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威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活动也走进文艺批评的版图里。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主体大大扩张了。朋友圈的点赞、微博的跟帖、“豆瓣”的批注、短视频的弹幕……都可以视为一种“微话语”批评。有学者将“微”时代的批评主体命名为“微众”。“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是媒介时代艺术生产的参与者、欣赏者、评论者、创作者。微众批评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性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在微圈里,微众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因为表明了态度,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欣赏是一种态度,如果继续展开发表意见与评论,就构成了文艺创作,更不用说通过剪辑来臧否作品了。微众批评常常是通过接收、反馈、回应等在线互动来产生意义的。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微众批评的丈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批评,尤其是刊物的长篇大论相距甚远,但从适应传媒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发展看,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伊格尔顿说过:“革命的艺术所改造的不止是艺术生产的内容,也包括它的形式。”从印刷文化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为适应读者接受的需要,文艺批评也根据媒介时间的分布改造自己的文体。当下,短评、弹幕、跟帖、批注、视频剪辑与重组等就成为新的批评文体。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字的文学评论呢?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就连文学批评专业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也要对长文做节选发表,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报纸上的文学批评专栏,也提倡两千字以内的短文。批评家们开始主张将学术文章、文学批评、散文随笔、演讲谈话等融会一体,进行“破体写作”。文章的破体化、筒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自娱、社交与刷存在感相融合是微众批评的首要动机。“弹幕”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 的媒介,观众借助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第二个动机是赚流量。有流量才有关注度,这导致大量以短视频剪辑进行的文艺评论以赚流量为主要目的。第三个动机是商业性,如豆瓣影评,如抖音直播夹带广告。当然,不可否认,微众批评中也有超越这些动机的比较纯粹的文艺批评。微众批评主体的多元化与在线交互主体性批评活动形态的破体化与简短化,以及活动动机的多样化,改变了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如何走向正向建构,获取它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处理好个人意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微”时代的文艺批评虽然是个人发表意见,有时是即兴的,但话语一旦出口,就进入了公共空间,每个人的虚拟空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共通的话语空间。网络文艺批评可以以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但不能违背公共空间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如果一味地强调个人意见,为“博位”而“出圈”,就有可能失范。二是要处理好专业批评与非专业批评的关系。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要求它具有专业性也不现实,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许多人还是希望有专业性的批评或者带有专业性的批评存在。缺乏文本细读的批评,没有学理性基础的批评,难以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要。学院派批评家要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而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也要向专业化批评学习。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并不一定就排斥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只有专业化,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是“自我调控”的最好途径。单小曦也强调要“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形成“内外综合”的模式,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做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摘自蒋述卓《“微”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定位与正向构建》,有删改)材料二: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从事文学批评,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慧眼。(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水平。B.点赞也是文艺批评,因为表明了微众的态度;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C.除了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没有人会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去读一篇比较长的文学评论。D.“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具有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多层次的在线互动,产生新的意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人都有麦克风”,形象地写出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点赞”“跟帖”“弹幕”等显示出评论的参与之广。B.报纸上的文学批评提倡短文,连专业刊物的公众号也对长文做节选发表,这说明简短化成为微众批评的趋势之一。C.“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尽管微众发表的是个人意见,但也不能违背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D.梁实秋先生认为,成为批评家要靠对文艺作品的博览精研,对文艺学科知识的系统研究与彻底领悟,而不仅靠才气。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A.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在博观。”B.王国维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D.有的批评家不细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经常用一些“大词”评价作品,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4.微众批评与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相比,有哪些特点?5.结合材料分析,怎样“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答案】1.D2.C3.B4.①微众批评主体是多元化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②微众批评在文体上的特点是破体化,简短化,零散即时,语言幽默讽刺。③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 5.