲蓬。③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诗中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坎坷身世和复杂心绪。B.诗歌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描述了秋莲衰弱无助、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C.“翠减红销”之际的秋莲偏又遭遇“江清月冷”,因而倍添寒惨凄苦的气息。D.白露时节秋风已起,但秋莲并未屈服,用青青莲蓬保全了自己的“晚节”。16.《红楼梦》第四十回里贾宝玉想要拔除河道中枯萎的荷叶,而林黛玉却心生不忍,说道只爱“留得残荷听雨声”,钟爱“残荷”之美。同为秋莲,请简要分析林黛玉和刘因分别在其中寄寓了什么情感。【答案】15.D16.①“残荷”“雨声”两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营造了衰败凄凉之感。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表现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也有同病相怜之意,引发了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怜,寄寓了她孤苦落寞的之情。②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抒发经历朝代更迭,自己身世坎坷抑郁苦闷;赞美秋荷独自面对秋风的孤清高洁,表明自矜晚节,矢志不渝的人生志向;以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难全晚节,寄托自己被迫仕元失节的悔恨与无可奈何;感叹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抒发壮志未酬,韶华易逝的悲戚与无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但秋莲并未屈服,用青青莲蓬保全了自己的‘晚节’”错。诗歌颈联笔意转深,“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打算留下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 ;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殆尽。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走向衰亡的命运不可避免。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及诗人情感的能力。“留得残荷听雨声”中,“残荷”“雨声”通过环境的恶劣展现出林黛玉自身的自世,这两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出人物孤苦之感,根据名著内容可知,也寄寓了林黛玉个人对残破之美的偏好。“瘦影亭亭不自容”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抒发经历朝代更迭,自己身世坎坷抑郁苦闷。“拟欲青房全晚节”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以秋荷的孤清高洁,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人生志向。“岂知白露已秋风”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意思是:盛衰变化在我老眼中依然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前文诗人描写了莲花由盛到衰的变化,但“莲”本身的气节犹在,诗人由莲到人,想到自己虽然已经“衰老”,但是还应该珍惜眼前时光,表现出诗人不甘落寞、仍想要有所作为的思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慎终如始⑥.则无败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士、弘、毅、庶、壹、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中国的乡村,看戏如过节一般隆重。戏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中,①有关部门尽管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青睐。②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戏曲演员用个人账号发视频、开直播,③对着手机屏幕唱戏,吸引了广泛关心。④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鸣惊人,一夜成名。⑤通过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演员有了存在的价值。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况且,戏曲如今已然处于大众娱乐的边缘,能通过直播收获更多受众,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对此现象,也有人⑴____________,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地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⑵____________。明珠蒙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戏曲传承的当务之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第一处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处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处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C.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答案】18.①不以为然(颇有微词/嗤之以鼻)②墨守成规(故步自封)19.第一处①关联词语位置调换,尽管有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青睐。第二处③“关心”改为“关注”。第三处⑤去掉“通过”。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是肯定采取直播的方式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而此处是不同的看法,结合后文“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可知,他们不认同前面的观点,认为这样做不对,可填“不以为然”;或者他们对“一味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的借法不满,可填“颇有微词”;他们对这样的做法表示轻视,可填“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颇有微词: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嗤之以鼻:表示轻蔑,看不起。第二空,前面说“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说明此处要表达“遵循传统”但不能被传统束缚住,或者不能不与时俱进,可填“墨守成规“或“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有关部门尽管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语序不当,两句话主语不同,关联词“尽管”应放在主语“有关部门”前面;③“吸引了广泛关心”动宾不搭配,改为“吸引了广泛关注”;⑤“通过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以删掉“通过”。【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明珠蒙尘难放亮”,运用比喻修辞,比喻当今我国戏曲发展受阻的情况。A.反问,“有什么用处呢?”运用反问修辞。B.通感,用听觉“歌声”描写嗅觉“清香”,是两种感觉的相通。C.比喻,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D.对偶和夸张,“吴楚”对“乾坤”,“东南坼”对“日夜浮”;“坼”“乾坤日夜浮”运用夸张表现洞庭湖浩瀚无际。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①。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 作用,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②,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③,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搭配、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②③2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晴雨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百合花》)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哦,香雪》)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说“木叶”》)D.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中国建筑特征》)【答案】21.①影响身体健康;②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③不仅是不生病22.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句在一段末尾,应与二段开头“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心情不好,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中的“身体不健康”有关,也就是“情绪障碍”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填:影响身体健康;②由“反过来”可知,此句应与“在我们大快朵颐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时,胃口也会更好”相反,应是情绪不好会“导致消化不良”,此处应表述为假设关系,可填: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③由“而且”可知此处应有“不仅”;内容上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层次稍低一些,健康的基本状态就是不生病,可填:不仅是不生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晴雨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强调;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变”和“不变”,也即“改变”和“坚持”。第一段侧重“变”,强调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第二段强调“不变”,也就是“坚持”,这三句话是说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第三段综合二者,指出生活中既需要“改变”,又要有“坚持”。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入手,如选择“改变”,就需要思考,为何要“变”,如何“变”;如选择“坚守”,就需要思考,坚守什么,为何要坚守,如何坚守;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改变”和“坚守”,如面对什么要“变”,面对什么需要“坚守”。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世界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我们不能默守陈规,不知变通,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生活的目标、节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纷繁尘世,我们一定要执着地守望一些东西,它们是真善美,是良知、理性、信仰、希望,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这些都应成为我们不变的追求。然后再对变与不变的分析过程中,追寻二者矛盾背后更高维度的关键因素、核心标准。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改变”和“坚守”的话题,也可以用事例或名言引入,表明自己对“ 改变”和“坚守”的看法;然后可以采用递进式进行分析论证,如为何要“改变”,如何“改变”,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接着要联系当下,由个人到国家到整个人类,体现“变”之意义,最后可以回扣开头,重申观点。立意: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2.非“变”无以为进,非“不变”无以为守。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4.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5.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6.捍卫本心,随世变通。7.守初心不忘来路,求变通以赢未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0:0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3.0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