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10月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秋2022级高二上10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 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在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愿望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的世界意识等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C.尽管“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B3.D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国’……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材料一首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尾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可以“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并非只是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首段“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然后从“天下为公”的理念出发解读“天下情怀”;第二段首先引用“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然后从“天 下太平”的理念出发解读“天下情怀”;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从论证手法看,“《老子》说……”“《管子》云……”“《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张载则提出……”这是引用论证;“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为举例论证;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为“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第三段首先指出“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在今天,时代不同了……”,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范仲淹则高唱……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这是对比论证,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天下情怀”在今天的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概括出: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概括出: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结合材料三“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概括出: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跑警报宗璞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 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人们对于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到“悠闲”,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生活。B.文章中的庄卣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选择守在实验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C.“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展现了弗之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于警报声中能“缓步而行”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D.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B.文中多次写到跑警报的过程中听到的汽笛声、飞机声,这些细节带来的想象,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C.文中的猫虽然不是“跑警报”的主角,但后半部分的几处对猫的描写却直接反映出战争的残忍和无情。D.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表现了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与自信。8.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着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结合文本,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争”的理解。 【答案】6.C7.C8.①一种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庄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缓慢”,表现出知识分子在行为(处事)上的沉稳超脱。②一种赤诚崇高的精神面貌:弗之和庄卣辰等人对国运的关心,对事业的坚守,对故旧亲友的牵挂等,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9.①(主题上)“柔性的战争”也依然是战争,所以作者通过“跑警报”这一战争中常见的民众生活状态来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②(选材上)作者没有选择鲜血和死亡等直观表现战争苦难的场景,而是选择相对平常的生活场景,(注:充满诗意和美好的生活场景,坚韧乐观、随和亲善的人物形象,充满邻里日常、生活琐事的情节)体现出柔性的特点。③(语言上)清新雅致,富有柔情。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优雅的笔调来展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缓步而行”不是展现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而是表现出作为知识分子在行为(处事)上的沉稳超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猫的描写却直接反映出战争的残忍和无情”错,作者写猫主要是为表现环境的压抑紧张,并无加深批判效果的用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结合“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在战争岁月里,有一种赤诚崇高的精神面貌:弗之和庄卣辰等人对国运的关心,对事业的坚守,对故旧亲友的牵挂等,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结合“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可知,作为战乱岁月中的知识分子,有一种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庄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缓慢” ,表现出他们在行为(处事)上的沉稳超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首先理解“柔性的战争”的含义,“战争”揭示的是小说的本质,“柔性”揭示的是呈现主题的方式和特点。结合“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可知,这是关于警报响起时人们去躲飞机轰炸时的描写,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战争的,用“跑警报”来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结合“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可知,选取了人们“跑警报”时一些相对温情的人和事来写,展现了相对和缓的节奏,展示了人们内心沉稳超脱的内心世界。据此分析出,选材上作者没有选择鲜血和死亡等直观表现战争苦难的场景,而是选择相对平常的生活场景,如充满诗意和美好的生活场景,坚韧乐观、随和亲善的人物形象,充满邻里日常、生活琐事的情节,来体现出柔性的特点。结合“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可知,小说以知识分子作为描写的对象,展现人们在战乱岁月里的生活状态,语言清新雅致,语调平和、优雅,语言风格富有柔情。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优雅的笔调来展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力假仁者霸”与“善假于物也”两句中“假”字含义相同。B.“能治其国家”与“若此则天下治”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C.“是自求祸也”与“自是者不彰”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D.“凡有四端于我者”与“凡六百一十六言”两句中“凡”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就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尾处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孟子所论述的实行王道的策略。【答案】10.BDE11.B12.D13.(1)依靠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并不是真心服从,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来反抗);依靠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2 )这不是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14.①依靠道德施行仁义;②尊重贤士,任用能人;③免除助耕公田者赋税;④扩充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居不仁”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故在BD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假借、借助”。句意: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善于借助外物。B.错误。治理;安定。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像这样就会天下安定太平。C.正确。这;认为正确。句意: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显明。D.正确。但凡、凡是;总共。句意: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扩充“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充足、足够;“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2)“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求取。【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孟子说的三段话都围绕着如何实行王道展开,第一段话“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是强调通过实施仁德来推行王道;“仁则荣,不仁则辱”,施仁政就会“虽大国必畏之矣”。强调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第二段话“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强调尊重任用贤才对于施行王道的重要性;对于耕者,实施“助而不税”,即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免除赋税,提高耕者的积极性。贤才在朝,耕者在田,令邻国敬仰,从而“无敌于天下”,当国君“无敌于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实行王道就自然而然了。第三段话中,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个人拥有了仁义礼智并扩充它们,就能“保四海”以行王道。