①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能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要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实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②学院派批评家要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③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者,要学习专业化批评,增加学养,细读文本。只有专业化,文艺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水平”错,材料一原文“超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门槛”在材料中不等同于“水平”;B.“点赞也是文艺批评,因为表明了微众的态度;更是一种欣赏”错,材料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C.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是说“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宇的文学评论呢?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表述不合逻辑。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错,材料中“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并非表示所有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谈论的是“境界说”,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事文学批评要进行文本细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在微圈里,微众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可知,微众批评主体是多元化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②结合“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言幽默且 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可知,微众批评在文体上的特点是破体化,简短化,零散即时,语言幽默讽刺。③结合“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可知,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是‘自我调控’的最好途径”“要‘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形成‘内外综合’的模式,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做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可知,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能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要调和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实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②结合材料一“学院派批评家要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可知,学院派批评家要承认微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③结合材料一“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也要向专业化批评学习”和材料二“从事文学批评,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可知,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者,要学习专业化批评,增加学养,细读文本。只有专业化,文艺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海军往事·彼岸陆颖墨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贝。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方圆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四周都是白花花的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可每个海石花缝隙之间多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贝,名 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长,要求队长马上请示上级,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扯淡,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海虎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眼的军犬领着?”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海虎同志。"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队长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水船走了没两个星期就出了事,还真亏了海虎。是菲律宾来的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一下把值班本子吹跑了。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名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滚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块肥肉要是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恰在此时,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再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眼镜打模糊了,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要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摄氏度,要是伤口处理不好,海虎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和消炎药,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慌乱和剧痛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 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犬舍里,队长和几名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孔。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09年第5期)文本二:微文学创意写作中写人,是从“正常形态”开始,还是从“反常形态”开始?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各占50%左右。从正常形态开始的话,很容易产生真实性和现实感较强的“现实性叙述”,但创作规律是,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一般说来,微型小说中写人的核心细节越是增大“代价”,就越能增加情感性因素,也就越能感动读者。可以这样理解“微型小说核心写人细节”的“文学性提炼”: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节选自《传奇性细节:陆颖墨的〈海军往事·彼岸>》)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金刚上岛之后,队长认为海虎年老体衰,已经不能胜任巡逻任务了,建议将海虎送走,这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B.海生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眼镜,想方设法说服领导留下海虎,既表现了海生与海虎的深厚情感,又说明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C.在测视力的情节中,两次出现了“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妙趣横生,引人发笑。D.军犬海虎作为一名“老兵”,坚守岗位,在岛上服役十年,台风中抢救值班本这一事件,体现了海虎的敬业精神和高超能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龙凤岛艰苦、危险的环境特点,又为下文海虎冒死找回值班本的情节做铺垫。B.作者塑造金刚这一次要角色,可谓别具匠心,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C.小说标题“彼岸”含义丰富,既指海虎和海生等战士在大洋彼岸驻守的龙凤岛,又象征他们在大海彼岸驻守海岛的精神追求。D.本文语言平实清纯,故事情节感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深衷浅貌,语短情长。8.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彼岸》写了“义”,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本文写了哪些“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文本一是怎样“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的?【答案】6.D7.B8.①对战友的情义。海虎在王海生走后,不吃不喝,王海生在得知海虎情况之后,飞奔回龙凤岛等情节,体现了王海生于海虎之间的“战友情义”。②对国家的忠义。王海生与海虎苦守海岛,守护值班本,超期服役等情节,体现了人民海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9.①海虎扎驻海岛10年,每每热泪盈眶站在码头送走退役老兵,和海生相互配合,巡逻守岛等细节的描述,均属故事的正常形态的讲述。②为了争取让海虎延期服役,王海生竟为眼睛已经老花的军犬配上一副老花镜。这一情节属于反常形态的材料叙述,具有传奇性色彩。③“海虎”因延期服役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感人的力量就此产生。海生与王海虎之间的情感体现了小说的“情感因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表现了队长喜新厌旧的形象特点”错误,队长不是喜新厌旧,只是出于海虎年老,应该退役的考虑。B.“又说明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错,“为海虎配眼镜”的情节不能说明海虎确有留下来的必要。C.“‘像模像样’一词,这一细节表现了军犬及守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意”错,“像模像样”一词表现人和军犬的动作情态,不能表现出海虎与海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使其与海虎老练、勇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以突出海虎非同一般的军犬形象”错,金刚不是与海虎形成对比,金刚上岛只是为了引出下文队长想让海虎离岛退役的情节,写海虎带领金刚熟悉地形,是为了表现“战友”之间的传承;此外文章也没有写到金刚的胆怯以及海虎与其他军犬的不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对战友的情义根据“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从军用长途电话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里急得脸都白了,他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终于把船老大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分析,海虎在王海生走后,不吃不喝,王海生在得知海虎情况之后,飞奔回龙凤岛等情节,体现了王海生于海虎之间的“战友情义”。(2)对国家的忠义根据“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把海虎再留下来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让它带带金刚”“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分析,王海生与海虎苦守海岛,守护值班本,超期服役等情节,体现了人民海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文本二说“当五分之一处的‘启动细节’(动作性细节)启动后,一般要出现反常形态的材料的叙述,只有快速地从正常进入反常,让细节带上独特、新奇的色彩,才容易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当一个写人细节具备了‘动作细节+传奇色彩+情感因素’三要素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用“她”就能写活一个有生命力的微型小说人物”。根据“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来,海虎就一直住在这里。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海虎总是站在码头,热泪盈眶地看着它那些身穿迷彩服的伙伴,消失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又含情脉脉地迎来了新的伙伴。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别看现在巡逻,是海生牵着海虎,海生刚到岛 的头一年,上礁盘都得要海虎带着……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当向导”分析,海虎驻扎海岛10年,每每热泪盈眶站在码头送走退役老兵,和海生相互配合,巡逻守岛等细节的描述,均属故事的正常形态的讲述。根据“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处坐好。他拿出一副眼镜,拴上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前右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1.5”分析,为了争取到海虎延期服役的机会,海生竟为眼睛已经老花的军犬配上一副老花镜,最终队长同意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这一情节属于反常形态的材料叙述,具有传奇性色彩。根据“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右后腿有些瘸,一看,右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但任凭香味环绕,海虎的鼻子没有丝毫反应”“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分析,“海虎”因延期服役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感人的力量就此产生。由“海生冲过去扒开他们,大叫:‘海虎!海虎!’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在了海生的怀里。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他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泰山一样塌了下去”分析,王海生与海虎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小说的“情感因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意思相同。B.“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与“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信”意思不同。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治”意思不同。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厌”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明了。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的结论。C.第三、四段,作者举例分析,阐述了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的痛心。D.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的问题,接着从多方面举例分析问题,最后达到意味深长地提醒当今统治者的目的。1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2)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答案】10.C11.D12.C13.(1)用这些来修养自身,(大家)就会志趣一致相互帮助;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大家)就会心思(观点)相同取得成功。(2)唉!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争先”动宾短语,不断开,排除AB;“兄弟亲戚”此处为并列短语,共同作“保”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都是“希望”意思。