参考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依靠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并不是真心服从,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来反抗);依靠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 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注】①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鲷的故事。丈人一心捕鲷,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②《南史》记载,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这里的“目”指围棋的“眼”,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活。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既交代弈棋之由,又暗含忙里偷闲的意趣。B.颔联设喻用典,或直写心理,或以形显神,细致入微地刻画棋手形象。C.颈联叙中有议,呼应“席上谈兵”,“诚”“尚”二字蕴藏棋局走势。D.尾联运用反问,表现诗人的自省,弈棋虽乐,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16.这首诗写的是弈棋,但也引发读者弈棋之外的联想。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此诗给读者哪些启示。【答案】15.D16.①颔联写棋手对弈凝神静坐的形象,心如蛛丝般细致缜密,身如枯木般纹丝不动。这启示读者,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专心致志,物我两忘。②颈联写棋手对弈失利时仍在精心运筹,希望背城一战,扭转棋局。这启示读者纵然山穷水尽也绝不轻言放弃,只有坚韧不拔,才有柳暗花明的转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错,诗歌尾联意思是:谁说我们这些人爱惜光阴?明明下棋下到快天亮,尚未发觉时间流逝。此联表现的是诗人公事之余与友人相约弈棋的快乐,他们一心专注,沉浸其中,以致忘了时间。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颔联意思是“思绪仿佛蛛丝飘荡在天空,细细一缕却未曾断绝;身子则像在蝉壳遍地的树下专心致志捕蝉的人,化成了一段枯树枝般,纹丝不动”,根据注释“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鲷的故事。丈人一心捕鲷,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可知,此处借典故写意志专一的重要性,故启示应从“专心致志”“意志坚定”角度进行回答。颈联意思是“这一处棋有如湘东王萧绎,只剩一个活眼,确实该被吃掉。但整盘局面势均力敌,我应当还能支持”,此联借用萧绎的典故,写出即使在下棋时只剩下一目,也会坚持下去,背水一战。故启示应从“不轻言放弃”“背水一战”角度回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2)“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大学之道》,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3)当你身边有一个喜欢夸耀自己的朋友时,你可以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⑤.自伐者无功⑥.自矜者不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格”“至”“诚”“伐”“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奋起和觉醒的号角 。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答案】18.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19.长征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第三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所以可以填入“坚不可摧”。“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原句缺少主语,“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改为“长征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二是语序不当,“奋起和觉醒”语序不当,“觉醒”应当在“奋起”之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总结。A.表示总结。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内容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总是往低处流。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①,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②,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 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①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②若无变化万千的水22.①因为柔和(或“不争”)所以强大(或“刚强”);②因为处下所以博大;③因为变动所以神奇。【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前文“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后文“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最终结果”可知,此处强调水“不争”的特点,可填写“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第二空,依据“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知,此处强调水带给大自然的美,后句是没有这样千变万化的水的结果,因此此句是说没有水这种条件,可填写“若无变化万千的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依据原文“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概括出:因为柔和反而刚强;依据原文“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可概括出:因为处下所以博大;依据原文“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概括出:因为变动所以神奇。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以上两则材料均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引用过的名言,以极为凝练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清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天下大事,起于微处,成于奋进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我却认为,不管是谋事还是成事,都需要人为的努力。就像欲取火种必经钻木之艰辛,必须经过一刀一斧的持之以恒、细细研磨。人生道路有易有难,只有树立高远志向,致广大而尽精微,持之以恒、着力攻坚,才能收获成事之功。成事在人,当胸怀大志,登高望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图其至远”,才能高瞻远瞩,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像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和战士们一起在一棵树下歇脚,他问战士们:“站在树下能看多远?”有人回答能看到江西,也有人说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认为:“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而对我们这些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而言,唯有具备大视野、大格局,才有成大事之可能。成事在人,更需落实落细、积微成著,从做好小事做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都是由小及大、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中完成的。就像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必须要靠数百万驻村干部在一个个乡村、一户户贫困户才得以实现。袁隆平、屠呦呦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在一个个小实验、一次次阅读中不断进步。俗语亦有云:“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骛远,而必须抓小、抓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成事在人,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才能成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征途漫漫,不奋斗无以成事;前路茫茫,不坚持无以成事。硝烟弥漫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军阀混战、日寇侵略、白色恐怖种种困难,仍未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建立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代,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面临生活环境恶劣、科研条件落后等种种困难,仍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终于以一己之力促成祖国快速发展,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从“两弹一星”到“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路虽远,行必至;行虽难,玉汝于成。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辈青年,唯有立高远志向,尽精微之力,以砥砺奋斗之力,无惧困难之念,勇毅前行,方能收获成事之幸福与温暖,喜迎有所建树之成就感。有志者,事竟成。我辈青年,谁与争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句为《道德经》中的名言,主要强调“难与易”和“大与小”的关系。第二句为《中庸》中的名言,主要强调“大与微”的关系。 《道德经》中的名言提出了“天下大事必须从细处开始”的论断,强调了要关注“大”和“小”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小处,细处”的作用。《中庸》中的名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提出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突出了“致广大”与“尽精微”的并列关系,强调从“小处”“精微处”着手,实现“致广大”的目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大”与“小”的关系,启示我们:见得大,方能重其小;小处做,方能致其大。凡事要从大处看,从小处做。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都要在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的同时,脚踏实地,注重细节,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如此方能行稳致远。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成大事”与“尽精微”的辩证关系,“尽精微”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处理“成大事”与“尽精微”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尽精微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方面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成大事’与‘尽精微’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志存高远,以“成大事”为人生目标,脚踏实地奋斗;我们应注重细节,以“尽精微”为方法途径,从易小之事上入手,精益求精;我们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就伟业。立意:1.图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2.胸怀大局,积微成著。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4.统观全局,细谋一域。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3:55: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