句意: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B.忠诚/信物。句意:履行的是忠信/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么就无法接近秦王。C.太平/治理。句意: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D.“厌”通“餍”,满足。句意: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的痛心”错误,第三、四段,作者举例古代君主的不同做法,但并没有表达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的痛心,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益”,帮助;“事”,侍奉,为……做事;“济”,成功。(2)“治乱”,安定与动乱,兴盛衰亡;“迹”,史事;“鉴”,借鉴。参考译文: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身,(大家)就会志趣一致相互帮助;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大家)就会心思(观点)相同取得成功。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 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唉!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处之华美,暗示女主人公昔日生活的幸福美满。B.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所表达的感情与“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致。C.“白狼河北”亦即诗中所说的“辽阳”,这里用“白狼河北”,一则避免行文的重复,二则与下句中的“丹凤城南”相对偶。D.由于满怀思念无处诉说,本应清爽宜人的秋月高照之景,却只带给主人公怨和恨了。15.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请简要回答本诗是如何表达伤思之情的?【答案】14.B15.(1)直接抒情:尾联直抒胸臆。窗外明月照人,令思妇更加难以入眠,月色越美,愁思越盛。直接抒发愁思。(2)间接抒情:①对比反衬。首联海燕成双与思妇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反衬出少妇独自一人居住的孤独寂寞之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砧声四起,落叶纷纷的凄凉之景抒发少妇想起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的凄楚哀怨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B.“一致”错误。本诗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写九月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表达的是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写人们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故选B。【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1)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意思是: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还让那月光空照帷帐。那一轮恼人的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这两句写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尾联直接抒发愁思,是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①对比反衬。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写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梁上海燕相依相偎,柔情密意,与闺房之内形单影只的思妇形成对比,反衬出少妇独自一人居住的孤独寂寞之情。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写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寒砧催木叶”写出了砧声四起,落叶纷纷的凄凉之景;“忆辽阳”抒发少妇想起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的凄楚哀怨之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如《论语·述而》中记录孔子言论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不正当方式取得的财富,是没有意义的。(2)《观刈麦》中农家人在农忙季节抢收粮食,“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忘我劳动的真实写照。(3)《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举例强调学习应该专一,不可浮躁。【答案】①.不义而富且贵②.于我如浮云③.力尽不知热④.但惜夏日长⑤.蟹六跪而二螯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蟹、螯、鳝。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可爱的南非地松鼠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A。它们还很会“想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 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尽管南非地松鼠B,但在飞速变化的气候下,它们可能也快忍受不住了。专家观察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①地松鼠本已非常大的后脚掌相对于它们的体型大约增长了11%左右,而脊柱长度缩短了6%。②它们的体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南非地松鼠的变形不是个例。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现,很多物种的体形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我们不知道,动物的适应速度能不能跟得上温度的攀升速度;④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物种离种群崩溃的临界点到底还有多远。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8.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A.这有利于散热B.懂得不少降温技巧18.①修改:去掉“大约”或“左右”;②修改:去掉“的原因”或“由于”;③修改:将“表现”改为“表明”或“显示”。【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空,从前文“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可知,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南非地松鼠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这显然是为了更好的散热。故可以填入“这有利于散热”。B空,从前文“它们还很会‘想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可知,这些都是南非地松鼠的降温技巧。而即使拥有这些降温技巧,面对急速变化的其后,它们的处境也很危险。所以填入内容应是说它们掌握不少降温技巧,故可以填入“懂得不少降温技巧”。【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删除其一。②结构混乱,“原因是”与“由于……”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由于”。 ③搭配不当,“证据”与“表现”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表明”或“显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波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20.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以下对画横线句子省略号表达效果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思考并走入人物内心,说明这笔钱对经历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B.第①处的省略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直接写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C.第②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让读者对后文故事有所期待。D.第②处的省略号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21.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答案】19.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画面感十足。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④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孙少安的动作,具有画面感。20.B21.(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重要性,宣扬了“知识改变命 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修辞手法:“新生活的马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以比喻孙少安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化虚为实,具体、形象,极富画面感。②用词上:使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写出了孙少安山车以及驾车似的动态细节,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③句式上:“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跳”“坐”“绷”,使用了连贯的动词,每个动作单独成句,构成画面,画面感极强。④表现手法:“精神抖擞地跳上”“绷紧全身”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孙少安的动作,充满力量感,具有画面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直接写出”错误。应是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和内心的自豪感。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1)上文说“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说明孙少安年轻时生活艰难,下文说如今能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所以,“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明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2)村民出钱修庙宇是“敬神鬼”,“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是重教育、爱孩子,此处“却”有“还、更”之意,在句中表示强调,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重要性,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 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费孝通《乡土中国》踏进新的历史时期,回望“乡土的中国”,感慨颇多。比如这“规矩”二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当代某些青年认为,法治社会里讲“规矩”已无必要,奉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信条即可。你的看法呢?请以“青年与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规矩为本,促进个性发展传统社会,规矩良多。世人皆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张扬个性,伏尔泰有言:“谁不拥有这个时代之个性,将被这个时代所扔掉。”如今青年当如何看待规矩与个性?以我之见,当以守规矩作为人的根本,再发展自身个性,展示才华与精神。溯源究本,探究规矩与个性的内涵。“规,所以正圆;方,所以正方。”规矩是混乱之后的整饬;是躁动后的平静;是标准、法则、习惯、约定成俗的种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个性是一个人降生以来生活经历的总和,展现个人的才华与品质。规矩构成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与底线,个性是以此为基,对个人的诠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又衍生出新的规矩,因而两者本就密不可分。以规矩为本,个性得以彰显。规矩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不学会融入群体,个性难以彰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满腹经纶,能力非凡,却不守规矩,有才无德,终因贪污枉法而被贬。湘雅二医院刘祥峰,年纪轻轻担任副主任之职,却滥用职权,丧尽天良的偷偷割取病人器官,谋财害命,最终必将付出代价。总而言之,学会守规矩,人才有立身之本,才能发展个性;不守规矩不能立身,何谈个性?因此要以规矩为本,个性才得以彰显。将个性发展,规矩能够延续。倘若没有个性,世界将趋同而不是多元化,社会将原地打转不能向前,个人更加难以发展。不再发展的世界,规矩也变得没有意义。相反,个性促使不同与进步,新的规矩将衍生与发展的世界。水墨山水画脱胎于青绿山水,本不为主流,为部分文人个性,却在发展中逐渐替代青绿山水,渐登巅峰,并衍生勾、皴、擦、染、点等新笔法,渐成新的方圆。由此观之,新的事物会延伸出相应的规矩。因此,个性的发展会影响新秩序,新规矩的建立。思及社会现状,年轻人常追求个性而厌恶规矩,又有人恪守规矩而抑制个性。其实辩证观之,双方并非对立。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是进步的促因,不应全然反对,而是应耐心引导;“顽固派”也并非墨守成规,严守规矩乃是他们的“本性”“个性”,同样值得珍惜。只要个性不肆意、规矩不固守,两者的发展均为合理。 当代年轻人应有所谓“棱角”“冲劲”,勇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但也别忘规矩,“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如此才能蹄疾步稳,书写人生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审读材料,需要特别注意理解材料中“规矩”的含义。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面,“规矩”是和“法律”相对的概念,也就是民间社会一定的标准、成规、约定、承诺等,守规矩是一种体现诚信、认同集体的行为。所以,段首才会说“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在此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写作任务中要求我们思考法治社会是遵循法律就好,还是依然需要“规矩”来补充约束的意义。对此,写作时可以从“法无禁止即可为”角度立意,但这是倾向于理想层面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在法律基础上高效、公平运转的体系:“规矩”在经济生活、人际交往中逐渐失去约束力。从法制建设的意义上说,在立法层面要更多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完善法律体系;作为公民,青年则需牢固树立现代法制观念,以此规范自己言行……如此方能让社会更有序更高效运转。也可以从规矩的价值角度立意。规矩与法律并不矛盾。事实上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复杂的社会往往需要规矩对人加以约束,否则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法律毕竟有自己无法关注到的细节,需要“规矩”作为补充;法律无情,略显冰冷,需要“规矩”让人际交往更显温度……规矩与法律并行,社会有力度也有温度。另外,须将规矩与青年结合起来谈,青年该如何看待规矩,守规矩与破规矩之间应把握分寸,有时候不守规矩,难免鲁莽蛮干,有时候不破规矩,又难以创新发展。言而总之,体现规矩、法律、青年三者关系的思辨最宜。立意:1.法律是外在约束,规矩是内在准则。2.行止有矩,行稳致远。3.青年当心有规行有矩。4.良俗公序,青年不逾。5.法律之外有规矩,青年应当身力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9 09:05: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3.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